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儿科肺系、消化系统的诊治,小儿调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正莉,女,主任医师,讲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儿科,医学博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遵“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原则治疗和预防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反复发作。善于运用“治未病”思想调护小儿身心健康。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及著作4部,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 医疗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在小儿发热、久咳、久喘、厌食、疳积、腹泻、便秘、遗尿、汗证、夜啼、注意力缺陷综合症等诊疗方面独具特色。在治疗抽动秽语综合症、小儿惊厥、肾炎、幼年类风湿病、紫癜等疾病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肺系、消化系统的诊治,小儿调护。展开
  • 宝宝有点便秘吃什么

    宝宝便秘可通过饮食调整、合理喂养习惯培养及特殊情况处理来应对。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培养规律进食、控制辅食添加量的喂养习惯;婴儿期纯母乳喂养宝宝便秘母亲要注意饮食等,较大婴儿或幼儿便秘无改善伴不适及时就医且不随意用药,以非药物干预确保宝宝肠道健康。 一、饮食调整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果蔬类:对于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适当添加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泥。例如苹果泥,苹果中含有果胶,有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还有西蓝花泥,西蓝花富含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一般来说,可将果蔬洗净、蒸熟、捣成泥状后喂食,开始时量要少,观察宝宝反应再逐渐增加。 全谷类食物:当宝宝满1岁后,可逐渐引入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片。燕麦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可以将燕麦片煮成稀粥给宝宝食用,但要注意煮的时间要足够,使其软烂易消化。 2.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对于各年龄段的宝宝,都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比如6个月以内的纯母乳喂养宝宝,一般情况下母乳中的水分能够满足其需求,但如果天气炎热或宝宝有出汗较多等情况,可适当增加少量温开水;对于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在两次喂奶或辅食之间适量喂水,每天的饮水量可根据宝宝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建议1岁以内宝宝每天约90-150毫升,1-3岁宝宝每天约150-600毫升。 二、合理喂养习惯培养 1.规律进食 要帮助宝宝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喂养。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喂奶或添加辅食,这样有助于宝宝肠道形成规律的蠕动节奏。以1岁左右的宝宝为例,可安排每天3次正餐和2-3次加餐,每餐时间相对固定,让宝宝的消化系统形成良好的生物钟。 2.控制辅食添加量 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要注意适量,避免一次喂食过多加重宝宝肠胃负担。例如添加肉类辅食时,刚开始可以少量添加,观察宝宝是否适应,如宝宝吃了某种肉类后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要适当减少该肉类的摄入量。 三、特殊情况处理 1.婴儿期纯母乳喂养宝宝便秘 如果是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便秘,首先要考虑母亲的饮食情况。母亲应注意自己的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因为母亲的饮食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同时,要确保宝宝正确的吸吮姿势,保证宝宝能够充分吸吮乳汁,以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肠道正常功能。 2.较大婴儿或幼儿便秘 对于较大婴儿或幼儿,如果通过饮食调整等方式便秘仍无改善,且宝宝出现腹胀、哭闹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但不自行随意给宝宝使用泻药等药物。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再给予相应建议。同时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是否伴有呕吐、精神不佳等情况,以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导致的便秘。 总之,宝宝便秘时,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培养良好喂养习惯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往往是首选,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等具体情况灵活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宝宝肠道健康。

