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2006年至2011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9月-12月在美国西奈山医学院附属关节中心做访问学者,专修膝关节置换与翻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基金的研究并承担重要责任。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3篇,参加编写学术专著3部。展开
个人擅长
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展开
  • 双侧骶髂关节炎怎么预防

    保持健康体重、适度运动锻炼、注意姿势与体位、避免关节损伤、预防感染性疾病对预防双侧骶髂关节炎至关重要。要维持健康体重,不同年龄段有相应要求;进行有氧运动和关节功能锻炼,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有调整;保持正确站立、坐姿和睡眠体位,不同年龄段人群有不同注意点;运动和日常注意防护关节;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性疾病,感染后及时规范治疗。 适度运动锻炼 有氧运动: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游泳是对骶髂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能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快走则简单易行,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营养供应。 关节功能锻炼:进行针对性的关节功能锻炼,如仰卧位屈膝、屈髋运动等,每天分2~3次进行,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维持骶髂关节的活动度。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需调整,儿童运动要在家长监护下进行低强度活动,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冲击关节的动作。 注意姿势与体位 站立与坐姿:保持正确的站立和坐姿,站立时双肩放松,收腹,下颌微收,双脚与肩同宽;坐姿时应选择有靠背的椅子,保持腰部挺直,膝关节与髋关节呈90度,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或跷二郎腿等不良姿势,这些不良姿势会使骶髂关节受力不均,长期可增加关节炎风险。 睡眠体位:睡眠时可选择仰卧位,在双膝下方垫一个薄枕,使髋关节微屈,减轻骶髂关节的压力;侧卧位时,应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两腿之间夹一个薄枕,避免脊柱扭曲。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睡眠体位选择上也有差异,儿童睡眠时尽量避免长期固定一种不良体位,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关节情况选择舒适且利于关节保护的体位。 避免关节损伤 运动防护:进行运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打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时佩戴护具,减少骶髂关节受伤的可能性。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后进行适当拉伸,使身体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到休息状态。 日常防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骶髂关节受到外伤,如上下楼梯时要缓慢,避免摔倒,提重物时要注意姿势,尽量避免腰部弯曲用力去提重物,防止骶髂关节承受过大外力而受损。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特别注意,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更要加强关节防护措施。 预防感染性疾病 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与骶髂关节炎的发生相关,如肠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饭前便后洗手,性生活注意卫生等。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引起肠道感染;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预防双侧骶髂关节炎。一旦发生感染性疾病,要及时规范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引发相关关节病变。

    2025-10-15 14:38:35
  • 治疗肩周炎最佳运动是什么

    肩周炎可通过钟摆运动、爬墙运动、肩部绕环运动进行锻炼,钟摆运动增活动范围、促血液循环等;爬墙运动扩外展角度、缓活动受限;肩部绕环运动全方位活动肩关节、改善灵活性稳定性,不同人群锻炼时需注意适应自身情况及避免损伤。 一、钟摆运动 1.动作要领:患者弯腰90度,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像钟摆一样前后、左右摆动,也可画圈摆动,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组。 2.作用机制:这种运动可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肩部肌肉的粘连,对于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肩部功能有一定帮助。从力学角度看,通过手臂的自然摆动,带动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进行运动,有助于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肩周炎患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可以进行,尤其是那些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肩部肌肉紧张进而引发肩周炎的人群,通过钟摆运动可以有效放松肩部肌肉。 二、爬墙运动 1.动作要领:面对墙壁站立,患侧手指接触墙壁,逐渐向上攀爬,尽量提高手指的高度,每天可多次进行,每次攀爬尽量达到新的高度。 2.作用机制:爬墙运动主要是针对肩关节外展功能的锻炼。它能够逐步扩大肩关节的外展角度,缓解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动受限的问题。对于有肩周炎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通过调整爬墙的高度来适应自身情况。比如年轻患者身体条件较好,可以尝试更高的攀爬高度;老年患者则可以从较低的高度开始,逐步增加。女性患者在进行爬墙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肩部损伤,而男性患者如果肩部肌肉力量较强,也需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防止因用力过猛造成肩部组织的拉伤。 三、肩部绕环运动 1.动作要领:分为向前绕环和向后绕环。向前绕环时,患侧手臂由前向上、向后、向下做环形运动;向后绕环则是由后向上、向前、向下做环形运动,每个方向绕环10-15次,每天2-3组。 2.作用机制:肩部绕环运动可以全方位地活动肩关节,改善肩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通过这种环形运动,能够使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于松解肩部的粘连组织、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有积极作用。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肩周炎患者,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导致肩部劳损引发肩周炎的人群,肩部绕环运动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肩部的正常功能;而对于长期缺乏运动、肩部肌肉力量较弱的人群,这种运动可以逐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在进行肩部绕环运动时,有肩周炎病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运动幅度,避免因幅度太大而加重肩部的疼痛和损伤,尤其是那些病史较长、肩部粘连较为严重的患者,更要缓慢进行绕环运动,逐步增加幅度。

