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扣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缪扣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四个HLA新等位基因,获得WHO 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熟练掌握多项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科技之星”省级荣誉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2009年其所研究课题又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贫血是缺血吗

    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以血红蛋白浓度代替,有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和失血等机制;缺血是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由血管狭窄等多种原因引起,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儿童、女性、老年人在贫血和缺血方面各有特点,需针对性应对。 缺血:是指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可由血管狭窄、阻塞、痉挛等多种原因引起。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心肌缺血,会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脑动脉缺血可能导致头晕、视物模糊等表现。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严重的贫血可能会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因为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当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各组织器官对氧的需求增加,就可能出现缺血相关表现。例如重度贫血患者在活动后可能会出现肢体末端缺血缺氧表现,如肢体发凉等。 区别 病因方面:贫血的病因主要围绕红细胞相关的生成、破坏和失血等;而缺血的病因更多与血管的状态,如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血液灌注压力改变(如低血压等)有关。 临床表现方面:贫血的常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主要是由于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缺血的表现则与缺血的器官相关,不同器官缺血有其特征性表现,如心肌缺血主要是心前区不适等,脑缺血主要是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贫血患者血常规检查主要是血红蛋白等红细胞相关指标异常;缺血相关检查更多针对血管情况,如血管超声可发现血管狭窄等病变,血液生化检查可能有反映组织缺血损伤的指标变化等。 不同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贫血的原因可能与生长发育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有关,如婴儿期铁储备不足且生长迅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儿童缺血可能因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如先天性脑动脉畸形可导致脑部缺血。对于儿童贫血,要注重合理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缺血,需及时排查血管相关先天或后天因素,如发现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情况可能需要外科干预等。 女性: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相对更容易发生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而女性在妊娠期间,若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情况可能导致胎盘血管灌注不足,引起胎儿缺血,同时孕妇自身也可能因血容量变化等出现相对缺血相关表现。女性贫血时要关注月经情况等,必要时进行铁剂等补充治疗;妊娠期女性出现缺血相关表现需密切监测母胎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贫血可能与造血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导致的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有关。老年人缺血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如脑动脉硬化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等。老年人贫血需全面检查寻找基础疾病并针对性治疗;对于老年人缺血,要积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2025-09-29 12:23:55
  • 维生素C缺乏性贫血怎么诊断

    维生素C缺乏性贫血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临床表现观察(一般表现如苍白乏力等,特殊表现如牙龈出血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判断贫血情况、维生素C水平测定诊断缺乏、铁代谢检查辅助鉴别、骨髓象排除其他疾病)及必要时的影像学检查(评估特殊并发症等情况)。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维生素C缺乏性贫血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婴幼儿期若喂养不当,如未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辅食,易发生该病;儿童及成人若长期饮食中缺乏新鲜蔬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也可能患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饮食习惯等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发病风险。 2.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偏食、素食、居住在寒冷地区新鲜蔬果供应不足、特殊工作环境导致蔬果摄入受限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维生素C缺乏的风险,进而引发贫血。 3.病史情况:询问既往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等,因为胃肠道疾病可能影响维生素C的吸收;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间接导致维生素C缺乏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观察 1.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苍白、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儿童可能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这与贫血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影响各器官组织功能有关。 2.特殊表现:还可能有牙龈出血、肿胀,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这是因为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计数明显。通过血常规可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体积变小,中心淡染区扩大等形态改变有助于提示维生素C缺乏性贫血的可能。 2.维生素C水平测定:血清维生素C水平测定是诊断维生素C缺乏的重要指标,若血清维生素C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一般血清维生素C浓度<11.4μmol/L可诊断为维生素C缺乏),对诊断维生素C缺乏性贫血有重要意义。 3.铁代谢相关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等铁代谢指标一般正常或有其相应的变化特点,可与其他类型贫血相鉴别,因为维生素C缺乏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C缺乏影响铁的利用等导致的贫血,铁代谢本身并非主要的致病原因,但通过检查可辅助诊断。 4.骨髓象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明显,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正常或增多,通过骨髓象检查可排除其他造血系统疾病导致的贫血。 四、影像学检查(必要时) 对于有特殊临床表现怀疑有其他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能会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如维生素C缺乏导致的骨骼病变等情况时,X线可能会有相应表现,帮助全面评估病情。例如,维生素C缺乏性坏血病时,X线可显示长骨骨膜下出血等改变。