    2025-09-25 12:31:55
  • 宝宝鼻子突然流血怎么回事

    宝宝鼻子出血常见原因有鼻黏膜干燥、外伤、鼻腔异物、全身性疾病等,应对措施包括正确体位动作止血、局部冷敷等,持续出血或伴其他不适需就医,预防要从环境、鼻腔护理、饮食等方面着手。 一、常见原因 1.鼻黏膜干燥 年龄因素:宝宝的鼻黏膜比较娇嫩,若空气过于干燥,比如秋冬季节室内供暖后,湿度较低,就容易导致鼻黏膜干燥破裂出血。婴幼儿鼻腔相对狭窄,鼻黏膜血管丰富,干燥环境下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生活方式:宝宝如果有挖鼻孔的不良习惯,也会损伤鼻黏膜,引起出血。 2.外伤 年龄因素:宝宝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可能不小心碰撞到鼻子,比如摔倒时碰到鼻部,或者被玩具等物品碰到,都可能导致鼻子流血。低龄宝宝可能在翻身、蹭脸等不经意间碰到鼻子。 病史:如果宝宝既往有鼻部外伤史,再次受到外力作用时更易出血。 3.鼻腔异物 年龄因素:3-5岁的宝宝好奇心强,可能会将小玩具、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刺激鼻黏膜,引起黏膜糜烂、出血。低龄宝宝也可能在探索环境时误将异物塞入鼻腔。 生活方式:家长若未妥善放置小物件,宝宝容易接触到并塞入鼻腔。 4.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宝宝的凝血功能,从而导致鼻子容易出血。这类疾病往往还会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比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鼻子出血,但相对较少见。不过如果宝宝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相关症状。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会影响凝血功能。例如维生素C缺乏时,血管的韧性降低,容易破裂出血;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二、应对措施 1.体位及动作 让宝宝坐下,身体稍微前倾,头部不要后仰,以免血液流入喉咙引起呛咳。可以用手指捏住宝宝鼻翼两侧,一般压迫5-10分钟,多数可止血。 年龄较小的宝宝可以将其抱起,轻拍背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加重出血。 2.局部处理 可以用冷水毛巾敷宝宝的额头或鼻部,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3.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宝宝鼻子仍持续出血,或者宝宝同时伴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带宝宝就医。 三、预防建议 1.环境方面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 注意宝宝的生活环境安全,避免宝宝接触到尖锐物品等可能导致外伤的因素。 2.鼻腔护理 教育宝宝不要挖鼻孔,如果鼻黏膜干燥,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理盐水滴鼻,保持鼻腔湿润。 对于有鼻腔异物风险的宝宝,家长要妥善保管小物件,避免宝宝接触到。 3.饮食方面 保证宝宝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橙子、猕猴桃等),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对于有全身性疾病风险的宝宝,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025-09-25 12:29:06
  • 孩子半夜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孩子半夜流鼻血的原因包括鼻腔局部因素(鼻黏膜干燥、外伤、鼻腔炎症)、全身性因素(发热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他因素(环境因素、睡眠姿势),出现流鼻血时要正确处理,经常出现或不止血需就医,要注重日常护理预防。 外伤:孩子在白天玩耍时可能不小心抠挖鼻子,造成鼻黏膜损伤,虽然当时可能没有明显感觉,但到了半夜可能就会出现流鼻血的情况。另外,睡眠中孩子不自觉的揉鼻、撞鼻等动作也可能损伤鼻腔血管引起出血。 鼻腔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鼻黏膜上的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患有鼻窦炎的孩子,鼻腔内存在炎症刺激,半夜时也可能出现流鼻血现象。 全身性因素 发热性疾病:当孩子患有感冒、流感等发热性疾病时,体温升高会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同时发热导致全身代谢加快,鼻黏膜干燥,容易引发鼻出血。比如孩子因病毒感染引起发热,体温达到38℃以上时,就可能出现半夜流鼻血情况。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孩子的凝血功能。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减少时凝血功能受阻,容易出现鼻出血,而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例如白血病患儿除了流鼻血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贫血、发热等其他症状。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会影响凝血功能。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如果孩子挑食、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就可能导致鼻出血。比如长期只吃精细食物,而不吃新鲜蔬菜水果的孩子,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 心血管系统疾病:某些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等,虽然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鼻出血。不过儿童高血压多与继发性因素有关,比如肾脏疾病等。例如患有先天性肾脏疾病的儿童,可能会并发高血压,进而出现鼻出血症状。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除了空气干燥外,室内存在刺激性气味、过敏原等也可能刺激孩子鼻腔,引起鼻黏膜不适,导致流鼻血。比如室内装修后残留的有害气体刺激鼻腔,或者孩子对尘螨过敏,夜间接触尘螨后引发鼻腔过敏反应,导致流鼻血。 睡眠姿势:孩子睡眠时如果头部姿势不当,可能影响鼻腔血液循环,导致局部血管压力变化,增加流鼻血的风险。例如长时间俯卧位睡眠,可能对鼻腔局部血管产生压迫,引起出血。 当孩子半夜流鼻血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让孩子坐着或半卧位,头稍向前倾,不要后仰,以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不适。可以用手指捏住孩子鼻翼两侧,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用冷水毛巾敷前额和颈部,促进血管收缩止血。如果采取这些措施后鼻血仍不止,或孩子经常出现半夜流鼻血的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鼻出血,要注重日常护理,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避免外伤等,以预防鼻出血的发生。

