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扣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缪扣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四个HLA新等位基因,获得WHO 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熟练掌握多项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科技之星”省级荣誉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2009年其所研究课题又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血小板52是白血病吗

    血小板52×10/L属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并非白血病确诊依据,白血病会有相关表现但确诊需综合多方面检查,还有感染、免疫性疾病、药物因素、脾功能亢进等可致血小板减少,发现血小板52×10/L需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病因,且血小板减少患者要注意避免受伤出血。 白血病的相关特征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确诊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白血病患者除了可能有血小板减少外,往往还会有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增多或减少)、贫血等表现,同时骨髓穿刺会发现大量异常的原始及幼稚细胞。 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等)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细菌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疾病: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如氯霉素等)、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例如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 脾功能亢进: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重要器官,当脾功能亢进时,会过度破坏血小板,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 如果发现血小板52×10/L,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如骨髓穿刺、血常规详细分类、凝血功能等检查来明确病因。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检查和诊断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要考虑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女性患者要询问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等。同时,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受伤出血,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血小板减少时更容易出现出血风险增加,需要更加注意防护;儿童则要防止碰撞等导致出血事件发生。

    2025-09-22 15:50:59
  • 献成分血和全血的区别

    献全血是采集全部血液保存期相对较短适用于急性大量失血等情况且献后身体恢复时间较长,献成分血是利用设备分离单一成分不同成分储存条件和保存期各异针对特定成分缺乏患者可精准补充且献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采集方式 献全血是采集整个血液样本,即直接采集人体的全部血液;而献成分血是利用血细胞分离机等设备,将血液中的某种单一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分离出来,仅采集所需成分,其余成分回输至献血者体内。 二、储存条件 全血:一般保存于特定低温环境,保存期相对较短,通常全血保存期约为21~35天(具体因保存液不同而异)。 成分血:不同成分血储存条件有别,例如红细胞需在特定低温且添加保存液的环境中保存,保存期较长(一般可达35~42天);血小板需在震荡条件下保存,且保存期较短(通常为5天左右)。 三、应用场景 全血:适用于急性大量失血、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需要补充全血各种成分以维持机体整体功能的情况,能快速补充血容量及各类血细胞、血浆蛋白等。 成分血:针对特定成分缺乏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输注血小板;缺铁性贫血患者需输注红细胞;烧伤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浆等,可精准补充患者缺乏的特定成分,提高治疗针对性,减少不必要成分输入带来的风险。 四、对献血者的影响 全血:献全血后身体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献血者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来恢复血液中各成分的水平,期间需注意休息、合理补充营养等。 成分血:献成分血因仅采集部分成分,献血者恢复相对较快,但采集血小板等成分时可能有特定注意事项,如采集后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利于身体恢复血小板等成分的正常水平,且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恢复方式,老年人可能恢复速度较慢,需更谨慎休息调养,儿童则需特别关注身体耐受及后续营养补充等情况,以保障健康恢复。

    2025-09-22 15:48:15
  • 孕妇贫血是营养不良吗

    孕妇贫血很大程度与营养不良相关,缺铁性贫血因铁摄入不足常见,巨幼细胞贫血与叶酸、维生素B缺乏有关,还可能由慢性疾病等其他因素致贫血,严重贫血影响孕妇自身及胎儿,需通过均衡饮食、补充营养素、定期产检来预防与改善,要注意孕期饮食营养全面合理以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 叶酸和维生素B缺乏也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这也与营养不良有关。孕妇若长期素食,且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过少,就可能缺乏叶酸;而维生素B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若孕妇严格素食且不摄入这类食物,就易缺乏维生素B,从而引发巨幼细胞贫血。 孕妇贫血的其他相关因素 除了营养不良,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孕妇贫血。比如,孕妇本身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等,可能影响造血相关物质的代谢或导致失血等情况引发贫血。另外,孕期孕妇的血容量会增加,血液被稀释,也可能相对出现贫血的表现,但这与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机制不同。 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孕妇严重贫血会对自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孕妇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还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对胎儿而言,孕妇贫血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使胎儿体重偏低,还可能增加胎儿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预防与改善措施 孕妇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等营养素食物的摄入,如多吃瘦肉、蛋类、绿叶蔬菜、新鲜水果等。对于已出现贫血的孕妇,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等。同时,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贫血情况并进行干预。 对于孕妇这个特殊人群,在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营养的全面性和合理性,避免因为自身的饮食偏好等因素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引发贫血。要根据孕期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调整饮食结构,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09-22 15:47:04
  • 白血球低吃什么补得快

    白细胞减少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在病因未明时,可采取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法提升白细胞,具体包括增加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补充造血原料、保证充足休息、适度运动、避免辐射、使用升白药和免疫抑制剂等。 1.病因治疗 感染:如果白细胞减少是由感染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如化疗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如果怀疑是药物引起的,需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治疗原发病是关键。 2.饮食调整 增加营养: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提升白细胞。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不适。 补充造血原料: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可适当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枣、黑木耳等。 3.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辐射: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性物质和辐射源。 4.药物治疗 升白药:如白细胞生成素、鲨肝醇、维生素B4等,可以刺激白细胞的生成。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调节免疫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减少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白细胞减少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白细胞减少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

    2025-09-22 15:41:56
  • 坏血病是因为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一种因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疾病,症状有疲劳、牙龈出血等,严重可致贫血等并发症,孕妇、老人等群体更易患病,可通过饮食和药物补充维生素C治疗。 坏血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而引起的疾病。以下是关于坏血病的一些详细信息: 1.缺乏维生素C的原因: 饮食不均衡:长期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不足,如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 吸收问题: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或肠道吸收障碍可能导致无法充分吸收维生素C。 特定人群:孕妇、老年人、酗酒者、吸烟者等人群可能更容易缺乏维生素C。 2.坏血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包括疲劳、虚弱、牙龈出血、容易瘀伤等。 后期可能出现皮肤干燥、关节疼痛、骨骼脆弱、伤口愈合缓慢等问题。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贫血、心血管问题和其他并发症。 3.诊断和检测: 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饮食史和身体检查来怀疑坏血病。 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维生素C水平可以确诊。 4.治疗方法: 补充维生素C: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C来纠正缺乏。 调整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如柑橘类水果、蔬菜、草莓等。 5.预防措施: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对于特定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可以考虑补充维生素C或咨询医生的建议。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这些习惯可能影响维生素C的吸收。 6.并发症和风险: 长期严重缺乏维生素C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孕妇缺乏维生素C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7.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注意维生素C的摄入。 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下降,可能更容易缺乏维生素C,应保持适当的饮食和补充。 总之,坏血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但及时诊断和纠正维生素C缺乏非常重要。保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坏血病的关键。如果有任何疑虑或症状出现,应及时咨询医生的建议。

    2025-09-22 15:33: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