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2006年至2011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9月-12月在美国西奈山医学院附属关节中心做访问学者,专修膝关节置换与翻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基金的研究并承担重要责任。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3篇,参加编写学术专著3部。展开
个人擅长
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展开
  • 骨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骨癌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分原发和继发原发起源于骨组织继发由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所致发病涉遗传、基因突变及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肿块、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青少年易患原发骨肉瘤女性需关注骨转移癌有家族肿瘤病史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人群需特殊监测。 一、骨癌的定义及分类 骨癌是指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骨癌和继发性骨癌。原发性骨癌起源于骨组织自身,如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继发性骨癌则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所致,例如乳腺癌、肺癌等可转移至骨引发骨转移癌。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其发病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骨癌发病风险;基因突变也是重要机制,如某些基因的异常突变可导致骨组织细胞异常增殖恶变;此外,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对骨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需基于科学研究进一步明确。 三、临床表现 1.疼痛:常为早期症状,多为隐痛、胀痛,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夜间疼痛可能较为明显。 2.肿块:局部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伴有压痛。 3.功能障碍:肿瘤累及骨骼周围组织时,可导致肢体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表现。 4.病理性骨折:骨组织受肿瘤破坏后,稍受外力即可发生骨折,此为骨癌较严重的临床表现之一。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骨骼病变情况;CT能更清晰显示骨组织的细微结构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对软组织及骨髓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范围。 2.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骨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性质。 五、不同人群相关特点 青少年: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该年龄段,因其处于骨骼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骨骼代谢活跃,更易受相关因素影响引发肿瘤。 女性:部分骨转移癌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需关注乳腺癌等女性高发肿瘤转移至骨的情况,在诊断和评估时需综合考虑性别相关的生理特点。 有家族肿瘤病史人群:此类人群患骨癌的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需定期进行骨骼相关监测,如影像学筛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人群:属于骨癌高危特殊人群,需严格避免长期暴露于高辐射环境,并加强骨骼健康监测,早期识别可能出现的骨骼异常病变。

    2025-10-15 14:10:48
  • 后脚跟疼是怎么回事

    跟腱炎因过度运动等致跟腱附着点疼痛活动后加重尤其晨起等运动员高发,足底筋膜炎因长时间走路等使足底筋膜反复牵拉致筋膜损伤炎症足跟底部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初次行走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稍有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加重且女性因常穿不合适鞋子易发病,跟骨骨刺多因长期足底筋膜牵拉等致跟骨部位骨质增生刺激周围软组织疼痛程度个体差异中老年常见,外伤因脚部受直接撞击、扭伤等致后脚跟局部软组织或骨骼损伤有明确外伤史疼痛程度和表现因损伤程度而异,跟骨高压症因跟骨内压力异常增高致足跟部疼痛休息时也有隐痛活动后不一定缓解,全身性疾病如痛风因尿酸盐沉积在跟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足部关节伴其他关节类似症状及全身性表现如晨僵等。 一、跟腱炎 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跟骨的肌腱,过度运动(如长跑、跳跃等)、运动姿势不当或跟腱慢性劳损等可引发跟腱炎,表现为跟腱附着点处疼痛,活动后可能加重,尤其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首次活动时较为明显。运动员等长期高强度运动人群易高发。 二、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足底的一层纤维组织,长时间走路、跑步、久站等可使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导致筋膜损伤、炎症,主要症状为足跟底部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初次行走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稍有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加重。女性因常穿高跟鞋等不合适的鞋子,增加发病风险。 三、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跟骨部位的骨质增生,多因长期足底筋膜牵拉、劳损等因素导致,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不同,部分人可能仅在特定姿势或活动时出现疼痛。中老年人群由于骨质退变等原因相对常见。 四、外伤 脚部受到直接撞击、扭伤等外伤时,可能导致后脚跟局部软组织损伤或骨骼损伤,从而引起疼痛,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疼痛程度和表现根据损伤程度而异,轻者可能仅为局部酸痛,重者可能伴有肿胀、淤血等表现。 五、跟骨高压症 跟骨内压力异常增高可引发跟骨高压症,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跟骨内血管、骨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足跟部疼痛,休息时也可能有隐痛,活动后不一定缓解。 六、全身性疾病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累及足跟导致疼痛,例如痛风,因尿酸盐沉积在跟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而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足部关节,导致足跟疼痛、肿胀、僵硬等,此类情况往往还伴有其他关节的类似症状,且可能有相关疾病的全身性表现,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伴晨僵等。

    2025-10-15 14:08:15
  • 脚底板痛怎么回事

    足底筋膜炎因长时间行走等致筋膜反复牵拉,晨起或久歇后首次站立痛明显活动后稍缓久站久走又加重;跟骨骨刺因跟骨骨质增生刺激周围软组织,负重时疼痛显著;扁平足因足弓低平或消失致足底受力分布异常,长期行走或站立易疼痛,常见于儿童发育阶段或长期重体力劳动者;外伤是脚底被硬物刺伤等直接损伤足底组织致痛伴局部肿胀淤血;痛风因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足底关节引发急性炎症,多夜间突发剧烈疼痛伴红肿热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长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致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足底神经功能致脚底板麻木疼痛等;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易患足底筋膜炎等需避免长时间行走选合适鞋底;儿童扁平足影响足部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评估矫形;女性长期穿高跟鞋易增足底筋膜炎风险建议选舒适平底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定期监测足部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排查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一、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行走、跑步或站立等,可使足底筋膜反复受到牵拉,引发炎症,表现为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首次站立时脚底板疼痛明显,活动后可稍缓解,但久站或行走过久又加重。 二、跟骨骨刺 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可导致脚底板疼痛,尤其在负重时疼痛更显著,如行走、站立时。 三、扁平足 足弓低平或消失,足底受力分布异常,长期行走或站立易引起脚底板疼痛,常见于儿童发育阶段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 四、外伤 脚底被硬物刺伤、扭伤或受到外力撞击等,可直接损伤足底组织,引起疼痛,常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等表现。 五、痛风 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足底关节,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脚底板突发剧烈疼痛,多在夜间发作,局部伴红肿热痛。 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长期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足底神经功能,导致脚底板出现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退变、足底筋膜弹性下降等,更易发生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等问题,需避免长时间行走,选择合适鞋底的鞋子。 儿童:扁平足可能影响足部正常发育,若发现儿童脚底板疼痛且有足弓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进行矫形干预。 女性:长期穿高跟鞋易改变足底受力结构,增加足底筋膜炎发生风险,建议选择舒适平底鞋,减少足部压力。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足部情况,若出现脚底板疼痛等异常,应及时排查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2025-10-15 14:05:31
  • 何种原因导致脚底板感到疼痛

