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花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危重皮肤病的诊治,包括重症药疹、重症银屑病、副肿瘤性天疱疮、坏疽性脓皮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侯麦花,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做访问学者。现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发表首报疑难及少见病近20例,有丰富的皮肤病临床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尤擅长危重皮肤病的诊治,包括重症药疹、重症银屑病、副肿瘤性天疱疮、坏疽性脓皮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展开
个人擅长
危重皮肤病的诊治,包括重症药疹、重症银屑病、副肿瘤性天疱疮、坏疽性脓皮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展开
  • 脚后跟脱皮怎么回事

    脚后跟脱皮可能由皮肤干燥、足癣、接触性皮炎、慢性湿疹等原因引起,皮肤干燥是环境干燥致皮肤水分流失,应对措施是用保湿护肤品并保持室内合适湿度;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需保持脚部干燥并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真菌药物;接触性皮炎是脚部接触某些物质过敏或刺激,要避免接触可疑物质并谨慎用激素类药物;慢性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需找并避免诱发因素且谨慎用药。 一、皮肤干燥 原因:如果所处环境气候干燥,人体皮肤的水分容易流失,脚后跟皮肤也不例外,当皮肤水分缺失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脱皮现象。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若不注意脚部皮肤保湿,很容易发生脚后跟脱皮。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此影响,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在干燥环境下更易出现;成年人若长期处于空调房等干燥环境中也易出现;老年人皮肤的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本身就相对干燥,更易发生脚后跟脱皮。 应对措施:使用保湿效果好的护肤品,如含有尿素、甘油等成分的润肤霜,每天多次涂抹脚后跟,保持皮肤水分。同时,注意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可使用加湿器等。 二、足癣 原因: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脚部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足癣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等,其中角化过度型足癣常表现为脚后跟脱皮、皮肤增厚粗糙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与患病者共用拖鞋等物品感染;成年人因生活工作中脚部易出汗、接触污染物品等较易患病;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可能感染足癣出现脚后跟脱皮。 应对措施:保持脚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的酮康唑乳膏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三、接触性皮炎 原因:脚部接触某些物质引起过敏或刺激反应导致脱皮。例如接触新购买的鞋子的材质、某些洗涤剂等。不同人群接触的物质不同,儿童可能接触新的玩具材质等;成年人可能接触工作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等;老年人皮肤敏感度增加,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或过敏物质后更易出现接触性皮炎导致脚后跟脱皮。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致敏或刺激物质。轻度的接触性皮炎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洁脚部后,涂抹糖皮质激素乳膏等缓解症状,但儿童使用激素类药物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四、慢性湿疹 原因: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可能与过敏、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粗糙、脱皮、瘙痒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湿疹可能与饮食、接触物等有关;成年人可能因工作压力、接触环境因素等诱发;老年人慢性湿疹也较常见,皮肤的慢性炎症可导致脚后跟脱皮。 应对措施: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搔抓脚部,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湿疹膏等药物治疗,但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025-10-15 15:02:34
  • 如何应对皮肤粗糙并有脱皮现象

    皮肤护理需选择温和洁面产品每日1-2次清洁并及时选含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且依肤质的保湿品保湿,规避含酒精、香料等刺激成分的化妆品及强酸强碱等物质并做好防晒,饮食保证含维A、C、E及必需脂肪酸的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和适量有氧运动,儿童用儿童专用温和品并注意环境湿度,孕妇选安全产品优先靠生活方式和饮食改善。 一、皮肤清洁与保湿 1.清洁方式: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使用过度清洁或刺激性强的肥皂、洗面奶等。清洁频率不宜过高,每日1-2次即可,防止破坏皮肤自身的屏障功能。例如,对于油性皮肤可选择适合油性肤质的温和洁面产品,但也不宜频繁清洁。2.保湿护理:清洁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可选用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保湿成分的护肤品。保湿产品需根据肤质选择,干性皮肤可选用滋润度较高的保湿霜,油性皮肤可选择轻薄的保湿乳液。保湿应贯穿全天,尤其在干燥环境或季节时,加强保湿措施。 二、规避刺激因素 1.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减少使用含有酒精、香料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护肤品。同时,避免直接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若因工作等原因需接触,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等。2.做好防晒:紫外线会损伤皮肤,加重皮肤粗糙和脱皮现象。外出时应使用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适宜的产品,同时搭配遮阳伞、太阳镜、遮阳帽等物理防晒方式,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三、饮食调节 1.营养摄入:保证饮食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皮肤上皮组织的健康,可通过食用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获取;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皮肤胶原蛋白合成,可从橙子、柠檬、西兰花等食物中摄取;维生素E有保护皮肤免受氧化损伤的功效,坚果、橄榄油等是良好来源;必需脂肪酸如Omega-3等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可通过深海鱼类、亚麻籽等补充。 四、生活方式调整 1.充足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的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皮肤状态变差,出现粗糙、脱皮等问题。2.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有助于皮肤获取营养物质,改善皮肤的健康状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应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护肤品,避免使用成人护肤品可能带来的刺激。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环境湿度,避免环境过于干燥,若儿童皮肤问题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2.孕妇:孕妇在选择护肤产品时需格外谨慎,应避免使用含有维A酸、水杨酸等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的成分的产品。若皮肤出现粗糙脱皮情况,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来改善,如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若需使用护肤品,应选择孕妇专用的安全产品。

