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颅内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手术治疗,以及急性垂体腺瘤的微创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程玉,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博士后,1994年毕业于哈医大临床医学专业,从事神经外科20余年。主要从事脊髓肿瘤及颅脑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尤其是半椎板切除哑铃形神经鞘瘤以及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获得良好疗效。同时对髓内肿瘤、脊膜瘤、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等的手术切除以及重度颅脑损伤、脑出血的急诊急救拥有丰富经验。 主编论著一部,发表SCI和国家级核心期刊专业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教育部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展开
个人擅长
颅内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手术治疗,以及急性垂体腺瘤的微创治疗。展开
  • 脑部中线有个脂肪瘤

    脑部中线脂肪瘤是胚胎发育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中线区域形成的良性病变,好发于中线结构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与神经管闭合时脂肪异常迁移相关,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因肿瘤大压迫出现头痛、癫痫等症状,头颅MRI是诊断金标准可示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低信号,无症状小且无增大者定期复查,有压迫症状或进行性增大需手术,儿童患者需密切随访防不可逆损伤,成年患者结合症状等综合决策兼顾基础病管理。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脑部中线脂肪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于脑部中线区域形成的良性病变,好发于第三脑室、胼胝体周围等中线结构,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其发生与胚胎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脂肪组织异常迁移相关。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仅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若肿瘤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或神经结构,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及神经功能发育。 三、诊断方法 1.头颅MRI检查:为诊断脑部中线脂肪瘤的金标准,MRI能清晰显示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四、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且无进行性增大的脑部中线脂肪瘤,建议定期复查头颅MRI,监测肿瘤变化。 2.手术干预:当肿瘤出现压迫症状(如头痛持续加重、癫痫发作频繁、视力进行性下降等)或肿瘤呈进行性增大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解除肿瘤对周围神经结构的压迫,缓解临床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部中线脂肪瘤可能影响神经发育,需密切随访头颅MRI,关注肿瘤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若出现神经功能异常应尽早评估手术时机,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的治疗策略,避免因肿瘤压迫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2.成年患者:需结合自身症状严重程度、肿瘤进展情况综合决策治疗方案,若存在基础病史(如合并癫痫),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病管理,手术或随访过程中需监测基础病状态对治疗的影响。

    2025-09-29 10:50:48
  • 室管膜下囊肿怎么引起的

    室管膜下囊肿是一种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室管膜细胞残留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良性病变,其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有关。 室管膜下囊肿是一种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室管膜细胞残留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良性病变。以下是关于室管膜下囊肿引起的一些原因: 1.胚胎发育异常:室管膜下囊肿的形成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细胞的异常分化或残留有关。在胎儿发育早期,室管膜细胞应该迁移并分化为正常的室管膜组织,但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室管膜下囊肿的形成。 2.基因突变:某些基因突变也可能增加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风险。这些突变可能影响基因的功能,导致细胞增殖、分化或凋亡等过程异常。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可能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增加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几率。例如,孕妇在怀孕期间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辐射或其他有害物质,可能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 4.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母体健康状况等也可能与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室管膜下囊肿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室管膜下囊肿是偶然发现的,并且通常不会对胎儿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囊肿可能会较大或伴有其他异常,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监测。 如果在产前检查中发现胎儿有室管膜下囊肿,医生通常会密切观察囊肿的大小、形态和胎儿的其他情况。如果囊肿较小,且没有其他异常,通常会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以监测囊肿的变化。如果囊肿较大、伴有其他异常或存在胎儿发育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评估胎儿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孕妇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孕期管理非常重要。这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有害物质暴露、定期产前检查等。如果有任何疑虑或担忧,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总之,室管膜下囊肿的引起原因可能涉及胚胎发育异常、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等多个方面。对于孕妇来说,及时进行产前检查和咨询医生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2025-09-29 10:49:19
  • 顶部大脑镰旁小脂肪瘤

    顶部大脑镰旁小脂肪瘤起源于大脑镰旁由脂肪组织构成具典型MRI表现,无症状体积小者定期随访,有症状或增大需干预,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优先保守监测,成年依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有基础病史者权衡风险收益比选合适处理方式。 一、定义与影像学特征 顶部大脑镰旁小脂肪瘤是起源于大脑镰旁区域的良性病变,由脂肪组织构成。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在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上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此为脂肪组织的特征性表现,可据此明确诊断。 二、临床意义 1.无症状情况:多数体积较小的顶部大脑镰旁小脂肪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对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此时主要通过定期影像学随访监测肿瘤变化。 2.有症状情况:若肿瘤增大可能压迫周围脑组织,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头痛、癫痫发作等,需进一步评估并干预。 三、处理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体积较小的顶部大脑镰旁小脂肪瘤,建议定期进行头颅MRI复查,监测肿瘤大小、形态等变化,一般间隔时间可根据首次发现时的肿瘤情况由专业医生确定。 2.医疗干预:当肿瘤出现增大趋势或引发头痛、癫痫等症状时,需考虑手术等医疗干预手段。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以缓解神经压迫等症状,但手术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尤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性。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肿瘤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随访时除观察肿瘤变化外,还应结合儿童的身高、智力发育等指标,若发现异常需及时与医生沟通,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监测为主,避免低龄儿童过早接受可能带来额外风险的治疗。 成年患者:根据个体的症状严重程度、肿瘤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充分考虑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如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病对手术等治疗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患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在评估顶部大脑镰旁小脂肪瘤的处理方案时,要全面权衡基础病与肿瘤相关治疗的风险收益比,以患者舒适度为重要考量标准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2025-09-29 10:47:10
  • 脑膜瘤的症状或表现是什么

