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扣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缪扣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四个HLA新等位基因,获得WHO 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熟练掌握多项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科技之星”省级荣誉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2009年其所研究课题又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何谓血红蛋白偏高

    血红蛋白偏高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超出正常范围,生理性因素有剧烈运动后因缺氧致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使血红蛋白暂时性升高及长期高原环境因缺氧代偿性产生更多红细胞致偏高,病理性因素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心肺疾病如慢阻肺及先心病、肿瘤性疾病如肾癌等异常分泌红细胞生成素致升高,儿童血红蛋白偏高需警惕先天心肺疾病,孕妇异常偏高要排查病理情况,老年人偏高需关注慢性疾病致继发性增多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一、血红蛋白偏高的定义 血红蛋白偏高是指血液中血红蛋白(Hb)的浓度超出正常参考范围。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约170~200g/L。 二、生理性血红蛋白偏高的情况 (一)运动因素 剧烈运动后,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会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多,进而导致血红蛋白暂时性升高,一般去除剧烈运动诱因后,血红蛋白可逐渐回归正常。 (二)高原环境因素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因高原缺氧环境,身体会代偿性产生更多红细胞以满足机体氧供需求,从而出现血红蛋白偏高,这属于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理性适应。 三、病理性血红蛋白偏高的常见原因 (一)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中红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红蛋白显著升高,常伴有红细胞、血小板增多等表现。 (二)慢性心肺疾病 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会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引起红细胞生成增多,进而使血红蛋白偏高;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因心脏结构异常导致长期缺氧,也可出现血红蛋白代偿性升高。 (三)肿瘤性疾病 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等)可异常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加,导致血红蛋白升高。 四、特殊人群血红蛋白偏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血红蛋白正常范围随年龄变化,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较高,随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儿童时期血红蛋白偏高需警惕先天性心肺疾病等病理因素,如先天性法洛四联症等,此类疾病可导致儿童长期缺氧,引发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二)孕妇 孕期血容量增加,可能出现生理性血红蛋白相对偏低,但若出现异常偏高,需排查是否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病理情况导致的红细胞增多。 (三)老年人 老年人血红蛋白偏高需重点关注是否由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导致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因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09-29 11:51:54
  • 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是什么意思

    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表示个体的血液中存在A型血红细胞表面的抗原,这是一种正常的血型特征,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咨询,以确保输血相容性和健康状况。如有疑虑,应咨询专业医生。 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表示个体的血液中存在A型血红细胞表面的抗原。这是一种常见的血型检测结果,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以下是对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的具体分析: 1.A型血的特点 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含有A型抗原,这种抗原可以被特定的抗体识别。当进行血型检测时,如果检测到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就意味着个体的红细胞表面有A型抗原。 2.阳性结果的意义 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通常是正常的血型特征,表示个体是A型血。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阳性结果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或关注。 输血相容性:在输血过程中,需要确保输血者和接受者的血型相容,以避免免疫反应。如果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的个体接受了非A型的血液,可能会引发抗体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疾病相关:在某些疾病情况下,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可能与特定的健康问题相关。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从而影响血型检测结果。 孕期注意事项:对于怀孕的A型血女性,如果胎儿的血型不是A型,可能会发生ABO血型不合。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监测,以确保母婴的健康。 3.进一步的检查和咨询 如果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结果引起了担忧或存在其他相关症状,建议咨询医生或血液专家。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包括其他血型抗体的检测、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 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以下建议: 确认输血相容性:如果有输血需求,医生会进行更严格的输血前检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疾病监测:对于有潜在疾病风险的个体,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 孕期管理:对于怀孕的A型血女性,医生会提供特定的孕期管理建议,包括产前检查和可能的干预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A型血表面抗原阳性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疾病,但它可能提示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咨询。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了解个人的具体情况,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管理是重要的。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有输血需求的患者或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如果对血型检测结果或健康问题有任何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他们能够提供准确的解释和指导,确保个人的健康和安全。

    2025-09-29 11:47:38
  • 溶血怎么办

    溶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贫血、黄疸、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症状包括贫血、黄疸、腹痛、发热等。治疗方法包括去除病因、输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等。预防方法包括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注意个人卫生、定期体检、避免输血、注意饮食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注意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什么是溶血?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的一种疾病。溶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2.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在脾脏或其他器官中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二、溶血的症状有哪些? 溶血的症状取决于溶血的原因、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溶血的症状包括: 1.贫血:由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贫血。 2.黄疸:由于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 3.腹痛:由于脾脏肿大或其他器官损伤,导致腹痛。 4.发热:由于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发热。 三、溶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溶血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溶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一般来说,溶血的治疗方法包括: 1.去除病因:如果溶血是由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去除病因。 2.输血:如果贫血严重,需要输血。 3.糖皮质激素:如果溶血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免疫抑制剂:如果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5.脾切除术:如果脾脏肿大严重,导致溶血加重,可以考虑脾切除术。 四、溶血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溶血的预防方法包括: 1.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避免接触苯、甲醛、某些药物等有害物质。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4.避免输血:如果没有必要,尽量避免输血。 5.注意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溶血的治疗方法与成人相似,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 2.孕妇:孕妇溶血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对胎儿的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溶血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其他疾病进行选择,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总之,溶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溶血,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预防溶血的发生。

