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树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老年骨关节炎、老年膝关节骨刺、关节置换及翻修、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滑膜炎、肢体不等长、臀肌挛缩、关节结核及化脓性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叶树楠,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关节中心,骨科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关节置换及翻修医疗组组长。湖北省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技术学会骨组织分会委员、中国3D数字骨科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委员。自2000年起一直从事关节骨科临床工作,曾经开展湖北省第一例便携式导航膝关节置换,湖北省第一例LCCK膝关节翻修,湖北省第一例邦美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以及多例极重度髋膝关节翻修。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93级七年制专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攻读博士研究生,并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后。2006年及2007年,分别赴德国及法国学习人工关节置换。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骨科交流学者。 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同时作为课题组排名第二负责人,参加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科研论文方面,国际SCI英文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9本,201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获湖北省科技推广一等奖。展开
个人擅长
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老年骨关节炎、老年膝关节骨刺、关节置换及翻修、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滑膜炎、肢体不等长、臀肌挛缩、关节结核及化脓性感染。展开
  •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有多种症状,疼痛症状包括腰部疼痛(多因椎间盘突出刺激窦椎神经,长期重体力劳动等人群易出现)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不同节段突出放射部位不同,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有麻木(与放射痛部位一致,糖尿病患者合并时可能更明显)和肌力下降(严重突出压迫神经根致,老年人恢复相对困难);其他症状包含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症状,长期吸烟人群易出现,因吸烟致血管收缩加重神经缺血)和马尾神经综合征(较少见但严重,多见于中央型患者,孕妇因腹部增大等因素相对易出现)。 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最先出现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痛等。其产生原因是椎间盘突出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腰部急性损伤未恢复的人群,更易出现腰部疼痛症状,这是因为这类人群腰部承受的压力较大,椎间盘受到的应力增加,容易发生突出刺激神经引发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或足底等部位。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放射痛的部位有所不同,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引起小腿外侧及足背的放射痛;腰5-骶1椎间盘突出多导致小腿后侧及足底的放射痛。对于有长期久坐、腰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椎间盘长期受到异常应力,更容易发生突出压迫神经根,引发下肢放射性疼痛。 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麻木: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还可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感。麻木部位与放射性疼痛部位常相一致,例如下肢放射性疼痛区域往往伴有麻木。糖尿病患者本身神经已有一定病变基础,如果合并腰椎间盘突出,麻木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影响神经的感觉功能,使得对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压迫更敏感。 肌力下降: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神经根,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导致相应肌肉的肌力下降。比如,腰5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足背伸肌力减弱;骶1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足跖屈肌力减弱等。老年人由于肌肉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加上可能存在的骨质疏松等问题,若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肌力下降,恢复相对较困难,且更容易影响日常行走、站立等活动能力。 其他症状 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这是因为行走时椎管内神经根受压加重,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症状加重。长期吸烟的人群,由于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神经的血供,更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因为血管收缩会进一步加重神经根受压时的缺血情况。 马尾神经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的情况,较少见但需重视。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多见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腰部承受的压力增加,且孕期身体的激素变化等因素,若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相对更容易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因为孕期身体的生理改变会影响腰椎的稳定性和神经受压情况。

