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扣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缪扣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四个HLA新等位基因,获得WHO 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熟练掌握多项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科技之星”省级荣誉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2009年其所研究课题又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危害

    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提示身体存在感染、炎症等问题,可能加重感染、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引发血液系统疾病或导致其他并发症,需要确定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一、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主要作用是抵御细菌、真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当身体受到感染或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从骨髓释放到血液中,增加其数量以应对感染。 二、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原因 1.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偏高。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 2.炎症:身体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偏高,如关节炎、肝炎、胰腺炎等。 3.应激: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剧烈运动、烧伤、手术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偏高。 4.药物: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偏高。 5.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骨髓异常增生等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偏高。 三、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危害 中性粒细胞偏高本身不一定会引起严重的问题,但如果偏高是由于感染或其他潜在疾病引起的,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危害,包括: 1.感染加重:中性粒细胞偏高会增加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加重病情。 2.免疫系统异常:长期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3.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偏高。 4.其他并发症: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引起发热、寒战、疲劳、骨痛等不适症状,甚至导致器官功能损害。 四、应对措施 1.确定原因:如果中性粒细胞偏高是由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治疗原发病:针对感染或其他潜在疾病进行治疗,是降低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关键。 3.观察症状:注意观察身体有无不适症状,如发热、咳嗽、疼痛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4.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 5.避免诱因:尽量避免感染、应激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偏高的药物。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原因和危害与成人相似,但在治疗和处理上需要更加谨慎,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孕妇:孕妇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与孕期生理变化有关,但也需要排除感染等潜在问题。如果偏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提示更严重的问题。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就医治疗。 总之,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2025-09-22 20:47:56
  • 贫血水肿最快消除的方法

    贫血水肿原因多样,需先明确病因,再针对缺铁性、巨幼细胞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及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相关病因采取如补铁、补叶酸及维B、治肾肝疾病等干预措施,同时进行休息体位调整、饮食控制等一般支持治疗,儿童患者需综合考虑其特殊状况。 一、明确贫血水肿的原因 贫血水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与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相关。不同原因导致的贫血水肿,处理方式有差异,所以首先要明确病因。例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进而可能出现水肿等表现;肾性贫血水肿则是因为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以及水钠潴留等因素引起。 二、针对病因的干预措施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贫血水肿 缺铁性贫血: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导致的水肿,首先要补充铁剂,常见的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瘦肉等,但单纯靠食物补充可能较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药物。同时,要治疗导致铁丢失的原发病,如胃肠道出血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添加辅食,保证铁的摄入,因为儿童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引起,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绿叶蔬菜、豆类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肉类、蛋类等。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对叶酸和维生素B的需求量增加,更要注意补充,避免发生巨幼细胞贫血及相关水肿。 脏器功能异常相关贫血水肿 肾性贫血水肿:如果是肾性贫血水肿,需要治疗肾脏疾病,如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等。同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是肾性贫血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进而可能减轻水肿。对于儿童肾性贫血患者,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脏疾病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在治疗贫血水肿时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特殊生理状况。 肝性贫血水肿:肝性贫血水肿多与肝功能不全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等因素有关,需要治疗肝脏疾病,改善肝功能。如对于肝硬化患者,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进一步损伤肝脏功能。同时,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也有助于减轻水肿,但要在医生评估下进行。 三、一般支持治疗 休息与体位:水肿患者要适当休息,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水肿。 饮食调整:控制水和盐的摄入,对于贫血水肿患者,过多的水钠潴留会加重水肿,所以要给予低盐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一般建议在3-5克以下。同时,根据贫血的类型调整饮食,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多吃含铁食物,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多吃含叶酸和维生素B的食物。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的同时控制水肿相关因素。

    2025-09-22 20:46:23
  •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有什么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会引发骨骼相关、贫血相关、肾功能损害相关、感染相关、高钙血症相关及其他等多方面症状,骨骼相关有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相关有乏力、面色苍白;肾功能损害相关有尿量异常、水肿;感染相关有发热、反复感染;高钙血症相关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其他有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 病理性骨折:由于骨髓瘤细胞破坏骨骼,使骨骼强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于肋骨、脊柱、骨盆等部位。发生病理性骨折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比如脊柱骨折可能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站立、行走,生活自理困难。 贫血相关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出现乏力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可能出现乏力,且随着病情进展,乏力感会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面色苍白: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可发现,面色呈现苍白状态,这也是贫血的常见表现之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面色失去红润。 肾功能损害相关症状 尿量异常:可能出现尿量减少,晚期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肾小管功能受损,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不同年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就相对较弱,所以肾功能损害相关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更严重。 水肿: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眼睑水肿等,是由于肾功能不全导致水钠潴留,以及蛋白尿丢失大量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 感染相关症状 发热: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后发热可能更难控制,且易反复。 反复感染:由于骨髓瘤细胞抑制正常免疫细胞的功能,患者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 高钙血症相关症状 消化道症状: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高钙血症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紊乱。老年患者本身消化系统功能就相对较弱,所以消化道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模糊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高钙血症会影响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其他症状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这是由于骨髓瘤细胞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以及凝血因子的异常等原因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肝脾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侵犯肝脾淋巴结等部位,导致其增生肿大。

