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马为,男,心血管内科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员、中国高血压联盟青年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高血压、高血脂、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以及瓣膜病,左心耳封堵)的介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检出和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卫生部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健康领跑者”称号。2012年获长城会血压管理之策冠军。 现在国内积极开展顽固性高血压的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例治疗心脏室壁瘤的经皮心室重建术并负责术后随访,治疗例数居国内前列。多次赴国外学习主动瓣及二尖瓣疾病的介入治疗。参与编写中国难治性高血压专家共识、中国肺动脉高压指南。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展开
  • 心绞痛的症状和治疗

    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发作时可休息或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缓解期有一般和药物治疗等,特殊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还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一、心绞痛的症状 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一)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甚至可能没有明显胸痛,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老年人感觉神经退化等因素影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无痛性心肌缺血较为常见,这与糖尿病导致神经病变,痛觉传入受阻有关。 二、心绞痛的治疗 (一)发作时的治疗 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 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在1-2分钟内起效,约30分钟后作用消失,可缓解心绞痛症状。 (二)缓解期的治疗 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调整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这些疾病。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硝酸酯类:如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扩张静脉,减少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可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使用抗心绞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硝酸酯类药物可能引起头痛、低血压等,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物时,要考虑到药物对血糖等代谢指标的影响。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在使用时要加强血糖监测。 (四)血管重建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通过PCI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等情况,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恢复心肌血供。

    2025-10-15 15:18:08
  • 右心衰早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右心衰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体循环淤血相关表现包括胃肠道及肝脏淤血致食欲不振等、颈静脉怒张;还有水肿先现于低垂部位、活动后呼吸困难;以及心输出量减少致乏力等。 一、体循环淤血相关表现 胃肠道及肝脏淤血表现 症状:右心衰时体循环淤血首先影响胃肠道和肝脏,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胃肠道淤血,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阻。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出现右心衰早期胃肠道淤血,可能表现为拒食、喂养困难;老年人由于本身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食欲明显减退。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等可能加重胃肠道淤血情况。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病等病史,更易出现这种胃肠道淤血相关症状。 肝脏体征:肝脏淤血可导致肝区胀痛,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脏肿大的程度可能逐渐加重。右心衰竭时,血液回流到肝脏受阻,肝脏淤血肿大,初期可能在肋缘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相对柔软,有压痛。 颈静脉征 表现: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较常见的体征之一。正常情况下,颈静脉充盈度在坐位或半坐位时一般不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1/3。右心衰时,由于右心房压力升高,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颈静脉回流不畅,导致颈静脉充盈、怒张,平卧时更明显。对于婴幼儿,由于颈部较短,颈静脉怒张可能不太容易观察,但可通过观察颈部静脉的充盈情况来判断;对于老年人,可能因皮肤松弛等因素,颈静脉怒张相对较易发现。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对颈静脉征的判断,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 二、其他早期症状表现 水肿表现 特点:右心衰早期水肿多先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足部、踝部,呈对称性、凹陷性水肿。这是因为重力作用,低垂部位静脉回流压力相对较高,右心衰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儿童由于身体代谢特点,水肿可能发展相对较快;老年人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可能减退等因素,更易出现下肢水肿。长期卧床的患者,水肿可能更易出现在腰骶部等部位。 呼吸困难相关表现 表现:部分右心衰患者早期可出现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因为右心衰导致肺循环淤血,但相对左心衰,右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难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不过,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如同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右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难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感受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吃奶时费力等;老年人可能在活动后稍事休息仍不能缓解呼吸急促的情况。 三、其他非特异性表现 乏力 原因:右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可出现乏力症状。无论何种年龄,乏力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时容易疲劳;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活动,如散步、洗漱等时就感到乏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心功能储备就相对较差,更易出现乏力症状。

    2025-10-15 15:17:34
  • 低血压症状及危害

    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轻度时成年人可能有头晕等非特异性表现、儿童表现较难察觉,重度时会有明显脑供血不足等症状;低血压危害较大,对脑部可致慢性缺血缺氧等,对心脏会增加心脏负担等,对其他器官会影响肾功能、消化功能等,还会影响特殊人群及儿童的生长发育等。 一、低血压的症状 (一)轻度低血压症状 对于成年人来说,轻度低血压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在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头晕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体位改变导致血压快速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这种情况也被称为体位性低血压。在儿童中,轻度低血压可能表现为精神稍差、活动耐力较同龄人略低等,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较难被及时察觉。 (二)重度低血压症状 当低血压较为严重时,会出现明显的脑供血不足症状,如视物模糊、黑矇,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晕厥,这是因为脑部血液灌注严重不足,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于老年人,重度低血压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因为血压过低会使心脏泵血需要克服的阻力减小,但同时也会影响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肌缺血、脑梗死等风险。在婴幼儿中,重度低血压可能表现为面色苍白、哭闹不安、反应低下等,这是由于低血压影响了全身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二、低血压的危害 (一)对脑部的危害 长期慢性低血压会导致脑部慢性缺血缺氧,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还可能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急性严重低血压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如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造成脑梗死等不可逆的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儿童时期如果发生严重低血压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对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二)对心脏的危害 低血压时,心脏需要加强收缩来维持血压,长期如此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心脏肥厚,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而且,低血压时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绞痛等心脏缺血性疾病。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低血压对心脏的危害更为明显,可能加速心功能的恶化。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儿童,低血压会加重心脏的代偿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发育。 (三)对其他器官的危害 低血压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导致肾功能下降,出现尿量减少、肾功能指标异常等情况。对于胃肠道,低血压会使胃肠道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严重低血压可能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低血压还可能导致皮肤灌注不足,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表现。儿童时期低血压影响各器官血液灌注,会阻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包括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各系统功能的完善。