    2025-10-15 15:01:26
  • 引发手脱皮的原因是什么

    手脱皮可能由秋冬等干燥环境、频繁洗手破坏皮肤油脂膜、长期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损伤屏障、过敏免疫及潮湿压力诱发手部湿疹、皮肤癣菌感染手癣、维生素缺乏、银屑病及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一、皮肤干燥因素 1.环境影响: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皮肤表面的水分容易散失,若未及时采取保湿措施,手部皮肤会因缺水导致角质层代谢异常,从而引发脱皮现象。此外,长期处于空调房间等干燥环境中,也会加速手部皮肤水分流失,增加手脱皮风险。 2.频繁洗手:日常生活中频繁洗手,尤其是使用碱性较强的洗手液或香皂后,会破坏手部皮肤表面的油脂保护膜,使皮肤失去滋润,进而出现脱皮情况,例如医护人员、餐饮从业者等因工作需要频繁洗手,手脱皮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接触刺激性物质 1.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洗洁精、洗衣粉、消毒液等具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损伤手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角质层受损脱落,引发手脱皮。例如家庭主妇长期接触清洁用品,手部易出现脱皮状况;从事化工行业接触特定化学试剂的人群,也可能因接触刺激性物质出现手脱皮。 三、手部湿疹因素 1.过敏与免疫因素:手部湿疹的发生与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接触如金属(镍等)、化妆品、某些植物等过敏原,会引发手部的免疫应答,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进而出现脱皮现象。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手部湿疹的易感性,有过敏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发生手部湿疹相关的手脱皮。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手部湿疹,从而导致手脱皮。例如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手部皮肤长期受潮湿影响,更易出现湿疹相关的脱皮症状。 四、真菌感染因素 1.手癣引发:手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等。真菌在手部皮肤定植后,会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皮肤出现脱皮、瘙痒、水疱等症状。其传播方式多为接触传播,如与手癣患者共用毛巾、手套等物品,容易感染真菌引发手脱皮。 五、维生素缺乏因素 1.营养物质缺乏:维生素A参与皮肤黏膜的正常代谢,缺乏时皮肤会变得干燥、脱屑;B族维生素对皮肤的健康维护有重要作用,缺乏B族维生素可能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手部皮肤出现脱皮现象。例如长期挑食、节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进而引发手脱皮。 六、系统性疾病因素 1.相关疾病关联:某些系统性疾病可导致手脱皮,如银屑病,患者除了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外,手部也可能出现脱皮症状;剥脱性角质松解症也会表现为双手对称性的脱皮,其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多汗等因素有关。此外,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身体代谢功能异常,也可能出现手脱皮的情况,这与皮肤神经病变、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相关。

