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马为,男,心血管内科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员、中国高血压联盟青年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高血压、高血脂、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以及瓣膜病,左心耳封堵)的介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检出和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卫生部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健康领跑者”称号。2012年获长城会血压管理之策冠军。 现在国内积极开展顽固性高血压的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例治疗心脏室壁瘤的经皮心室重建术并负责术后随访,治疗例数居国内前列。多次赴国外学习主动瓣及二尖瓣疾病的介入治疗。参与编写中国难治性高血压专家共识、中国肺动脉高压指南。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展开
  • 典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征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主要有ST段压低(绝大多数患者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和T波改变(可表现为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的特征,儿童中典型心绞痛相对少见且需结合其特点判断,老年患者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但仍具参考价值。 ST段压低: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异常,ST段代表心室除极完毕到复极开始的一段时间,心肌缺血时ST段发生偏移。例如,在劳力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上可观察到相应导联的ST段出现明显压低情况,这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电活动改变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ST段压低的表现可能在程度和导联分布上有所差异,但基本的ST段压低这一特征是典型的。 T波改变:可表现为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心肌缺血时T波形态会发生改变。比如原本直立的T波可能变为倒置,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顺序异常。不同人群中,T波改变的具体表现可能因个体的基础心脏状况等因素而不同,如患有基础冠心病的患者,其T波改变可能更为典型和持续出现。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儿童的心脏电生理特点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典型心绞痛在儿童中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疑似心绞痛的表现,心电图特征可能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等因素。而对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心电图上的ST段压低和T波改变可能会受到心脏老化等因素的干扰,但典型心绞痛的这些心电图特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心电图改变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2025-10-15 12:26:34
  •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是什么血栓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主要是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其形成与病原微生物侵袭致心内膜损伤及凝血-抗凝平衡失调有关,临床诊疗及护理需综合小儿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管理。 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等)侵袭心内膜,损伤心内膜表面。心内膜损伤后,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血小板黏附、聚集在损伤部位,同时凝血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逐渐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的血栓,即赘生物。这种血栓的形成与感染导致的心内膜损伤以及凝血-抗凝平衡失调有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而形成此类血栓。 相关影响及应对考虑因素 年龄因素: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心内膜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形成赘生物的机制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基于感染导致的心内膜损伤和凝血异常。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状态,以及感染控制对血栓形成和病情转归的影响。 生活方式:小儿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往往与潜在的感染源有关,如口腔感染、皮肤感染等,所以要注意小儿的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这间接与赘生物的形成相关。 病史因素:如果小儿有基础心脏疾病等病史,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更高,赘生物形成的可能性也增加。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小儿,需要更加密切监测,早期发现感染迹象并及时处理,以预防赘生物的形成和相关并发症。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主要为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其形成与感染致心内膜损伤及凝血失衡相关,在临床诊疗及护理中需综合考虑小儿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管理。

    2025-10-15 12:25:44
  •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陈旧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4周及以后遗留心肌坏死的情况,病理基础是坏死心肌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替代,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等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症状、检查表现不同,会影响心脏结构功能,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等,患者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有基础病史者要严格控病,老年患者影响更明显,需密切监测并积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 病理基础 从病理角度看,急性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组织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替代。在心电图上,常表现为病理性Q波等特征性改变。其形成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细胞不可逆损伤,经过一定时间后进入修复阶段,由纤维组织取代坏死心肌。 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区别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发病时间较短,一般在4周内,临床表现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等典型症状,心电图有动态演变过程等;而陈旧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4周以后的阶段,症状相对不那么典型,心电图等检查有特定的慢性期改变。 对患者的影响及相关风险 对于患者而言,陈旧性心肌梗死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等。例如,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更加注意避免诱发心脏事件的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因为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预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陈旧性心肌梗死带来的心脏功能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状态,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

    2025-10-15 12:23:20
  • 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是什么意思

    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是指左侧颈动脉血管壁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斑块增大可致颈动脉狭窄、脑部供血不足,严重时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脑梗死,需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并定期检查监测。 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在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风险相对低于同龄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增加脂质沉积在血管壁的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缺乏运动可导致血脂异常、体重增加等,进而影响动脉健康;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内皮产生不良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利于粥样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可能导致的后果 如果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逐渐增大,可能会导致颈动脉狭窄,进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斑块破裂,会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流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对于存在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人群,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等,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监测斑块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025-10-15 12:21:27
  • 高血压突然头晕怎么办

    当高血压患者突然头晕时,首先要立即休息,就地坐下或躺下;接着尽快测量血压,明确血压数值;然后转移到通风良好的环境;最后无论血压升高程度如何都应尽快就医,医生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严重并发症。 测量血压 尽快测量血压,明确血压具体数值。如果血压明显升高,比如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属于高血压急症范畴,这种严重升高的血压会进一步加重头晕症状,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等更严重并发症;如果血压只是轻度升高或在正常偏高范围,头晕原因可能有其他因素。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规律监测血压的患者,能快速知晓当前血压情况;对于平时血压控制情况不太明确的患者,通过测量血压可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保持环境通风 尽快转移到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保证空气流通。良好的通风能改善脑部的氧气供应,因为头晕可能是脑部供血供氧异常引起,通风好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因缺氧导致的头晕加重情况。例如在室内突然头晕时,打开窗户、门等增加空气流动;如果是在闷热的户外,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对于患有高血压且伴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通风良好更重要,因为这类人群对氧气变化更敏感。 及时就医评估 无论血压升高程度如何,都应在采取上述初步措施后尽快就医。医生会进一步进行详细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等,以排除是否有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本身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更高,即使头晕症状经休息等初步处理后有所缓解,也不能掉以轻心,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突然头晕,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诱发因素导致血压波动和头晕,通过就医检查可排除潜在严重疾病。

    2025-10-15 12:19: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