-
擅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 1996年5月晋升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1997年赴美国Michigan大学医学中心学习,接受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的专业培训。2001年起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二十多年来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对神经外科各种肿瘤、血管性病变、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擅长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微创治疗。今年多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在神经外科权威杂志上发表。
向 Ta 提问
-
脑干胶质瘤有什么症状
脑干胶质瘤有多种常见症状,神经系统方面有颅神经受损表现(如动眼神经受累致眼睑下垂等、展神经受累致复视)、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无力、肌张力异常)、感觉障碍(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颅内压增高有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还有其他症状,儿童可出现内分泌紊乱(生长发育迟缓、尿崩症),病情进展可有意识障碍。 一、神经系统症状 颅神经受损表现: 当肿瘤累及动眼神经时,儿童患者较为常见,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眼睛无法正常睁开或转动。这是因为动眼神经支配眼部多个肌肉的运动,肿瘤压迫或侵犯该神经会影响其正常功能。 若累及展神经,可导致复视,即看东西重影。展神经主要负责眼球向外转动,肿瘤对其产生影响会干扰眼球的协调运动,从而出现复视现象。 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常见于四肢,表现为行走不稳、持物困难等。这是由于脑干内的运动传导通路受到肿瘤侵犯,导致神经冲动传导受阻,使得相应肢体的肌肉无法正常接收指令产生运动。例如,下肢无力可能表现为患儿行走时需要扶持,或者步态蹒跚;上肢无力可能表现为无法准确抓取物品。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紧、活动受限;或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这与肿瘤对脑干内调节肌张力的神经结构的影响有关。 感觉障碍: 可能出现面部或肢体的感觉减退,患儿可能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不如正常儿童敏锐。这是因为脑干内的感觉传导束受损,影响了感觉信息的上传。比如,用棉签轻触患儿面部或肢体皮肤,患儿不能准确感知刺激部位。 二、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 多见于儿童患者,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为全头部疼痛。这是由于肿瘤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升高,刺激颅内的疼痛敏感结构引起。随着病情进展,头痛可能会逐渐加重。 呕吐: 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当颅内压增高时,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患儿出现呕吐症状。例如,患儿在没有明显恶心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喷射状排出。 视神经乳头水肿: 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神经乳头水肿,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长期的视神经乳头水肿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因为视神经受到压迫,影响了视觉信息的传导。 三、其他症状 内分泌紊乱: 对于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脑干肿瘤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导致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例如,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崩症,表现为大量排尿、口渴、多饮等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累及下丘脑,影响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导致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障碍。 意识障碍: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嗜睡,即患儿睡眠时间明显增多,唤醒后能配合简单指令;重者可出现昏迷,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这是因为脑干是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肿瘤侵犯脑干会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意识水平下降。
2025-09-29 13:00:46 -
如何预防脑瘤
避免脑瘤需从避免接触致癌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健康监测入手。避免不必要辐射和化学致癌物接触;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高脂高盐)、适度运动;关注自身异常信号,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一、避免接触致癌因素 1.减少辐射暴露 对于普通人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检查,如非必要的头部X线、CT等检查。儿童由于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对辐射更为敏感,更要严格控制辐射接触。例如,在进行医疗检查时,应遵循“正当化”原则,只有当检查的收益明显大于可能的辐射危害时才进行。对于长期处于辐射环境工作的人群,如放射科工作人员等,需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穿戴好防护装备,以降低辐射对脑部细胞可能产生的致癌风险。 2.远离化学致癌物 避免长期接触如甲醛、苯等化学物质。新装修的房屋中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甲醛,应充分通风散味后再入住,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敏感人群,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影响脑部细胞的正常功能,增加脑瘤发生的可能性。在工作环境中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护,防止化学物质经皮肤吸收或吸入体内。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富含各种营养素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例如,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脑部肿瘤的发生风险。全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控制高脂肪、高盐饮食:减少摄入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身体肥胖等问题,而肥胖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存在关联。高盐饮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环境稳定产生影响,间接影响脑部细胞的正常状态。 2.适度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有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群患脑部肿瘤的风险相对较低。运动还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避免因肥胖带来的相关健康风险。对于儿童来说,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有助于身体发育,也对脑部健康有益。 三、定期健康监测 1.关注身体异常信号 注意观察自身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视力改变(如视力模糊、复视等)、癫痫发作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因为这些可能是脑部肿瘤的早期信号。尤其是儿童,如果出现持续的头痛、呕吐且伴有视力下降等情况,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脑部相关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脑部肿瘤。 2.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对于有脑瘤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脑部筛查。可以每年进行一次头颅MRI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部是否有异常病变。此外,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化学致癌物的职业人群,也应定期进行脑部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脑部肿瘤病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025-09-29 12:58:03 -