    2025-10-15 15:00:17
  • 皮肤出现红点痒是什么原因

    过敏性皮肤病中接触性皮炎因接触化纤织物等过敏原短时间现红斑瘙痒,湿疹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及环境等相关,婴幼儿湿疹常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成人湿疹受压力等影响表现红斑丘疹伴瘙痒;荨麻疹由食物、药物、感染等诱发出现风团样红点伴剧烈瘙痒发作突然易反复发作;虫咬性皮炎被蚊虫等叮咬后局部现红点瘙痒有叮咬痕迹;感染性皮肤病中病毒感染如水痘初期现红斑红点后发展为水疱伴瘙痒有接触史需怀疑,细菌感染脓疱疮表现皮肤红斑脓疱伴瘙痒多因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好发儿童;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皮肤红点痒因血小板减少致出血点可能伴瘙痒需排查血液异常;婴幼儿出现皮肤红点痒需避免搔抓保持清洁干燥排查婴儿湿疹注意衣物选棉质宽松款;孕妇出现皮肤红点痒需谨慎用药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老年人皮肤红点痒可能与皮肤干燥有关注意保湿同时排查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一、过敏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较为常见,多因皮肤接触如化纤织物、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过敏原引发,皮肤接触后短时间内可出现红斑、瘙痒症状,相关研究表明特定过敏原接触可激活皮肤免疫反应导致该表现;湿疹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及环境因素等相关,婴幼儿湿疹常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成人湿疹可能受压力、精神紧张、环境潮湿等影响,表现为红斑、丘疹伴不同程度瘙痒。 二、荨麻疹 通常由食物(如鱼虾、蛋类)、药物(如抗生素)、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因素诱发,皮肤出现风团样红点,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伴剧烈瘙痒,发作突然且消退较快,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三、虫咬性皮炎 被蚊虫、螨虫、跳蚤等叮咬后,局部皮肤出现红点、瘙痒,多有明确的虫咬史,叮咬部位可见叮咬痕迹,因蚊虫等释放的唾液可引起局部过敏反应导致红点及瘙痒。 四、感染性皮肤病 病毒感染:如水痘,初期可出现红斑、红点,随后发展为水疱,伴有瘙痒症状,有接触水痘患者史时需高度怀疑; 细菌感染:脓疱疮可表现为皮肤红斑、脓疱,伴瘙痒感,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等人群。 五、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表现为皮肤红点痒,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血点,可能伴有瘙痒,需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排查血液系统异常。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出现皮肤红点痒需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排查是否为婴儿湿疹等,婴儿湿疹可能与遗传过敏体质及环境因素相关,应注意衣物选择棉质宽松款; 孕妇:出现皮肤红点痒需谨慎用药,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等,因孕期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老年人:皮肤红点痒可能与皮肤干燥有关,应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保湿剂,同时需排查是否存在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影响皮肤状态导致红点痒。

    2025-10-15 14:59:03
  • 脚上起水泡怎么办

    脚上起水泡可由过度摩擦、压力、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等引起,小水泡要保持清洁、减少摩擦,较大或破溃水泡需及时就医,预防要选合适鞋子、注意脚部护理,儿童、特殊人群等有各自需注意的要点。 一、水泡的成因 脚上起水泡通常是由于皮肤受到过度摩擦、压力、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例如长时间行走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脚部皮肤不断与鞋子摩擦,就容易导致表皮与真皮层之间出现间隙,形成水泡;真菌感染引发的足癣也可能导致脚上出现水泡,同时还常伴有瘙痒、脱皮等症状。 二、小水泡的处理方法 1.保持清洁:如果水泡较小,没有破溃,首先要注意保持脚部的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感染。可以用清水轻轻冲洗脚部,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对于儿童来说,要特别注意选择柔软、舒适的鞋子,减少脚部摩擦的机会,同时保持脚部清洁干燥,降低水泡形成的风险。如果儿童脚上出现小水泡,更要避免其搔抓,防止水泡破溃引发感染。 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脚部皮肤感觉可能异常,对水泡的感知不敏锐,更要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密切观察水泡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减少摩擦:穿着宽松、柔软的鞋子,避免继续摩擦水泡部位。可以在鞋子里垫上柔软的鞋垫,减少脚部与鞋子的接触压力。 三、较大水泡或破溃水泡的处理 1.就医处理:如果水泡较大,或者已经破溃,不要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消毒、抽液等处理。 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较大或破溃的水泡更需要专业医生的处理,以避免感染等不良后果。医生会采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对水泡进行处理,确保安全。 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脚上出现较大或破溃的水泡时,及时就医能更好地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医生会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四、预防脚上起水泡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鞋子:购买鞋子时要注意尺码合适,鞋内空间宽敞,材质柔软舒适。避免长时间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适的鞋子。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选择适合其脚部生长的鞋子,鞋子不能过紧或过松,同时要注意鞋子的透气性,减少脚部出汗导致的摩擦。 对于运动爱好者,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要选择专业的运动跑鞋,其设计更符合脚部运动的力学原理,能有效减少脚部摩擦和水泡形成的可能。 2.注意脚部护理: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脚部皮肤的湿润,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皮肤变软易摩擦起水泡。泡脚后要及时擦干脚部,尤其是脚趾之间的部位。 糖尿病患者由于脚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可能存在问题,更要注重脚部护理,除了保持清洁干燥外,还可以定期检查脚部皮肤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老年人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保湿护肤品来保持脚部皮肤的弹性,但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避免引起皮肤过敏等问题。

    2025-10-15 14:58: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