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圣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成人血液病、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为主,然后还有血液科重症,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2003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系统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2004年赴日本学习此项技术,掌握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规处理,及相应并发症的防治。200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至今移植40余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恶性血液病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成人血液病、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为主,然后还有血液科重症,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致红细胞破坏加速的溶血性贫血,分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和继发性(与感染、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药物等因素有关,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和风险,儿童感染后易发病,女性患结缔组织病时发生率较高,长期服特定药物及有肿瘤或自身免疫病病史者为高危人群)。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倾向,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免疫系统更容易出现异常调节,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红细胞。在一些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人群中,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调控机制出现偏差,导致自身抗体无端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引发溶血性贫血。 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感染因素:多种病原体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病毒感染,常见的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支原体感染等。病原体感染后,可能会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得免疫系统将红细胞误认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例如,EB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细胞可能被激活,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 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性疾病可继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细胞可能会释放一些物质,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产生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淋巴瘤细胞可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干扰正常的免疫识别,使得自身抗体产生增加,进而破坏红细胞。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也常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结缔组织病中,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组织器官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红细胞也成为了攻击目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就包括针对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导致红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而发生溶血。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甲基多巴、青霉素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例如,甲基多巴长期使用后,可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发生改变,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引发溶血性贫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这些病因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风险。儿童患者如果发生病毒感染,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免疫调节紊乱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女性在患有结缔组织病等疾病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长期服用某些易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警惕该病的发生;有肿瘤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属于该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相关血液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025-09-22 20:02:19
  • B12缺乏的贫血严重吗

    B12缺乏引起的贫血是否严重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其对身体各系统有不同影响,不同人群受影响程度有差异,及时干预很重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影响。 一、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程度 血液系统:B12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变大,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影响氧气运输。轻度B12缺乏性贫血可能仅有面色苍白、乏力等相对较轻表现;但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乏力、活动耐力显著下降,甚至影响心脏功能,因为机体长期缺氧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心脏衰竭等问题。 神经系统:B12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至关重要。长期B12缺乏的贫血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脚麻木、感觉异常、行走不稳等。如果未能及时纠正B12缺乏,神经系统损伤可能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等。例如,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精神异常等情况,这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B12缺乏性贫血对其影响更为关键。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发育迅速,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可能更为明显,可能影响智力发育、神经反射等。同时,贫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速度,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例如,婴幼儿时期若发生B12缺乏性贫血,可能出现反应迟钝、不哭不闹等异常表现,若不及时干预,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是轻度B12缺乏性贫血,在及时发现并纠正后,身体各系统功能恢复相对较好;但如果是长期慢性B12缺乏性贫血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同样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等。比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成年人,贫血会明显影响其体力和工作效率。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B12缺乏性贫血可能加重其已有的器官功能减退情况。例如,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退行性改变,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缺血缺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同时,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的老年人,B12缺乏导致的神经损害可能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得更快,增加跌倒、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一旦发现B12缺乏性贫血,及时采取措施补充B12是关键。通过补充B12,血液系统的造血功能可以逐渐恢复,贫血相关症状会逐步缓解。对于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干预也有助于减轻神经损害程度,降低不可逆损伤的发生风险。所以,B12缺乏性贫血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其对身体各系统的不良影响,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5-09-22 20:00:24
  •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怎么诊断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明显增高、贫血、血小板异常,骨髓穿刺涂片示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等,细胞遗传学检查有Ph染色体,分子生物学可检BCR-ABL融合基因,需与类白血病反应及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鉴别,诊断要综合多方面且注意小儿特点及严格鉴别。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小儿的起病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首发症状表现,如是否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有无骨痛等情况。同时了解家族中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可能有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 2.肝脾淋巴结肿大:多数患儿会有脾脏肿大,可达到脐部甚至盆腔,肝脏多为轻至中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一般不明显。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超过20×10/L,甚至可高达100×10/L以上,分类中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粒细胞(Ⅰ+Ⅱ型)通常<10%。 血红蛋白:早期正常或轻度降低,随病情进展逐渐降低,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可减少。 2.骨髓穿刺涂片 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粒细胞(Ⅰ+Ⅱ型)<10%。 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细胞遗传学检查:90%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存在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4.分子生物学检查:采用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可用于诊断、监测微小残留病等。 四、鉴别诊断 1.类白血病反应:常有明确的病因,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但粒细胞胞质中常有中毒颗粒和空泡,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Ph染色体阴性,原发病控制后类白血病反应可消除。 2.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及相关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可鉴别。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其中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对于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因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对小儿身体的保护,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同时,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严格鉴别,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2025-09-22 19:59:20
  • 慢性淋巴白血病血常规

