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圣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成人血液病、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为主,然后还有血液科重症,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2003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系统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2004年赴日本学习此项技术,掌握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规处理,及相应并发症的防治。200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至今移植40余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恶性血液病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成人血液病、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为主,然后还有血液科重症,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来月经时可以献血吗

    来月经时不建议献血,因月经致女性体内血液指标下降,造血功能相对抑制,此时献血会加重贫血等症状,年轻女性、有贫血病史女性、体质较弱女性在月经期间更应避免献血,待月经结束身体恢复好再考虑献血相关事宜。 女性月经期间身体处于相对特殊的生理状态。月经会导致女性体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下降,一般女性月经期间失血量约为30-50毫升,虽看似不多,但此时献血可能会使女性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加重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尤其是月经期间,造血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状态,献血可能影响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对女性身体健康不利。 特殊人群提示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完善阶段,月经期间献血可能对身体的造血功能及生殖内分泌功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应尤其注意避免在月经期间献血,以保障自身正常的生理机能维持和后续健康。 有贫血病史女性:本身有贫血病史的女性,月经期间身体的血液指标本就相对较低,此时献血会进一步加重贫血程度,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头晕、面色苍白、心慌等不适症状,这类女性更要严格避免在月经期间献血。 体质较弱女性:体质较弱的女性,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献血后身体恢复能力可能更差,容易出现感染等情况,所以这类女性在月经期间也不适合献血,应等月经结束身体恢复到较好状态后再考虑献血等相关事宜。

    2025-07-25 15:18:58
  •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治疗原则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原则包括去除病因,积极寻找并去除导致贫血的病因,不同人群病因有差异;补充缺乏的造血原料,叶酸缺乏给予叶酸制剂补充,维生素B缺乏补充维生素B,特殊人群需注重合理补充;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评估疗效并调整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频率不同,有基础病史患者需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变化。 补充缺乏的造血原料 叶酸补充:一般可给予叶酸制剂进行补充,叶酸缺乏通常是由于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或吸收利用障碍等原因引起,补充叶酸后能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 维生素B补充:维生素B缺乏可能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有关,补充维生素B可参与核酸合成,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维持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对叶酸和维生素B的需求量增加,更要注重合理补充;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减退,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补充时需考虑其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补充方式。 监测与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相关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频率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血常规等情况来观察造血恢复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巨幼细胞贫血过程中需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后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

    2025-07-25 15:14:50
  • 婴儿血小板600多严重吗

    婴儿血小板600×10/L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血小板的形态、婴儿的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判断。通常,血小板生理性增多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而骨髓增殖性疾病、反应性增多等病理性增多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生理性增多: 婴儿出生后血小板可升高,一般5~7天恢复正常,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剧烈运动、寒冷、手术后等情况下,血小板也可能临时性增多,去除诱因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增多: 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可导致血小板增多。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等,血小板增多通常为轻中度,去除病因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其他:脾切除后血小板会升高。 如果婴儿血小板600×10/L,同时伴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大便带血等症状,或者有血小板增多的家族史,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以明确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血小板增多只是一种检查结果,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果婴儿血小板增多,建议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07-25 15:13:04
  •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因包括感染、药物、免疫缺陷、恶性肿瘤等,危害有易感染、过敏反应减轻或不典型、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表现,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注意饮食均衡、保暖、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1.原因: 感染:某些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或释放。 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其他: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2.危害: 容易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偏低时容易发生感染。 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偏低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减轻或不典型。 潜在疾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表现,如免疫缺陷、恶性肿瘤等。 需要注意的是,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因和危害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025-07-25 15:12:18
  • 梅毒治愈后可以献血吗

    梅毒治愈后一般不可以献血,因即使规范治疗临床治愈,体内仍可能存在梅毒螺旋体相关标记物,献血会有将潜在感染风险传递给受血者的可能,且献血有严格筛查标准,梅毒治愈后短期内不允许,不同人群普遍适用此原则,是为保障受血者接受安全血液输注避免感染风险。 相关医学依据及原理 从医学角度来看,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内感染后,即使经过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的血清学指标转阴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存在血清固定的情况。通过血清学检测,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等,即使临床治愈,这些检测指标可能长时间甚至终身呈阳性。而献血时血液检测主要是为了保障受血者的安全,由于梅毒螺旋体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给受血者,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潜在风险,梅毒治愈后一般不允许献血。 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来说,梅毒治愈后不能献血是普遍适用的原则。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否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只要曾经患过梅毒并治愈,都需要遵循献血相关规定。对于有病史的人群,明确有梅毒感染史且治愈后,从保障公共献血安全的角度出发,必须遵守不能献血的要求。这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受血者接受安全血液输注,避免因输入可能携带梅毒螺旋体的血液而导致感染风险。

    2025-07-25 15:08: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