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马为,男,心血管内科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员、中国高血压联盟青年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高血压、高血脂、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以及瓣膜病,左心耳封堵)的介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检出和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卫生部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健康领跑者”称号。2012年获长城会血压管理之策冠军。 现在国内积极开展顽固性高血压的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例治疗心脏室壁瘤的经皮心室重建术并负责术后随访,治疗例数居国内前列。多次赴国外学习主动瓣及二尖瓣疾病的介入治疗。参与编写中国难治性高血压专家共识、中国肺动脉高压指南。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展开
  • 老年人高血压适合吃什么水果

    老年人可选择富含钾元素、维生素C、果胶的水果来维护健康,如香蕉、橙子富含钾助降压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控量;猕猴桃、草莓富含维生素C利于舒张血管但要适量;苹果、山楂富含果胶有相应益处但特定疾病老人需谨慎,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合理搭配水果。 一、富含钾元素的水果 (一)香蕉 香蕉是钾的良好来源,每100克香蕉中约含钾256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帮助降低血压。研究表明,适当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减少血管外周阻力来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老年人日常可适量食用香蕉,但如果同时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等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香蕉的摄入量,因为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钾能力下降,过多摄入香蕉可能导致高钾血症。 (二)橙子 橙子中钾含量也较为丰富,每100克橙子约含钾159毫克。橙子还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的损伤,间接对血压控制起到积极作用。老年人吃橙子一般比较安全,但如果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保钾利尿剂等,需咨询医生,因为维生素C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 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一)猕猴桃 猕猴桃是维生素C的优质来源,每100克猕猴桃中维生素C含量可高达62毫克。维生素C能够促进体内一氧化氮的生成,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猕猴桃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如膳食纤维等也对整体健康有益。老年人食用猕猴桃时要注意适量,尤其是胃肠道功能较弱的老年人,避免一次食用过多引起胃肠道不适。 (二)草莓 草莓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47毫克,同时还含有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类黄酮可以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管的炎症反应,对血压的稳定有一定帮助。老年人吃草莓可以作为日常水果摄入的选择之一,但同样要注意食用量,不要因为喜欢吃而过量食用,以免引起血糖升高等其他问题。 三、富含果胶的水果 (一)苹果 苹果富含果胶,果胶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发现,果胶可以结合肠道内的胆固醇和胆汁酸等物质,促进其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而胆固醇升高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此外,苹果中的其他成分也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老年人每天吃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较为适宜,对于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用时间和控制摄入量,因为苹果含糖量虽相对不高,但也会影响血糖。 (二)山楂 山楂含有果胶以及山楂酸、黄酮类等成分。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同时其含有的三萜类物质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功能。不过,老年人如果有胃酸过多等胃部疾病,要谨慎食用山楂,因为山楂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不适。 老年人在选择水果时,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来合理搭配。如果有特殊的疾病情况,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更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种类和食用量,以达到既享受水果带来的营养益处又不影响血压及整体健康的目的。

