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老年骨关节炎、老年膝关节骨刺、关节置换及翻修、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滑膜炎、肢体不等长、臀肌挛缩、关节结核及化脓性感染。
向 Ta 提问
-
筋膜是什么
筋膜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在皮下,含脂肪等,不同个体部位有差异,深筋膜在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被相关组织,有支持、保护和运动传导等作用,不同生活方式、年龄、病史的人筋膜有相应变化。 从功能方面来说,筋膜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传导等作用。在运动过程中,筋膜可以协调肌肉的运动,比如当人体进行肢体运动时,筋膜能将肌肉的收缩力有效地传递,帮助完成准确的动作。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比如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其筋膜可能会因长期的运动刺激而发生适应性变化,以更好地适应运动需求;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筋膜的弹性等可能会下降。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的筋膜相对较柔软、有较好的弹性,随着年龄增长到中老年,筋膜的弹性逐渐减退,韧性也可能下降,这也是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筋膜相关问题如筋膜拉伤等的一个因素;在病史方面,如果有过筋膜相关的损伤病史,再次受伤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而且恢复过程可能会受到影响。
2025-10-10 09:22:20 -
手腕腱鞘炎骨头凸起
手腕腱鞘炎骨头凸起可能由长期过度使用、外伤等致腱鞘慢性炎症改变引起,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X线等检查,休息、热敷、按摩等非药物干预,且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可能的成因及机制 手腕腱鞘炎骨头凸起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长期过度使用手腕,如频繁打字、织毛衣等,会使腱鞘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增厚、肿胀,可能在外观上表现为骨头凸起样改变。此外,外伤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腱鞘炎,进而出现局部的异常凸起情况。从解剖角度看,手腕部位的肌腱、腱鞘等结构在长期劳损或其他刺激下发生病理改变,引起组织的增生、肿胀等,使得局部外观上有骨头凸起的表现。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感到手腕局部疼痛、压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且能摸到局部的凸起。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手腕活动受限等情况。例如,频繁使用手腕工作的人群,若出现手腕疼痛伴局部凸起,需考虑腱鞘炎可能。 相关检查:医生一般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手腕局部的情况。还可能借助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腱鞘的增厚情况、肌腱周围的炎症等;X线检查虽主要观察骨骼情况,但也能辅助排除骨骼本身的其他病变,帮助明确是否是腱鞘炎导致的骨头凸起相关表现。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休息:让手腕充分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比如,减少长时间打字、握持重物等活动,给手腕腱鞘一个恢复的时间,防止炎症进一步加重,有助于缓解骨头凸起相关的不适。对于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上班族要减少连续工作时长;家庭主妇则要减少长时间做家务的频率等。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手腕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温热的刺激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腱鞘的炎症反应,缓解肿胀,对改善骨头凸起相关症状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时需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儿童皮肤娇嫩,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按摩: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适度的手腕按摩,能够放松肌腱和腱鞘,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法,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加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按摩需谨慎,应遵循专业人员的建议。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手腕腱鞘炎骨头凸起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长期不当手部活动,如过度抓握玩具等情况,也要引起重视。儿童的手腕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非药物干预是主要的处理方式,要引导儿童减少过度使用手腕的活动,家长要关注儿童手部的异常表现,及时采取适当的休息等措施,若情况无改善需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手腕腱鞘炎骨头凸起可能与关节退变等因素相关。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非药物干预时,物理治疗要更加轻柔,休息要保证充足。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要注意在处理手腕腱鞘炎时,避免因局部处理不当影响整体健康,就医时要告知医生相关基础病史。 女性:女性由于可能有一些特殊的手部活动习惯,如更频繁的手工劳作、使用手机等,相对更容易出现手腕腱鞘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手部活动,如使用手机时定时休息,做手工时适当变换姿势等。同时,女性在选择治疗方式时,也要综合自身情况,优先考虑对生活影响较小的非药物干预方法等。
