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擅长:主要擅长颅内肿瘤的诊治,还有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树旭,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生,神经外科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1995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2002年获浙江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3 ~ 2004年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神经外科访问学习,2011年先后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神经外科及世界著名的凤凰城神经外科中心BNI学习。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脑血管性疾病、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近年来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如,但不限于:垂体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已承当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厅级科研项目6项。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防治、脑损伤后神经再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难治性脑膜瘤的综合治疗、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国际高质量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1本。同时兼任教学工作,任教浙江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总论《创伤》、《围手术期处理》。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擅长颅内肿瘤的诊治,还有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展开
  • 颅内脂肪瘤可以治愈吗

    颅内脂肪瘤治疗依肿瘤状况而定,小体积无症状者儿童优先观察随访、成年健康生活并定期监测,有症状或体积大的需考虑手术,癫痫时需抗癫痫药物辅助但根本靠手术,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耐受,术后需康复监测且不同年龄康复进程有别。 一、颅内脂肪瘤的治疗原则及临床治愈情况 颅内脂肪瘤的治疗需依据肿瘤具体状况而定。若脂肪瘤体积较小且未引发明显临床症状,通常可采取密切观察随访的策略,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等)监测肿瘤变化,此阶段不存在治愈的概念,而是观察病情稳定与否;若脂肪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等结构并导致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时,则需考虑手术治疗,通过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部分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可达到临床治愈,即肿瘤完全清除且相关症状消失,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引发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等。 二、不同情况的具体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无症状小体积脂肪瘤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由于其脑组织仍处于发育阶段,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优先考虑非手术的观察随访,定期复查头颅磁共振,关注肿瘤有无增大及是否出现相关症状。对于成年患者,若脂肪瘤无明显症状且体积小,生活方式上应保持健康,避免过度劳累、头部外伤等可能影响颅内环境的因素,继续定期监测。 (二)有症状或体积较大的脂肪瘤 当脂肪瘤导致癫痫发作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进行抗癫痫药物辅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但根本治疗仍需针对肿瘤本身,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于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手术前要完善各项检查,充分考量手术耐受能力,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及手术方案。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需进行康复监测,关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程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康复可能受生长发育影响,需更长期的随访观察其神经功能及智力等方面的发展。

    2025-09-29 10:23:31
  • 大脑中线小脂肪瘤

    大脑中线小脂肪瘤是源于胚胎发育中异位脂肪组织的良性病变,好发于脑中线结构区域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生长缓慢,头颅磁共振成像为主要诊断手段且T1及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影,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肿瘤增大可致头痛等症状,诊断以头颅MRI为主,治疗分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手术需评估风险、孕妇权衡MRI检查必要性、老年需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等。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大脑中线小脂肪瘤是源于胚胎发育中异位脂肪组织的良性病变,好发于脑中线结构区域(如胼胝体、第三脑室周围等),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生长通常缓慢。 二、影像学表现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为主要诊断手段,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影,具脂肪组织典型影像学特征,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解剖关系。 三、临床症状 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若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神经结构,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视力障碍、认知功能改变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以头颅MRI为首选,利用其高分辨率精准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合脂肪抑制序列等技术明确病变性质。 五、治疗原则 1.观察随访:无症状且体积较小者,定期(6~12个月)复查头颅MRI,监测肿瘤变化。 2.手术治疗:肿瘤出现明显压迫症状、体积进行性增大或可疑恶变时,考虑手术,依肿瘤位置与周围结构关系选择手术方式以解除压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手术需评估风险,术后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需格外关注恢复情况。 2.孕妇患者:权衡MRI检查必要性与辐射风险,优先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孕期密切监测肿瘤,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3.老年患者: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心肺功能等,术前多学科评估降低手术风险,因常合并基础疾病,需全面考量治疗方案。

