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扣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缪扣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四个HLA新等位基因,获得WHO 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熟练掌握多项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科技之星”省级荣誉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2009年其所研究课题又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白血病算恶性肿瘤吗

    白血病属于恶性肿瘤,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有急性和慢性等分类,急性起病急进展快,慢性进展相对缓慢但急变期恶性度高,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活检诊断,治疗有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白血病的恶性肿瘤属性体现 白血病细胞呈现异常增殖且分化受阻,会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积聚,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从肿瘤的定义来看,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其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白血病符合这一肿瘤的基本特征。 白血病的分类及相关特点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常见的类型,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时间较短,恶性程度较高。在儿童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对多见,儿童患者可能因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等因素,在治疗反应和预后等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但都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范畴。 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情进展相对缓慢,骨髓和外周血中以较成熟的细胞为主。慢性髓系白血病在慢性白血病中较为常见,患者病程中可能会经历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急变期时就会转化为类似于急性白血病的高度恶性阶段,总体来说也属于恶性肿瘤范畴。 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相关 诊断方面:需要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来明确。血常规中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等情况,骨髓穿刺活检可以看到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这对于确诊白血病以及判断其类型等具有关键意义,从医学诊断流程上也体现了白血病作为恶性肿瘤需要通过严格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的特点。 治疗方面:有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段。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白血病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是尝试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但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都面临着肿瘤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如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这也从治疗角度反映了白血病作为恶性肿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相对更适合儿童耐受性的治疗方案;老年白血病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基础疾病等因素,在治疗强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最大程度在控制肿瘤的同时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09-22 18:20:18
  • 血小板高怎么办才能快速恢复

    血小板增高分继发性与原发性,继发性需治疗原发疾病(如感染、失血、溶血等对应处理)及调整生活方式(多饮水、合理饮食),原发性需就医评估监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定期监测,显著升高有血栓风险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非药物为先),儿童血小板高多考虑继发要排查感染等,老年人血小板高需关注基础病谨慎处理兼顾自身特点密切监测。 一、明确血小板增高的病因类型 血小板增高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增高常见于感染、急性失血、溶血等情况;原发性血小板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需先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这是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前提。 二、针对继发性血小板增高的处理 治疗原发疾病:若由感染导致,需积极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方案;若是急性失血引起,需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状况;溶血患者则要针对溶血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仅提及疾病名称,不涉具体用药指导)。 生活方式调整:多饮水,每日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约1500~2000毫升,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稀释血液,利于血小板计数一定程度下降;保持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三、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发性血小板增高的处理 就医评估与监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骨髓象等指标,评估疾病进展情况。若血小板显著升高且有血栓风险,需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如可能涉及的羟基脲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且非药物干预为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小板高多考虑继发因素,如感染等,需仔细排查感染灶,积极治疗感染,同时密切观察儿童一般状况,如有无出血、贫血等表现,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 老年人:老年人血小板高需关注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与血小板增高相互影响增加血栓风险。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谨慎处理血小板增高情况,非药物干预为主,必要时就医由医生权衡利弊制定方案。 总之,血小板高需先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治疗原发疾病、调整生活方式等综合手段来应对,特殊人群更需兼顾其自身健康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并密切监测。

    2025-09-22 18:17:37
  • 缺铁性贫血怎么形成的

    铁正常代谢需维持动态平衡,缺铁性贫血因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引发,铁摄入不足见于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女性等人群,铁吸收障碍与胃肠道疾病有关,铁丢失过多常因慢性失血,包括显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和隐性失血(如钩虫病)。 铁摄入不足 不同人群的情况: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婴儿6个月后,母乳中铁含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若不及时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易发生缺铁;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比如长期偏食、素食者等,易出现铁摄入不足;育龄女性月经失血、妊娠及哺乳期需铁量增加,若饮食中铁补充不够,也容易缺铁。例如,婴儿期若以单纯的奶类喂养为主,而奶类中铁含量相对较低,且婴儿对铁的吸收率虽高,但总量摄入不足时,就为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埋下隐患;育龄女性在月经期间,每月会丢失一定量的铁,若日常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能弥补丢失的量,长期积累就可能导致缺铁。 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影响:一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铁的溶解和吸收减少;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功能,导致铁吸收障碍。以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为例,胃是胃酸分泌的主要场所,胃酸有助于铁的溶解,使其成为可吸收的亚铁形式,胃大部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铁的吸收减少,久而久之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慢性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影响铁的转运蛋白功能,使得铁的吸收效率降低。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慢性失血可分为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显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慢性出血,痔疮出血等,长期慢性出血会导致铁不断丢失,铁丢失量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女性月经过多也是常见的显性失血原因,正常月经量一般为20-60ml,若月经量过多,每次超过80ml,长期月经过多会使铁丢失增加;隐性失血如钩虫病,钩虫寄生在肠道内,吸食血液,导致慢性失血,长期感染钩虫会引起铁丢失过多而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长期患有胃溃疡的患者,虽然每次出血量可能不多,但长期慢性出血会逐渐导致铁缺乏,进而发展为缺铁性贫血;钩虫感染患者,由于钩虫在肠道内吸血,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腹痛等症状,但长期的慢性失血会使铁不断丢失,最终引发缺铁性贫血。

