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2006年至2011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9月-12月在美国西奈山医学院附属关节中心做访问学者,专修膝关节置换与翻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基金的研究并承担重要责任。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3篇,参加编写学术专著3部。展开
个人擅长
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展开
  • 一根手指抖动是否与筋有关

    手指抖动可由神经系统因素引发,如帕金森病早期单侧静止性震颤及特发性震颤姿势或动作性震颤,系神经通路或电生理活动异常所致;肌肉骨骼因素方面,长期过度使用手指致肌肉疲劳、肌腱劳损会引发不自主抖动;代谢及内分泌因素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震颤;特殊人群里老年人需排查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儿童要警惕良性震颤等神经疾病,女性有相关症状需关注甲状腺功能,长期手部过度使用人群要合理休息、缓解肌肉疲劳。 一、神经系统因素相关手指抖动 1.帕金森病早期表现:帕金森病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致使多巴胺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运动调控。该病早期可能出现单侧手指静止性震颤,此为神经系统通路病变所致,并非单纯由筋直接引发,但神经病变会干扰肌肉的正常控制。例如,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多巴胺能通路的损伤会打破基底核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运动调节平衡,从而导致包括手指在内的肢体震颤。 2.特发性震颤:具有一定家族遗传性,是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手指震颤,其病因涉及神经系统的异常振荡机制,与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活动异常相关,并非直接归因于筋的病变,但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会影响肌肉的运动表现。 二、肌肉骨骼相关手指抖动 长期过度使用手指,如频繁进行打字、弹琴等活动,可引发手部肌肉疲劳、肌腱劳损。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或肌腱过度磨损,会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抖动,这与筋(肌肉、肌腱等)的疲劳或劳损状态密切相关。例如,持续高强度使用手指的人群,手部肌肉乳酸堆积、肌腱弹性下降,易出现手指不自主抖动现象,此为肌肉骨骼系统因过度使用而产生的功能紊乱表现。 三、代谢及内分泌因素相关手指抖动 1.甲状腺功能亢进: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手指震颤症状。甲状腺激素参与神经肌肉的代谢调节,其异常会干扰神经冲动传导及肌肉的收缩舒张功能,间接与肌肉神经功能相关。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导致包括手指在内的肢体出现震颤表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风险增加,若出现单侧手指抖动需及时就医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排查帕金森病等相关疾病。 儿童:出现手指抖动需警惕良性震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应尽早明确病因。 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相对较高,若有手指抖动伴随多汗、心慌等症状,需关注甲状腺功能检查。 长期手部过度使用人群:应注意合理休息,避免长时间单一姿势使用手指,可通过手部拉伸、适当活动等方式缓解肌肉疲劳,降低因肌肉骨骼因素导致手指抖动的风险。

