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马为,男,心血管内科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员、中国高血压联盟青年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高血压、高血脂、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以及瓣膜病,左心耳封堵)的介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检出和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卫生部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健康领跑者”称号。2012年获长城会血压管理之策冠军。 现在国内积极开展顽固性高血压的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例治疗心脏室壁瘤的经皮心室重建术并负责术后随访,治疗例数居国内前列。多次赴国外学习主动瓣及二尖瓣疾病的介入治疗。参与编写中国难治性高血压专家共识、中国肺动脉高压指南。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等疾病。展开
  • 女18岁正常血压是多少范围

    18岁女性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受饮食、运动、体重、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影响,青春期生理变化或疾病也可能致血压异常,应定期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血压异常及时就医。 一、正常血压范围界定 对于18岁女性,正常血压范围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收缩压应在90~139mmHg之间,舒张压应在60~89mmHg之间。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 二、血压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影响 1.饮食方面: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例如长期每天摄入盐量超过6克,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而合理的饮食,如低盐、富含钾(香蕉、菠菜等食物富含钾)、钙(牛奶等富含钙)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2.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血压异常。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帮助调节血管弹性,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但运动也需适度,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导致血压短期波动过大。 3.体重因素:体重超标,尤其是肥胖的18岁女性,体内脂肪堆积会影响内分泌和血管功能,易引发高血压。通过健康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来维持正常体重,对于保持血压正常至关重要。例如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范围为18.5~23.9,若BMI≥24则属于超重,需关注血压情况。 4.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弹性下降,进而影响血压。过量饮酒也会使血压升高,因为酒精会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所以18岁女性应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以维护血管健康和血压稳定。 (二)特殊情况考虑 1.青春期生理变化:18岁女性处于青春期后期,身体内分泌等生理状况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一般仍应维持正常血压范围。若出现血压异常波动,需排查是否有因青春期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导致,但也不能忽视其他潜在的病理情况。 2.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也可能影响血压,如肾脏疾病会导致水钠排泄障碍,引起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如果18岁女性发现血压长期处于异常范围,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相关疾病。 三、血压监测建议 1.监测频率:18岁女性可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一般建议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如果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生活方式不健康等情况,可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如每半年测量一次。 2.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如电子血压计,测量时应保持安静、放松状态,采取坐位,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正确的测量方法能保证血压值的准确性,从而准确判断血压状况。 总之,18岁女性应关注自身血压情况,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正常血压范围,若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09 13:04:16
  • 心动过缓怎么治

    首先要了解患者基础情况,监测心率等指标明确心动过缓程度类型,动态观察其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化;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及严重时评估起搏器治疗;药物治疗要避免不恰当用药,谨慎选择可能影响心率的药物,儿童、孕妇用药需特殊考虑,使用可能影响心率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并调整方案。 一、病因评估与监测 1.基础情况了解: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相关病史,以及近期是否服用过影响心率的药物等。同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等指标,明确心动过缓的程度和类型,例如是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心动过缓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有关,老年人可能与退行性心脏病变等相关;女性在某些生理周期或特殊时期也可能出现心率变化;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的人群,心动过缓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 2.动态观察:持续观察患者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化,如休息时、活动时等,以准确判断心动过缓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二、非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因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轻度心动过缓,建议患者保持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7-9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合理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户外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超出其承受能力;孕妇出现心动过缓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胎心等情况。 2.起搏器治疗评估:当心动过缓导致患者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或心率严重过慢(如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40次/分钟等情况)时,需要评估是否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对于有心脏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动过缓的患者,起搏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严重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导致的心动过缓,可能需要更早考虑起搏器植入;老年人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影响生活质量时,也应积极评估起搏器植入的必要性。 三、药物治疗注意事项(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1.避免不恰当用药:某些药物可能会加重心动过缓,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对于有心动过缓的患者,在开具其他药物时,医生需特别留意药物对心率的影响。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率且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孕妇用药更要谨慎,需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和孕妇心率的双重影响。 2.特定药物的谨慎选择:如果因某些疾病需要使用可能影响心率的药物,应在密切监测心率等指标的情况下使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例如,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需要用药的老年心动过缓患者,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用药相互作用以及对心率的影响。

    2025-10-09 13:03:43
  • 心血管狭窄如何治疗

    心血管狭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各治疗方式有其特点及适用情况,生活方式干预对控制病情也很重要。 一、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有心血管狭窄风险或已确诊心血管狭窄的患者,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例如,大规模临床实验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2.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心血管狭窄进展。比如,相关临床试验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复发率明显降低。 二、介入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送到狭窄部位扩张,必要时植入支架。对于适合的患者,PCI能迅速开通狭窄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PCI可挽救濒死心肌,显著改善预后。在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中,只要符合适应症,PCI都能带来明显的血流改善和症状缓解。但对于一些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老年且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三、外科手术治疗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等),绕过狭窄部位,重建血运。该手术适用于多支血管严重狭窄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心血管狭窄病变,CABG可提供长期的血运重建。不同年龄患者接受手术的预后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好,但都需要在围手术期密切监测和护理。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激素影响等因素也需要关注,而有特定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的患者术后需要更严格戒烟等康复措施。 四、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饮食。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健康饮食可帮助控制血脂,延缓心血管狭窄进展。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调整的具体细节有所不同,如儿童应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老年人则更需注意营养均衡和易消化。 2.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不同性别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可略有差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运动要适度调整。有病史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心血管狭窄,戒烟可显著改善预后;过量饮酒也对心血管不利,限酒能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患有肝脏疾病等的患者,戒烟限酒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烟酒对这类人群的危害可能更大且有特殊影响机制。