    2025-10-15 14:37:19
  • 一只脚后跟疼警惕癌症吗

    一只脚后跟疼不一定是癌症导致,但需综合分析,非癌症因素有劳损外伤、足部疾病等,癌症相关情况包括有癌症病史者可能骨转移癌致疼及罕见足跟原发恶性肿瘤等,出现该症状要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有癌症病史等持续不缓解疼需及时就医检查,无癌症病史短期内疼多考虑劳损等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问题要动态观察。 一、可能导致脚后跟疼的非癌症因素 1.劳损与外伤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中老年人由于长期行走、站立等,跟腱、足底筋膜等组织易发生劳损。年轻人如果运动过度,比如长跑、跳跃等运动,也可能引起脚后跟周围组织损伤,导致疼痛。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出现脚后跟疼痛,这种情况与年龄和日常活动方式密切相关。 外伤情况:脚部受到撞击、扭伤等外伤时,可能导致跟骨骨折、软组织挫伤等,引起脚后跟疼痛,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可寻。 2.足部疾病 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由于跟骨骨质增生引起,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行走、负重等可促使骨刺形成,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早晨起床下地时疼痛明显,行走片刻后可能稍有缓解,但行走过多又会加重疼痛。 跟腱炎:跟腱炎通常是由于跟腱反复受到剧烈拉伸引起,运动员、经常奔跑的人群高发。跟腱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 二、可能与癌症相关的导致脚后跟疼的情况 1.骨转移癌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部位的癌症病史,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可能通过血液转移到跟骨,引起脚后跟疼痛。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通常比较顽固,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伴有局部的肿胀、压痛,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等情况。例如,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时,跟骨是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会出现脚后跟持续疼痛且逐渐加重的表现。 年龄影响:老年患者本身骨代谢等情况发生变化,更易发生骨转移相关病变,若有原发癌病史出现脚后跟疼需高度警惕骨转移癌。 2.其他罕见癌症:极少数情况下,足跟部的原发恶性肿瘤,如足跟部的骨肉瘤等,也可能引起脚后跟疼痛,但相对较为罕见。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除了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局部肿块、皮温升高、静脉怒张等表现。 当出现一只脚后跟疼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特点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癌症病史或出现持续不缓解、进行性加重的脚后跟疼,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CT、MRI、骨扫描甚至病理活检等,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没有癌症病史,短期内出现的脚后跟疼多考虑劳损、足部疾病等原因引起,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潜在问题,需要动态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进一步检查。

