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防治、胸膜疾病诊治、恶性肿瘤、肺癌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黄国华,熟悉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胸腔积液、气胸、间质性肺疾病等的诊断治疗,以及内科各系统疾病急危重症。熟练掌握纤支镜检、纤支镜下电凝冷冻、纤支镜灌洗、胸膜活检、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和呼吸机操作,且在重症监护医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于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胸膜疾病、内科胸腔镜、人工气胸形成术等有较深入研究。展开
个人擅长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防治、胸膜疾病诊治、恶性肿瘤、肺癌等。展开
  • 宝宝肺炎有什么症状

    宝宝肺炎有呼吸系统、全身及其他系统等多方面症状。呼吸系统表现为咳嗽(婴儿肺炎可口吐白沫)、呼吸急促(伴鼻翼扇动等);全身有发热、精神状态不佳;其他系统可见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等)、循环系统症状(心率增快等),家长需及时带宝宝就医并加强护理。 一、呼吸系统症状 (一)咳嗽 宝宝肺炎时咳嗽较为常见,多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后可能会有痰液产生。小婴儿肺炎咳嗽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口吐白沫等情况。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气道反应性增高,不同年龄段宝宝咳嗽特点可能略有差异,比如新生儿肺炎咳嗽往往不明显,而较大婴儿咳嗽相对更易被察觉。 (二)呼吸急促 正常情况下,婴儿呼吸频率大约是30-40次/分钟,幼儿大约是25-30次/分钟,若宝宝肺炎时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婴儿>60次/分钟,幼儿>50次/分钟,同时可能伴有鼻翼扇动、点头呼吸、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表现。这是由于肺部炎症影响了气体交换,机体为了获取足够氧气而加快呼吸频率。 二、全身症状 (一)发热 宝宝肺炎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可低,有的宝宝是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有的宝宝则是高热,体温超过38.5℃甚至更高。发热是机体的免疫反应在对抗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发热特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细菌性肺炎往往发热相对较明显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病毒性肺炎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也有一定差异。 (二)精神状态不佳 宝宝患病后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或者嗜睡等精神状态改变。这是因为肺炎导致宝宝身体不适,能量消耗增加,并且机体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婴儿肺炎时可能表现为不爱玩耍、奶量明显减少等情况。 三、其他系统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宝宝肺炎时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这是因为肺炎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以及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消化酶分泌减少等。例如小婴儿肺炎可能出现频繁呕吐,较大婴儿可能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可能为稀便等。 (二)循环系统症状 严重的肺炎可能累及循环系统,出现心率增快,婴儿心率>160次/分钟,幼儿心率>140次/分钟,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紫等表现。这是因为肺部炎症导致肺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如果宝宝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X线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对于宝宝肺炎,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等,以促进宝宝病情恢复。

    2025-10-14 15:18:51
  • 感冒好后一直有痰咋办

    感冒好后一直有痰需综合处理,要观察痰液情况,可通过饮水保湿、蒸汽吸入、体位引流等非药物方式缓解,若持续超2周或有异常伴发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需个性化应对。 一、观察痰液情况 区分痰液性质:首先要观察痰液的颜色、质地等。如果是白色稀薄痰液,可能是呼吸道黏膜修复过程中仍有少量分泌物;如果是黄色脓性痰液,可能提示有细菌感染残留等情况。不同性质的痰液可能提示不同的后续处理方向。 考虑个体差异:对于儿童,由于其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痰液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痰液更易黏稠且排出相对困难;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排痰能力减弱,观察痰液时更要留意是否有异常增多或性质改变等情况。 二、非药物缓解方式 饮水保湿:多饮用温水,每日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一般成人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温水可以湿润呼吸道,使痰液稀释,更易于排出。儿童则根据年龄适量饮水,例如学龄前儿童每日约500-1000毫升。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后,痰液的黏稠度会降低,有利于痰液排出。 蒸汽吸入:可以通过吸入蒸汽的方式来湿化气道。比如让患者吸入开水散发的蒸汽,每次10-15分钟左右,每日可进行2-3次。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烫伤,可采用距离合适的蒸汽吸入方式。蒸汽能使痰液变稀,促进其排出。 体位引流:根据痰液积聚的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例如,若痰液积聚在肺下叶背段,可采取俯卧位,床脚抬高30-50厘米;若积聚在肺中叶,可采取仰卧位,床脚抬高30-50厘米等。通过改变体位,借助重力作用使痰液向大气道移动,便于排出。但对于老年人或有骨关节疾病、平衡功能差的人群,要注意体位变换时的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 三、就医评估与可能的药物干预 就医判断:如果感冒好后一直有痰,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者痰液伴有异味、痰中带血、发热(体温超过38℃持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痰培养等)来明确病因。例如,若痰培养提示有细菌感染,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儿童,应格外谨慎用药,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若必须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药物剂型;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在使用药物时更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用药前需充分评估获益与风险比。 总之,感冒好后一直有痰需要综合观察痰液情况,优先采取非药物的缓解方式,必要时及时就医评估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应对。