    2025-09-30 12:09:11
  • 高血压对怀孕有影响吗

    高血压对怀孕有诸多影响,对孕妇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及其他器官损害风险;对胎儿会致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缺氧、早产风险增加;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孕妇情况特殊,年轻高血压孕妇需更密切监测,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会加重影响,有慢性高血压病史且合并其他疾病的病情更复杂需多学科管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增加:患有高血压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子痫前期等,子痫前期可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等,严重时会出现抽搐(子痫)、脏器功能损害等,危及孕妇生命安全。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孕前已存在高血压的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 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怀孕后孕妇身体代谢等发生变化,高血压孕妇的心血管系统需要承受更大的负担。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脏功能受损的情况,如心功能不全等,表现为心慌、气短、不能平卧等症状。 其他器官损害风险:高血压会对肾脏等器官产生影响,怀孕后这种影响可能会加剧。肾脏功能受损可能表现为蛋白尿增加、肾功能指标异常等。同时,对肝脏等器官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对胎儿的影响 胎儿生长受限:高血压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导致胎儿获取营养和氧气不足,从而引起胎儿生长受限,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多项研究显示,高血压孕妇所生胎儿发生生长受限的比例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孕妇群体。 胎儿宫内缺氧:胎盘血流灌注受影响,会使胎儿在宫内处于缺氧状态。长期缺氧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包括神经系统等的发育,严重时可导致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 早产风险增加:高血压孕妇发生早产的几率高于正常孕妇。早产的胎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出生后可能面临多种健康问题,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风险增加。 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孕妇的特殊情况 年轻高血压孕妇:年轻孕妇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好,但高血压对其怀孕的影响依然存在。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压及孕期各项指标,因为年轻孕妇可能对高血压的长期影响认识不足,且怀孕过程中身体变化较大,更易出现并发症。例如,年轻高血压孕妇在孕期要严格遵循产检计划,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不良生活方式的高血压孕妇(如吸烟、酗酒等):本身存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再加上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对怀孕的不良影响。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高血压对胎盘血流的影响;酗酒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这类孕妇需要在孕期积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加强孕期监测,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健康。 有慢性高血压病史且合并其他疾病的孕妇(如合并糖尿病等):合并其他疾病会使病情更加复杂。例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孕妇,血糖和血压的控制都更为困难,对胎儿的影响也会更严重。这类孕妇需要多学科团队进行管理,综合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提前制定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方案。

    2025-09-30 12:08:41
  • 心悸的症状有哪些

    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或心慌感,其症状表现包括心跳节律异常相关的心跳过快、过慢、心律不齐,以及伴随症状相关的胸闷、气短、头晕乏力、出汗等,不同情况有不同诱因及表现,如年轻人因剧烈运动等诱发心跳过快,老年人易因心脏传导系统问题出现心跳过缓相关心悸等。 一、心跳节律异常相关表现 1.心跳过快 当发生心动过速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加快,可表现为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在年轻人中,可能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紧张、兴奋)等因素诱发,此时心悸感较为明显,一般在诱因去除后可有所缓解。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即使是轻微的心动过速也可能导致明显且持续的心悸,这是因为心脏本身存在病变,代偿能力下降,心跳的异常变化会更显著地被感知。 2.心跳过慢 当心率低于60次/分钟发生心动过缓时,部分人会出现心悸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表现。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的心悸。例如一些老年人心肌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导致心跳减慢,就会频繁感觉到心脏异常跳动,影响日常生活。 3.心律不齐 患者会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有漏跳、提前搏动等情况。比如早搏时,可感到一次心跳突然加重,随后有较长时间的间歇,这种不规律的跳动会让患者明显察觉到心悸。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更容易出现心律不齐相关的心悸,因为烟酒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正常节律。 二、伴随症状相关表现 1.胸闷 心悸时常可伴有胸闷,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发闷。在冠心病患者中,心悸合并胸闷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供氧受到影响,除了心悸外,还会出现胸部的不适感觉。例如冠心病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心悸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胸闷,这是心肌缺血的一种表现形式。 2.气短 部分心悸患者会出现气短症状,即呼吸费力、气不够用。当心悸导致心脏功能受到影响时,会引起肺淤血等情况,进而影响呼吸功能,出现气短。比如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在心悸发作时,往往同时伴有明显的气短,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当出现心悸伴气短时,更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已经有较明显的损害。 3.头晕、乏力 严重的心悸可能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症状,同时还会伴有乏力感。例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脑部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头晕、乏力。对于女性在月经期间,如果出现心悸情况,由于身体处于相对特殊的生理状态,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伴随症状,这是因为月经期间身体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加重心脏的不适反应。 4.出汗 心悸发作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出汗现象,尤其是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诱发心悸时,出汗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心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比如一些人在面临重要考试、面试等应激情况时,会出现心悸伴出汗的表现,这是身体对应激状态的一种生理反应。

