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马为,男,心血管内科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员、中国高血压联盟青年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高血压、高血脂、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以及瓣膜病,左心耳封堵)的介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检出和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卫生部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健康领跑者”称号。2012年获长城会血压管理之策冠军。 现在国内积极开展顽固性高血压的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例治疗心脏室壁瘤的经皮心室重建术并负责术后随访,治疗例数居国内前列。多次赴国外学习主动瓣及二尖瓣疾病的介入治疗。参与编写中国难治性高血压专家共识、中国肺动脉高压指南。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展开
  • 肥厚型心肌病杂音原理

    肥厚型心肌病因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致心室腔变小、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是杂音产生解剖基础,收缩期流出道梗阻相关杂音是因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狭窄致血流高速形成湍流产生,有典型特点且需与主动脉瓣狭窄等鉴别,部分患者有舒张期杂音,与心室顺应性降低有关,不同年龄患者杂音表现等有差异,生活方式对杂音有一定影响。 一、肥厚型心肌病杂音产生的解剖基础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由于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较为常见。这种异常肥厚的心肌会使心室腔变小,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情况成为杂音产生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例如,当室间隔明显增厚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流经过狭窄的左心室流出道,高速血流与周围组织相互作用就容易产生杂音。 二、收缩期流出道梗阻相关杂音 1.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杂音产生机制 在收缩期,左心室压力高于主动脉压力,由于室间隔肥厚等原因导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血液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时,经过狭窄部位会形成高速射流。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高速血流会引起湍流,湍流与周围组织摩擦等就会产生杂音。比如,超声心动图研究发现,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存在压力阶差,这种压力阶差的存在使得血流加速,从而产生相应的杂音。 典型的杂音特点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粗糙的收缩中期喷射性杂音。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杂音,但由于心肌肥厚的程度等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对于儿童患者,心肌肥厚的发展可能有其自身特点,杂音的表现可能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所不同;而成年患者,心肌肥厚相对趋于稳定,但杂音的基本产生机制是相似的。在生活方式方面,剧烈运动等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增大,从而使杂音增强;而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减弱心肌收缩力,使杂音减轻。 2.与其他情况的鉴别 需要与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的杂音相鉴别。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多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而肥厚型心肌病的杂音位置多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放射部位等也有其特点,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结构及心室流出道情况,从而准确区分。对于有肥厚型心肌病病史的患者,自身的心肌肥厚特征等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对心室壁厚度、流出道情况等的显示是关键的鉴别手段。 三、舒张期杂音情况 部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舒张期杂音,其产生机制与心室顺应性降低有关。由于心室肌肥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在舒张早期,左心房内血液快速流入左心室时,可能会产生湍流,从而出现舒张期杂音,但相对收缩期杂音来说,舒张期杂音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相对较少见。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舒张期杂音的出现率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舒张期杂音出现率更低,这与儿童时期心肌肥厚的发展阶段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对舒张期杂音的影响相对收缩期杂音可能较小,但心肌耗氧量增加等情况可能间接影响心室的顺应性,进而对舒张期杂音有一定影响。

    2025-09-30 12:14:19
  • 女性血压90的60正常吗

    女性血压舒张压90mmHg、收缩压60mmHg属低血压范围,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需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年轻女性要关注其他不适,中老年女性更应重视,及时就医排查疾病并自我保健。 一、血压数值的正常范围及意义 正常血压的收缩压(高压)一般在90~139mmHg,舒张压(低压)在60~89mmHg,所以女性血压舒张压90mmHg、收缩压60mmHg是不正常的,属于低血压范围。收缩压60mmHg低于正常范围下限,舒张压90mmHg高于正常范围上限。 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情况 (一)年龄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血压正常范围有一定的生理性波动,但一般来说,成年女性出现这种血压情况需关注。如果是年轻女性,可能与体质等因素有关;如果是中老年女性,需要考虑是否有病理因素参与。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等发生变化,若出现血压异常更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疾病。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饮食不均衡、过度节食等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影响血压。比如缺乏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可能影响血液的携氧等功能,进而影响血压。 2.作息方面: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调节机制,可能导致血压异常。睡眠不足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激素分泌等发生变化,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运动方面:长期缺乏运动的女性,心肺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导致血压偏低等情况。 (三)病史因素 如果女性有某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可能影响血压。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女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等功能,可能导致血压降低;患有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出现血压异常。 三、应对建议及特殊人群提示 (一)一般人群应对 如果发现血压异常,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如果血压持续异常或伴有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年轻女性:如果是年轻女性出现这种血压情况,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要关注自身是否有其他不适,如有无月经不调等情况,因为一些妇科问题也可能间接影响血压。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仍无改善,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潜在的疾病。 2.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出现这种血压异常,要更加重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潜在疾病的风险增加。要密切关注自身是否有胸闷、心慌等心血管相关症状,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心脏、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自我保健,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低血压症状的行为。