    2025-10-15 15:29:02
  • 脚扭伤半年还疼怎么办

    脚扭伤半年还疼可能由损伤未完全修复、创伤性关节炎、肌腱炎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体格检查、X线、MRI等检查方法明确,处理可采用非药物干预(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药物辅助(遵医嘱),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脚部锻炼。 一、原因分析 脚扭伤半年还疼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损伤未完全修复,比如韧带撕裂后愈合不良、软骨损伤等情况,这在运动爱好者或经常有脚部剧烈活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损伤组织没有得到充分的时间和合适的条件来恢复,就会持续疼痛;二是存在创伤性关节炎,脚扭伤后关节面不平整等因素可能引发,年龄较大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等组织的修复和适应能力下降;三是可能有肌腱炎等情况,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疼痛持续,一些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时间行走、站立的人群容易发生。 二、检查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脚部的肿胀情况、压痛部位、关节活动度等,通过按压不同部位来判断是骨骼、韧带还是软组织等哪个部位出问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时力度等要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比如儿童骨骼较软,检查要更轻柔。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能初步判断是否有骨折等情况,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进行,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但对于一些细微的软骨损伤等可能显示不清。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显示韧带、软骨、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能更准确地找出脚扭伤半年还疼的原因,尤其适合年龄较小但损伤较复杂的患者,因为它没有辐射危害相对更安全。 三、处理措施 1.非药物干预 休息与制动: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加重脚部负担的活动,根据年龄调整休息时间,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来促进恢复,年龄较大者也需让脚部得到充分放松,可使用支具等进行制动,限制脚部不必要的活动。 物理治疗 热敷:在损伤恢复后期可以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不同年龄人群要注意温度感受,儿童皮肤较娇嫩,温度不宜过高。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轻柔的脚部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但要注意力度,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轻柔。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脚部康复训练,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逐渐增加强度,儿童的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个性化设置,避免过度训练造成再次损伤。 2.药物辅助(需遵医嘱,这里仅提药物类别):如果疼痛较明显,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注意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这类药物,可选择更安全的局部外用药等。 四、预防建议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行走和运动姿势,避免在不平整的地面行走,不同年龄人群都要注意,儿童玩耍时要选择安全的环境,老年人外出要选择平坦道路。 2.加强脚部锻炼:适当进行脚部肌肉力量训练等,增强脚部的稳定性,儿童可通过简单的跳跃、踮脚等游戏来锻炼,成年人可进行针对性的脚部力量练习,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来增强脚部功能。

    2025-10-15 15:28:13
  • 脊柱出现弯曲是怎么回事

    脊柱弯曲有侧凸(冠状面偏离中线伴椎体旋转)和后凸(矢状面后凸角度增大)等类型,成因含先天性(如脊柱侧凸的分节不全等、后凸的椎体畸形)、神经肌肉性(如侧凸的神经肌肉病、后凸的神经纤维瘤病)、特发性等,不同人群如青少年需关注体态等,儿童先天性后凸需尽早检查,特殊病史人群要定期监测,孕期女性注意姿势,通过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测Cobb角)评估监测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一、脊柱弯曲的常见类型及定义 (一)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向侧方弯曲,同时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正常脊柱在冠状面呈直线,脊柱侧凸患者可见双肩不等高、脊柱偏离中线等表现。 (二)脊柱后凸 脊柱后凸是脊柱矢状面后凸角度增大,正常胸椎后凸约为20°-40°,当后凸角度超过45°时可定义为脊柱后凸,表现为背部隆起畸形。 二、脊柱弯曲的成因 (一)先天性因素 1.脊柱侧凸:胚胎发育时期脊柱分节不全、椎体形成障碍等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侧凸,如半椎体畸形等。 2.脊柱后凸:先天性椎体畸形,如楔形椎体、蝴蝶椎等,可引起脊柱后凸。 (二)神经肌肉性因素 1.脊柱侧凸: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脑瘫、脊髓灰质炎等,可导致肌肉力量不平衡,进而引发脊柱侧凸。 2.脊柱后凸:神经纤维瘤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导致脊柱后凸。 (三)特发性因素 1.脊柱侧凸:多见于青少年,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生长发育不平衡等有关,无明确的神经肌肉病变或先天性脊柱异常。 2.姿势性因素:长期不良姿势,如弯腰、单侧背负重物等,可导致脊柱后凸,青少年长期伏案学习、坐姿不正易增加脊柱后凸风险。 三、不同人群脊柱弯曲的影响及应对 (一)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柱侧凸中特发性脊柱侧凸较为常见,需关注身高增长速度、体态变化,若发现双肩不等高、背部不对称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评估。日常应保持正确坐姿、站姿,适度进行游泳等脊柱有益的运动。 (二)儿童群体 儿童脊柱后凸若为先天性椎体畸形等原因引起,需尽早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明确病情,必要时可能需干预治疗。同时,应避免儿童过早负重、长期弯腰等不良行为。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病史的人群,脊柱弯曲风险较高,需定期监测脊柱形态,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或相应治疗,以维持脊柱功能和体态稳定。 (四)孕期女性 孕期女性若原有脊柱问题,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加重脊柱弯曲,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孕期脊柱保健运动,如瑜伽中的脊柱舒缓动作(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四、脊柱弯曲的评估与监测 通过体格检查观察脊柱外观形态,结合影像学检查(X线是常用评估方法,可测量脊柱侧凸的Cobb角、脊柱后凸的Cobb角等指标,Cobb角用于判断脊柱弯曲的严重程度)进行明确诊断和病情评估,定期监测脊柱弯曲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025-10-15 15:27:08
  • 反应性关节炎严重吗