    慢性淋巴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有诸多典型改变,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且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比例常>50%、绝对值常>5×10/L且持续增高;可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可正常、减少或增多,减少时患者有出血倾向;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成熟淋巴细胞且数量显著增多。 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例 慢性淋巴白血病患者血常规中最典型的改变是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淋巴细胞比例常>50%,绝对值常>5×10/L,且持续增高。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大量异常淋巴细胞积聚在血液中。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多数慢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会持续高于正常范围,且淋巴细胞形态多为成熟样淋巴细胞。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患者可能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这主要是由于骨髓受到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可能贫血症状相对更明显,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贫血的耐受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贫血带来的乏力等不适,但对于疾病本身的影响主要还是源于白血病细胞的病理作用。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贫血情况会因基础病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比如合并缺铁性贫血病史的患者可能在血常规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的同时,还可能伴有血清铁等指标的异常。 三、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可正常、减少或增多。当疾病进展或骨髓受到广泛浸润时,血小板生成减少,可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增多,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骨髓增殖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对血小板减少的耐受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出血相关的严重后果,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出血风险更高。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更敏感。生活方式上,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减少出血风险。有基础病史如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血小板异常时出血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四、外周血涂片形态 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成熟淋巴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但数量显著增多。这是慢性淋巴白血病的重要血常规特征性表现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外周血涂片可以直观看到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对于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淋巴细胞形态可能在正常变异范围内,但慢性淋巴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数量和比例改变是典型的异常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有明显区别。

    2025-09-22 19:56:42
  •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有什么表现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同阶段表现有差异,慢性期有全身代谢亢进症状及脾脏肿大;加速期发热、贫血加重、出血倾向、脾脏进行性肿大;急变期类似急性白血病表现,儿童患者有生长发育迟缓等,女性患者有月经周期紊乱,有基础病史患者原基础病可能加重,患病后患者体力活动耐力下降需调整活动量。 慢性期表现: 全身症状:很多患者在慢性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增殖加速,机体代谢率增高所致。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比平时容易疲惫,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且体温可能会偶尔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同时伴有出汗增多,尤其是夜间盗汗较为常见。 脾脏肿大:脾脏肿大是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较为突出的体征,可达脐平面甚至更低。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同时在脾脏内浸润,导致脾脏髓外造血,进而引起脾脏明显肿大。患者自己可感觉到左上腹有坠胀感,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加速期表现: 发热:患者发热频率增加,体温可更高,可能超过38.5℃,且发热原因往往与感染相关,由于此时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贫血加重:患者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明显加重。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增殖加速,骨髓中正常造血受到抑制进一步加重,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出血倾向:出血可发生在多个部位,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所致,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会导致止血困难。 脾脏进行性肿大:脾脏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患者左上腹疼痛加剧,不适感明显增强。 急变期表现:急变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发热可呈持续性高热,感染部位更广泛且不易控制,出血可累及内脏,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还会出现骨痛、关节痛等症状,脾脏可进行性肿大或迅速缩小等。 对于儿童患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全身症状、脾脏肿大等表现类似,不过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白血病影响了正常的骨髓造血及机体代谢,从而影响儿童的生长进程。女性患者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这与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治疗药物的影响等有关。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为白血病的影响而加重或复杂化,例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贫血加重而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进一步加重。在生活方式方面,患病后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力下降,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活动量,以避免过度劳累。

    2025-09-22 19:55: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