    2025-09-22 18:10:01
  • 六个月宝宝贫血吃什么好

    六个月宝宝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因生长发育快铁需求大、母乳等铁含量有限或辅食添加晚致铁摄入不足,适合的改善贫血食物有强化铁婴儿米粉、红肉泥、动物肝脏泥,添加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等原则,搭配富含维C食物,还需密切观察宝宝反应,按科学流程添加以改善贫血。 一、六个月宝宝贫血的常见类型及原因 六个月宝宝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主要是因为此阶段宝宝生长发育迅速,铁的需求量大,而母乳或配方奶中铁的含量相对有限。另外,若宝宝开始添加辅食较晚,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 二、适合六个月宝宝改善贫血的食物 1.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市面上有专门为婴儿设计的强化铁米粉,其铁含量能满足六个月宝宝对铁的部分需求。因为米粉是宝宝常见的辅食之一,通过添加强化铁米粉可以逐步为宝宝补充铁元素。 2.红肉泥:当宝宝开始尝试辅食后,可以逐渐引入红肉泥,如牛肉泥、猪肉泥等。红肉中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这种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但要注意制作红肉泥时要确保完全熟透,且质地细腻,适合六个月宝宝消化。 3.动物肝脏泥:肝脏是铁的良好来源,六个月宝宝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尝试适量的动物肝脏泥,不过首次添加时要少量,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等不适反应。动物肝脏中的铁含量较高且吸收率较好。 三、辅食添加注意事项 1.添加顺序与量: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对于改善贫血的食物,刚开始添加时量要少,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和耐受情况,再逐渐增加量。比如添加强化铁米粉时,开始可以先喂1-2勺,观察1-2天宝宝没有消化不良等情况后,再逐步增加量。 2.搭配其他食物:在给宝宝添加改善贫血食物的同时,要注意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例如可以在喂完红肉泥后,给宝宝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泥,像苹果泥、猕猴桃泥等,但同样要注意适量添加,且水果泥要制作得细腻,避免宝宝被噎到。 四、特殊人群(六个月宝宝)温馨提示 六个月宝宝属于婴幼儿阶段,消化系统还比较娇嫩,在添加改善贫血食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和身体反应。如果宝宝出现腹泻、呕吐、皮疹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添加相关食物,并及时就医。同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辅食添加流程进行,不能过早或过量添加不适合该月龄的食物,确保宝宝的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以更好地改善贫血状况。

    2025-09-22 18:08:18
  • 小儿红白血病怎么诊断

    小儿红白血病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起病情况、家族史等)、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皮肤黏膜、肝脾淋巴结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异常,骨髓象增生活跃、细胞分类及化学染色有特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染色体及基因异常),同时要考虑小儿生理特点,骨髓穿刺等操作遵循儿科规范并与家长沟通。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小儿的病史,包括起病情况,如是否有发热、贫血、出血等表现,发热是低热还是高热,持续时间如何;贫血的程度,有无面色苍白、乏力等;出血情况,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同时了解家族史,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有无面色苍白、黄疸等。 2.皮肤黏膜:查看皮肤有无瘀点、瘀斑、出血点,黏膜有无苍白、出血等情况。 3.肝脾淋巴结:触诊肝脾是否肿大,肿大的程度,以及浅表淋巴结是否有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伴有网织红细胞增多或减少。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外周血中可见到原始和幼稚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常减少。 2.骨髓象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多为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细胞分类: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等原始及早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可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0%以上,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粒细胞系增生异常,可见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多。 细胞化学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幼红细胞常呈强阳性反应。 四、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1.细胞遗传学: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如t(8;21)等特定的染色体易位等异常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判断预后。 2.分子生物学:检测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例如AML1-ETO融合基因等,对小儿红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小儿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儿的生理特点,如小儿骨髓造血储备能力较低等情况。在进行骨髓穿刺等有创检查时,要严格遵循儿科操作规范,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和操作的轻柔,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同时,要与家长充分沟通病情,告知诊断过程中各项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2025-09-22 18:06: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