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扣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缪扣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四个HLA新等位基因,获得WHO 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熟练掌握多项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科技之星”省级荣誉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2009年其所研究课题又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父母A型血孩子什么血型

    父母均为A型血时孩子可能是A型或O型血,这符合ABO血型系统的遗传规律,临床输血等场景中需严格遵循血型匹配原则,特殊人群如儿童医疗操作中更要严谨保障安全,成年人群体也需依此避免不良事件。 情况一:父母基因均为AA:那么孩子的基因只能是AA,表现为A型血。 情况二:父母基因一个是AA,一个是AO:此时孩子的基因可能是AA或AO,均表现为A型血。 情况三:父母基因均为AO:孩子的基因可能是AA、AO或OO,当基因是OO时,孩子表现为O型血。所以父母均为A型血时,孩子有可能是A型血或O型血。 相关血型遗传规律的科学依据 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血型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遵循一定规律。对于ABO血型系统,亲代血型与子代血型的关系是有明确的遗传模式可循的。例如,父母血型的各种组合与子代血型的对应关系都有大量的遗传学研究和临床数据支持。通过对大量家庭的血型遗传调查和科学实验验证,确定了上述父母均为A型血时孩子血型的可能情况。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血型相关情况 在临床输血等医疗场景中,血型匹配非常重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特殊人群,血型不匹配可能导致输血反应等严重后果。例如,儿童在需要输血时,必须严格按照血型匹配原则进行操作,确保输入的血液血型与患儿血型相容。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血型不匹配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涉及儿童血型相关的医疗操作时,要格外严谨地遵循血型遗传规律和输血原则来保障儿童的安全。对于成年人群体,在医疗输血等情况中也需要严格依据血型匹配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是基于人体生理结构和免疫机制的科学要求,不同性别在血型相关的医疗风险上并没有本质差异,但都需要遵循科学的血型匹配规范来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

    2025-09-29 10:07:14
  • 献血的危害有哪些

    健康人群适量献血一般无严重危害但部分人会因血容量减少出现头晕乏力休息可缓,贫血或营养不良人群献血会加重贫血,月经期间女性献血可能致月经紊乱,缺铁性贫血女性献血会加重症状,老年人献血体力恢复不佳易疲劳头晕,不当献血操作可能因环境不卫生、器材未严格消毒致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一、对健康人群的潜在短期影响 健康成年人适量献血(单次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通过自身代偿机制在短期内恢复,一般无严重危害,但部分人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这是因为献血后血容量短暂减少,导致脑部供血暂时不足。通常休息后可缓解。 二、对特殊人群的特定影响 (一)贫血或营养不良人群 本身存在贫血(如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或营养不良的人献血,会进一步降低血液中红细胞及营养物质含量,加重贫血状况,表现为面色苍白、活动后气短等,影响身体正常代谢和机能。 (二)女性群体 1.月经期间女性:月经期间身体处于相对失血状态,此时献血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如经量减少、经期延长等,因为月经周期与体内激素及血容量等密切相关,献血会干扰其平衡。 2.缺铁性贫血女性:若本身有缺铁性贫血,献血会使体内铁元素进一步流失,加重贫血程度,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加重的情况。 (三)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造血功能和新陈代谢相对缓慢,献血后骨髓造血恢复及血容量补充速度较年轻人慢,易出现体力恢复不佳、疲劳感持续时间长等情况,还可能因身体调节不及时引发头晕等不适。 三、不当献血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 若献血环境不卫生、采血器材未严格消毒等,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如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这是由于不规范的献血操作使病原体有机会通过血液接触传播给献血者。

