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治疗各种类型的颅脑损伤,脑血管相关疾病,以及神经内镜下治疗垂体瘤、颅咽管癌、脑积水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杜文众,熟练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能独立开展神经外科I、II、III级手术。擅长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及神经危重症的抢救及综合治疗;较早于神经外科开展经皮迷你气管切开术、中心静脉穿刺术等操作、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等;对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腺瘤、脑积水、颅咽管瘤等疾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项目主持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在内的4项在研课题,共计科研经费30余万元;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863子课题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3篇,累积影响因子50左右;国家核心期刊6篇。现为《Cancer letter》、《BMC Neurology》等杂志审稿专家。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各种类型的颅脑损伤,脑血管相关疾病,以及神经内镜下治疗垂体瘤、颅咽管癌、脑积水等。展开
  • 脑垂体瘤手术风险大吗

    脑垂体瘤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其风险程度受手术本身、不同人群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影响。手术本身有出血、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风险;儿童患者因生长发育阶段神经娇嫩有特殊风险,老年患者因伴基础疾病风险增加;经蝶窦手术相对微创但有特定风险,经颅手术创伤大风险更高,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良好护理可降低风险。 手术本身相关风险 出血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情况。垂体周围有重要的血管结构,如颈内动脉等,若手术操作不当损伤血管,可能导致颅内出血。一般来说,大型垂体瘤由于与周围血管等结构粘连紧密,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较大体积的垂体瘤手术出血发生率可能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不过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显微镜、内镜等设备的应用,出血风险已有所降低。 神经损伤风险:垂体周围有视神经、动眼神经等重要神经。手术中可能因操作牵拉或直接损伤这些神经,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球运动障碍等。例如,视神经受损可能表现为患者视力模糊、视野范围缩小等。对于向鞍上生长的垂体瘤,由于与视神经交叉关系密切,神经损伤风险相对更受关注。有研究表明,鞍上型垂体瘤手术后视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在一定百分比区间内。 脑脊液漏风险:垂体瘤手术可能涉及到鞍区的骨质和硬脑膜结构,若手术中硬脑膜修补不完善,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可导致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生风险与肿瘤大小、手术入路等因素有关。较大的垂体瘤手术中硬脑膜破坏范围较大时,脑脊液漏风险相对增加。 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垂体瘤患者进行手术时,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等组织相对娇嫩,手术风险可能有其特殊性。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手术操作的空间和方式可能受到一定限制,而且术后恢复过程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潜力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视神经损伤后的恢复能力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但同时儿童的代偿能力也有其特点。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相关内分泌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垂体瘤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手术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手术中血压波动可能较大,影响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等。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减退,对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下降,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相对更高。 手术方式对风险的影响 经蝶窦手术:这是较为常用的垂体瘤手术方式,属于微创手术入路。相对经颅手术,经蝶窦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较小,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该手术也有其特定风险,如蝶窦炎患者进行经蝶窦手术时,感染风险增加。另外,对于向鞍上生长且体积较大的垂体瘤,经蝶窦手术可能无法完全切除肿瘤,需要结合其他手术方式,此时风险会相应增加。 经颅手术:适用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垂体瘤手术,如肿瘤向鞍上生长且体积巨大,与周围结构粘连紧密的情况。经颅手术视野相对开阔,便于对肿瘤进行整块切除,但手术创伤较大,出血、神经损伤等风险相对经蝶窦手术更高。例如,经颅手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可能导致术后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增加。 总体而言,脑垂体瘤手术有一定风险,但通过术前充分的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等)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等,以及手术中精细的操作和术后良好的护理等,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09-29 13:39:47