    脑膜瘤因生长缓慢占位致颅内压逐渐升高表现为头痛多为持续性且清晨明显、呕吐呈喷射性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可致视力减退,不同部位脑膜瘤有局灶性症状如大脑凸面可引发癫痫、对侧肢体肌力减退等,矢状窦旁有对侧肢体肌力下降等,蝶骨嵴可致视力下降等,嗅沟有嗅觉减退等,儿童可出现头颅增大、囟门隆起,老年症状不典型,女性累及内分泌区可能月经紊乱,有基础病史者症状易被掩盖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脑膜瘤生长缓慢,早期因肿瘤占位可致颅内压逐渐升高,主要表现为: 头痛:多为持续性,程度可逐渐加重,清晨时往往较为明显,这与夜间平卧后颅内静脉回流不畅,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有关。 呕吐:多呈喷射性,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是因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 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视力,出现视力减退等情况。 二、局灶性症状 因脑膜瘤所在部位不同,可产生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大脑凸面脑膜瘤:可能引发癫痫发作,也可导致对侧肢体的肌力减退、运动障碍等,若肿瘤累及运动区,还可能出现单瘫或偏瘫等情况。 矢状窦旁脑膜瘤:常出现对侧肢体的肌力下降、感觉异常,如麻木等,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行走不稳。 蝶骨嵴脑膜瘤:可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若肿瘤累及眼眶相关结构,还可能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表现。 嗅沟脑膜瘤: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或丧失,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等。 三、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脑膜瘤:除上述一般症状外,因儿童颅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出现头颅增大、囟门隆起等表现,需特别警惕。 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常以头痛、认知功能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易被忽视,应加强排查。 女性患者:若脑膜瘤累及内分泌相关区域,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内分泌症状,但相对少见。 有基础病史患者:若患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脑膜瘤的症状可能被基础病掩盖,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2025-09-29 10:41:37
  • 先天性脑脂肪瘤会长吗

    先天性脑脂肪瘤是胚胎发育时期异位脂肪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脑部结构异常,形成后无特殊刺激因素通常不持续生长,少数有局部炎症等因素致周边组织轻微反应,儿童期发现需定期行头颅影像学随访关注周边组织继发性变化,成人确诊后依个体情况定期随访,有新神经系统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 一、先天性脑脂肪瘤的基本属性 先天性脑脂肪瘤是胚胎发育时期异位脂肪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脑部病变,属于先天性结构异常,在胎儿发育阶段即已存在。 二、先天性脑脂肪瘤的生长特性 1.一般生长情况:通常情况下,先天性脑脂肪瘤一旦形成后,在无特殊刺激因素影响下,不会持续进行性生长。其属于胚胎发育遗留的固定结构异常,自身病理特性决定了其生长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儿童时期多已存在,之后若未出现导致局部组织异常增生的特殊情况(如无炎症持续刺激、无伴随其他可促使其增生的脑部病变进展等),则不会继续增大。 2.特殊情况的影响:少数情况下,若存在局部炎症长期刺激、或因其他罕见因素导致脑部局部微环境改变,可能引发脂肪瘤周边组织出现轻微反应性变化,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且并非是脂肪瘤本身的持续生长,而是周边组织受刺激的非典型表现。临床上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等)动态监测其变化,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评估。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时期发现先天性脑脂肪瘤时,需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随访,一般建议每1~2年复查头颅MRI,观察脂肪瘤大小、位置及周边脑部组织情况,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脂肪瘤本身通常不持续生长,但需关注是否有因发育带来的周边组织继发性变化。 成人群体:成人若已确诊先天性脑脂肪瘤,也需根据个体情况定期随访,若脂肪瘤无明显变化,可遵循医生建议适当延长复查间隔;若出现头痛、癫痫等新的神经系统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排查是否与脂肪瘤相关变化有关。 总之,先天性脑脂肪瘤大多在形成后不会持续生长,但需通过规范的影像学监测来动态掌握其情况,不同个体需依据具体病情及随访结果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和指导。

    2025-09-29 10:39: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