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树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老年骨关节炎、老年膝关节骨刺、关节置换及翻修、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滑膜炎、肢体不等长、臀肌挛缩、关节结核及化脓性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叶树楠,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关节中心,骨科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关节置换及翻修医疗组组长。湖北省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技术学会骨组织分会委员、中国3D数字骨科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委员。自2000年起一直从事关节骨科临床工作,曾经开展湖北省第一例便携式导航膝关节置换,湖北省第一例LCCK膝关节翻修,湖北省第一例邦美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以及多例极重度髋膝关节翻修。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93级七年制专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攻读博士研究生,并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后。2006年及2007年,分别赴德国及法国学习人工关节置换。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骨科交流学者。 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同时作为课题组排名第二负责人,参加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科研论文方面,国际SCI英文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9本,201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获湖北省科技推广一等奖。展开
个人擅长
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老年骨关节炎、老年膝关节骨刺、关节置换及翻修、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滑膜炎、肢体不等长、臀肌挛缩、关节结核及化脓性感染。展开
  • 胸椎压缩性骨折有哪些表现

    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引发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及严重时的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疼痛部位与骨折部位对应,性质多样且活动时加剧;脊柱会出现后凸或侧凸畸形;躯体活动不同程度受限;严重时骨折块移位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致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消失甚至二便失禁等,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影响表现各异。 疼痛性质:一般为局限性的刺痛、胀痛或酸痛,在活动、翻身、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往往会加剧,而休息时疼痛可有所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除。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不如年轻人清晰准确,需要仔细观察其身体姿势和行为表现来判断疼痛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若发生胸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出现哭闹不安、不愿活动相应部位等表现。 脊柱畸形 外观改变:骨折后由于椎体被压缩变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遭到破坏,可能会出现局部的脊柱后凸或侧凸畸形。从外观上看,受伤部位的脊柱会有明显的隆起或侧弯。对于青少年患者,脊柱的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胸椎压缩性骨折导致的脊柱畸形可能会对其身高增长和脊柱的正常发育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后续脊柱的生长情况。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后脊柱畸形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影响身体的平衡和日常活动能力。 活动受限 躯体活动: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活动受限,表现为不能正常屈伸、旋转脊柱。例如,无法自如地弯腰拾取物品,转身时会受到明显限制。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关节炎等的老年患者,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后会使活动受限的情况更加严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会大幅下降。年轻患者如果平时运动量较大,胸椎压缩性骨折后活动受限会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来恢复活动能力。 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情况) 脊髓或神经受压表现:如果骨折块移位明显,可能会压迫脊髓或周围神经,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表现有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或消失,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二便失禁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脊髓等神经组织相对较为娇嫩,胸椎压缩性骨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一旦发生,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和未来的肢体功能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尽快进行有效的治疗来减轻神经受压情况。老年患者如果同时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会因为基础疾病的影响而恢复相对较慢,并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2025-10-10 10:51:38
  • 熊猫眼是哪里骨折

    熊猫眼通常与眼眶骨折相关,眼眶骨折分为内壁、底壁、外壁骨折,分别有不同发生机制和影像学表现,不同人群因外伤等情况易出现相应眼眶骨折致熊猫眼,需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及时诊断治疗。 眼眶内壁骨折 发生机制:当面部受到外伤时,外力作用可能导致眼眶内壁薄弱处发生骨折。例如,眼部侧面受到撞击等情况,力量传导至眼眶内壁,使其结构破坏。在儿童中,由于其眼眶骨壁相对较薄且骨质柔韧性相对较好,发生眼眶内壁骨折时也可能出现熊猫眼表现,但机制与成人有相似之处,都是外力导致骨结构损伤。 影像学表现:通过眼眶CT等检查可清晰看到眼眶内壁有骨折线等改变,此时由于骨折处出血等情况,血液可能会渗透到眼眶周围组织,进而出现熊猫眼症状,表现为眼周皮肤呈现青紫色,类似熊猫眼的外观。 眼眶底壁骨折 发生机制:当面部下方受到较大冲击力时,如车祸中面部撞击到方向盘等情况,力量可传递至眼眶底壁,导致底壁骨折。这种骨折会使眶内容物可能疝入上颌窦等邻近结构,同时骨折处的出血等会蔓延至眼周组织。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例如老年人,本身骨质可能有一定疏松等情况,发生眼眶底壁骨折相对儿童等人群更易出现相关出血蔓延至眼周导致熊猫眼的情况;而年轻人在遭受较大外力时也可能出现此类骨折及熊猫眼表现。 影像学表现:眼眶CT检查可发现眼眶底壁有骨折征象,眼周软组织内可能有积血等表现,从而呈现熊猫眼的外观。 眼眶外壁骨折 发生机制:当面部外侧受到强烈撞击时,如被他人拳击面部外侧等情况,可能引发眼眶外壁骨折。骨折处的出血等会向眼周扩散,导致熊猫眼出现。在不同生活方式下,例如从事高风险运动(如拳击、极限运动等)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因面部受到撞击而发生眼眶外壁骨折及出现熊猫眼;而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遭遇意外撞击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概率相对较低。 影像学表现:眼眶CT可见眼眶外壁骨折线等改变,眼周组织因出血等出现熊猫眼的外观表现。 总之,熊猫眼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眼眶骨折,尤其是上述不同部位的眼眶骨折情况较为常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眼眶CT等)可以明确是否存在骨折以及骨折的具体部位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面临外伤时需要警惕眼眶骨折导致熊猫眼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0 10:49:38
  • 骨裂多久可以下地走路