    2025-09-30 12:08:07
  • 心脏变大的原因是什么

    心脏变大的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冠心病因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肌重构致心脏扩大;扩张型心肌病病因与遗传、感染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致心肌肥厚后期心脏变大,青少年常见;心脏瓣膜病因瓣膜病变致心脏做功增加长期可致心脏扩大;先天性心脏病因胎儿心脏结构异常致心脏负荷增加长期引起心脏扩大,各相关人群需注意防范。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为了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心脏会发生代偿性改变,长期心肌缺血缺氧会引起心肌重构,导致心脏扩大。比如,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域的心肌无法正常工作,相邻心肌会逐渐代偿性增大,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心脏可能逐渐变大。不同年龄的冠心病患者都可能出现心脏变大,老年人本身血管老化,冠心病发病率高,心脏变大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冠心病患者若病情进展快,也会较快出现心脏结构异常。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会显著上升,同样需警惕心脏变大。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占一定比例,若家族中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患病风险增加。感染方面,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心肌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导致心肌重构,逐渐出现心脏扩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也可能患病,儿童发病可能与先天性感染等因素相关,成年后发病则与自身免疫、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基因变异使心肌肥厚,早期可能心脏大小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脏重构导致心脏变大。青少年时期发病较为常见,可能在运动过程中因心脏负荷增加而被发现,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但年轻患者运动时需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脏不良事件。 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病变,瓣膜病变会影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心脏做功增加,长期可引起心脏扩大。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心脏会逐渐适应异常的血流状态而发生重构,导致心脏变大。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儿童可能因风湿热引发心脏瓣膜病变,成年人则可能因年龄增长、退行性变等导致瓣膜病,女性在生育等特殊时期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结构。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异常,出生后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血流情况会发生改变,逐渐出现心脏扩大。比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分流导致心脏负荷增加,长期会引起心脏扩大。儿童时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应及时干预,否则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变大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2025-09-30 12:07:26
  • 心率变快是什么原因

    心率变快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因素包括运动和情绪变化,运动时心脏为满足需求加快跳动,情绪变化时体内激素刺激心脏致心率变快;病理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性疾病(感染发热影响心脏功能致心率加快);药物因素如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可致心率变快;特殊人群中儿童本身心率偏快,受刺激更明显,老年人心脏功能减退,易因多种情况致心率异常增快。 情绪变化:人在紧张、兴奋、恐惧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变快。比如人在面临重要考试时,紧张的情绪可能使心率明显升高,情绪平复后心率会逐渐回归常态。对于儿童来说,过度的情绪波动也可能引起心率变快,家长应注意关注儿童的情绪状态并适当引导。 病理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疾病会直接导致心率异常增快。窦性心动过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发热、贫血、心肌缺血等情况诱发,心电图检查可发现窦性心律,频率超过正常范围。 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状态下,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身体为了弥补心输出量的不足,会通过加快心率来尝试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从而出现心率变快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其他心力衰竭的表现。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代谢速度,使得心脏负担加重,心率随之增快。患者除了心率变快外,还常伴有多汗、消瘦、手抖等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 感染性疾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发热,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率加快。例如肺炎、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20次/分钟,随着感染得到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心率也会逐渐回落。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时,可能会引起心率变快的不良反应。肾上腺素是一种强效的心脏兴奋剂,使用后会直接作用于心脏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阿托品能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也会导致心率增快,在临床用药时需要密切监测心率变化。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的心率本身比成人偏快,婴儿的心率通常在110-130次/分钟,幼儿在100-120次/分钟,学龄儿童在80-100次/分钟。如果儿童出现发热、哭闹等情况,心率变快可能更为明显,家长要注意区分正常的因生理活动引起的心率增快和异常病理状态下的心率增快,若儿童心率持续异常增快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脏功能有所减退,在受到一些轻微刺激时也可能出现心率变快的情况。比如老年人在快速改变体位时,可能会出现体位性的心率增快,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同时,老年人若患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更容易因疾病状态的变化导致心率异常增快,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心率变化,定期体检。

    2025-09-30 12:06: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