    2025-09-29 10:02:32
  • 白血病多久化疗一次

    白血病化疗频率受白血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类型白血病在诱导缓解、巩固强化、维持治疗阶段化疗频率不同,且化疗间隔时间确定个体化,需血液科医生综合各项指标及整体健康状况精准制定以控病减损。 诱导缓解阶段:通常每周进行1次化疗,持续2-3周,直至达到完全缓解。 巩固强化阶段:缓解后会进行多个疗程的巩固强化治疗,一般每2-3周化疗一次,持续数月。 维持治疗阶段:维持治疗阶段化疗间隔时间会逐渐延长,可能每1-2个月化疗一次,持续数年。儿童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来调整化疗间隔,避免过度治疗对身体生长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成年患者则根据病情稳定情况调整,若病情稳定,间隔时间可能相对固定,但身体一般状况如肝肾功能等也需考虑,若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可能需要调整化疗频率。 急性髓系白血病: 诱导缓解:开始阶段可能每周化疗一次,经过2-3个疗程诱导缓解,达到缓解后进入巩固阶段。 巩固治疗:巩固治疗阶段化疗间隔一般为2-3周,进行多个疗程巩固。 维持治疗:维持治疗阶段化疗间隔逐渐延长,可能每1-2个月一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化疗间隔可能需要适当调整,要更谨慎评估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与获益,避免因化疗导致身体过度虚弱,影响生活质量。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可相对按照常规间隔进行化疗,但也需动态评估。 白血病化疗间隔时间的确定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过程,需要血液科医生综合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精准制定化疗方案及间隔时间,以在有效控制白血病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2025-09-29 10:01:11
  • 母胎血型不合导致溶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母胎血型不合致溶血病的孕妇抗体效价高风险大时专业医生评估血浆置换,胎儿明显贫血时具备完善条件机构经验丰富医生依情况行宫内输血,产后治疗有光照疗法降胆红素需注意保护关键部位等、药物治疗用丙种球蛋白封闭受体、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溶血病需严格掌握指征。 一、产前治疗 对于母胎血型不合导致溶血性疾病的孕妇,若抗体效价较高且预计胎儿受累风险大,可考虑血浆置换。通过置换孕妇血浆,降低血液中抗体滴度,从而减少胎儿发生溶血病的风险,此操作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孕妇具体抗体水平等情况评估实施,充分考虑孕周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二、宫内治疗 当胎儿出现明显贫血等情况时,可进行胎儿宫内输血。将匹配的红细胞输入胎儿腹腔等部位,以纠正胎儿贫血状态。该操作需在具备完善条件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开展,严格依据胎儿孕周、贫血程度等综合情况来确定输血方案,充分考量胎儿发育阶段的特殊性。 三、产后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常用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治疗时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等关键部位,根据新生儿日龄、体重等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间,充分考虑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器官发育未成熟的特点,做好保暖等护理。 2.药物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巨噬细胞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需由医生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应用,考虑新生儿代谢特点,避免不恰当用药。 3.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溶血病患儿,通过置换出致敏红细胞及胆红素等,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并纠正贫血。但换血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指征,由医生依据患儿具体病情(如胆红素水平、贫血程度等)判断是否实施,充分权衡利弊。

    2025-09-29 09:57:57
  • 为什么医院不要b型血

    医院并不会“不要”B型血,输血的决策基于患者的血型和健康状况,输血前会进行血型匹配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是一种治疗手段,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或其他血液相关疾病。输血的决策通常基于患者的血型和健康状况。B型血是一种常见的血型,与其他血型一样,在医疗中都有其重要的用途。 以下是关于输血和血型的一些一般信息: 1.输血的目的:输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红细胞、血小板或血浆等血液成分,以纠正贫血、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或治疗其他血液相关问题。 2.血型系统:人类的血型系统有多种,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B型血属于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 3.输血匹配:输血时需要进行血型匹配,以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容。如果输入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不匹配,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4.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前,医生会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的血液相容。这个试验会检查患者的血清和输入的血液样本,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或不相容的抗原。 5.备用血液:医院会储备各种血型的血液,以应对可能的输血需求。但血液的供应是有限的,而且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输血时会尽量选择与患者血型相容的血液。 需要注意的是,输血是一种医疗操作,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输血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对于B型血的个体,如果需要输血或有其他与血液相关的问题,建议咨询医生或血液科专家,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和个性化的建议。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和避免危险因素,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血液健康。

    2025-09-29 09:56: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