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儿科肺系、消化系统的诊治,小儿调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正莉,女,主任医师,讲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儿科,医学博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遵“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原则治疗和预防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反复发作。善于运用“治未病”思想调护小儿身心健康。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及著作4部,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 医疗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在小儿发热、久咳、久喘、厌食、疳积、腹泻、便秘、遗尿、汗证、夜啼、注意力缺陷综合症等诊疗方面独具特色。在治疗抽动秽语综合症、小儿惊厥、肾炎、幼年类风湿病、紫癜等疾病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肺系、消化系统的诊治,小儿调护。展开
  • 宝宝老是吐奶是怎么回事

    宝宝老是吐奶可能由生理、喂养、疾病因素导致。生理因素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和胃呈水平位等;喂养因素有喂养姿势不当、喂奶次数频繁或量过多等;疾病因素涉及消化道畸形、胃肠道感染及其他系统疾病等。宝宝吐奶时家长先调整非药物干预措施,严重频繁或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小月龄宝宝护理要注意正确喂养姿势等。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一)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 宝宝的食管下括约肌还处于发育不成熟的阶段,这使得其抗反流的能力较弱。在宝宝吃奶后,胃内的奶液容易通过相对松弛的食管下括约肌反流回食管,进而导致吐奶。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较为常见,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完善,吐奶现象会有所改善。例如,有研究表明,多数宝宝在出生后4-6个月时,吐奶情况会明显减少。 (二)胃的解剖结构特点 宝宝的胃呈水平位,与成人相比,胃的位置较低且容量较小。这种解剖结构使得奶液在胃内容易潴留,当胃内压力稍有变化时,就容易出现吐奶情况。比如,宝宝吃奶后活动过多或者体位发生较大改变时,就可能引发吐奶。 二、喂养因素导致的吐奶 (一)喂养姿势不当 如果喂养时宝宝的头部过低,或者喂奶速度过快、奶量过多等,都可能导致宝宝吞咽过多空气,从而增加吐奶的几率。例如,在母乳喂养时,如果宝宝含接乳头的姿势不正确,会吸入较多空气;人工喂养时,奶嘴的孔过大,奶液流速过快,宝宝也容易吞咽过多空气。 (二)喂奶次数过于频繁或喂奶量过多 宝宝的胃容量有限,如果喂奶次数过于频繁或者单次喂奶量过多,超出了宝宝胃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吐奶。比如,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吃不饱,频繁喂奶或者一次喂过多奶,这就容易导致宝宝吐奶。 三、疾病因素导致的吐奶 (一)消化道畸形 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多在宝宝出生后2-4周出现吐奶症状,且吐奶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物为不含胆汁的奶汁,宝宝体重可能不增甚至下降。另外,先天性食管闭锁等疾病也会导致宝宝频繁吐奶,并且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唾液过多、呛咳等。 (二)胃肠道感染 当宝宝胃肠道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如肠炎等,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吐奶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腹泻、发热等表现。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宝宝除了吐奶外,还会有频繁的水样便。 (三)其他系统疾病 一些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宝宝吐奶,如颅内感染(脑膜炎等),除了吐奶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嗜睡、前囟隆起等神经系统症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宝宝也可能出现吐奶,同时伴有反应低下、腹胀、便秘等表现。 当宝宝老是吐奶时,家长首先要注意调整喂养姿势和喂养量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果吐奶情况严重、频繁,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精神差、体重不增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小月龄宝宝,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正确的喂养姿势,喂奶后要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排出空气等,以减少吐奶的发生。