颅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颅骨骨折分单纯线性、凹陷性、颅底骨折,单纯线性骨折需观察对症处理,开放性防感染;凹陷性骨折陷深超1cm等情况手术复位,术后密切观察护理;颅底骨折多保守治疗,脑脊液漏者保清洁,合并损伤要据情况处理,儿童患者因自身特点需更谨慎处理。 一、单纯线性颅骨骨折 1.一般观察与对症处理 单纯线性颅骨骨折如果没有颅内结构损伤等情况,主要是进行密切观察。对于有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药物缓解头痛,但需谨慎选择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一般来说,成人可根据头痛程度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神经系统症状,因为儿童颅骨弹性较好,骨折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频繁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若出现异常需及时进一步检查。 2.预防感染 对于开放性线性颅骨骨折,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抗生素的使用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和感染预防原则,避免滥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要注重伤口的清洁护理,降低感染风险。 二、凹陷性颅骨骨折 1.手术治疗指征及方式 当凹陷性颅骨骨折陷入深度超过1cm,或者骨折片压迫脑重要功能区(如运动区、语言区等),导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或者骨折位于颅底影响脑脊液漏修补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将凹陷的骨折片复位。对于成人患者,手术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颅骨尚在发育中,手术复位需要更加精细操作,要充分考虑儿童颅骨的生长特性,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同时要密切关注术后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2.术后护理 术后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患者都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营养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水肿等。 三、颅底骨折 1.保守治疗为主的情况 大多数颅底骨折属于线性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取头高位,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对于有脑脊液漏的患者,要保持外耳道、鼻腔清洁,不可堵塞或冲洗,防止颅内感染。成人患者中,如果脑脊液漏在1-2周内未自行停止,可考虑行手术修补漏口,但要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脑脊液漏的处理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密切观察脑脊液漏情况,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 2.合并损伤的处理 颅底骨折如果合并视神经损伤等情况,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成人合并视神经损伤且符合手术指征的,可能需要进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等。儿童患者合并颅底骨折及相关损伤时,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损伤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视力、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和复查。
2025-09-29 12:53:24 -
什么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头部外伤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病理状态,头部外伤为主要病因,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头颅CT是重要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降低颅内压、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少量及时出血预后较好,大量等情况预后差,儿童需关注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 发病机制 头部外伤是其主要病因,头部受到撞击、坠落等外力作用时,脑血管可能发生撕裂或破损,使得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和强度会影响血管损伤的程度和部位,例如车祸导致的头部剧烈晃动可能引起脑内血管的牵拉损伤,从而引发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头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不同,有的患者头痛较为剧烈,可能呈胀痛或刺痛等;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变化等因素刺激胃肠道所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另外,还可能有烦躁不安、精神症状等表现。 体征方面: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引起的;眼底检查可能发现玻璃体下出血等情况。 辅助检查 头颅CT:是诊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头颅CT可清晰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能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范围等情况。例如通过头颅CT平扫,可以直观看到脑表面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的血液分布。 腰椎穿刺:若头颅CT未发现明显异常,但临床高度怀疑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考虑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可发现脑脊液呈血性等改变,但该检查有一定的禁忌证和风险,需谨慎操作。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对于有头痛、烦躁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适当给予镇静等治疗,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例如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镇静药物等。 降低颅内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要考虑不同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对药物使用的影响,如儿童的身体机能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在选择脱水剂等药物时需充分评估。 手术治疗:如果存在颅内血肿等需要手术清除的情况,则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出血的部位、血肿的大小等因素,不同年龄和基础状况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可能不同,需综合评估。 预后情况 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出血的量、部位、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等。一般来说,少量出血且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良好;而大量出血、出血部位关键以及患者年龄较大、基础健康状况差等情况,预后可能较差,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可能需要更长期的康复观察和干预。
2025-09-29 12:50:38 -
脑干损伤可以恢复吗
脑干损伤能否恢复取决于损伤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与有效性及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轻度损伤部分可恢复,重度损伤难恢复,早期有效干预很重要,年轻及基础健康状况好的患者相对更有利恢复,需综合多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促恢复。 一、损伤严重程度 1.轻度脑干损伤:如果是轻度的脑干损伤,例如仅为轴索损伤等相对较轻的情况,部分患者有可能恢复。研究表明,轻度脑干损伤患者经过规范的综合治疗,约有一定比例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改善,甚至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这是因为轻度损伤对脑干神经结构的破坏相对局限,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较轻,自身的修复潜能有机会发挥作用。 2.重度脑干损伤:而重度脑干损伤,如脑干广泛出血、严重的挫裂伤等,恢复则较为困难。重度损伤会导致大量神经细胞坏死、神经纤维严重受损,脑干的重要功能如呼吸、心跳、意识等调节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此类患者往往会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完全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的概率也非常低,且容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长期昏迷、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 二、治疗及时性与有效性 1.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受伤后能否得到及时的救治至关重要。例如,在受伤现场能够迅速进行心肺脑复苏等急救措施,将患者尽快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为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在医院内,早期采取的综合治疗措施,如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循环的支持)、减轻脑水肿、营养神经等治疗,都对患者的恢复有影响。及时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干进一步受损的机会,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 2.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恢复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使用脱水药物等治疗手段有效减轻脑水肿,能够缓解对脑干的压迫,为神经恢复创造条件。如果治疗措施不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脑干损伤加重,影响恢复。 三、患者自身身体状况 1.年龄因素:年轻患者相对年老患者可能恢复能力更强。因为年轻人的机体修复能力较好,神经组织的再生潜能相对较高。例如,年轻的脑干损伤患者在同等程度的损伤下,相比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各方面功能衰退,包括神经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等,恢复相对困难。 2.基础健康状况:本身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如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在面对脑干损伤时更有利于恢复。因为良好的基础健康状况可以为机体应对脑干损伤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提供更好的条件,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也有利于神经组织的修复。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这可能会对脑干损伤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且自身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总之,脑干损伤后是否能够恢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可能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2025-09-29 12: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