  • 脑脊液鼻漏自愈方法

    脑脊液鼻漏是脑脊液经颅底等部位缺损处流入鼻腔,表现为流清亮水样液体,部分有自愈可能但概率低,受年龄、漏口情况、是否感染等因素影响,可通过卧床休息(头高卧位2-4周)、避免颅内压增高因素促进自愈,若出现液体增多、头痛加重、发热等需警惕,应尽早就医,医生会通过检查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儿童病情变化快更要及时就医。 自愈可能性及影响因素 自愈可能性:部分脑脊液鼻漏有自愈的可能,但概率相对较低。一般来说,漏口较小、病情较轻且没有合并严重感染等情况时,有一定自愈机会。例如,儿童因颅骨缝尚未闭合、骨质较软等因素,部分单纯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可能有自愈可能,但成人相对儿童自愈概率更低。 影响自愈的因素 年龄: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颅骨缝未完全闭合等,相比成人更有可能自愈。比如婴幼儿外伤性脑脊液鼻漏,若漏口不大,在严格卧床休息等措施下有一定自愈几率;而成人颅骨已发育完全,骨质相对坚硬,漏口自行闭合难度较大。 漏口情况:如果漏口非常小,如一些轻微的外伤性骨折导致的极小漏口,可能有自愈可能;但如果漏口较大,像颅底较大的骨折缺损等情况,自愈几乎不可能。 是否合并感染:如果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感染,会大大降低自愈的可能性,且会导致病情加重,因为感染会影响颅底组织的修复等过程。 促进自愈的措施 卧床休息 具体要求: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采取头高卧位,即床头抬高15°-30°,这样有利于脑脊液漏口靠重力作用贴合,促进愈合。例如,可使用专门的抬高床头装置,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头高位姿势。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卧床休息时头部处于合适的抬高角度,且要注意避免患儿剧烈活动,防止因头部过多活动导致漏口处受到牵拉等影响愈合。 持续时间:一般需要卧床休息2-4周左右,具体时间需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在卧床休息期间,要保证患者体位的稳定,避免频繁改变体位。 避免颅内压增高因素 控制咳嗽、便秘等:患者要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以及用力排便等,因为这些动作会导致颅内压短暂升高,不利于脑脊液漏口愈合。比如,对于有咳嗽症状的患者,要积极采取措施止咳,可根据病情使用合适的止咳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影响病情);对于便秘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引发颅内压升高。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密切观察其排便情况,家长要给予适当的饮食调整和护理,防止因便秘导致颅内压升高影响脑脊液鼻漏愈合。 控制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因为高血压会使颅内压波动,不利于漏口愈合。例如,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一般情况),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需警惕情况及及时就医 需警惕情况:如果出现鼻腔流出液体量增多、伴有头痛加重、发热等症状,提示可能病情加重,如漏口未愈合且出现感染等情况,此时自愈可能性极低,需及时就医处理。 及时就医建议:一旦发现脑脊液鼻漏相关症状,无论是否考虑有自愈可能,都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检查,如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来明确漏口情况等,从而采取进一步合适的治疗措施,而不是一味等待自愈,以免延误病情。特别是儿童患者,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能及时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09-29 13:37:14
  • 颅内脂肪瘤 胶质瘤

    颅内脂肪瘤是源于异位原始胚层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多位于中线部位多数无症状较大时可致癫痫头痛等头颅CT见边界清晰低密度灶MRI具特征性表现无症状且体积小者定期随访有症状或体积大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儿童需兼顾颅骨生长及肿瘤切除效果;胶质瘤是最常见原发性颅内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依恶性程度分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可致癫痫头痛高级别伴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缺失等头颅MRI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病理活检是金标准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其脂肪瘤需监测肿瘤生长速度及对颅骨发育影响胶质瘤手术需精细操作放化疗要评估对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影响优先选副作用小方案无明确证据显示两病存显著性别差异临床需综合性别特点评估病情治疗反应既往无特殊病史者需通过影像学及病理明确病变性质有癫痫病史者需关注癫痫与肿瘤关联合理选抗癫痫药物避免诱发因素。 一、颅内脂肪瘤 1.定义与起源:颅内脂肪瘤是源于异位原始胚层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多位于中线部位,如胼胝体周围、侧裂池等,系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时,异位的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为脂肪组织所致。 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因压迫周围脑组织出现癫痫、头痛、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视力障碍等),儿童患者因颅腔可塑性较大,症状可能相对隐匿。 