    脚底板疼痛可因长时间运动致足底肌肉筋膜劳损如跖筋膜炎、足部结构异常包括扁平足高弓足、长期穿不合适鞋子致压力异常、脚部受外伤、痛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关节炎等疾病引发,还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老年人因足部退变等、儿童因足弓发育问题、女性常穿高跟鞋易致相关疼痛,长期久坐后突大量运动及有足部代谢性疾病史人群更易出现。 一、运动相关因素 长时间行走、跑步或剧烈运动等,可导致足底肌肉、筋膜劳损。例如跖筋膜炎,因长期反复牵拉足底筋膜起点引发炎症,从而造成脚底板疼痛,尤其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首次行走时疼痛明显,这种情况在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二、足部结构异常 1.扁平足:足弓低平或消失,使得足底受力不均,长期下来易引起脚底板疼痛,常见于先天性足弓发育异常或后天体重过重等人群。 2.高弓足:足底压力分布改变,也会导致脚底板疼痛,这类人群足底承受的压力集中在某一区域,长期可引发疼痛不适。 三、鞋子不合适 长期穿着鞋底过硬、过薄或不合脚的鞋子,会使足底压力分布异常,增加足底压力,进而引发脚底板疼痛,比如长时间穿高跟鞋的女性,因足底受力不均衡易出现此类疼痛。 四、外伤 脚部受到撞击、扭伤等外伤时,可能导致足底软组织损伤或骨骼损伤,从而引起脚底板疼痛,外伤后通常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等表现。 五、疾病因素 1.痛风: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足部关节,可累及脚底板关节引起疼痛,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呈突发、红肿热痛等表现,常见于有高尿酸血症基础的人群。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现神经病变,导致脚底板感觉异常或疼痛,患者常伴有足部麻木等神经受损表现。 3.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足部关节时,会造成脚底板疼痛,同时可能伴有关节肿胀、僵硬等症状,多发生于有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病史的人群。 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影响 年龄:老年人可能因足部退变、骨质增生等导致脚底板疼痛,儿童若有足弓发育问题也可能出现相关疼痛; 性别:一般无明显特定差异,但女性常穿高跟鞋等可能增加鞋子不合适相关的脚底板疼痛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后突然大量运动易引发运动相关的脚底板劳损疼痛; 病史:有足部疾病史、代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痛风等)的人群更易出现脚底板疼痛情况,需格外关注足部健康状况。

    2025-10-15 14:02:59
  • 年轻人肩周炎能自愈吗

    年轻人肩周炎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受病情轻重、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病情轻、身体素质好等利于自愈,适当休息、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可促进自愈,从事频繁用肩工作者自愈难,超2-3个月未自愈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影响年轻人肩周炎自愈的因素 1.病情轻重程度 轻度的肩周炎,肩关节仅有轻度的疼痛和活动受限,这种情况下年轻人通过自身机体的修复调节等机制,有较大可能自愈。例如,一些年轻人因短期过度用肩,导致肩关节周围轻微的劳损,炎症反应较轻,通过适当休息等,炎症可逐渐消退,肩关节功能可恢复。 若肩周炎病情较重,肩关节疼痛明显,活动受限严重,如肩关节几乎不能外展、前屈等,自愈的难度较大,往往需要积极干预治疗。 2.个体差异 年轻人中身体素质较好、免疫力较强的个体,相对更有可能自愈。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有助于机体更快地修复受损组织,对抗炎症等。而身体素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年轻人,自愈的概率可能会降低。 不同年轻人的肩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肩周炎的自愈情况。 二、促进年轻人肩周炎自愈的措施 1.适当休息 避免过度使用肩关节,让肩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进一步的损伤和炎症刺激。比如减少长时间打游戏、长时间伏案工作等过度用肩的行为。 2.功能锻炼 进行适度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自愈。例如,年轻人可以进行简单的肩关节钟摆运动,弯腰垂臂,做肩关节前后、左右的摆动,幅度逐渐增大;还可以进行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这些锻炼可以保持肩关节的活动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3.物理治疗 局部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年轻人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肩关节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三、特殊情况提示 对于年轻人中从事需要频繁用肩工作的人群,如教师、程序员等,由于工作性质导致肩关节容易过度使用,肩周炎自愈的难度相对较大,更需要注意在工作间隙进行适当休息和功能锻炼,预防肩周炎加重或促进恢复。 若年轻人肩周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一般建议2-3个月)仍没有自愈迹象,或者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治疗,而不应继续等待自愈,以免延误病情,导致肩关节功能长期受损。

    2025-10-15 14:01: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