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成人血液病、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为主,然后还有血液科重症,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常规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血常规有典型改变,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且具特征性,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也可增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可正常或轻度降低,随病情进展出现贫血,血小板早期可正常或增高,随病情进展有变化;儿童患者CML少见,血常规表现与成人有相似性但需关注对生长指标影响;老年患者CML血常规改变与机体功能状态有关,需结合整体健康状况综合判断。 白细胞计数:通常显著升高,可高达(100-300)×10/L甚至更高,早期一般在(20-50)×10/L,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是因为骨髓中粒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例如,在临床观察中,很多CML患者就诊时都会发现白细胞计数远高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10)×10/L)。 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可占白细胞的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增多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加。在血常规分类中,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增多较为突出。 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这是CML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可高达10%-20%甚至更高。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是因为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嗜碱性粒细胞相关的克隆性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也可增高,但一般不如嗜碱性粒细胞显著。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可正常或轻度降低,随着疾病进展,尤其是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会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这是因为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了正常红细胞的生成。例如,部分CML患者在疾病中晚期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 血小板:早期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高,随着疾病进展,尤其是进入急变期,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血小板持续增高。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与白血病细胞对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关。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CML相对少见,但血常规表现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不过儿童可能在生长发育阶段,血常规的变化对生长指标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例如,儿童患者在出现白细胞增高时,除了关注白血病本身,还需要考虑对儿童正常造血功能和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血常规的动态变化,因为儿童的造血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对其影响可能更为复杂。 老年患者:老年CML患者血常规改变可能与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有关。老年患者骨髓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在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的情况下,血常规的异常可能更为明显,且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血常规的变化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例如,老年患者出现贫血时,需要考虑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导致贫血的基础疾病,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在分析血常规异常时要全面评估。
2025-09-22 20:54:44 -
产妇缺铁性贫血吃什么
产妇改善缺铁性贫血需注意饮食,要多吃富含铁的红色肉类、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草莓,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合理搭配饮食,严重缺铁性贫血时可能需结合医生建议补充铁剂,总之要保证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以促进身体恢复和改善贫血。 一、富含铁的食物 1.红色肉类:如牛肉、猪肉等,每100克牛肉中含铁量约为2.8毫克左右,猪肉的含铁量也较为可观。红肉中的铁为血红素铁,其吸收率相对较高,能够较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来补充铁元素,有助于改善产妇缺铁性贫血状况。 2.动物肝脏:像猪肝,每100克猪肝含铁量能达到22.6毫克左右,是非常好的铁的来源。不过,由于动物肝脏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所以不宜过量食用,每周可食用1-2次,每次50克左右。 3.豆类:例如红豆,每100克红豆含铁量约为7.4毫克,黑豆的含铁量也不低。豆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食用,如煮粥、打豆浆等,经常食用豆类有助于补充铁元素。 4.绿叶蔬菜:像菠菜,每100克菠菜含铁量约为2.9毫克,此外还有苋菜等绿叶蔬菜也富含铁。在烹饪绿叶蔬菜时,最好先焯水,以去除部分影响铁吸收的草酸等物质,提高铁的吸收率。 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1.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等,这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例如,每100克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产妇适当食用橙子等柑橘类水果,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从食物中摄取的铁元素。 