    2025-09-29 12:21:55
  • 什么样的血型会溶血

    ABO血型不合与Rh血型不合是常见引起溶血的血型情况,ABO血型不合发生于母亲O型、胎儿A或B型时,第一胎几率低,随妊娠次数等风险升高,表现为胎儿贫血、黄疸等;Rh血型不合发生于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首次妊娠少发,再次妊娠易发生,随妊娠次数等风险升高,胎儿可严重贫血、水肿,新生儿有重度黄疸等,孕期需监测保障母婴健康。 一、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1.发生情况:当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可能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母亲体内存在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在孕期或分娩时,少量胎儿血液进入母体,母亲免疫系统被刺激产生抗体,下次妊娠时抗体可能通过胎盘引发溶血。一般第一胎发生溶血的几率相对较低,因为初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较少,但随着妊娠次数增加,免疫反应会逐渐增强,后续妊娠发生溶血的风险可能升高。对于年龄较小的孕妇,免疫系统相对不够成熟,可能对胎儿血型抗原的免疫反应更强烈;而年龄较大的孕妇,免疫系统经历的免疫刺激较多,也可能增加溶血风险。有过流产史等有胎儿血液进入母体经历的孕妇,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的风险更高。 2.溶血表现:胎儿可能出现贫血、黄疸等表现。轻度溶血时,胎儿黄疸可能较轻;重度溶血时,胎儿黄疸出现早且进展快,严重的可导致胎儿水肿、心力衰竭等。出生后的新生儿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黄疸程度逐渐加重,同时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 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1.发生情况: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时,可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首次妊娠时,母亲接触胎儿Rh阳性红细胞的机会较少,一般不会发生溶血;但在分娩、流产或胎盘早剥等情况下,胎儿Rh阳性红细胞进入母体,母亲免疫系统被致敏,产生抗Rh抗体。再次妊娠时,若胎儿仍为Rh阳性,母体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引发溶血。Rh血型不合溶血在再次妊娠时更易发生,且随着妊娠次数增加,溶血风险逐渐升高。年龄对Rh血型不合溶血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有多次妊娠史、流产史等的Rh阴性孕妇,发生溶血的风险明显增加。有过输血史且输入了Rh阳性血液的Rh阴性孕妇,也会增加再次妊娠时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的风险。 2.溶血表现:胎儿可能出现严重贫血、水肿等。出生后的新生儿可能出现重度黄疸,黄疸出现早且进展迅速,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嗜睡、拒奶、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总之,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是常见的引起溶血的血型情况,不同血型不合的发生机制、风险因素及溶血表现各有特点,在孕期需通过血型检测等手段进行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溶血情况,保障母婴健康。

    2025-09-29 12:20:52
  • 血小板计数偏高怎么回事

    血小板计数偏高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有剧烈运动后、一天中及季节的时间因素、女性月经后;病理性包括感染炎症性疾病、血液系统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他系统的脾切除术后和恶性肿瘤;儿童生理性偏高常见需关注感染及并发症,老年人需警惕病理性因素防血栓要完善检查。 一、生理性血小板计数偏高 1.剧烈运动后: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骨髓造血功能活跃,促使血小板释放增加,一般运动结束后1-2小时内血小板计数可暂时升高,通常休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范围。 2.时间因素:一天中血小板计数也有波动,清晨血小板计数较低,午后略高;冬季血小板计数比春季偏高,这些与机体的生物钟调节及气温变化导致的血液循环等因素有关。 3.月经周期:女性月经后血小板计数可能偏高,这是因为月经失血后,机体启动代偿机制,骨髓加速造血,使血小板生成增加以维持凝血等生理功能。 二、病理性血小板计数偏高 1.感染与炎症性疾病: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被激活,炎症因子释放,会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导致血小板生成增多;如肺炎、阑尾炎等急性炎症发作时,血小板计数常可升高,一般感染控制后血小板计数会逐渐恢复正常。 2.血液系统疾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像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由于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小板持续异常增高,患者常伴有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等表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疾病进展过程中,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可影响血小板生成,出现血小板计数偏高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贫血、白细胞异常等表现。 3.其他系统疾病 脾切除术后:脾脏是破坏衰老血小板的重要器官,脾切除后,血小板破坏减少,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一般术后1-2周内血小板可明显增高,随后逐渐趋于稳定。 恶性肿瘤:某些实体瘤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能释放促血小板生成因子,刺激骨髓生成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且往往随着肿瘤进展可能持续存在或进一步升高。 三、特殊人群血小板计数偏高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剧烈运动等生理性因素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较为常见,若因感染等病理性因素引起血小板升高,需密切观察感染控制情况及血小板变化,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感染易快速进展,且儿童对血小板异常升高导致的血栓等并发症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血小板计数偏高时,更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如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因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血小板异常升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血栓形成风险,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骨髓穿刺、肿瘤标志物筛查等以明确病因,及时干预。

    2025-09-29 12:15:15
  • 腿上满腿小红点,会是白血病吗

    腿上满腿小红点可能是白血病表现,但也由其他多种原因引起,如过敏性紫癜、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发现后应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儿童要观察其他不适症状,成年人要回忆接触史等,结合情况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白血病导致腿上出现小红点的机制 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皮肤出血点,表现为腿上满腿小红点。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相关改变。不过,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点通常是针尖大小、压之不褪色的瘀点。 二、其他可能导致腿上满腿小红点的原因 1.过敏性紫癜 机制: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皮肤、黏膜出血。 特点: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皮疹多为对称性分布,以下肢伸侧及臀部多见,可伴有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症状。 2.湿疹 机制: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特点: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可出现在腿部等身体多个部位,伴有瘙痒。 3.接触性皮炎 机制: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的致敏物质如化妆品、肥皂、油漆等。 特点: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一般发生在接触部位,边界清楚,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去除接触物后经适当处理可好转。 三、当发现腿上满腿小红点时的应对措施 1.及时就医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血小板、白细胞等的数量和形态变化,若血小板减少,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因子等情况,看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表现。 其他检查:如考虑过敏性紫癜,可能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尿常规等检查;考虑湿疹或接触性皮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皮肤科相关检查等。 2.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腿上满腿小红点,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关节痛、腹痛等,及时带孩子到儿科就诊,因为儿童多种疾病都可能有类似表现,且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关注。 成年人:成年人出现这种情况,要回忆近期生活中是否有接触特殊物质、饮食变化等情况,同时注意自身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乏力、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及时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血液科、皮肤科等。 总之,腿上满腿小红点不一定是白血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09-29 12:06: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