    2025-10-14 15:17:34
  • 支气管哮喘犯了怎么办

    支气管哮喘需从脱离诱因、药物缓解、及时就医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应对。要识别常见诱因并避免,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严重或特殊人群及时就医,长期用控制药物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复发。 一、脱离诱发因素 1.识别常见诱因:支气管哮喘发作可能由多种诱因引起,如接触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吸入刺激性气体(如烟雾、化学气味),剧烈运动,呼吸道感染等。不同人群诱因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可能因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发,过敏体质人群易因接触过敏原发作。 2.避免诱因措施:若已知对花粉过敏,花粉季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室内保持清洁,定期清扫、使用空气净化器以减少尘螨;避免接触宠物毛发等。运动性哮喘患者可在运动前使用预防药物,并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强度。 二、药物缓解 1.短效支气管舒张剂:沙丁胺醇等短效β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可迅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喘息症状。其作用机制是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2.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缓解哮喘症状。通过与气道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 三、及时就医情况 1.症状严重表现:若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表现可能提示哮喘发作严重,有危及生命的风险。 2.特殊人群情况:儿童哮喘发作时需密切关注,若出现持续喘息、呼吸急促难以安抚等情况要及时送医,儿童气道较狭窄,病情变化可能更快;孕妇哮喘发作时需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尽快就医由医生评估处理;老年哮喘患者发作时也应及时就医,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可能更复杂。 四、预防复发措施 1.长期控制药物使用:根据哮喘病情,医生可能会建议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等药物进行长期控制,以减少哮喘发作频率。这类药物通过持续作用于气道,控制气道炎症,维持气道通畅。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诱发哮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例如儿童要保证充足营养促进生长发育,同时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哮喘的因素;老年人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并定期体检监测哮喘控制情况。

    2025-10-14 15:16:17
  • 23价肺炎疫苗是什么

    23价肺炎疫苗可预防23种常见肺炎球菌血清型引起的侵袭性疾病,适用人群包括50岁及以上成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一般肌内注射1剂,接种后2-3周产生抗体,效力维持5年左右,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注意过敏者禁用等情况,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 一、定义 23价肺炎疫苗是一种多糖疫苗,能够预防由23种常见肺炎球菌血清型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如肺炎、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等)。它含有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对抗这些肺炎球菌血清型。 二、适用人群 1.一般人群: 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糖尿病、肝病、肾病等,这类人群由于基础疾病的影响,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肺炎球菌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吸烟者; 长期居住在养老院或其他长期护理机构的人群。 2.特殊人群: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对肺炎球菌的抵抗力下降,接种23价肺炎疫苗可有效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相关疾病。例如,有研究表明,接种23价肺炎疫苗能显著降低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 儿童(2岁以上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慢性疾病(包括心脏、肺、肾疾病,糖尿病,癌症,酗酒,肝硬化和免疫抑制疾病或状态)的2岁及以上儿童,这些儿童感染肺炎球菌后发生侵袭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可接种23价肺炎疫苗。 三、接种程序 通常为肌内注射,一般只需接种1剂。但对于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再次接种,但再次接种的间隔等需遵循专业建议。 四、免疫效果 接种23价肺炎疫苗后,一般在2-3周内即可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体,保护效力可维持5年左右。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接种该疫苗后,对所包含血清型肺炎球菌相关疾病的保护效果较为显著,能大大降低接种者患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风险。例如,在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接种23价肺炎疫苗的人群中,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 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常见的有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一般症状较轻,多数在1-2天内可自行缓解。 全身反应: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痛等,一般为轻度至中度,也多在短期内自行消退。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 2.注意事项: 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发热、急性感染期应推迟接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如需接种应在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 接种后需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

    2025-10-14 15:14:57
  • 喘气胸口疼是什么原因

    胸口疼痛喘气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心血管系统有冠心病因冠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不足中老年及有基础病史者风险高、心肌病因心肌结构功能异常各年龄段可发病;呼吸系统有气胸因肺泡破裂起病急瘦高或有慢性肺病年轻人易患、胸膜炎因胸膜炎症各年龄段可因不同病因发病;肌肉骨骼系统有肋软骨炎因胸肋关节软骨炎症青壮年可因过度劳累等诱发、肋间神经痛因肋间神经受刺激可因胸椎病变等引起;其他有胃食管反流病因胃酸反流中老年及肥胖者易患、焦虑抑郁状态因精神压力大各年龄段可致躯体化症状,儿童需警惕先心病、孕妇要考虑心肺负担、老年人有基础病需高度重视尽快明确病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肌需氧量增加(如喘气时),缺血缺氧加重,可引发胸口压榨性、闷痛等,疼痛可放射至肩背等部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史者风险更高。 2.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喘气时心脏负担加重,可出现胸口疼痛,多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史中可能有心肌损伤相关因素。 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气胸:因肺部疾病或外伤等致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胸腔,压迫肺组织。起病急,常突然出现一侧胸痛,疼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随后伴有喘气,多见于瘦高体型年轻人或有慢性肺病者。 2.胸膜炎:胸膜受炎症刺激(如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喘气时胸廓运动使胸膜摩擦加剧,引起胸口疼痛,可伴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因不同病因发病。 三、肌肉骨骼系统相关原因 1.肋软骨炎:胸肋关节处的软骨发生炎症,喘气、咳嗽、深呼吸等胸廓活动时,炎症部位受刺激引发胸口疼痛,局部可能有压痛,常见于青壮年,过度劳累、外伤等可诱发。 2.肋间神经痛:肋间神经受到压迫、炎症等刺激,喘气等胸廓运动时可牵拉神经导致胸口牵扯痛,疼痛沿肋间神经走行分布,可因胸椎病变、病毒感染等引起。 四、其他可能原因 1.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可引起胸口疼痛,喘气时可能因体位变化等加重症状,常伴有反酸、烧心等表现,中老年人群及肥胖者易患。 2.焦虑抑郁状态: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导致焦虑抑郁,出现躯体化症状,表现为胸口疼痛、喘气等,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后考虑,各年龄段均可因心理因素诱发。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喘气胸口疼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应及时就医排查;孕妇出现此症状要考虑是否与心肺负担加重等有关,需谨慎评估;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出现该症状应高度重视,尽快明确病因以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4 15:14: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