    2025-09-26 13:23:20
  • 疳积大便是怎么样的

    疳积大便有多种表现,包括大便性状改变(质地稀溏或干结、颜色变化、形状异常)、次数异常(增多或减少)及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等,儿童人群中婴幼儿因脾胃功能未完善、学龄儿童因不良饮食习惯易出现,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儿童疳积后大便异常更明显顽固,可通过大便表现辅助判断疳积但需综合整体情况诊断。 质地方面:可能出现大便稀溏,粪便不成形,像水一样的稀便较为常见。这是因为疳积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内停,从而使大便质地变稀。例如,小儿疳积时,脾胃虚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分解,就会随着肠道蠕动排出体外,表现为稀溏便。 颜色方面:有时大便颜色会发生变化,可能呈现出淡黄色、灰黄色等。这与脾胃功能失调,影响了对食物中色素等物质的代谢有关。当脾胃运化失常,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大便颜色改变。 形状方面:还可能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虽然疳积多以脾胃虚弱为主,但也可能出现胃肠积热的情况,热邪耗伤津液,使肠道失于濡润,导致大便干结。这种干结的大便可能呈颗粒状,排便困难。 大便次数异常 疳积患儿的大便次数可能增多。因为脾胃功能紊乱,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失调,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导致排便次数增加。比如,正常小儿每天排便1-2次,而患有疳积的小儿可能每天排便3-5次甚至更多。 也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的情况。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肠道内糟粕堆积,传导不畅,就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现象。例如,小儿可能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便一次。 特殊表现 有些疳积患儿的大便中可能夹杂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由于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功能障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所以在大便中可以看到未被消化的食物,如颗粒状的食物碎屑等。 不同人群疳积大便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儿童人群 婴幼儿时期的儿童,自身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出现疳积情况。其大便表现除了上述的稀溏、颜色气味改变、次数异常等外,还可能因为年龄小,对营养物质需求相对较高但消化功能弱,所以更容易出现大便异常。例如,人工喂养的婴儿,由于奶粉的成分与母乳不同,更易引起脾胃运化失调,导致大便出现上述疳积的表现。 学龄儿童如果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也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疳积大便的情况。比如长期挑食的儿童,摄入的营养不均衡,脾胃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来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大便的异常改变。 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儿童,如曾经有过肠炎、腹泻等疾病的患儿,在疾病恢复后如果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更容易发生疳积,其大便的异常表现可能会更加明显和顽固。因为原本就存在消化系统的损伤,再次出现脾胃功能失调时,大便的改变会比健康儿童更为显著。 总之,疳积大便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等方面的改变,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疳积情况,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儿的整体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等综合判断。

    2025-09-26 13:22:13
  • 宝宝消化不良的推拿手法

    针对小儿消化不良的几种推拿方法,包括补脾经(推大拇指指尖至指根,健脾胃补气血)、摩腹(以肚脐为中心环形摩动,促胃肠蠕动)、揉板门(揉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推大肠(推食指指尖至虎口,调大肠传导)、揉中脘(揉脐上4寸处,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并说明了各方法的操作、作用及原理等。 一、补脾经 1.操作方法:患儿掌心向上,术者用拇指螺纹面从患儿大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每次推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脾经穴为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推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现代研究表明,通过推拿刺激脾经穴能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消化酶的活性,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食欲不佳等症状,对于宝宝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操作时要注意力度轻柔,以患儿皮肤不发红为宜,避免损伤皮肤。 二、摩腹 1.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术者用掌面或四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做环形摩动,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摩腹时间约5-10分钟。 2.作用及原理:摩腹可以促进宝宝胃肠道的蠕动,改善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从解剖生理角度看,通过顺时针摩腹能模拟肠道的正常蠕动方向,帮助气体排出,缓解腹胀,对于消化不良导致的腹部胀满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该手法适合各年龄段的消化不良宝宝,但要注意操作时手部温度适宜,避免过凉刺激宝宝腹部引起不适。 三、揉板门 1.操作方法:板门穴位于小儿大鱼际平面,术者用拇指揉患儿大鱼际平面,每次揉100-200次。 2.作用及原理: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板门穴是调节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推拿刺激该穴位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临床观察发现,揉板门对于改善宝宝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食积等情况有明显效果,操作时要注意用拇指指腹适度用力揉按,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同时要关注宝宝的反应,避免用力过大造成不适。 四、推大肠 1.操作方法: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自食指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术者用拇指螺纹面从患儿食指指尖推向虎口,每次推100-200次。 2.作用及原理:推大肠可调理大肠的传导功能,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便秘或腹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推拿刺激大肠穴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排泄功能,当宝宝因消化不良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时,推大肠有助于恢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要注意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调整力度和次数,对于肠道较为敏感的宝宝,操作需轻柔。 五、揉中脘 1.操作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术者用拇指或掌根揉中脘穴,频率约每分钟100次左右,揉按时间约3-5分钟。 2.作用及原理: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它可以调节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对于消化不良导致的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缓解作用。宝宝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揉中脘通过刺激中脘穴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操作时要注意找准穴位位置,力度适中,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能更好地发挥调节脾胃的作用。