2.猕猴桃: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每100克猕猴桃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62毫克左右,产妇每天吃1-2个猕猴桃,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利用。 3.草莓:草莓也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每100克草莓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47毫克,产妇可以将草莓作为加餐水果食用,在补充维生素C的同时辅助铁的吸收。 三、其他相关饮食注意事项 1.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在进食含铁食物的同时,应避免食用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如浓茶、咖啡等。因为浓茶中的鞣酸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沉淀,从而阻碍铁的吸收;咖啡中的某些成分也会干扰铁的吸收利用。 2.合理搭配饮食:产妇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因为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与铁元素共同作用来改善贫血状况。例如,可以将肉类与蔬菜搭配食用,既保证了铁的摄入,又有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的补充。 3.对于特殊情况的考虑:如果产妇缺铁性贫血较为严重,单纯通过饮食补充可能效果有限,这时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否需要额外补充铁剂等,但饮食调整仍然是基础且重要的环节。同时,产妇在产后身体较为虚弱,需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和营养均衡,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贫血的改善,不同的产妇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口味等因素可以灵活调整饮食结构,但都要围绕补充铁元素和促进铁吸收的核心来进行。
2025-09-22 20:51:14 -
血涂片偶见原始细胞,白血病可能性大吗
血涂片偶见原始细胞时需分析白血病可能性,要结合患者伴随症状(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并通过骨髓穿刺、染色体、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检查综合判断,因仅偶见原始细胞不能直接判定为白血病,需多方面综合考量来确定是否患白血病。 一、原始细胞的正常与异常情况 正常骨髓中存在少量原始细胞,但外周血涂片中一般不应见到原始细胞。当血涂片偶见原始细胞时,需要进一步评估白血病可能性。一般来说,原始细胞在骨髓中的正常比例有一定范围,若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则属于异常情况,但仅偶见原始细胞不能直接判定为白血病,还需结合其他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二、可能提示白血病的相关情况及需进一步检查的方面 1.伴随症状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在血涂片偶见原始细胞时白血病可能性需综合考量。儿童偶见原始细胞,若同时伴有贫血、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等)、发热等症状,白血病的可能性相对增加,因为儿童白血病有其特定的发病特点,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会出现贫血、感染、出血等多系统受累表现;老年人偶见原始细胞,若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也需警惕白血病可能,因为老年白血病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但疾病进展也需重视。 性别因素:性别本身单独作为判断白血病的关键因素不突出,但结合其他表现。例如女性患者偶见原始细胞,若同时有月经过多导致的贫血表现,需排查是否为白血病相关的血液系统异常。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等)的人群,血涂片偶见原始细胞时白血病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长期在化工环境工作的人,接触致癌化学物质增加了患白血病的风险,此时偶见原始细胞需高度警惕白血病。 病史因素: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涂片偶见原始细胞时向白血病转化的可能性增加。 2.进一步检查项目 骨髓穿刺检查:这是明确是否为白血病的重要检查。通过骨髓穿刺可以准确了解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形态等情况。正常骨髓穿刺中原始细胞比例通常较低,若骨髓穿刺发现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如达到一定的诊断标准,如急性白血病时骨髓原始细胞≥20%),则高度提示白血病。 染色体检查:白血病患者往往存在染色体异常。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Ph染色体(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通过染色体检查可以发现这些特异性的染色体改变,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 基因检测:某些白血病存在特定的基因异常,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等,基因检测可以发现这些异常基因,对白血病的诊断、分型以及预后评估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涂片偶见原始细胞时白血病有一定可能性,但不能仅凭此就判定为白血病,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并通过进一步的骨髓穿刺、染色体、基因等多项检查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白血病。
2025-09-22 20:50:18 -
皮下出血点怎么回事
