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儿科肺系、消化系统的诊治,小儿调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正莉,女,主任医师,讲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儿科,医学博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遵“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原则治疗和预防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反复发作。善于运用“治未病”思想调护小儿身心健康。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及著作4部,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 医疗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在小儿发热、久咳、久喘、厌食、疳积、腹泻、便秘、遗尿、汗证、夜啼、注意力缺陷综合症等诊疗方面独具特色。在治疗抽动秽语综合症、小儿惊厥、肾炎、幼年类风湿病、紫癜等疾病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肺系、消化系统的诊治,小儿调护。展开
  • 小孩隔食发烧怎么办

    小孩隔食发烧时要先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体温38.5℃以下且精神等尚可可尝试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饮食(控制进食量、多喝温开水)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5-10分钟,饭后1-2小时进行),若经非药物干预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呕吐频繁等异常应立即就医,年龄小的婴儿和有基础病史的小孩处理时更需谨慎。 一、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 小孩隔食发烧时,首先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及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尚可,饮食影响不大,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精神萎靡等不适,需及时就医评估。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调整饮食 1.控制进食量:暂时减少小孩的进食量,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可以给小孩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减轻隔食情况。因为隔食主要是肠胃消化功能一时紊乱,减少进食能让肠胃得到休息,有助于缓解隔食引发的发烧等不适。 2.增加水分摄入:让小孩多喝温开水,既可以补充身体因发烧流失的水分,又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肠胃蠕动,利于消化,缓解隔食问题。 (二)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以小孩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缓解隔食导致的不适。但要注意,按摩时要避开刚进食后的时间,以免引起呕吐等不适,一般在饭后1-2小时后进行较为合适。对于较小的婴儿,要特别注意手部温度,避免过凉刺激小孩。 三、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小孩隔食发烧经上述非药物干预后,体温持续不降,或者出现呕吐频繁、精神极差、腹痛剧烈等情况,应立即带小孩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比如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情况,然后给予合适的处理,如可能会使用一些促进消化的药物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其肠胃功能更脆弱,在处理隔食发烧时要更加谨慎。非药物干预时按摩要格外轻柔,饮食调整要严格遵循易消化的原则,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就医,因为婴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及时得到专业诊治。而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小孩,如本身有肠胃疾病等情况,隔食发烧时更要密切关注,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处理方式,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来制定更合适的诊疗方案。

    2025-09-26 11:38:04
  • 小儿蛔虫病的症状

    小儿蛔虫病症状因蛔虫发育阶段和寄生部位而异,幼虫移行致肺部有咳嗽、气喘、发热等症状及全身低热、乏力等,成虫致消化道有腹痛、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还有精神神经系统异食癖、精神不宁等及过敏症状,家长应观察症状,及时就医,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预防。 一、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 1.肺部症状: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肺部症状。一般在感染后1-2周左右出现,患儿可出现咳嗽、气喘、发热等症状,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浸润性病变,血象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是因为蛔虫幼虫移行至肺部,引起肺部的过敏反应及炎症反应。 2.全身症状:幼虫移行时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荨麻疹等。这是由于幼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其代谢产物等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 腹痛:最为常见,多位于脐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钝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自行缓解。这是因为蛔虫在肠道内寄生,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痉挛及神经反射性疼痛。 食欲不振:患儿可出现食欲减退,部分患儿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蛔虫在肠道内寄生,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干扰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导致食欲不振等症状。 腹泻或便秘:患儿可出现大便性状的改变,有的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有的则表现为便秘。这是因为蛔虫在肠道内寄生,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或便秘。 2.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异食癖:患儿可出现异食癖,喜欢吃一些非食物的东西,如泥土、纸张等。这可能与蛔虫分泌的毒素等物质影响患儿的味觉和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精神不宁:患儿可出现精神不安、哭闹、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等表现。这是因为蛔虫产生的毒素等代谢产物可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3.过敏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这是由于蛔虫的代谢产物等作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 对于小儿蛔虫病,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表现,若怀疑孩子患有蛔虫病,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检查找蛔虫卵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预防蛔虫病的发生。

    2025-09-26 11:37:15
  • 7个月宝宝睡觉出汗怎么回事

    7个月宝宝睡觉出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出汗因新陈代谢旺、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等,出汗少、精神好;病理性出汗可能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汗伴夜哭闹等,有骨骼改变体征)、感染性疾病(患感冒肺炎等有原发疾病表现)、其他疾病(如甲亢、先心等有相应伴随表现),发现宝宝睡觉出汗,先观察情况,生理性可调室温穿盖,病理性及时就医检查,要保证宝宝户外活动促维生素D合成预防疾病。 表现:出汗量一般较少,仅表现为头部微微汗湿,宝宝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玩耍等日常活动不受明显影响。 病理性出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原因:7个月宝宝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日照时间不够,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出现多汗的情况,通常还伴有夜间哭闹、易惊醒、颅骨软化等表现。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以及从食物中摄取,若宝宝户外活动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不足,就容易患病。 表现:除了出汗多,还会有特定的骨骼改变体征,如6个月以内婴儿可见颅骨软化,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易被压下,放松后又弹回,形似乒乓球感。 感染性疾病: 原因:当宝宝患有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以帮助恢复体温平衡。例如,宝宝患肺炎时,除了出汗,还可能伴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表现:出汗量可多可少,同时会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如感冒时可能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肺炎时咳嗽较为明显且呼吸频率增快。 其他疾病: 原因: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出汗增多,但相对较为少见。此外,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也可能出现多汗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异常影响了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进而导致出汗。 表现:除多汗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宝宝还可能有食欲亢进、体重不增、烦躁不安等表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有口唇青紫、活动耐力差等表现。 如果发现7个月宝宝睡觉出汗,首先要观察出汗情况及是否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果是生理性出汗,可通过调整室内温度、减少穿盖等方式改善;如果怀疑是病理性出汗,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水平检测以及胸片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