    反应性关节炎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其本身特点及一般表现有轻重差异,还受年龄(儿童易影响生长发育,成年忽视治疗可致严重情况)、生活方式(过度劳累加重负担、不良姿势加重损伤炎症)、病史(既往反复发作致关节更损、合并基础疾病影响治疗与病情)等因素影响,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一、疾病本身特点及一般严重程度表现 反应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可能仅出现轻微的关节症状,如单个或少数关节的轻度疼痛、肿胀,不影响正常的日常活动,通过休息等简单处理后症状可有所缓解。然而,也有部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出现多个关节的严重肿胀、疼痛,活动明显受限,甚至影响行走等基本生活能力。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外表现,如眼部受累可导致结膜炎、虹膜炎等,严重时可能影响视力;肠道受累可引起腹泻等症状;皮肤受累可出现银屑病样皮疹等,这些关节外表现的出现也会增加病情的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 二、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患者:儿童患反应性关节炎时,病情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不同。相对而言,儿童的免疫系统等处于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影响关节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等严重后果。例如,儿童反应性关节炎若累及大关节,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影响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儿童的行走、运动等能力,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反应性关节炎严重程度表现多样,一般来说,若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控制病情,避免发展为严重状态。但如果成年患者忽视病情,没有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病情可能逐渐加重,出现关节破坏等严重情况,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三、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加重关节的负担,对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来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关节频繁受到磨损和压力,炎症反应可能加剧,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会更明显。 不良姿势: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不正确的坐姿等,会影响关节的正常力学结构,使反应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受力不均衡,加重关节的损伤和炎症,从而加重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病史因素的影响 既往反复发作史:如果患者既往反应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那么再次发作时病情可能相对更严重。因为多次的炎症刺激会导致关节软骨、滑膜等组织进一步受损,关节功能恢复更困难,更容易出现关节畸形等严重后果。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若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会影响反应性关节炎的治疗和病情发展。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伤口愈合等,使得反应性关节炎的炎症难以控制,病情可能更严重且不易恢复。 总体而言,反应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2025-10-15 15:26:03
  • 颈肩肌筋膜炎怎么治

    颈肩肌筋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姿势调整、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儿童慎用,老年人防胃肠道刺激)、康复训练(颈肩部肌肉锻炼如颈部伸展、肩部绕环)、中医治疗(针灸推拿,依患者情况选穴、调手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姿势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需要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成年人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会使颈肩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加重肌筋膜炎。儿童若长期背负过重书包等也可能导致颈肩肌筋膜炎,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定时活动颈肩部,缓解肌肉疲劳。 适当休息,让颈肩部肌肉得到放松,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 2.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因为这类患者皮肤感觉可能不太敏感,更易受伤。 红外线照射:通过红外线的热作用深入组织内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照射距离一般为30-50厘米,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2次。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照射时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防止灼伤。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促进组织修复。治疗参数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设定,一般每周进行2-3次治疗。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器械的患者,应避免超声波治疗,防止影响医疗器械的正常工作。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但对于儿童,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胃肠道的刺激,可适当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三、康复训练 1.颈肩部肌肉锻炼 颈部伸展运动: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尽量用耳朵去靠近肩部,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进行。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动作幅度,儿童进行该运动时要注意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成年人可逐渐增加难度和幅度,但要以不引起疼痛加剧为度。 肩部绕环运动:双肩缓慢进行向前、向后的绕环动作,每个方向绕10-15次。老年人进行肩部绕环运动时要注意动作缓慢、轻柔,防止肩关节损伤。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疼痛。对于不同体质的患者,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手法有所不同。例如,体质虚寒的患者在选穴和针刺时需注意保暖和补法操作。儿童由于穴位较浅等特点,针灸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推拿:专业医生通过手法按摩颈肩部肌肉,缓解肌肉紧张。推拿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等调整手法力度。老年人肌肉较为松弛,手法不宜过重;儿童推拿时更要轻柔,以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为目的。

    2025-10-15 15:24: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