    2025-09-29 10:21:37
  • 脑损伤切除部分脑组织能恢复吗

    脑损伤切除部分脑组织能否恢复取决于损伤的部位与范围、患者的年龄、损伤后的时间与康复治疗,儿童患者需早期个性化康复治疗,成年患者需个性化康复计划回归社会,老年患者需康复与基础疾病管理兼顾。 患者的年龄:儿童的脑组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年幼的脑损伤患者在切除部分脑组织后,剩余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恢复的潜力较大。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过程中,能够通过神经重塑等机制来尝试弥补受损脑组织的功能。而成年人的脑组织可塑性相对较弱,切除部分脑组织后恢复相对儿童来说更困难。例如儿童因脑肿瘤等疾病切除部分脑组织后,可能在经过康复训练等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功能,而成年患者恢复的程度则相对受限。 损伤后的时间与康复治疗:在脑损伤后尽快进行合适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即使切除了部分脑组织,及时、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利用剩余脑组织的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等多种方式。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语言治疗有助于语言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等。如果错过最佳康复时机,恢复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患者,在切除部分脑组织后,需要更加注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和个性化制定。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治疗方案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手段,如游戏化的康复训练等,以提高康复效果。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成年患者,要根据其具体的职业、生活需求等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帮助其更好地回归社会生活。老年患者在切除部分脑组织后,除了康复治疗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其基础疾病的管理,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恢复进程,要在康复治疗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为恢复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2025-09-29 10:19:33
  • 脑壳脂肪瘤能压着睡觉吗

    根据脑壳脂肪瘤具体情况判断能否压着睡觉,小体积无症状者正常睡姿可适度压着但留意感受,较大或有不适需调整睡姿避免过度压迫,特殊群体如儿童要更精细关注,有异常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一、小体积脑壳脂肪瘤压着睡觉的情况 若脑壳脂肪瘤体积较小,未对周围组织产生明显压迫症状,正常情况下压着睡觉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此时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局部短暂受压通常不会导致脂肪瘤迅速增大或引发严重不适,因为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聚集形成的良性病变,其生长相对缓慢,一般日常轻度、短暂的压迫不会直接干扰其生物学行为。但仍需注意避免长时间、过度集中地压迫同一部位,以防局部血液循环略有不畅等轻微影响,但通常不构成医疗风险。 二、较大体积或特殊位置脑壳脂肪瘤压着睡觉的注意事项 当脑壳脂肪瘤体积较大时,压着睡觉可能会引起局部不适感,如胀痛等。因为较大的脂肪瘤会占据一定空间,过度压迫可能刺激周围组织,此时应尽量选择不会过度施压于该脂肪瘤部位的睡姿,例如侧卧时避开脂肪瘤所在侧的重度压迫,或适当调整枕头高度等以维持局部舒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更为娇嫩,且对身体状况变化的感知相对敏感,若存在脑壳脂肪瘤,更应注重睡姿选择,避免因不当压迫导致局部不适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发育过程中的局部组织状态,建议家长帮助儿童选择舒适且不压迫脂肪瘤部位的睡眠姿势。 三、综合考量与总体建议 总体而言,需根据脑壳脂肪瘤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能否压着睡觉。一般先通过医学检查明确脂肪瘤的大小、位置及有无相关症状。若为较小且无症状的脂肪瘤,正常睡姿下可适度压着睡觉,但要留意自身感受;若脂肪瘤较大或有不适表现,则应调整睡姿以避免过度压迫。同时,不同人群如儿童等特殊群体需更精细地关注睡姿对脂肪瘤部位的影响,以保障身体的舒适与健康状态,若有任何异常不适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2025-09-29 10:15:47
  •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他病因还包括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病、脑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抗凝或溶栓治疗以及其他因素等。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局部的异常膨出,在血压的冲击下,动脉瘤容易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炎等。 除了颅内动脉瘤,其他病因也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如: 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 高血压性脑病: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小动脉病变,容易破裂出血。 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增加破裂出血的风险。 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可引起血管炎症,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抗凝或溶栓治疗: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治疗某些疾病时,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其他:如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对于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动脉瘤。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也有助于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 总之,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但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有助于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

    2025-09-29 10:12: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