    2025-10-09 13:02:10
  • 心肌酶化验单怎么看

    心肌酶化验单查看需关注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等指标及各自正常范围和意义,儿童、老年人、女性有特殊情况需结合自身状况综合判断心肌酶结果是否异常。 肌酸激酶(CK) 正常范围:男性50-310U/L,女性40-200U/L(不同检测方法正常范围略有差异)。 意义: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当骨骼肌损伤时,如剧烈运动后、肌肉疾病等,CK会升高;心肌梗死时,CK在发病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正常范围:<5%(占总CK的比例)。 意义: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心肌梗死时,CK-MB在发病3-6小时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特异性较高,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较大。 乳酸脱氢酶(LDH) 正常范围:109-245U/L。 意义:LDH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如心肌、骨骼肌、肝脏等。心肌梗死时,LDH在发病8-18小时升高,2-3天达到高峰,1-2周恢复正常。但LDH特异性较差,其他疾病如肝脏疾病、贫血、恶性肿瘤等也可引起LDH升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常范围:0-40U/L。 意义: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心肌梗死时,AST在发病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3-6天恢复正常。AST升高也可见于肝脏疾病、骨骼肌疾病等。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正常范围:72-182U/L。 意义:α-HBDH与LDH有相关性,在心肌梗死时,α-HBDH也会升高,其升高时间与LDH相似,可作为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的心肌酶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儿童的心肌酶易受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例如儿童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CK轻度升高,与成人运动后的CK升高情况相似,但儿童心肌梗死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发热、胸痛等症状,心肌酶异常升高需警惕心肌炎等疾病,此时需要结合儿童的症状、病史等综合判断,因为儿童心肌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谨慎地分析心肌酶结果。 老年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心肌酶的代谢等情况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心肌梗死时,心肌酶的升高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升高幅度可能相对较小,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心肌酶的水平,所以在查看老年人心肌酶化验单时,要结合老年人的基础病史,综合评估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女性:女性的心肌酶正常范围与男性有差异,在分析女性心肌酶结果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一般对心肌酶影响较小,但如果是孕期女性,心肌酶可能会有一些生理性变化,需要结合孕期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心肌酶结果是否异常。

    2025-10-09 13:00:36
  • 为什么洗澡后血压降低

    洗澡时血压降低涉及血管扩张、神经调节、容量变化等因素,健康人群通常短暂可逆,高血压患者需注意避免过度降压,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等易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儿童也需关注水温时间等对心血管的影响。 一、血管扩张因素 洗澡时,尤其是热水澡,会使体表血管扩张。这是因为高温刺激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血管阻力减小。根据血液循环的原理,外周阻力降低会使得心脏射血时面临的阻力减小,心脏不需要很大的压力就能将血液泵出,从而导致血压降低。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当人体处于温热环境中,皮肤血管床开放,血液循环的分布发生改变,外周血管阻力显著下降,进而引起血压的相应变化。 二、神经调节因素 热水刺激还会影响神经调节机制。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将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而其兴奋性降低则会使心率减慢、血管舒张,这也有助于血压的降低。比如,有研究发现,皮肤温度的升高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抑制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从而对血压产生调节作用。 三、容量变化因素 洗澡时人体会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丢失,通过皮肤蒸发等方式散失水分,这会使血容量相对减少。血容量减少会导致心脏前负荷降低,根据Starling定律,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减少,心肌收缩力相应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血压下降。不过这种容量变化导致的血压降低通常幅度相对较小,但也是血压降低的一个相关因素。 四、不同人群的情况 健康人群: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洗澡后血压的这种降低通常是短暂且可逆的,身体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在较短时间内使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只要洗澡过程不是过于长时间的热水澡,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洗澡后血压降低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部分患者可能血压会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在洗澡时要避免水温过高、洗澡时间过长等情况,以免血压过度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等问题。因为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调节功能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过度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可能会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所以高血压患者洗澡时应注意控制水温、时间,并且最好有人陪同,以便在出现不适时能及时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较差,神经调节功能也相对较弱。洗澡后血压降低可能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老年人洗澡后要注意休息,避免立即进行剧烈活动,防止因血压波动过大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比如,老年人在洗澡后应先静坐或平卧片刻,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血压变化的过程。 儿童:儿童的血管和神经调节系统还在发育中,一般正常儿童洗澡后血压的变化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注意洗澡的水温不能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如果儿童有基础疾病等情况,洗澡后血压的变化更需要密切关注,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025-10-09 13:00: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