3.诊断方法: 头颅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CT值接近脑脊液,部分可见钙化。 头颅MRI: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具特征性,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4.治疗原则:无症状且体积小的脂肪瘤可定期随访;有症状或体积较大压迫脑组织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儿童患者因颅骨未完全骨化,手术需兼顾颅骨生长及肿瘤切除效果。 二、胶质瘤 1.定义与分类: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依恶性程度分为低级别(如WHOⅠ、Ⅱ级)和高级别(如WHOⅢ、Ⅳ级),低级别胶质瘤生长缓慢,高级别侵袭性强。 2.临床表现:低级别胶质瘤可能以癫痫、头痛为首发症状;高级别胶质瘤常伴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神经功能缺失(如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儿童患者可能因肿瘤生长快出现颅高压表现更明显。 3.诊断方法: 头颅MRI: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高级别胶质瘤强化多较明显。 病理活检:是确诊胶质瘤的金标准,可明确病理类型及分级。 4.治疗方案: 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儿童患者需考虑脑组织发育及术后功能恢复。 放疗: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常需辅助放疗。 化疗:适用于高级别胶质瘤及部分低级别复发患者,儿童化疗需权衡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考量 1.儿童患者:颅内脂肪瘤或胶质瘤在儿童中均需特别关注。儿童颅内脂肪瘤若无症状,随访时需监测肿瘤生长速度及对颅骨发育的影响;儿童胶质瘤手术需更精细操作以保护未发育完全的脑组织,放化疗要充分评估对生长发育、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案。 2.性别差异:目前无明确证据显示颅内脂肪瘤或胶质瘤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临床观察中需综合性别相关的生理特点评估病情及治疗反应。 3.病史与生活方式:既往无特殊病史者,诊断时需通过影像学及病理明确病变性质;有癫痫病史的患者,无论颅内脂肪瘤还是胶质瘤,需关注癫痫发作与肿瘤的关联,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儿童需避免影响认知的药物),生活中需避免诱发癫痫的因素。

    2025-09-29 13:34:34
  • 脑肿瘤一般早期有什么症状

    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有头痛(早期常见、间歇性、早晚明显、部位额颞等)、呕吐(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头痛剧烈时出现、儿童较常见)、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乳头充血等、不及时治致视力下降、约50%-60%脑肿瘤患者早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有癫痫发作(部分脑肿瘤患者早期出现、不同肿瘤概率不同)、视力障碍(鞍区等部位肿瘤致、如垂体瘤双颞侧偏盲等)、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影响运动或感觉通路致、不同部位表现不同);其他早期症状有精神症状(某些部位肿瘤致、颞叶肿瘤可性格改变等)、内分泌功能紊乱(垂体瘤致、不同垂体瘤症状不同,如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相关症状)。 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关系不大,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所致。儿童脑肿瘤患者早期呕吐症状相对较常见,可能是由于儿童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对呕吐中枢的刺激更容易引发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早期一般不影响视力,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神经乳头水肿这一体征,它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约有50%-60%的脑肿瘤患者早期可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 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 癫痫发作:部分脑肿瘤患者早期会出现癫痫发作,可为局限性发作,也可为全身性发作。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刺激大脑皮层导致异常放电引起。例如,额叶肿瘤患者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有30%-40%的额叶肿瘤患者会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不同类型的脑肿瘤引起癫痫发作的概率有所差异,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等相对更容易引发癫痫。 视力障碍:如果脑肿瘤位于鞍区等影响视神经通路的部位,早期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比如垂体瘤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表现为双颞侧偏盲等。这是因为肿瘤对视神经或视交叉造成压迫,影响了视觉信号的传导。儿童脑肿瘤患者如果是下丘脑-视交叉部位的肿瘤,视力障碍可能更早出现且进展较快。 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当脑肿瘤影响到运动中枢或感觉传导通路时,会出现肢体运动无力、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例如,顶叶肿瘤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对侧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针刺感、麻木感等;额叶肿瘤可能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如肌力下降、活动不灵活等。