    2025-09-29 11:46:06
  • 血小板减少症状有哪些

    皮肤黏膜出血有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内脏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轻时大便隐血,重时呕血、黑便)、泌尿生殖道出血(有血尿、阴道出血等),其他系统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头痛、颅内出血致意识障碍等)及贫血表现(面色苍白、乏力等),儿童需密切观察皮肤异常出血点等,老年人留意内脏出血及明显贫血,妊娠女性关注分娩出血风险。 一、皮肤黏膜出血相关表现 1.瘀点与瘀斑: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的紫红色斑点或斑块,多分布于四肢、躯干等部位,这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管壁易受损破裂出血所致,且可反复出现。 2.鼻出血:鼻腔黏膜血管丰富,血小板减少时,鼻腔黏膜易出血,可呈间歇性或反复发生,出血量可多可少。 3.牙龈出血:刷牙或咀嚼时易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因牙龈组织富含毛细血管,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 二、内脏出血相关表现 1.消化道出血:轻者可仅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少量胃肠道黏膜出血;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呕血,呕吐物呈暗红色或咖啡色,若出血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大便可呈黑色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出血后血液经消化道排出,血红蛋白被分解所致。 2.泌尿生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时可出现血尿,表现为尿液颜色发红;女性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出血,男性若有泌尿生殖道相关出血也会有相应表现,均与血小板减少导致相关部位黏膜出血有关。 三、其他系统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时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若发生颅内出血,可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抽搐等,这是因为颅内血管破裂出血会压迫脑组织、影响神经功能。 2.贫血相关表现:长期血小板减少可能伴随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等症状,由于血小板减少可影响整体血液系统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或代谢等受影响,进而引发贫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血小板减少时,因其皮肤黏膜相对娇嫩,瘀点瘀斑等表现可能更易被发现,且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皮肤有无异常出血点、是否频繁鼻出血等;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时,机体凝血功能更弱,内脏出血风险较高,需留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如黑便、呕血)、泌尿生殖道出血等情况,且老年人对贫血的耐受能力较差,贫血症状可能更明显;妊娠女性血小板减少时,需重点关注分娩时的出血风险,因妊娠期间生理变化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和数量,产前应做好充分评估与准备,以降低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2025-09-29 11:42:41
  • 血液内科是如何进行检查的

    血液相关检查包含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感染等情况、骨髓穿刺为血液内科重要手段可做细胞学等检查且儿童需经验丰富医师操作、凝血四项评估凝血机制对出血性疾病诊断有意义及孕妇特殊情况、红细胞脆性试验辅助诊断相关疾病需考虑年龄因素、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白血病等疾病诊断分型预后有价值。 一、血液一般检查 1.血常规检查:通过采集外周血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白血病等情况,如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白细胞异常增高且分类异常;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估贫血程度及类型,红细胞减少伴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相对成人血红蛋白水平稍低;血小板计数反映止血功能,血小板减少易导致出血倾向。 二、骨髓检查 1.骨髓穿刺:是血液内科重要检查手段,通过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遗传学等检查。细胞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白血病细胞浸润、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等,对白血病、骨髓瘤等疾病诊断至关重要;遗传学检查能发现染色体异常,为疾病分型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儿童进行骨髓穿刺时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选择合适穿刺部位(如髂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紧张导致操作不顺利,同时要确保穿刺安全,减少并发症风险。 三、凝血功能检查 1.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FIB参与凝血过程,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该检查用于评估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对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特殊人群如孕妇,孕期凝血功能可出现生理性变化,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异常。 四、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 1.红细胞脆性试验:用于判断红细胞膜的稳定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脆性增高,该试验可辅助诊断此类疾病。不同年龄人群红细胞脆性有正常范围差异,儿童红细胞脆性相对成人稍低,检测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五、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1.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对细胞染色体进行分析,可发现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对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存在特定染色体异常,检测过程需严格遵循实验室规范操作,确保结果准确可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025-09-29 11:41: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