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擅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 1996年5月晋升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1997年赴美国Michigan大学医学中心学习,接受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的专业培训。2001年起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二十多年来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对神经外科各种肿瘤、血管性病变、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擅长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微创治疗。今年多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在神经外科权威杂志上发表。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神经外科的颅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 1996年5月晋升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1997年赴美国Michigan大学医学中心学习,接受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的专业培训。2001年起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二十多年来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对神经外科各种肿瘤、血管性病变、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擅长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微创治疗。今年多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在神经外科权威杂志上发表。展开
  • 颅内压正常值是多少

    颅内压正常值因检测方法、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而异,成人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正常范围0.7-2.0kPa(70-200mmHO),儿童为0.5-1.0kPa(50-100mmHO),儿童随年龄颅骨骨化颅内压范围渐近成人,老人因脑萎缩颅内压可能偏低,长期卧床者颅内压可能轻度升高,剧烈运动后短暂升高,肥胖者需关注颅内压,有颅脑外伤、肿瘤、感染病史者易致颅内压异常升高。 颅内压正常值因检测方法、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而异,成人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正常范围0.7-2.0kPa(70-200mmHO),儿童为0.5-1.0kPa(50-100mmHO),儿童随年龄颅骨骨化颅内压范围渐近成人,老人因脑萎缩颅内压可能偏低,长期卧床者颅内压可能轻度升高,剧烈运动后短暂升高,肥胖者需关注颅内压,有颅脑外伤、肿瘤、感染病史者易致颅内压异常升高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其正常值因检测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采用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来代表颅内压,成人正常颅内压范围为0.7-2.0kPa(70-200mmHO),儿童正常颅内压范围为0.5-1.0kPa(50-100mmHO)。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时期,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腔的可扩张性相对较大,所以颅内压的正常范围低于成人。随着年龄增长,颅骨逐渐骨化,颅腔的顺应性逐渐降低,颅内压的正常范围也会逐渐向成人范围靠近。例如新生儿的颅内压正常范围约为0.29-0.78kPa(30-80mmHO),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调整至儿童正常范围。 老年人由于脑萎缩等原因,颅腔内容物减少,颅内压可能会偏低,但一般也应在正常的生理波动范围内。 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长期卧床的患者,颅内静脉回流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会导致颅内压有轻度升高的趋势,但一般仍应在正常范围内。而剧烈运动后,颅内血流增加,颅内压可能会有短暂的升高,不过通常也会在休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过度肥胖的人群,由于身体脂肪含量高,可能会影响颅内的血液循环和压力平衡,需要密切关注颅内压情况,但一般在无其他病理因素时,颅内压仍应维持在正常范围。 病史因素的影响 有颅脑外伤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导致颅内出血、脑水肿等情况,从而引起颅内压异常升高。例如颅脑外伤后出现颅内血肿,会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颅内压迅速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肿瘤占据颅腔空间,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其颅内压水平会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且随着肿瘤的生长,颅内压会进行性升高。 有脑部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脑炎、脑膜炎等,炎症会引起脑组织水肿、脑脊液分泌增加等,导致颅内压升高,超出正常的颅内压范围。