    2025-10-15 15:17:02
  • 什么是心梗三项

    心梗三项包括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2-3小时升高、6-7小时达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但特异性差,肌钙蛋白I或T3-6小时升高、特异性高,肌酸激酶同工酶4小时升高、16-24小时达峰、3-4天恢复正常且特异性不如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可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制定治疗方案。 肌红蛋白 来源与特性:肌红蛋白是一种氧结合蛋白,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在心肌受损时,肌红蛋白可迅速释放入血,其分子量较小,半衰期短,约15分钟。 诊断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3小时即可升高,6-7小时达峰值,24-48小时恢复正常。但肌红蛋白特异性较差,骨骼肌损伤、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也可导致其升高。例如,剧烈运动后骨骼肌受损、严重肾功能衰竭时肌酐清除率下降都可能使肌红蛋白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对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诊断。对于儿童群体,若出现肌肉相关疾病或肾功能异常时,肌红蛋白的检测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老年人群如果合并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也要考虑非心肌梗死因素导致肌红蛋白升高的可能。 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 来源与特性: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由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组成。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较高。心肌损伤时,肌钙蛋白可于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cTnI可持续10-14天,cTnT可持续2-14天。 诊断意义: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特异性指标。其特异性高,对于排除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如果患者有胸痛等疑似心肌梗死症状,而肌钙蛋白升高,结合临床情况基本可确诊心肌梗死。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由于生理变化可能会对一些指标有影响,但肌钙蛋白的升高在孕妇心肌梗死诊断中仍有重要提示作用;对于儿童,虽然心肌肌钙蛋白在儿童心肌疾病中的升高意义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当儿童出现疑似心肌损伤情况时,肌钙蛋白的检测同样是重要的辅助依据,不过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肌酸激酶同工酶 来源与特性:肌酸激酶(CK)有三种同工酶,即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和CK-BB(主要存在于脑等组织)。CK-MB在心肌梗死发生后4小时开始升高,16-24小时达峰值,3-4天恢复正常。 诊断意义:CK-MB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其特异性不如肌钙蛋白。在一些骨骼肌疾病时也可能有轻度升高。例如,剧烈运动后骨骼肌损伤可能导致CK-MB轻度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对于老年人群,若本身有骨骼肌疾病的基础,检测CK-MB时要注意排除骨骼肌因素的干扰;儿童如果有肌肉相关活动导致的损伤,也需要考虑CK-MB升高的非心肌梗死因素。 通过对心梗三项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辅助医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尽早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2025-10-15 15:16:25
  • 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脏破裂(多在1周内出现,有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等情况,与心肌坏死组织脆弱等有关)、室壁瘤(分急性和慢性,与梗死心肌被纤维组织替代膨出有关,易形成血栓致栓塞,影响心功能)、栓塞(梗死处形成血栓脱落致脑、肾、脾、四肢等部位栓塞,房颤合并心梗风险高)、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数周-数月内出现,与免疫反应有关,有发热、胸痛等表现)、心力衰竭(最常见,有急性和慢性,与心肌收缩力减弱等有关,年龄大、有基础病、梗死面积大的患者风险高)。 发生情况:多在心肌梗死后1周内出现,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和乳头肌断裂等。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可致急性心包填塞,迅速引起死亡;室间隔穿孔时,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伴有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乳头肌断裂则会导致急性二尖瓣反流,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表现。其发生与心肌梗死区域心肌坏死、组织脆弱,在修复过程中难以承受心脏内压力有关,年龄较大、梗死面积大的患者相对更易发生。 室壁瘤 发生情况:可分为急性室壁瘤和慢性室壁瘤。急性室壁瘤多在心肌梗死后数天内形成,慢性室壁瘤一般在心肌梗死后数月形成。主要是由于梗死心肌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局部心肌变薄,在心室压力作用下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内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事件;同时,室壁瘤可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控制不佳、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发生室壁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栓塞 发生情况:心肌梗死时,梗死处心内膜粗糙,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栓塞相应的动脉。常见的栓塞部位有脑、肾、脾、四肢等。如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有左上腹疼痛等。心房颤动合并心肌梗死时,心房内更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栓塞的风险。有心房颤动病史、活动少、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发生栓塞的风险更高。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发生情况:一般在心肌梗死后数周-数月内出现,可能与机体对坏死心肌组织的免疫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发热、胸痛、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等症状。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还可伴有胸痛,胸痛性质与心肌梗死时的胸痛有所不同,可伴有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等。有自身免疫功能相对活跃、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心力衰竭 发生情况: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可导致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可呈粉红色泡沫痰)等;长期的心肌梗死还可逐渐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水肿、腹胀等表现。年龄较大、本身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2025-10-15 15:14: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