皮下出血点常见原因有血管因素(壁结构功能异常、机械性)、血小板因素(数量减少、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遗传性、获得性),儿童常见于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等,成年人需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现后应及时就医检查,针对原发病治疗,日常要避免外伤及合理饮食来维护血管和凝血功能。 一、皮下出血点的常见原因 (一)血管因素 1.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导致血管壁结构异常,使血管脆性增加,易出现皮下出血点;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血管壁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皮下出血。 2.机械性因素:局部外伤(如碰撞、挤压等)可直接损伤皮下血管,引起出血点;长期摩擦部位也可能因血管受损出现皮下出血点。 (二)血小板因素 1.血小板数量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自身免疫机制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降低,从而出现皮下瘀点、瘀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引发皮下出血。 2.血小板功能异常:某些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影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导致止血功能障碍,出现皮下出血点。 (三)凝血因子异常 1.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是典型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因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下出血、关节出血等表现。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维生素K缺乏会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均可能引发皮下出血点。 二、不同人群皮下出血点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 儿童皮下出血点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过敏性紫癜(多与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有关,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紫癜)。此外,儿童磕碰后易出现局部皮下出血,需结合病史及其他伴随症状判断。 (二)成年人 成年人皮下出血点需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表现,若近期有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使用史,也可能因凝血功能受影响出现皮下出血。女性还需关注月经情况,月经过多可能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进而影响血小板功能或凝血因子水平,出现皮下出血点。 三、出现皮下出血点的应对建议 当发现皮下出血点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若因外伤导致的局部皮下出血点,可先观察,若出血点范围扩大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关节疼痛等),需立即就诊。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皮下出血点,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根据病情采取免疫抑制等治疗,凝血因子缺乏者需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等。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外伤,合理饮食(如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证维生素K摄入等),以维护血管及凝血功能的正常。
2025-09-22 20:44:38 -
抽血抽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抽血抽不出来可能由血管因素、技术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导致。血管因素包括老年人、儿童、肥胖者血管条件差,脱水、休克患者血管塌陷;技术因素有穿刺者操作不熟练;患者自身因素包含紧张、疼痛敏感等精神因素,以及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因素。 一、血管因素 (一)血管条件差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变脆,管径可能变细,这使得抽血时不易找到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尤其一些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血管病变情况可能更严重,抽血抽不出来的概率相对较高。 2.儿童:儿童的血管相对较细,尤其是婴幼儿,血管更难以辨认和穿刺,比如一些外周浅静脉不明显的婴幼儿,抽血抽不出来的情况较常见。 3.肥胖人群:肥胖者皮下脂肪厚,血管位置较深,寻找和穿刺血管的难度增加,导致抽血抽不出来的可能性增大。 (二)血管塌陷 1.脱水患者:由于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原因导致身体脱水时,血管内血液量减少,血管会变得塌陷,难以穿刺抽血。例如,夏季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的人,可能出现脱水,血管状态不利于抽血。 2.休克患者: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并且容易塌陷,这时候抽血非常困难,常见于严重外伤、过敏等导致休克的患者。 二、技术因素 (一)穿刺者操作不熟练 1.新手穿刺者:对于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可能会出现进针角度、深度把握不准确等情况,导致穿刺失败,无法顺利抽到血液。比如新手在穿刺儿童血管时,由于对儿童血管特点不熟悉,容易出现抽不出血的情况。 2.特殊情况操作失误: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如血管细小、位置特殊时,操作不熟练的穿刺者更难成功穿刺抽血,例如肥胖患者较深的血管,新手可能难以准确找到并穿刺成功。 三、患者自身因素 (一)精神因素 1.紧张患者:部分患者在抽血时过于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进而影响抽血。例如一些初次抽血的儿童,或者对抽血有恐惧心理的成年人,紧张情绪会使血管痉挛,增加抽血抽不出来的几率。 2.疼痛敏感患者:对于疼痛比较敏感的患者,在抽血穿刺过程中可能因为疼痛刺激而使血管收缩,影响抽血操作,比如一些女性患者在抽血时对疼痛较敏感,可能出现血管收缩导致抽不出血的情况。 (二)疾病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血液的凝固等情况,同时也可能导致血管相关异常,例如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仅凝血功能受影响,血管状态也可能不佳,增加抽血难度;再如某些白血病患者,血管可能出现异常改变,使得抽血抽不出来。 2.循环系统疾病:患有严重心力衰竭等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血液循环状态差,血管充盈度不够,容易出现抽血抽不出来的情况。比如心力衰竭导致外周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血管内血液量相对不足,血管塌陷,难以穿刺抽血。
2025-09-22 20: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