    2025-09-29 12:13:05
  • 脑瘤手术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术前需通过收集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脑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和全身状况,同时进行禁食禁水、皮肤准备并与患者家属沟通知情,术中实施全身麻醉,设计切开头皮切口,颅骨切开,处理硬脑膜,借助设备逐步切除肿瘤,止血冲洗,术后送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监测生命体征等,不同人群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通过详细收集病史(包括神经系统症状、既往病史等)、全面神经系统查体,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精准确定脑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同时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判断手术耐受性。例如,MRI能清晰显示脑瘤的软组织细节,为手术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2.术前准备工作:患者需严格禁食禁水,完成手术区域皮肤准备,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目的、风险、可能的并发症等情况,确保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二、术中过程 1.麻醉实施:依据患者具体状况选择全身麻醉,使患者处于无意识、无痛觉且肌肉松弛状态,保障术中患者安全与术野稳定。 2.切口设计与切开:根据脑瘤位置设计相应头皮切口,若为大脑半球凸面肿瘤,常采用马蹄形或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层次,暴露颅骨。 3.颅骨切开:运用颅骨钻打孔后,借助颅骨锯或铣刀等工具切开颅骨形成骨瓣,充分暴露硬脑膜。例如,对于颅中窝肿瘤,骨瓣切开需精准定位以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4.硬脑膜处理:切开硬脑膜,并根据肿瘤情况决定是否悬吊硬脑膜,以更好暴露术野,便于后续操作。 5.肿瘤切除:借助显微镜等精细设备,逐步分离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遵循“由浅入深、由非重要结构向重要结构”的原则逐步切除肿瘤,过程中密切监测神经功能,防止损伤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重要神经功能区。例如,切除垂体瘤时需特别注意保护垂体柄等结构。 6.止血与冲洗:彻底止血后,用生理盐水等冲洗术野,清除碎屑、血液等,确保术野清晰,为关闭手术创口创造条件。 三、术后相关情况 术后将切除的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如良性或恶性、具体病理类型等)。患者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或普通病房进行密切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等)、神经系统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等。针对不同患者情况进行后续处理,如儿童患者因颅骨未完全骨化,术后需关注颅骨恢复情况及神经系统发育影响;老年患者若合并基础疾病,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与管理,促进患者康复。特殊人群如儿童,手术中需更精准操作以降低对未成熟脑组织的损伤风险;老年患者术前需更充分评估心肺功能,术中操作需更谨慎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

    2025-09-29 12:11:11
  • 硬脑膜下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有什么不同

    硬脑膜下血肿与硬脑膜外血肿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硬脑膜下血肿因桥静脉撕裂等致颅内出血聚于硬脑膜下腔,有不同病程表现及相应影像和治疗;硬脑膜外血肿多因脑膜中动脉破裂致血液聚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间,有中间清醒期等特点,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在相关情况上有不同表现,需分别进行诊断和治疗。 1.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多因桥静脉撕裂出血所致,老年人因脑萎缩与硬脑膜间间隙增大,桥静脉更易撕裂,儿童则常因产伤等导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在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亚急性者3天至3周出现症状,慢性者3周以上出现症状。 硬脑膜外血肿:是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多因脑膜中动脉破裂引起,典型的硬膜外血肿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有短暂昏迷,随后意识清醒,之后因血肿形成再次昏迷。 2.临床表现差异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多较重,可迅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躁动不安等,进而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查体可发现一侧或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有头痛、智力障碍、精神症状等,部分患者以单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 硬脑膜外血肿: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受伤后有原发昏迷,随后清醒,随着血肿增大再次昏迷,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且明显,脑疝症状出现较快。 3.影像学表现差异 硬脑膜下血肿: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MRI检查对血肿的分期更敏感,可清晰显示不同时期血肿的信号特点。 硬脑膜外血肿: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MRI同样可辅助诊断,但CT是初步诊断的常用且重要方法。 4.治疗原则差异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危急者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缓解颅内高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根据情况采用钻孔引流术等。 硬脑膜外血肿:一旦确诊需及时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硬脑膜下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的病因与成人不同,产伤等是儿童常见病因,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患儿的产程等情况,治疗上要更加谨慎,手术操作需精细,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对于儿童硬脑膜外血肿出现的中间清醒期可能不典型,需结合详细的病史和全面的检查来判断。 老年人:老年人因脑萎缩等因素,硬脑膜下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也可能较慢,需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025-09-29 12:09:36
  • 头颅CT示纵列池脂肪瘤

