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擅长:治疗颅内肿瘤、脑血管病方面的疾病,以及颅神经疾病包括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沈建康,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1980-1990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87-1988年在法国巴黎五大附属Salpetriere医院神经外科进修两年,1991年至今在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疾病研究所副主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脑血管病专业组组长,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会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并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十余本杂志的编委。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30余年,尤其对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型的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有独创之处。在国内首先采用颅底入路和匙孔入路处理颅内动脉瘤,改良手术技术,Ⅰ-Ⅱ级动脉瘤手术无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颅底肿瘤外科方面有不少创新和突破,采用经迷路———天幕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共30余例,全部切除率和面神经保留率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编写《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等11部专著,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全军、上海市科技成果奖6项。培养硕士7名,博士2名。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颅内肿瘤、脑血管病方面的疾病,以及颅神经疾病包括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展开
  • 脑部小脂肪瘤有事吗

    脑部小脂肪瘤属良性肿瘤范畴多起源于颅内脂肪组织异常聚集少见生物学行为惰性生长缓慢,无症状时定期头颅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监测,有症状时若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相应症状需多学科评估决定是否手术干预,儿童脑部小脂肪瘤需重点结合生长发育指标密切监测,成人特殊病史人群要谨慎评估脂肪瘤与基础脑血管病等的相互影响并根据情况调整诊疗方案。 一、脑部小脂肪瘤的性质界定 脑部小脂肪瘤属于良性肿瘤范畴,多起源于颅内脂肪组织的异常聚集,在颅内病变中相对少见,其生物学行为通常较为惰性,生长速度缓慢。 二、无症状情况的处理及预后 若脑部小脂肪瘤体积较小且未对周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产生压迫,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此类情况下,通常建议定期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监测,一般每1~2年复查一次,观察脂肪瘤的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只要脂肪瘤无明显增大且未引发相关神经功能异常,通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健康影响较小,无需即刻进行特殊治疗。 三、有症状情况的评估与干预 当脑部小脂肪瘤逐渐增大并压迫周围脑组织、血管或神经时,可能引发相应临床症状。例如,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压迫运动神经可引起肢体无力;压迫与癫痫相关的脑区时可诱发癫痫发作等。若出现上述症状,需进一步由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是否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干预,以解除脂肪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四、特殊人群的考虑 儿童群体:儿童脑部小脂肪瘤需重点关注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时,要结合儿童的身高、智力发育等生长发育指标综合判断。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任何颅内病变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其后续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因此监测需更为密切。 成人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患有基础脑血管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的成人,脑部小脂肪瘤的存在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其与基础病的相互影响。在监测过程中,需同时关注基础病的控制情况对脂肪瘤相关症状的影响,若两者出现相互叠加的异常表现,需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2025-09-29 10:41:21
  • 脑袋长脂肪瘤的原因

    脑袋长脂肪瘤与脂肪代谢调节紊乱致脂肪异常堆积、遗传易感性增加风险、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致脂肪细胞异常增殖、长期高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熬夜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及内分泌失调干扰脂肪代谢分布相关。 一、脂肪代谢异常 体内脂肪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脂肪合成与分解的调节机制出现紊乱时,多余的脂肪颗粒可能在头部皮下组织异常堆积形成脂肪瘤。例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干扰脂肪的正常代谢过程,使得脂肪无法被有效分解利用,进而在头部特定部位积聚形成脂肪瘤,相关研究显示部分脂肪瘤患者存在脂质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异常。 二、遗传因素影响 遗传易感性在脑袋长脂肪瘤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脂肪瘤患者,个体携带相关遗传突变的概率相对增加,特定染色体区域的基因改变可能使机体更容易出现脂肪组织的异常增生,从而增加头部发生脂肪瘤的风险,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家族史人群的脂肪瘤发生率高于无家族史人群。 三、慢性炎症刺激作用 头部长期存在慢性炎症刺激时,炎症反应会影响局部脂肪组织的生长调控。例如头皮长期遭受感染、创伤等因素导致慢性炎症,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等会刺激脂肪细胞异常增殖分化,进而促使脂肪瘤在头部形成,临床观察到部分头部曾有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脂肪瘤。 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高脂、高热量饮食会使体内脂肪摄入过量,超出身体代谢负荷,多余脂肪易在头部皮下堆积; 2.运动情况: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脂肪的能力下降,脂肪难以被及时消耗,增加头部脂肪积聚形成脂肪瘤的可能性; 3.其他生活习惯: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通过影响内分泌及代谢功能,间接干扰脂肪的正常代谢与分布,增加脑袋长脂肪瘤的几率。 五、内分泌因素影响 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对脂肪代谢至关重要。当内分泌失调时,如雌激素水平异常等,会干扰脂肪的正常代谢与分布过程。女性在青春期、孕期等内分泌变化较明显的阶段,内分泌状态的波动可能影响头部脂肪细胞的代谢活动,使得脑袋长脂肪瘤的发生率相对有所不同。

