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扣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缪扣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四个HLA新等位基因,获得WHO 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熟练掌握多项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科技之星”省级荣誉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2009年其所研究课题又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展开
  • 什么是血液病

    血液病分类及常见类型有红细胞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易栓症;发病相关因素包括儿童时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对高发、中老年人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及不良生活方式会增高患病风险,家族有遗传性血液病后代患病风险增高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分类及常见类型: 红细胞疾病:例如缺铁性贫血,因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需求增加等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还有巨幼细胞贫血,是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且功能异常。 白细胞疾病:以白血病为例,急性白血病是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白细胞大量无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临床有发热(多因感染)、贫血(红细胞生成受抑)、出血(血小板减少等)等症状,按细胞类型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相对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会出现乏力、脾大等表现。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机体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出现皮肤瘀点、瘀斑,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而血栓性疾病如易栓症,因体内抗凝、纤溶等系统功能异常,易形成血栓,可发生在静脉、动脉等部位,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等表现。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对高发;中老年人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医疗辐射、工业辐射)、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某些农药等)的人群,患血液病风险明显增高;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及造血微环境,间接增加血液病发生几率。 家族病史:若家族中有成员患某些遗传性血液病(如地中海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则后代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高,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等相关指标。

    2025-09-29 10:34:23
  • 白血病发烧有规律吗

    白血病发烧通常无固定绝对规律,感染相关发烧时机不定,热度因感染程度而异,肿瘤热体温有波动且无严格固定规律,需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来采取相应措施。 一、感染相关发烧的特点 时机不定 白血病患者由于正常的白细胞功能异常,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引起发烧。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白天或夜晚都有可能出现发烧情况。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在上午突然出现体温升高,而有的患者则是在傍晚开始发烧。这是因为感染的发生是随机的,病原体入侵人体的时间不固定。 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免疫功能更弱,感染引发的发烧可能更没有明显时间规律,可能在玩耍过程中突然出现体温上升,也可能在睡眠中因感染加重而体温升高。 热度情况 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低热(体温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0℃)甚至超高热(40℃以上)都可能出现。一般来说,感染越严重,体温升高越明显。比如严重肺部感染的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而轻度皮肤感染可能仅引起低热。在老年白血病患者中,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烧时体温可能不一定能达到很高的程度,但依然需要密切关注,因为老年人抵抗力差,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 二、肿瘤热的特点 体温波动 部分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肿瘤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也有波动情况。可能在一天内体温有轻度变化,上午稍低,下午稍高,但这种波动没有严格的固定规律。肿瘤热是由于白血病细胞自身的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其发热机制较为复杂,不像感染性发热有明确的病原体入侵触发规律。对于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肿瘤热的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由于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可能体温波动相对更易受活动等因素影响,不过肿瘤热本身的无固定规律特点是相似的。 总之,白血病发烧没有绝对固定规律,无论是感染性发烧还是肿瘤性发烧,都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措施。

    2025-09-29 10:31:16
  • 生血宁片的功效与作用

    生血宁片具补血益气功效,其铁以卟啉铁形式存在生物利用度高可参与血红蛋白合成,能提升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及缓解头晕乏力等症状,孕妇用相对安全但需遵医嘱,老年用要评估胃肠道功能,儿童避免低龄使用需严格遵医嘱。 一、补血益气功效及机制 生血宁片主要功效为补血益气,其作用基于补充铁元素来纠正缺铁状态。该药物中的铁以卟啉铁形式存在,生物利用度高,能直接参与血红蛋白合成。临床研究证实,卟啉铁可有效被人体吸收,通过提升体内铁储备,促进红细胞生成,进而改善贫血状况。 二、改善缺铁性贫血表现 (一)提升血液指标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服用生血宁片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可显著升高,同时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水平也能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生血宁片能从根本上纠正缺铁性贫血导致的血液指标异常。 (二)缓解贫血相关症状 缺铁性贫血常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生血宁片通过补充铁元素改善缺铁状态后,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例如,患者服用生血宁片后,体力会逐渐恢复,头晕等不适症状减轻,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三、特殊人群应用注意事项 (一)孕妇群体 孕妇因生理需求增加,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生血宁片中的卟啉铁形式相对温和,对胎儿影响较小,是孕妇缺铁性贫血的相对安全补铁选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孕妇具体铁代谢情况评估用药合理性。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若患缺铁性贫血,需关注其是否合并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胃肠道疾病可能影响铁吸收,使用生血宁片前需评估胃肠道功能,且应在医生监测下合理应用,以确保铁补充安全有效。 (三)儿童群体 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生血宁片,因儿童铁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饮食调整增加铁摄入(如适当添加富含铁的辅食)。若需用药,必须严格遵医嘱,医生会根据儿童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及调整用药方案。

    2025-09-29 10:21:40
  • 血液病的五大症状是什么

    血液病的症状主要有贫血、出血、发热、骨骼和关节疼痛、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症状等。 1.贫血: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短等。贫血的原因可能是造血功能障碍、失血过多、红细胞破坏增加等。 2.出血:出血是血液病另一个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的原因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 3.发热:发热是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与感染、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原等有关。 4.骨骼和关节疼痛:血液病可导致骨骼和关节疼痛,常见于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5.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血液病可导致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常见于淋巴瘤、白血病等疾病。 6.其他症状:血液病还可能导致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症状等。 需要注意的是,血液病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血液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感染: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2.避免出血:血液病患者容易出血,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出血的药物。 3.注意饮食:血液病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同时,应注意补充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4.定期复查:血液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遵医嘱用药:血液病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总之,血液病的症状复杂多样,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同时,血液病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025-09-29 10:11:05
  • 蚕豆病是什么病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因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易破裂引发贫血。患者食用新鲜蚕豆后1-3天内会出现急性溶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慢性溶血。根据临床症状、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包括去除诱因、输血和药物治疗。预防方法为避免食用蚕豆及接触相关物品,慎用药物,注意感染。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需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新生儿应密切观察是否有黄疸、贫血等症状。 1.病因: 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从而容易破裂,引起贫血。 2.症状: 急性溶血:在食用新鲜蚕豆后1-3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腰痛、黄疸、贫血等症状。 慢性溶血:部分患者在感染、服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后出现慢性溶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等。 3.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如G6PD活性检测)可确诊。 4.治疗: 去除诱因:避免食用蚕豆及接触相关物品。 输血:严重贫血时需要输血。 药物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5.预防: 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慎用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解热镇痛药等。 注意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 6.特殊人群: 女性患者:在G6PD缺乏的基础上,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如磺胺类、呋喃类、苯妥英钠、奎宁等,在怀孕期间应告知医生,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新生儿:G6PD缺乏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密切观察是否有黄疸、贫血等症状,及时就医。 总之,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需要避免接触诱因,合理治疗。对于有G6PD缺乏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预防。如果对蚕豆病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2025-09-29 10:09: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