    骨裂多久能下地走路受骨折部位、年龄、治疗方式影响,上肢骨裂恢复较快,下肢骨裂更长;儿童愈合快,成人次之,老年人更久;保守治疗4-6周部分负重,手术治疗术后2-4周部分负重,下地需循序渐进并定期复查,有陪同防意外。 一、骨折部位 上肢骨裂:上肢骨裂相对恢复较快,一般4-6周左右可根据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部分负重下地活动,但完全正常下地走路可能需要2-3个月,例如桡骨远端骨裂,其血液循环较好,骨折愈合相对顺利。 下肢骨裂:下肢骨裂下地走路时间相对较长。如胫骨骨裂,一般需要6-12周左右开始部分负重,完全正常走路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因为下肢要承受身体重量,骨折愈合需要更充足的时间来保证稳定性。 二、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骨折愈合能力强,骨裂恢复相对较快。一般儿童下肢骨裂4-8周左右可能就可以在保护下部分下地走路,但具体还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判断,儿童新陈代谢快,骨折愈合速度比成人快。 成人:成人骨裂下地走路时间通常较儿童长,一般上肢骨裂4-8周部分负重,下肢骨裂6-12周部分负重,完全走路时间成人可能需要2-6个月不等,成人骨折愈合速度相对儿童较慢。 老年人:老年人骨裂后下地走路时间更久,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能力差,下肢骨裂可能需要12周甚至更久才能部分负重下地,完全正常走路可能需要6个月以上,且老年人下地走路时需要更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再次受伤。 三、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采取石膏或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疗的骨裂,一般在固定4-6周左右拍摄X线片,若骨折处有初步愈合迹象,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部分负重下地走路。例如小腿骨裂保守治疗,固定后4-6周先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部分负重。 手术治疗:如果骨裂采取了手术内固定治疗,一般术后2-4周可根据恢复情况开始部分负重下地,但完全正常走路时间可能与保守治疗类似,不过手术治疗能更早为下地走路提供一定的稳定性基础,如股骨骨裂手术内固定后,恢复顺利的话2-4周可能就可以部分负重。 在骨裂恢复下地走路过程中,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和行走时间,并且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调整下地走路的计划。同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下地走路时都需要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2025-10-10 10:47:07
  • 单侧股骨头坏死能治吗

    单侧股骨头坏死能治,治疗方法分非手术和手术两类。非手术有限制负重(早期坏死范围小者适用,儿童需注意)和药物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需遵医嘱,儿童慎用影响发育药物);手术包括保髋的髓芯减压术(早期坏死范围小者适用,儿童相对安全)、带血管蒂骨移植术(坏死范围有限者适用,儿童需评估血管),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坏死严重、其他治疗不佳时考虑,儿童成年后病情恶化才考虑且要考虑假体寿命),需根据病情、年龄等个体化制定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限制负重:通过拄拐等方式减少患侧髋关节的负重,避免股骨头进一步塌陷,这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尤为重要。例如,研究表明,限制负重可以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展速度,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适用于病变处于早期、坏死范围较小的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均可考虑,但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限制负重的方式方法,要确保其能够配合且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药物治疗:目前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比如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但药物治疗的效果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药物选择和剂量等需谨慎调整,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不恰当药物。 二、手术治疗 保髋手术 髓芯减压术:通过降低骨髓内压力,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坏死组织修复。适用于股骨头坏死早期,坏死范围较小的患者。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该手术相对较为安全,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带血管蒂骨移植术:将自身带有血管的骨组织移植到股骨头坏死区域,为坏死区提供血运和骨修复材料。这种手术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适用于坏死范围有限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的血管条件等不同,儿童患者进行该手术时要充分评估血管情况,以确保手术效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当股骨头坏死严重,关节功能严重受限,非手术治疗和保髋手术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该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还在发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通常是在成年后病情进一步恶化时才会考虑,且需要考虑假体的使用寿命等问题。 单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025-10-10 10:45:25
  • 怎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式包括观察等待、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轻度且骨骼未成熟、侧凸<20°-25°可观察等待;Cobb角20°-40°且骨骼未成熟可选支具治疗;Cobb角>40°-50°等情况需手术,手术包括脊柱融合术和生长棒技术,治疗需综合多因素,早期诊断治疗很重要。 支具治疗 当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程度在Cobb角20°-40°之间,且骨骼尚未成熟时,支具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支具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外力限制脊柱的侧凸进展。不同类型的支具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例如Milwaukee支具等。在使用支具治疗时,需要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佩戴,并且要定期复查,根据脊柱生长和侧凸进展情况调整支具。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佩戴支具可能会面临舒适度的问题,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佩戴支具后的反应,确保支具佩戴的有效性和舒适性。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一般来说,当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Cobb角大于40°-50°,或者侧凸进展较快,以及脊柱侧凸影响到心肺功能等重要器官功能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骨骼尚未成熟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过早手术可能会影响脊柱的生长发育,过晚手术则可能导致脊柱侧凸严重,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手术方式: 脊柱融合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将脊柱的部分椎体融合在一起,来纠正脊柱侧凸并防止侧凸进一步进展。手术中会使用植骨等方法促进融合。对于儿童患者,脊柱融合术可能会对脊柱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医生在手术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生长潜力,尽量选择对脊柱生长影响较小的融合节段。 生长棒技术:适用于骨骼尚未成熟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生长棒可以在不融合脊柱的情况下,随着患者的生长逐渐延长,持续纠正脊柱侧凸。这种手术方式能够保留脊柱的生长能力,减少对患者未来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但需要多次进行手术调整生长棒。在儿童进行生长棒技术手术后,需要密切关注脊柱的生长情况以及生长棒的位置等,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相关评估。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骼发育情况、侧凸的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脊柱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10-10 10:43: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