    2025-09-30 12:12:55
  • 高血脂能不能吃花生

    花生含利于血脂的不饱和脂肪酸但高血脂患者需把控食用量,不同类型高血脂患者食用有差异,特殊人群食用也有注意事项,一般高血脂患者每天宜吃10-15克花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更严格控量,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要关注甘油三酯变化,肥胖者要将花生算入总热量,老年患者注意烹饪方式和量的调整,儿童高血脂需遵专业指导合理安排。 一、花生的营养成分与高血脂的关系 花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但其脂肪组成有其特点。花生中的脂肪包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等对血脂可能产生有利影响。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血脂谱。例如,花生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这需要基于适量摄入的基础上。 二、高血脂患者食用花生的量的把控 高血脂患者可以吃花生,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一般建议每天食用花生的量在10-15克左右较为合适,可以将其作为零食替代部分其他高脂肪的零食。因为如果过量食用花生,其中的脂肪等成分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进而影响血脂水平。例如,过量摄入花生中的脂肪,会使体内脂肪合成增加,可能导致血脂进一步升高。 三、不同高血脂类型患者的食用差异 1.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食用花生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因为花生虽有一定对血脂有利的成分,但过量仍可能使胆固醇水平进一步上升。建议在食用花生后,相应减少其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保持整体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在合理范围内。 2.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也要注意花生的食用量。花生中的脂肪成分在体内代谢可能会影响甘油三酯水平,过量食用可能会使甘油三酯升高。这类患者在食用花生后,需要关注自身甘油三酯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饮食。 四、特殊人群食用花生的注意事项 1.肥胖的高血脂患者:肥胖的高血脂患者本身存在体重超标的问题,花生含有一定热量,食用花生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因为肥胖患者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来减轻体重,进而改善血脂情况。建议这类患者将花生计算在每日总热量摄入范围内,通过合理搭配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和血脂。 2.老年高血脂患者:老年高血脂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食用花生时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如水煮花生等,避免油炸等烹饪方式增加油脂摄入。同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血脂控制情况,谨慎调整花生的食用量,一般建议从少量开始尝试,观察身体反应后再进行调整。 3.儿童高血脂患者(虽相对较少,但需提及):儿童高血脂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食用花生也需要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需要兼顾营养均衡和血脂控制。一般不建议儿童过多食用花生,除非在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具体血脂情况、生长发育需求等进行合理安排,因为儿童的血脂代谢与成人有所不同,过量食用花生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及血脂情况产生未知影响。

    2025-09-30 12:12:17
  • 心脏早搏有危险吗

    心脏早搏危险程度分情况,生理性一般低危,去除诱因可消失;病理性由心脏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有一定危险性需治基础病。儿童中功能性低危,先天或心肌炎引起的病理性需重视;老年人因基础病多,病理性风险高且对不适耐受差;有基础病史人群,心脏病患者风险更高,甲亢患者早搏易因激素异常加重风险,需综合治疗。 发生情况及特点:多由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因素引起,这种早搏通常偶尔发生,一般对心脏功能影响不大,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或者仅感觉心脏“停跳”一下。 危险性:一般危险性较低,通过去除上述诱因后,早搏往往可自行消失,对健康影响较小。例如,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的上班族,在调整工作节奏、放松心情后,生理性早搏可能会减少或消失。 病理性心脏早搏 发生情况及特点:由心脏本身的疾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心脏导致,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理性早搏可能频繁发生,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危险性: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比如冠心病患者发生病理性早搏,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情况较为严重,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又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出现心脏早搏,若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有效控制,早搏可能持续存在并加重心脏负担。 不同人群心脏早搏的特点及风险差异 儿童人群 发生情况:儿童心脏早搏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功能性的,比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后。 风险特点:儿童功能性早搏一般危险性相对较低,但如果是由先天性心脏病或严重心肌炎等引起的病理性早搏,则需要高度重视。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现早搏,可能提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心脏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 老年人群 发生情况:老年人心脏早搏较多见,多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有关,也可能是药物副作用等原因。 风险特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脏储备功能减弱,病理性早搏的危险性相对较高。比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早搏,更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老年人对早搏引起的不适症状可能耐受较差,需要密切关注早搏情况并积极治疗。 有基础病史人群 心脏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脏病的人群出现早搏,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相对无基础病史人群风险更高。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现早搏,可能会影响心脏瓣膜的功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需要在治疗基础心脏病的同时处理早搏问题。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这类患者出现心脏早搏时,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加重心脏负担,早搏可能会频繁发作,且如果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良好控制,早搏带来的心脏损害风险会增加,需要同时关注甲状腺功能和心脏早搏的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2025-09-30 12:11:42
  • 暴发性心肌炎是怎么得的

    暴发性心肌炎是严重心血管急症,发病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肠道病毒等常见,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致心肌损伤)、自身免疫因素(免疫紊乱致自身抗体攻击心肌细胞)、其他因素(遗传易感性影响发病风险,基础健康状况、年龄、生活方式等也与之相关)。 常见病毒类型:多种病毒都可能引发暴发性心肌炎,其中以肠道病毒最为常见,如柯萨奇病毒B组(尤其是B3、B5型)、埃可病毒等,另外,腺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也可导致。 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然后在肠道或呼吸道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繁殖,之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再进一步侵犯心肌。病毒直接对心肌细胞的损害以及机体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是导致心肌损伤的关键。例如,病毒可以直接嵌入心肌细胞的细胞膜,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等,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细胞广泛受损,出现心肌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暴发性心肌炎。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肠道病毒,而成年人则可能因呼吸道接触等感染流感病毒等。 自身免疫因素 免疫反应异常:在某些情况下,机体的自身免疫机制会出现紊乱。当病毒感染心肌后,心肌组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得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心肌细胞识别为外来的“非己”物质,从而产生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攻击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持续受损。例如,自身抗体可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某些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免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程度,促使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自身免疫因素在不同性别、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中都可能发挥作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 其他因素 遗传易感性:部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特定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增加个体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以及免疫反应的异常程度,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发生暴发性心肌炎。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其发病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携带某些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在感染病毒后发生暴发性心肌炎的几率可能高于普通人群。 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本身存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其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调节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在病毒感染时更容易引发严重的心肌损害,导致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另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老年人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他们在病毒感染后发生暴发性心肌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酗酒、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心脏的储备能力,增加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酗酒会损害心肌细胞的功能,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使心肌对病毒感染等因素的抵抗力下降;过度劳累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容易诱发心肌的严重损伤。

    2025-09-30 12:09: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