    2025-09-29 10:39:58
  • 脑外脂肪瘤严重吗

    脑外脂肪瘤是起源于异位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颅底等部位生长缓慢,体积较小且未压迫周围结构时患者通常无症状只需定期影像学观察,体积增大压迫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或特殊部位时可引发相应症状需关注,主要依靠头颅MRI诊断,无症状者定期随访监测,有症状或有压迫表现者考虑手术治疗。 一、脑外脂肪瘤的基本概况 脑外脂肪瘤是起源于异位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颅底(如鞍上区、桥小脑角区等)、眼眶、颈部等部位,其生长较为缓慢,病理上属于良性病变范畴。 二、不严重的情况及表现 若脑外脂肪瘤体积较小且未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其他重要结构,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严重,只需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密切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变化即可,无需立即进行特殊治疗。 三、相对严重的情况及表现 1.压迫相关症状:当脑外脂肪瘤体积逐渐增大并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重要结构时,可引发一系列症状。例如,若压迫视神经,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若压迫脑组织或颅神经,可出现头痛、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面部麻木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神经功能,需重点关注。 2.特殊部位影响:发生在颅底等特殊部位的脑外脂肪瘤,即使体积不大,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也可能因压迫关键结构而产生较严重后果,需积极评估并考虑干预措施。 四、诊断与评估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如头颅MRI是诊断脑外脂肪瘤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以定期随访监测为主,一般建议每隔一定时间(如6~12个月)复查影像学检查,动态观察肿瘤变化。 2.有症状或有压迫表现者:若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肿瘤有进行性增大压迫周围结构的趋势,通常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解除压迫、缓解症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及肿瘤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谨慎制定手术方案。

    2025-09-29 10:38:01
  • 脑袋有脂肪瘤

    脑袋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好发于头皮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头皮下可触及质地柔软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一般无不适大时可能有压迫或影响外观,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体积小无症状观察随访、大或有症状等可手术切除,儿童患者处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术后细致照护,成人有基础病需控制后评估治疗并注意避免刺激脂肪瘤部位。 一、脑袋脂肪瘤的定义与临床表现 脑袋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皮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头皮下可触及质地柔软、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若肿瘤较大可能会有局部压迫感或影响外观。 二、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头皮下肿物的质地、边界等情况。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显示肿物为脂肪样回声,帮助判断肿物性质;MRI检查能更清晰呈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肿瘤范围等,有助于精准诊断。 三、治疗方式 1.观察随访:若脑袋脂肪瘤体积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如无压迫、不影响外观等),通常采取定期观察随访的方式,密切监测脂肪瘤大小、形态等变化。2.手术切除:当脂肪瘤较大影响外观,或出现压迫症状(如局部胀痛等),或患者有强烈切除意愿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是治疗脑袋脂肪瘤的有效手段,通过切除肿瘤达到改善症状及外观的目的。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袋脂肪瘤相对少见,处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手术时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耐受情况及术后恢复,术后需加强伤口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密切观察儿童术后身体反应,因其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恢复过程需更细致照护。2.成人患者:成人患者若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稳定的情况下评估手术等治疗方式,同时要根据自身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健康作息、合理饮食等,以利于身体恢复及预防脂肪瘤相关情况变化。要避免过度刺激脂肪瘤部位,如频繁揉搓等,防止因刺激导致脂肪瘤异常变化。

    2025-09-29 10:36:12
  • 脑膜瘤应如何进行手术

    术前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精准明确脑膜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毗邻关系并全面评估全身健康状况以确定能否耐受手术及制定方案,手术时机根据有无明显症状等决定,手术方式有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和内镜辅助手术,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体征预防并发症及开展后续处理,儿童患者手术需考量生长发育特点,老年患者重点评估基础状况谨慎评估手术获益风险比并加强术后监测护理与康复支持。 一、术前评估 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精准明确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同时全面评估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及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二、手术时机选择 对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等)或肿瘤呈进行性增大的脑膜瘤,通常建议尽早进行手术干预;而对于无症状且体积较小、生长缓慢的脑膜瘤,可密切观察,定期复查影像学,根据病情变化再决定是否手术。 三、手术方式 1.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为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借助显微镜清晰显露肿瘤,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逐步完整切除肿瘤,适用于大多数位置相对局限的脑膜瘤。 2.内镜辅助手术:对于深部或特殊部位的脑膜瘤,可结合内镜技术,进一步提高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尤其在处理肿瘤与颅底结构关系时可能发挥优势。 四、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神经系统体征,如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视力等情况,积极预防术后出血、感染、脑水肿等并发症。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开展康复等后续处理。 五、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脑膜瘤患者:手术时需充分考量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儿童脑组织发育的影响,术后密切关注儿童神经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情况。 老年脑膜瘤患者:重点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谨慎评估手术获益与风险比,术后加强对心肺等器官功能的监测与护理,注重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支持。

    2025-09-29 10:33: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