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擅长:主要擅长颅内肿瘤的诊治,还有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树旭,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生,神经外科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1995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2002年获浙江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3 ~ 2004年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神经外科访问学习,2011年先后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神经外科及世界著名的凤凰城神经外科中心BNI学习。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脑血管性疾病、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近年来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如,但不限于:垂体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已承当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厅级科研项目6项。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防治、脑损伤后神经再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难治性脑膜瘤的综合治疗、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国际高质量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1本。同时兼任教学工作,任教浙江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总论《创伤》、《围手术期处理》。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擅长颅内肿瘤的诊治,还有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展开
  • 脊髓中央管扩张怎么治疗

    脊髓中央管扩张的治疗包括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病情稳定者可观察随访,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MRI复查;出现神经症状或扩张进行性加重时需手术,手术方式有脊髓中央管-蛛网膜下腔分流术和病变部位脊髓切开减压术。儿童患者随访要关注神经发育影响,手术需谨慎评估;老年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术后需精心护理康复并关注相关情况。 一、观察随访 1.适用情况: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脊髓中央管扩张患者,若病情稳定,可先采取观察随访的策略。例如一些因先天性脊髓发育变异导致的轻度中央管扩张,患者没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时。 2.随访内容: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功能状态;同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监测中央管扩张的进展情况。一般建议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MRI复查,关注中央管扩张的直径变化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出现神经症状:当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因脊髓中央管扩张导致下肢肌力逐渐下降,行走困难,或者出现排尿排便困难等情况。 扩张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检查显示脊髓中央管扩张直径进行性增大,有压迫脊髓进一步加重神经损害风险时,也应考虑手术。比如多次MRI检查发现中央管扩张直径在6-12个月内增加了一定比例(如超过2-3mm等)。 2.手术方式 脊髓中央管-蛛网膜下腔分流术:通过建立脊髓中央管与蛛网膜下腔的分流通道,使中央管内异常积聚的脑脊液引流至蛛网膜下腔,从而减轻脊髓中央管的扩张对脊髓实质的压迫。该手术需要精细操作,要准确找到合适的分流部位,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神经结构。 病变部位脊髓切开减压术:对于一些特定部位的脊髓中央管扩张,可考虑切开病变部位脊髓,直接减压。但此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风险收益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观察随访侧重: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髓中央管扩张的随访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对其神经发育的影响。除了常规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复查外,还要关注患儿的运动发育、智力发育等情况。因为脊髓中央管扩张可能影响神经传导,进而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手术谨慎评估: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考虑手术治疗时,要极其谨慎地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患者,若病情不是非常紧急,可能更倾向于先采取密切观察随访,待患儿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再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手术。 2.老年患者 基础疾病影响: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脊髓中央管扩张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例如在手术前要积极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指标,将其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恢复特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康复措施。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同时,在观察随访过程中,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基础疾病的变化对脊髓中央管扩张相关症状的影响。

    2025-09-29 13:19:33
  • 脑动脉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动脉瘤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包括先天性的血管壁结构异常,以及后天性的高血压致血管受高压冲击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等改变、头部创伤直接损伤脑血管、感染致血管炎破坏血管壁,还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某些遗传综合征等因素。 一、先天性因素 血管壁结构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壁的中层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发育缺陷或薄弱,使得局部血管壁在血流压力等因素作用下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例如,在胚胎期6-8周时,原始血管网分化发育异常,就可能导致部分血管结构薄弱,为日后脑动脉瘤的形成埋下隐患。这种先天性因素在儿童和青少年脑动脉瘤患者中也可能存在,只是相对后天因素所占比例可能不同。对于有家族中多人患脑动脉瘤情况的年轻人群,需更加警惕先天性因素的影响,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二、后天性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持续的高压冲击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壁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脑动脉瘤的风险比血压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在中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是较为常见的基础疾病,这类人群由于血压长期控制不佳,脑动脉瘤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对于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动脉瘤的重要措施,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等目标值,以降低脑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弹性减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血液在不光滑且弹性下降的血管内流动时,局部血管受到的应力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局部血管膨出形成动脉瘤。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所以中老年人群是脑动脉瘤的高发群体之一。对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脑动脉瘤的发生可能性。 创伤:头部受到外伤时,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头部撞击伤,可能会直接损伤脑血管,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和结构改变,进而引发脑动脉瘤。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的人群中需要关注,外伤后应及时进行头部相关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脑血管损伤及脑动脉瘤等情况。如果有头部外伤史且出现头痛、呕吐等异常症状,要高度警惕脑动脉瘤的可能,尽快就医进行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细菌栓子可能会随血液循环到达脑血管,引起血管炎,导致血管壁破坏,从而形成动脉瘤。感染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对于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脑血管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脑动脉瘤。 其他因素: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与脑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损伤等,酗酒会使血压升高、影响血管代谢等,这些都可能促进脑动脉瘤的形成。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习惯的人群,应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降低脑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另外,某些遗传综合征,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也与脑动脉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这类特殊人群需要进行更密切的遗传咨询和监测。