    2025-10-15 14:35:52
  • 腰椎间盘突出用手术吗

    腰椎间盘突出是否用手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保守治疗无效、急性伴有马尾神经综合征、合并腰椎不稳等情况通常考虑手术;症状较轻初发、老年体弱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孕期女性等一般优先非手术治疗,最终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手术适用情况 1.保守治疗无效者:经过3-6个月正规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牵引、理疗、推拿按摩、药物治疗等),症状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如持续剧烈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剧烈且难以缓解,下肢肌力明显下降、感觉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手术。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0%-2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需手术干预。 2.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伴有马尾神经综合征:这是一种紧急情况,患者会出现鞍区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双下肢肌力显著下降等,需尽快手术解除神经压迫,否则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3.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当腰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腰椎不稳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保守治疗难以维持脊柱稳定,导致症状反复且进行性加重时,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二、非手术治疗情况 1.症状较轻的初发患者:对于初次发作,症状较轻,休息后可缓解,影像学显示椎间盘突出程度较轻,神经压迫不严重的患者,可首先尝试非手术治疗。一般先采用绝对卧床休息2-4周,之后佩戴腰围逐步下地活动。同时配合牵引治疗,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通常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一般从7-10kg开始,逐渐增加。理疗方面,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起到抗炎止痛作用;也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老年体弱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等严重基础疾病时,手术风险较高,一般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通过保守措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比如一位70岁合并严重冠心病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主要通过严格卧床、药物止痛及简单理疗来控制症状。 3.孕期女性: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等因素,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加重,但手术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如适度的瑜伽(在专业指导下)、理疗等缓解症状,待产后根据恢复情况再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理。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是否需要手术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后做出决策,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15 14:34:19
  • 早上小腿抽筋怎么回事

    小腿抽筋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电解质紊乱(低钙、低镁、低钾血症)、肌肉疲劳(年龄与运动、姿势因素)、疾病因素(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温度因素(寒冷刺激),不同年龄段和情况有相应表现及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 一、电解质紊乱 1.低钙血症 年龄因素:儿童生长发育快,若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低钙,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吸收能力下降,激素水平变化等也易出现低钙。 生活方式:长期节食、素食者钙摄入不足;酗酒者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 表现: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小腿抽筋,还可能伴有手足麻木、刺痛等。血液检查血钙水平低于正常范围。 2.低镁血症 年龄与生活方式: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长期腹泻等可导致镁吸收减少;长期饮酒、营养不良者易出现低镁。 表现:也会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小腿抽筋,同时可能有烦躁、易激动等表现,血镁水平低于正常。 3.低钾血症 年龄与生活方式:儿童腹泻、呕吐等丢失钾,老年人摄入不足、应用利尿剂等易致低钾;长期偏食、大量出汗者钾丢失过多。 表现:除小腿抽筋外,还可能有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血钾水平低于正常。 二、肌肉疲劳 1.年龄与运动 儿童:过度运动或长时间活动后,小腿肌肉容易疲劳,如长时间奔跑、玩耍等,可引起抽筋。 成年人:长时间行走、站立、剧烈运动后,小腿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肌肉痉挛抽筋。 老年人:肌肉力量减退,运动耐力下降,运动后更易出现肌肉疲劳抽筋。 2.姿势因素 睡眠时姿势不当,如长时间仰卧,使被子压在脚面,或长时间俯卧,使脚面抵在床铺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长时间处于绝对放松状态,引起肌肉“被动挛缩”而抽筋。 三、疾病因素 1.血管疾病 年龄与病史:老年人若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可导致小腿抽筋。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并发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易出现下肢抽筋。 表现:除抽筋外,可能伴有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血管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血管病变。 2.神经系统疾病 年龄与病史: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可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导致肌肉异常收缩抽筋。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同时可能伴有下肢疼痛、麻木等神经受压表现,腰椎磁共振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四、温度因素 1.寒冷刺激 各年龄段:在寒冷环境中,如冬季夜间室温较低,睡眠时腿部暴露,受到寒冷刺激,可引起腿部肌肉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导致小腿抽筋。儿童在寒冷环境中玩耍后,也易出现小腿抽筋。

    2025-10-15 14:33: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