    2025-09-26 11:36:33
  • 20天宝宝吐奶严重的病因

    20天宝宝吐奶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胃部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胃容量小)、喂养因素(喂养姿势不当、喂养速度过快、喂养量过多)及其他因素(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影响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性疾病)。 一、生理因素 (一)胃部解剖结构特点 20天宝宝的胃部呈水平位,且贲门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善,较为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较发达,处于收缩状态。这就使得宝宝吃进去的奶容易反流出来,导致吐奶严重。例如,正常成人的胃呈垂直位,贲门和幽门的功能协调能较好地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而婴儿的这种解剖结构差异使得吐奶成为常见现象。 (二)胃容量小 20天宝宝的胃容量非常有限,每次能容纳的奶量较少。如果喂养次数过多或者单次喂养量稍大,就容易超过胃的容纳限度,从而引发吐奶。一般来说,20天宝宝的胃容量大约在30-60毫升左右,喂养时需要根据其胃容量合理控制奶量。 二、喂养因素 (一)喂养姿势不当 如果喂养时宝宝的身体没有呈一定的倾斜度,比如平躺喂养,奶液很容易顺着食管反流回口腔导致吐奶。正确的喂养姿势应该是将宝宝抱起,头部略高于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位,这样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奶液反流的机会。 (二)喂养速度过快 喂奶过程中如果奶流速过快,宝宝来不及吞咽,就会大量吞入空气,从而增加吐奶的概率。例如使用奶瓶喂养时,如果奶瓶的奶嘴孔过大,奶流出速度过快,宝宝就容易在吃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 (三)喂养量过多 由于20天宝宝的消化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一次性喂养过多的奶,超出了宝宝的消化能力,就会导致吐奶。家长需要根据宝宝的需求进行适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 三、其他因素 (一)胃肠道功能紊乱 20天宝宝的胃肠道功能还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功能紊乱。比如腹部着凉,会引起胃肠道蠕动异常,导致奶液反流吐奶;或者对配方奶中的某些成分不适应,也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吐奶。 (二)疾病影响 1.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吐奶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物多为奶液,不含胆汁。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2.感染性疾病:如果宝宝患有呼吸道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吐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时,宝宝可能会伴有鼻塞,吃奶时呼吸不畅,进而导致吐奶。

    2025-09-26 11:35:48
  • 两岁宝宝不会说话正常吗

    两岁宝宝不会说话需分情况看待,正常情况包括个体差异及语言环境影响,异常情况有听力问题、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现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评估,异常则尽早干预,家长日常要多与宝宝交流创造丰富语言环境促进其语言发展。 个体差异:宝宝语言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宝宝语言发育相对较晚,但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如大运动(能走稳等)、精细运动(能拿取小物件等)、社交行为等都符合相应月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多数两岁宝宝能说一些简单的词汇,如“爸爸”“妈妈”“再见”等,但也有部分宝宝语言发育稍慢,只要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可能属于正常的个体差异情况。 语言环境影响:如果宝宝所处的语言环境较为复杂,多种语言同时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语言发育的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宝宝存在异常。只要随着时间推移,语言环境相对单一后,宝宝能逐渐开始正常发展语言能力。 异常情况 听力问题:听力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如果宝宝存在听力障碍,会影响其对语言的接收,从而导致不会说话。可以通过听力测试等方法来排查,如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或者在后续成长过程中对声音反应不敏感等情况,都需要考虑听力问题导致语言发育迟缓的可能。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两岁宝宝通常会出现语言发育落后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社交互动缺陷,如对他人的呼唤缺乏回应、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等,还可能存在刻板行为,如反复拍手、旋转物品等。 智力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的宝宝往往在各个方面的发育都可能落后于正常儿童,语言发育也不例外。除了不会说话外,还可能伴有认知能力低下,如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差、动作发育迟缓等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如脑性瘫痪等,这类宝宝除了语言问题外,还可能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等情况。 当发现两岁宝宝不会说话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听力检查、智力评估、神经系统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如果是异常情况导致,需要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如针对听力问题进行相应的听力矫正等,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等,针对智力发育迟缓进行促进智力发展的干预措施等,越早干预,宝宝恢复正常语言功能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宝宝进行语言交流,为宝宝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

    2025-09-26 11:35: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