    纵列池脂肪瘤为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胚胎发育异常性疾病好发于脑池部位与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组织异位相关多数患者无症状常因其他检查偶然发现有症状者可因脂肪瘤大压迫出现相应症状头颅CT见低密度影MRI可更清晰诊断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有相应干预措施预后因情况而异儿童患者需关注生长发育女性妊娠期需多学科评估有基础病史者需注意鉴别及药物相互作用遵循个体化治疗。 一、定义 纵列池脂肪瘤是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胚胎发育异常性疾病,系原始脂肪组织异位沉积于蛛网膜下腔所致,好发于脑池部位,纵列池为常见发生部位之一。 二、病因 主要与胚胎发育时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相关,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推测与胚胎早期细胞分化异常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原因行头颅CT等检查时偶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能出现此情况,因无明显不适,易被忽视。 2.有症状情况:若脂肪瘤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等结构,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儿童患者因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可能因颅内压增高出现呕吐、囟门隆起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个体因生理结构及发育差异,症状表现程度可能不同。 四、诊断依据 1.头颅CT:表现为纵列池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符合脂肪密度(-20~-120HU),是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2.MRI检查:对脂肪组织显示更清晰,能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监测脂肪瘤大小及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复查。 2.有症状者:若出现明显症状(如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等)或脂肪瘤进行性增大压迫周围结构,考虑手术治疗等干预措施,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儿童患者手术风险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妊娠期患者需多学科会诊评估脂肪瘤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 六、预后 1.无症状者:多数预后较好,定期随访即可。 2.有症状者:预后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异,及时解除压迫等情况者部分神经功能可改善,反之可能遗留一定后遗症。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密切关注脂肪瘤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复查,监测颅内压变化,生活中避免剧烈头部外伤。 2.女性患者:妊娠期需评估脂肪瘤在孕期的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多学科会诊制定监测及处理方案。 3.有基础病史者:如既往有癫痫病史,需注意脂肪瘤相关症状与基础病史的鉴别及治疗时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2025-09-29 12:07:29
  • 颅内脂肪瘤病因

    颅内脂肪瘤核心病因是胚胎发育早期间叶组织异位分化致脂肪异常沉积,个体遗传背景可能增加发病易感性,妊娠早期母体病毒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干扰胚胎发育致发病,儿童青少年因胚胎发育未稳风险相对更高,性别无显著决定作用,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既往有影响胚胎发育基础病的孕妇需加强孕期监测。 一、胚胎发育异常主导病因机制 颅内脂肪瘤主要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异常。在胚胎发育早期(约第3-5周),神经管周围的间叶组织需向神经管进行正常迁移以形成正常的脑膜结构,若此过程中出现间叶组织异位分化,便会导致脂肪组织在颅内异常沉积,进而形成颅内脂肪瘤。这一胚胎发育阶段的异常是颅内脂肪瘤发生的核心病因基础,贯穿于个体从胚胎形成至出生后的潜在发病机制中。 二、遗传易感性相关影响 个体的遗传背景可能对颅内脂肪瘤的发生存在一定影响。若家族中存在与胚胎发育调控相关的基因变异等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后代发生颅内脂肪瘤的易感性。但目前尚需更多精准的遗传学研究来明确具体的相关基因及遗传模式,不过遗传易感性作为潜在因素,提示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更密切关注胚胎发育相关健康状况。 三、妊娠早期母体因素干扰 孕妇在妊娠早期的一些特殊情况可能影响胎儿颅内脂肪瘤的形成。例如,若孕妇在妊娠早期发生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等),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发育过程,干扰间叶组织的正常迁移与分化,从而增加胎儿颅内出现脂肪瘤的风险;此外,孕妇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可能致畸的药物等,也会对胚胎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进而与颅内脂肪瘤的病因产生关联。这提示妊娠早期的母体健康维护对于预防胎儿出现颅内脂肪瘤具有重要意义。 四、不同人群的病因关联体现 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由于其胚胎发育相关的生理过程仍在持续或尚未完全稳定,胚胎发育异常导致颅内脂肪瘤的风险相对更高,该年龄段人群需关注早期可能出现的相关症状以早期发现疾病。 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颅内脂肪瘤的病因发生,男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面临相似的胚胎发育调控环境,故性别并非颅内脂肪瘤发病的决定性病因相关因素,但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仍需综合考量。 生活方式:常规的生活方式因素(如日常饮食、运动等)目前未被证实与颅内脂肪瘤的病因有直接关联,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整体机体状态,间接对包括胚胎发育在内的生理过程产生积极影响,不过这并非针对病因的直接作用因素。 既往病史:若孕妇既往有影响胚胎发育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能改变胚胎发育的内环境,增加胎儿发生颅内脂肪瘤的可能性,因此有相关基础病史的孕妇需加强孕期监测与胚胎发育评估。

    2025-09-29 12:05: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