    2025-09-22 20:44:38
  • 严重贫血输血好吗

    严重贫血是否输血需综合多因素决策,输血可迅速改善严重贫血患者组织器官缺氧状态,但有感染、免疫反应、循环负荷过重等风险,评估因素包括贫血严重程度、发生速度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如老年、儿童及有基础疾病患者输血需特殊考量,要权衡输血益处与风险做出合理选择。 严重贫血输血的风险 感染风险:虽然现代输血技术已尽量减少感染风险,但仍存在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这是因为目前的检测手段可能存在一定的窗口期,无法检测出早期感染的病原体。 免疫反应:输血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表现为发热、寒战等;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瘙痒,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另外,反复输血还可能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患者感染的易感性。 循环负荷过重:对于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的严重贫血患者,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大时,容易引起循环负荷过重,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 严重贫血是否输血的评估因素 贫血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浓度低于60g/L且伴有明显缺氧症状时,通常需要考虑输血。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如是否有心脏疾病等。如果患者基础状况较好,血红蛋白浓度在70-80g/L但出现明显的头晕、活动后气短等缺氧表现,也可能需要输血。 贫血发生的速度:急性失血导致的严重贫血比慢性贫血更需要及时输血。因为急性失血时,机体来不及代偿,缺氧症状出现得更迅速且严重。例如,外伤导致的大量失血,短时间内血红蛋白迅速下降,必须尽快输血。而慢性贫血患者,机体已经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调整氧释放等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代偿,可能在血红蛋白浓度较低时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症状来决定是否输血。 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输血时发生循环负荷过重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所以对于老年严重贫血患者,需要更谨慎评估,在输血前要充分评估心功能,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严重贫血输血需要特别谨慎。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如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等,以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输血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输血反应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者有肝脏疾病,可能影响血液制品的代谢,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慢性贫血时可能自身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输血时要考虑对肾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加重水钠潴留等情况。 总之,严重贫血是否需要输血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临床决策过程,既要充分认识到输血对改善严重贫血患者缺氧状况的益处,又要严格评估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权衡利弊后做出合理的选择。

    2025-09-22 20:43:57
  • 急性髓系白血病M5晚期会疼吗

    急性髓系白血病M5晚期疼痛原因复杂,包括肿瘤细胞浸润及治疗相关,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如心理干预、调整舒适体位缓解,药物干预需依患者年龄谨慎考量,儿童优先选安全方式,老年需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影响。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M5晚期疼痛的相关情况 急性髓系白血病M5即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疼痛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一)肿瘤细胞浸润相关疼痛 1.骨骼关节浸润: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腔内增殖,导致骨髓腔压力增高,可引起骨骼疼痛,常见于胸骨、四肢骨骼等部位,儿童患者可能因骨骼生长发育等因素,疼痛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且由于儿童表达疼痛的方式与成人有别,需更细致观察其行为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骨骼关节疼痛情况。 2.其他组织器官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到其他组织器官,如浸润到脑膜周围神经等,也可能引发相应部位的疼痛,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病史的人群,疾病进展到晚期时浸润相关疼痛可能更易发生且程度可能较重。 (二)治疗相关疼痛 1.化疗相关:在进行化疗过程中,某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引起疼痛相关不良反应,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导致静脉炎,引起输液部位疼痛,不同年龄患者对化疗药物引起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忍受化疗相关静脉炎导致的局部疼痛,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减轻这种疼痛带来的影响。 2.穿刺等操作相关:在进行骨髓穿刺、腰穿等有创检查操作时,可能会在操作部位或相关区域引起短暂或一定程度的疼痛,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对操作相关疼痛的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在操作前后给予更精心的护理来缓解其不适。 二、缓解疼痛的相关措施及考量因素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干预:对于各年龄层患者,晚期白血病带来的疼痛及病情可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对疼痛的感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如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儿童患者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对于老年患者可通过倾听其诉说等方式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2.舒适体位: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等情况调整舒适体位,例如骨骼关节疼痛患者可选择合适的卧位来减轻疼痛,儿童患者在调整体位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疼痛,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关节等机能状态来选择舒适且利于减轻疼痛的体位。 (二)药物干预考量 如果疼痛较为严重需要药物干预,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谨慎考量,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或对儿童相对安全的缓解疼痛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的强效镇痛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减退,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需更密切关注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严格按照药物使用的相关原则来谨慎选用镇痛药物,以患者舒适度为首要标准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缓解疼痛。

    2025-09-22 20:40: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