不同部位的脑肿瘤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有所不同,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症状出现的早晚和严重程度。 其他早期症状 精神症状:某些部位的脑肿瘤可能引起精神症状,如颞叶肿瘤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情感淡漠等。这是因为肿瘤影响了大脑的相应神经功能区域,导致精神活动异常。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精神症状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脑肿瘤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能不太典型,容易被忽视。 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垂体瘤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的表现,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等;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毛发脱落等。这是由于垂体瘤影响了垂体的正常内分泌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不同类型的垂体瘤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症状有所差异,例如泌乳素瘤主要表现为泌乳素升高引起的相关症状,生长激素瘤则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相关的症状,如儿童期可出现巨人症,成人期可出现肢端肥大症等表现。

    2025-09-29 13:22:53
  • 什么人容易得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相关人群包括:存在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及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先天性因素相关人群;外伤后、患有脊髓肿瘤、蛛网膜炎及长期从事特殊职业的后天性因素相关人群;免疫系统异常及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其他相关人群,不同人群因不同因素易引发脊髓空洞症。 一、先天性因素相关人群 1.存在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的人群:胚胎发育过程中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是导致脊髓空洞症的重要先天性因素,这类人群由于胚胎时期神经管发育异常,使得脊髓内部结构出现异常改变,进而容易引发脊髓空洞症。例如在胚胎早期,某些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干扰了神经管的正常闭合过程,使得脊髓中央管周围组织发育异常,为脊髓空洞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2.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人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会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进而影响脊髓的正常生理环境,使得脊髓组织容易发生空洞改变。这种畸形在胚胎发育后期可能由于颅骨结构异常等原因导致,使得小脑扁桃体部分组织向下疝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和脑脊液通路,长期的脑脊液循环障碍会促使脊髓空洞症的形成。 二、后天性因素相关人群 1.外伤后人群:脊柱遭受外伤后,如脊柱骨折、脱位等情况,可能会引起脊髓的损伤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增加脊髓空洞症的发生风险。例如脊柱受到严重外力撞击导致骨折,骨折碎片可能会压迫脊髓,同时损伤局部血管,影响脊髓的血液供应,使得脊髓组织发生缺血性改变,进而引发脊髓空洞症。 2.患有脊髓肿瘤的人群:脊髓肿瘤会占据脊髓的空间,压迫脊髓组织,影响脊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的压迫会导致脊髓组织发生空洞样改变。不同类型的脊髓肿瘤,如神经鞘瘤、室管膜瘤等,都可能因对脊髓的压迫而增加脊髓空洞症的发病几率。肿瘤的生长会破坏脊髓的正常组织结构,改变脊髓内的压力分布和脑脊液循环,最终引发脊髓空洞症。 3.患有蛛网膜炎的人群:蛛网膜炎会导致蛛网膜粘连,影响脑脊液的正常流动和吸收,使得脊髓周围的脑脊液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容易诱发脊髓空洞症。蛛网膜炎多由于感染、外伤等因素引起,炎症导致蛛网膜增厚、粘连,阻碍了脑脊液在脊髓周围的正常循环,脊髓组织因脑脊液环境异常而可能出现空洞病变。 4.长期从事某些特殊职业的人群:长期处于不良工作姿势、承受较大脊柱压力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且姿势不正确的办公室职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且脊柱负担过重的工人等,由于脊柱长期受到异常压力,容易导致脊髓的慢性损伤,从而增加脊髓空洞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职员,脊柱长时间处于前屈状态,椎间盘和脊柱周围组织承受不均衡的压力,可能影响脊髓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结构,为脊髓空洞症的发生创造条件。 三、其他相关人群 1.免疫系统异常人群:免疫系统异常可能会影响脊髓组织的营养供应和自身修复机制,使得脊髓更容易发生空洞病变。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脊髓组织,导致脊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增加脊髓空洞症的发病可能性。 2.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家族中有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易感性在脊髓空洞症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脊髓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025-09-29 13:19: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