    2025-10-15 14:54:42
  • 脚抽筋是怎么回事

    脚抽筋医学上称肌肉痉挛表现为脚部肌肉突发剧痛僵硬无法自主控制,常见原因有运动过度或未充分热身致肌肉疲劳、大量出汗等致电解质紊乱、寒冷刺激致腿部肌肉收缩、长时间保持俯卧睡姿等致局部血管受压,孕妇因体重增加钙需求增加及激素变化易抽筋,老年人因钙质流失肌肉功能减退易抽筋,儿童因挑食营养不均衡缺钙镁等易抽筋,预防可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补含电解质饮品运动后拉伸放松,日常保持合适室温避免腿部受凉饮食保证钙镁等矿物质摄入,孕妇要注重钙补充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老年人要适度温和运动定期体检,儿童需家长引导养成均衡饮食习惯。 一、脚抽筋的定义 脚抽筋医学上称为肌肉痉挛,是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制收缩现象,可发生于脚部肌肉,表现为脚部肌肉突发剧痛、僵硬且无法自主控制。 二、常见原因 (一)运动相关因素 运动过度使肌肉疲劳,如长时间跑步、登山等,肌肉在疲劳状态下代谢产物堆积,易引发抽筋;运动中未充分热身,肌肉突然参与高强度活动,也可能导致抽筋。 (二)电解质紊乱 大量出汗等情况可致钠、钾、钙等电解质丢失,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例如汗液中流失过多钠离子,会干扰神经传导,引发肌肉痉挛。 (三)寒冷刺激 冬季保暖不足或游泳时水温过低,腿部肌肉受寒冷刺激后会突然收缩,从而出现抽筋。 (四)局部血管受压 长时间保持俯卧睡姿等,可使腿部血管受压,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抽筋。 三、不同人群的常见情况 (一)孕妇 孕期体重增加致腿部负担加重,且孕期钙需求增加,若钙摄入不足易发生脚抽筋,同时孕期激素变化也可能影响肌肉功能。 (二)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肌肉功能减退,加之活动量相对减少,腿部肌肉弹性和协调性下降,易出现脚抽筋。 (三)儿童 若存在挑食等情况,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缺乏钙、镁等矿物质时,易引发脚抽筋。 四、预防措施 (一)运动方面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避免运动过度。 (二)日常护理 保持合适室温,避免腿部受凉,睡眠时注意腿部保暖;日常饮食保证钙、镁等矿物质摄入,可通过多吃牛奶、绿叶蔬菜、坚果等实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应注重钙的补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含钙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日常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休息时可适当抬高腿部促进血液循环。 (二)老年人 除保证钙质摄入外,可适度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等,以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同时注意定期体检,监测电解质等指标。 (三)儿童 家长需引导孩子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全面,若频繁出现脚抽筋,可在医生建议下进行相关营养评估与补充。

    2025-10-15 14:51:50
  • 股骨头坏死早期症状有哪些

    早期股骨头坏死有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跛行、髋关节周围压痛等表现,疼痛部位在髋关节周围等,性质多样且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髋关节活动范围变化,不同年龄及生活方式人群表现不同;跛行呈间歇性,不同年龄应对有别;髋关节周围有压痛,结合激素使用史、外伤史等要警惕股骨头坏死。 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对于年轻患者,可能由于长期大量饮酒、使用激素等原因引发股骨头坏死,疼痛表现可能相对隐匿;而中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髋关节退变等基础问题,再加上股骨头坏死,疼痛可能会更明显。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剧烈运动的人群,髋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出现早期疼痛症状。 髋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变化: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髋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比如下蹲困难,正常情况下能够轻松下蹲到一定程度,但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下蹲时会感到髋关节部位有阻碍,难以完全下蹲到位;外展、内收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抬腿向外侧展开或向内侧收拢时不如正常灵活。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儿童患者如果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需要特别警惕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相关疾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的可能,要及时就医检查;对于老年人,本身关节活动度就相对较差,股骨头坏死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表现而被忽视,但实际上需要引起重视。生活方式上,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更容易在股骨头坏死早期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 跛行 跛行表现: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因为髋关节疼痛等不适,会出现一瘸一拐的行走状态,休息后跛行症状有所改善。例如,患者行走几百米后,就会感觉髋关节疼痛,为了减轻疼痛,身体会不自觉地出现跛行姿态。 年龄差异及应对:儿童患者出现跛行时,家长往往能较早发现,因为儿童会表达身体不适或者行走姿态异常;而成年人如果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可能会忽略早期的跛行表现,直到跛行症状较为明显才去就医。对于儿童,一旦发现跛行,要高度重视,排查是否存在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成年人则要注意在出现不明原因跛行时,及时进行髋关节相关检查。 髋关节周围压痛 压痛位置: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髋关节周围有明显的压痛,比如在股骨头对应的部位、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等区域有压痛感。 与病史的关联:如果患者有长期使用激素的病史,或者有过髋关节外伤史等,当出现髋关节周围压痛时,要考虑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因为长期使用激素会影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髋关节外伤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股骨头的血运,从而引发早期股骨头坏死,此时髋关节周围的压痛就需要引起警惕,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2025-10-15 14:50:42
  • 肩周炎小针刀治疗方法