    2025-09-25 12:28:03
  • 50天的宝宝两天没拉大便正常吗

    50天宝宝两天没拉大便,需先考量正常情况,若精神好、吃奶正常等可能属正常;异常情况有便秘(与喂养、肠道功能不完善等有关)及其他病理情况(如先天性巨结肠少见且伴特殊表现);应对措施包括观察监测、腹部按摩,若有异常表现或家庭护理后仍不排便需及时就医;对婴儿要细心关注,遵循安全护理原则,勿用未经验证方法,异常时科学应对或求专业帮助。 一、正常情况的考量 对于50天的宝宝两天没拉大便,需先考虑是否为正常情况。若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无腹胀、哭闹不安等表现,有可能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宝宝的胃肠道功能尚在发育中,个体差异存在,有些宝宝排便间隔可能稍长但仍属正常范围。一般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可能相对少些,间隔时间可能长些。 二、异常情况的判断及可能原因 1.便秘相关 若宝宝除了两天没拉大便外,还伴有大便干结、排便费力,甚至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情况,可能是便秘。引起婴儿便秘的原因可能有: 喂养因素: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若母亲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辛辣、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导致宝宝肠道功能紊乱,引起便秘;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若冲调奶粉的方法不当,奶粉浓度过高,也容易导致宝宝便秘。 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50天的宝宝肠道神经调节功能尚不成熟,肠道蠕动不协调,容易出现大便排出不畅的情况。 2.其他病理情况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排便异常,如先天性巨结肠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除了长时间不排便外,往往还会伴有呕吐、腹胀进行性加重等其他特殊表现。 三、应对措施 1.观察与监测 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有无腹胀以及大便的性状等。如果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可先尝试通过一些非药物方法来促进排便。 对于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调整自身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比例冲调奶粉。 2.腹部按摩 可以在宝宝空腹时,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这样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导致宝宝不适。 3.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宝宝两天没拉大便,同时伴有精神萎靡、拒奶、腹胀明显、呕吐等异常表现,或者经过家庭护理后长时间仍不排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排除病理性因素。 四、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50天的宝宝,属于特殊的婴幼儿群体,在关注其排便情况时要格外细心。由于婴儿的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任何排便异常都可能反映出身体的一些问题。家长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自行给宝宝使用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通便方法或药物,以防止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发现宝宝排便异常,应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观察和应对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025-09-25 12:27:07
  • 过度喂养的婴儿有哪些表现

    过度喂养的婴儿在生长发育、消化系统、精神状态等方面会出现异常表现,如体重异常增长、身高增长可能受影响、腹胀、吐奶频繁、大便异常、易烦躁不安、嗜睡但精神不佳等,家长需遵循科学喂养方式,关注婴儿表现,及时调整喂养方案,严重时咨询儿科医生。 身高增长可能受影响:虽然体重增长突出,但身高增长可能相对不那么理想。长期过度喂养可能使婴儿的骨骼发育与体重增长不协调,因为过多的能量摄入导致身体代谢负担加重,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用于骨骼生长等正常生理过程。比如,在相同月龄的婴儿群体中,过度喂养的婴儿身高增长速度可能低于正常喂养的婴儿。 消化系统表现 腹胀:婴儿的腹部会明显膨隆。这是由于过多的食物进入胃肠道,胃肠道内消化吸收不了,导致气体和食物积聚。可以观察到婴儿的肚子摸起来比较硬,用手轻轻叩击时,声音呈鼓音。例如,给婴儿换尿布时能明显看到腹部向外突出,比正常状态下膨隆很多。 吐奶频繁:过度喂养容易引发吐奶现象。婴儿的胃容量有限,且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过多的食物进入胃内,超过了胃的容纳和消化能力,就会导致吐奶。吐奶可能是少量溢出,也可能是较大量的喷出。比如,在喂奶后不久,婴儿就会有奶液从口中流出,甚至有时在婴儿活动时也会出现吐奶情况。 大便异常:大便的性状和次数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质地较稀,甚至出现腹泻的情况。这是因为胃肠道消化功能受到过度喂养的影响,消化酶等分泌不能及时适应过多的食物摄入,导致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引起大便的改变。例如,正常婴儿每天大便次数可能在1-3次,呈黄色糊状,而过度喂养的婴儿可能每天大便次数达到4-5次,且大便较稀,含有未消化的奶瓣等。 精神状态方面 易烦躁不安:过度喂养可能使婴儿感到不适,从而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因为胃肠道内积聚过多食物,可能引起腹部不适、腹胀等感觉,让婴儿难以安静。比如,婴儿可能不断哭闹,难以安抚,即使给予安抚措施,也不能长时间保持安静状态。 嗜睡但精神不佳:另一方面,过度喂养也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嗜睡的情况,但这种嗜睡并不是正常的精神饱满的睡眠,而是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过多的能量摄入后,身体代谢负担加重,婴儿可能会感觉疲倦,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且唤醒后精神状态较差,反应不灵敏。 对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婴儿来说,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喂养情况。要遵循科学的喂养方式,根据婴儿的月龄和体重等合理安排奶量和辅食添加量。不同月龄的婴儿有不同的喂养需求,例如0-6个月的婴儿主要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每次喂养量应根据婴儿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避免一次性喂养过多。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身体表现,一旦发现婴儿出现过度喂养的相关表现,应及时调整喂养方案,以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如果婴儿的过度喂养表现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以便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2025-09-25 12:25: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