    2025-09-29 13:11:48
  • 垂体瘤术后如何保养

    垂体瘤术后需从多方面进行护理,包括密切监测激素水平与视力视野,注重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休息并适度活动,预防脑脊液漏和感染,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并给予心理支持。 一、术后康复监测 1.激素水平监测:垂体瘤术后需密切监测激素水平,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垂体瘤可能影响多种激素分泌,术后激素水平变化可通过血液检查明确。对于儿童垂体瘤患者,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更频繁监测;成年女性垂体瘤患者术后性激素变化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等。 2.视力视野监测:垂体瘤可能压迫视神经,术后要关注视力和视野情况。通过视力表检查视力,视野检查仪检测视野范围。老年患者术后视力视野恢复可能相对缓慢,需耐心观察;有基础眼部疾病的患者术后更要重视视力视野变化。 二、饮食调养 1.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身体修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苹果、橙子等)中获取。对于术后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儿童垂体瘤术后患者需要充足营养促进身体恢复和生长发育,应确保营养全面;术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鼻饲补充营养。 2.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辛辣、油腻、过咸食物的摄入。辛辣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油腻食物加重消化负担,过咸食物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垂体瘤术后患者,更要注意饮食中盐的摄入;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应尤其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 三、休息与活动 1.充足休息:术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人每天需要7-8小时睡眠。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各项生理功能的恢复。儿童垂体瘤术后患者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促进生长激素等的正常分泌和身体发育;术后身体虚弱的患者更要注意休息时间的保证。 2.适度活动:在术后恢复一段时间后可逐渐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散步等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对于老年垂体瘤术后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活动量;术后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活动。 四、并发症预防 1.脑脊液漏预防:术后要注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防止脑脊液漏。对于儿童垂体瘤患者,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哭闹等导致颅内压升高的情况;有慢性咳嗽病史的患者术后更要积极治疗咳嗽,预防脑脊液漏。 2.感染预防: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按照医嘱进行切口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如口腔卫生等。对于糖尿病患者垂体瘤术后,由于血糖高易发生感染,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并做好感染预防;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术后感染风险较高,要加强感染预防措施。 五、心理调适 1.情绪关注:垂体瘤术后患者可能因身体不适、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儿童垂体瘤术后患者可能因身体变化等产生心理压力,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成年患者也可能因疾病影响生活和工作而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关注其情绪变化并提供心理帮助。

    2025-09-29 13:09:43
  • 什么是脑膜瘤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成年人为多且女性略高发,病因不明,有遗传、外伤、辐射等可能,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头颅CT和MRI,治疗有手术和放疗,儿童和妊娠期脑膜瘤有特殊考虑。 脑膜瘤的发病情况 年龄与性别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成年人多见,3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在性别方面,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发病原因:目前脑膜瘤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等因素有关。例如,部分遗传性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发生脑膜瘤的风险会增加;头部受到严重外伤后,在外伤愈合后的若干年可能会诱发脑膜瘤;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群,脑膜瘤的发病几率相对较高。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 占位效应相关表现:肿瘤逐渐增大时,会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如果肿瘤位于大脑凸面,可能会导致局部癫痫发作、对侧肢体肌力减退等;若肿瘤位于鞍结节部位,可能会影响视力、视野,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情况;对于位于桥小脑角的脑膜瘤,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等症状。 颅内压增高表现:当肿瘤体积较大,占据颅内空间较多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颅内压增高还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等。 脑膜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病变,边界清楚,瘤内可见钙化,周围脑水肿相对较轻,增强扫描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头颅MRI:对脑膜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T1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还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 脑膜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尽可能将肿瘤完整切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对于位置较深、与重要神经血管粘连紧密的脑膜瘤,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切除率不断提高。 放射治疗: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脑膜瘤、复发的脑膜瘤或高龄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通过放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特殊人群脑膜瘤的相关考虑 儿童脑膜瘤:儿童脑膜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其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脑膜瘤生长速度可能相对较快,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颅内空间相对有限,肿瘤容易导致颅内压增高症状迅速出现。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权衡手术与放射治疗的利弊,因为放射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所以对于儿童脑膜瘤,应充分评估病情,优先考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再考虑适当的放射治疗。 妊娠期脑膜瘤:妊娠期发现脑膜瘤较为罕见。由于妊娠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状态,治疗脑膜瘤需要综合考虑胎儿的安全和母亲的病情。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症状,可在密切观察下等到产后再进行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引起明显的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可能需要在适当的妊娠阶段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相对增加,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外科、产科等)共同评估决策。

    2025-09-29 13:07:29
  • 后脑摔了起个包怎么办

    后脑摔了起包后早期24-48小时内冷敷,观察有无头痛等症状,48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若包大、肿胀不缓解或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休息(不同人群有别)、合理饮食(特殊人群有需)。 一、早期处理 1.冷敷: 时间与方法:后脑摔了起包后,在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起包的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例如,有研究表明,局部冷敷能够降低组织的代谢率,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程度。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皮肤。可以在冰袋和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 2.观察症状: 一般情况:密切观察受伤者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有颅脑损伤,需要及时就医。例如,严重的颅脑损伤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需要通过头颅CT等检查明确诊断。 年龄差异: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于颅脑损伤的耐受能力和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等非典型症状,所以对于儿童后脑摔包后更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等情况。 二、后期处理 1.热敷: 时间与方法:在受伤48小时后,可以进行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起包的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的吸收,有助于肿胀的消退。研究发现,热敷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流量,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特殊人群: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同时热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2.就医评估: 何时就医:如果起包较大,或者在冷敷、热敷后肿胀没有缓解反而加重,或者出现上述提到的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排除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严重情况。 不同人群就医建议:儿童后脑摔包后,即使症状看似不严重,由于其生理特点,也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因为儿童的颅脑损伤可能不易早期察觉严重问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等,后脑摔包后更要谨慎,及时就医排除颅脑损伤等情况。 三、日常注意事项 1.休息:受伤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休息可以减少头部的活动,有利于损伤部位的恢复。例如,过度活动可能会加重局部的出血和肿胀,不利于病情的好转。 年龄影响: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组织的修复;老年人休息时要注意体位舒适,避免颈部过度扭曲等加重头部不适的情况。 2.饮食:保持合理的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组织的修复,维生素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例如,维生素C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对损伤组织的修复有帮助。 特殊人群饮食: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糖分控制,避免高糖饮食影响恢复;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防止因消化功能减退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恢复。

    2025-09-29 12:53: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