    肩周炎小针刀治疗前要评估患者并准备器械,治疗时准确定位、进针后松解,术后要处理并注意相关事项,包括术后局部护理、功能锻炼及不同人群(老年、女性月经期间、有基础疾病等)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治疗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肩周炎的病程、既往治疗情况等。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肩周炎患者在病情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中老年女性肩周炎患者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同时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则不适合小针刀治疗。 进行体格检查,明确肩周炎的体征,如肩关节的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活动范围)、压痛部位等。 2.器械准备 准备好小针刀器械,确保器械消毒灭菌合格。 二、操作过程 1.定位 根据肩周炎的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常见的肩周炎病变部位包括肩关节周围的肩袖、喙肱韧带、肱二头肌长头腱等附着点部位。例如,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时,压痛部位多在肱骨结节间沟处,可作为小针刀治疗的靶点定位。 2.进针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适当的进针方法。一般采用快速进针法,将小针刀迅速刺入皮肤,到达预定的深部组织。进针深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而定,要严格掌握,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 3.松解操作 在到达病变组织后,进行适当的松解操作。通过小针刀的切割、剥离等手法,解除粘连的组织、挛缩的肌腱等。例如,对于肩袖粘连的情况,通过小针刀的剥离手法分离粘连的肩袖组织,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感觉和组织的反应进行适度操作,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避免过度松解造成损伤。 三、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1.术后处理 术后局部再次消毒,覆盖无菌敷料。告知患者术后短时间内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建议患者在术后适当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例如术后早期可进行简单的肩关节钟摆运动等,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难度。 2.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要密切观察术后反应,如是否有局部肿胀加重、疼痛加剧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老年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二次损伤。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小针刀治疗时要特别谨慎,因为月经期间机体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要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 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持治疗部位清洁,预防感染,因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要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因为血糖波动可能影响术后恢复。

    2025-10-15 14:49:29
  • 废用性骨质疏松严重吗

    废用性骨质疏松是因骨骼长期缺乏正常负荷刺激致骨量丢失等的病理状态,常见于多种情况,会使骨量丢失、骨折风险增加,影响机体功能,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措施减轻危害,其严重程度及影响多方面且需重视不同人群应对。 一、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定义与成因 废用性骨质疏松是由于骨骼长期缺乏正常负荷刺激,导致骨量丢失、骨微观结构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长期制动、卧床、太空飞行等情况,如骨折后长时间固定、瘫痪患者等。 二、废用性骨质疏松的严重表现及影响 骨量丢失与骨折风险增加:废用性骨质疏松会使骨量快速丢失,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骨折风险显著升高。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椎体压缩骨折、髋部骨折等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活动人群。研究表明,长期制动1个月,骨量丢失可达10%-20%,且这种骨量丢失具有不可逆性,即使后期恢复活动,也难以完全恢复到原有骨量水平。 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严重的废用性骨质疏松会影响机体的运动功能,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比如,椎体压缩骨折可能引起慢性腰背部疼痛,进一步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进而影响心肺功能,增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废用性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进而出现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不同人群废用性骨质疏松的特点及应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骨代谢处于衰退状态,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时情况往往更为严重。由于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差,制动后更容易发生骨折,且骨折愈合相对困难。因此,对于老年人长期制动情况,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减缓骨量丢失。 儿童与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废用性骨质疏松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例如,长期制动可能导致骨骼生长迟缓、畸形等。所以,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制动情况,需要更加关注骨骼的发育情况,在制动期间应尽可能进行有助于骨骼健康的运动,如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等,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磷等矿物质的摄入,以促进骨骼的正常生长。 特殊职业或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从事航天飞行的宇航员,由于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状态,容易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这类人群需要在航天任务前后采取特殊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废用性骨质疏松,例如在太空环境中进行适当的抗阻运动训练等,以维持骨骼健康。 总之,废用性骨质疏松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会对骨骼健康和机体功能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应根据不同人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来减轻其危害。

    2025-10-15 14:48: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