    2025-09-26 13:19:23
  • 宝宝一直低烧怎么办啊

    要应对宝宝低烧,需进行观察与监测,包括体温、一般状况等;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补充水分;采用松散衣物、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若低烧持续超3天、有严重伴随症状或属新生儿、有基础疾病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以此保障宝宝健康。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使用体温计密切监测宝宝体温,建议每1-2小时测量一次,详细记录体温变化情况,了解低烧的波动规律,婴儿可选择腋下测温,儿童可选择口腔或耳温枪测温等,通过体温变化判断病情发展趋势。 2.一般状况观察:留意宝宝精神状态,如是否活泼好动、是否有嗜睡、烦躁不安等表现;观察食欲情况,看是否吃奶或进食量较平时有明显变化;查看是否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以及皮肤有无皮疹等异常情况。 二、环境调节 1.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2-25℃左右,可使用空调或风扇等设备调节,但要注意避免直吹宝宝。适宜的室温有助于宝宝身体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室内湿度: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为宜,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调节湿度。合适的湿度可使宝宝呼吸道黏膜舒适,利于呼吸,也有助于身体散热相关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三、水分补充 1.增加饮水:鼓励宝宝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因为低烧时宝宝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丢失水分,及时补充水分可防止脱水,同时水分的代谢也有助于带走部分热量,辅助降温。婴儿可在两次喂奶间适当喂水,较大宝宝可直接让其自主饮水。 四、物理降温方法 1.松散衣物:给宝宝穿着宽松、轻薄、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过厚过多,影响身体散热。例如选择棉质的衣物,利于汗液蒸发,帮助散热。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浴,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但要注意,擦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着凉,且皮肤有破损时不宜进行擦浴。 3.退热贴:可在宝宝额头贴上退热贴,利用退热贴中水分的蒸发及凝胶中成分的作用起到局部降温的效果,方便使用且相对安全。 五、及时就医情况 1.持续时间:如果宝宝低烧持续超过3天仍未缓解,或体温有上升趋势,需及时就医。 2.伴随严重症状:当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嗜睡不醒、剧烈呕吐、呼吸困难、抽搐等严重伴随症状时,无论低烧持续时间长短,都应立即带宝宝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感染或其他疾病情况。 3.特殊人群:对于新生儿(出生28天内)出现低烧情况,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需格外重视,应尽早带新生儿就医,因为新生儿低烧可能是严重感染等疾病的不典型表现。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出现低烧时也应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宝宝对低烧的耐受及病情发展。 低烧是宝宝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通过以上多方面的观察、调节及必要时及时就医等措施,能更好地应对宝宝低烧情况,保障宝宝健康。

    2025-09-26 13:17:40
  • 小宝宝贴膏药能治咳嗽吗

    小宝宝贴膏药治咳嗽有一定可能的辅助作用,但存在局限和安全考量,不能作为主要方法,应先明确病因,优先非药物干预,谨慎用膏药且密切观察病情,咳嗽原因多,单纯贴膏药难针对病因彻底治疗,小宝宝皮肤娇嫩易过敏,药物经皮吸收对其有潜在风险,需按原则处理小宝宝咳嗽问题。 1.部分膏药的理论作用:一些具有止咳功效的膏药可能通过中药成分的透皮吸收,对宝宝咳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例如某些含有止咳平喘中药成分的膏药,理论上可借助药物经皮肤渗透进入体内,发挥一定的止咳效应。但这种作用相对较为局限,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2.局限性体现:小宝宝咳嗽的原因众多,如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过敏因素、气道异物等都可能导致咳嗽。单纯依靠贴膏药往往无法针对病因进行彻底治疗。比如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仅贴膏药不能杀灭细菌来从根本上解决咳嗽问题。 从儿科安全角度的考量 1.皮肤敏感性:小宝宝的皮肤较为娇嫩,膏药中的成分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由于小宝宝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使用膏药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等皮肤问题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某些膏药中的香料、药物成分可能刺激宝宝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 2.药物吸收及全身影响:虽然膏药是局部用药,但药物经皮肤吸收后进入小宝宝体内,其药物代谢、药物浓度等情况与成人不同。小宝宝的肝、肾等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而且对于一些复杂病因引起的咳嗽,仅靠膏药无法精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能延误病情。 针对小宝宝咳嗽的合理处理建议 1.明确病因优先:当小宝宝出现咳嗽时,首先应尽快明确病因。如果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需要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采取相应措施。若是病毒感染,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是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滥用。对于过敏因素导致的咳嗽,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2.非药物干预为主: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小宝宝的饮水量,保持呼吸道湿润,有助于缓解咳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非药物手段来改善宝宝咳嗽症状。例如,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较为适宜,可减轻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缓解咳嗽。 3.谨慎使用膏药等外治方式:如果考虑使用膏药辅助治疗小宝宝咳嗽,一定要选择成分温和、经过严格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的膏药,并且在使用前先在小宝宝小块皮肤上进行试用,观察有无过敏等不良反应。同时,密切观察宝宝使用后的病情变化,如果咳嗽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而不能单纯依赖膏药治疗。 总之,小宝宝贴膏药对咳嗽有一定可能的辅助作用,但存在诸多局限和安全方面的考量,不能将贴膏药作为治疗小宝宝咳嗽的主要方法,应遵循明确病因、优先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可能的外治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原则来处理小宝宝咳嗽问题。

    2025-09-26 13:16: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