2025-09-28 13:28:10 -
肩周炎主要原因
肩周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随着年龄增长的软组织退行性变,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导致的肩关节损伤积累,肩部外伤后治疗不当引发的组织粘连等病理改变,肩部固定过久引起的废用性萎缩粘连,以及颈椎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影响。 一、软组织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例如肩袖肌腱、关节囊等组织的弹性和强度下降。这种退行性变使得肩关节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增加了肩周炎发生的风险。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是肩周炎较为常见的一个内在原因,因为随着年龄的递增,身体的各项机能包括软组织的功能都会逐渐衰退。 二、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 1.肩部过度活动: 长期从事需要频繁肩关节活动的职业,如打字员、画家等,或者进行过度的肩部运动,像游泳、打网球等,如果运动强度过大或姿势不正确,会使肩关节长时间处于紧张、磨损状态。例如,打网球时需要反复的肩关节外展、内旋等动作,如果动作不规范,会过度磨损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导致肩关节慢性损伤,进而引发肩周炎。 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肩关节,如长时间背重物等,也会使肩关节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软组织的损伤积累,最终引发肩周炎。 2.姿势不良: 长期伏案工作且坐姿不正确,例如弯腰驼背、头部前伸等姿势,会使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处于不正常的紧张状态,影响肩关节的血液循环和正常的力学平衡。长时间保持这种不良姿势,会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慢性劳损,增加肩周炎的发生几率。比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的人群,由于头部姿势不良,会牵连肩关节周围肌肉紧张,久而久之易引发肩周炎。 三、肩部外伤 肩部受到急性外伤后,如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脱位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会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例如,肱骨近端骨折后,在恢复过程中如果肩关节没有得到适当的活动和康复治疗,容易出现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进而发展为肩周炎。而且外伤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控制,也会影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肩周炎的发病风险。 四、肩部固定过久 因某些疾病需要长时间肩部固定,如上肢骨折后使用石膏固定肩关节,或者因病卧床需要长时间保持肩关节不动,会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废用性萎缩、粘连等。例如,上肢骨折后石膏固定3-4周以上,肩关节长期缺乏活动,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会逐渐挛缩,周围肌肉也会出现萎缩,从而引发肩周炎。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固定限制了肩关节的正常活动,破坏了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力学平衡。 五、其他疾病影响 1.颈椎病: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病变,可能会压迫支配肩部的神经,导致肩部肌肉痉挛、疼痛,并且影响肩部的血液循环。长期的颈椎病不愈,会使肩部肌肉长期处于异常状态,进而引发肩周炎。例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的颈椎神经根受到压迫,会反射性地引起肩部疼痛和肌肉紧张,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并发肩周炎。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肩周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糖尿病会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会影响肩部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肌肉力量下降、感觉异常等;血管病变会影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使组织的修复和营养供应受到影响,从而增加肩周炎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肩周炎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数倍。
2025-09-28 13:26:42 -
宝宝髋关节不对称怎么办
宝宝髋关节不对称需经专业检查明确,如体格检查、超声(6月内首选)或X线(6月以上)等。生理性不对称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随访观察,病理性的6月内用帕夫利克吊带,6月-18月可能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8月以上严重者需手术,婴儿护理要注意体位、定期复查及轻柔操作。 一、初步检查与诊断 宝宝髋关节不对称首先需通过专业检查来明确情况,常见的检查方法有体格检查,如Ortolani试验、Barlow试验等,还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6个月以内婴儿首选,能清晰显示髋关节软骨、股骨头、髋臼等结构)、X线检查(6个月以上婴儿可考虑,可观察骨骼形态等)来准确诊断髋关节发育情况。 (一)超声检查的意义 超声检查对婴儿髋关节不对称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它能在早期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等问题,因为婴儿髋关节软骨等结构在超声下显示清晰,可通过测量髋臼角、股骨头覆盖率等指标来评估髋关节是否正常。一般建议在婴儿出生后4-6周进行首次超声检查,若发现异常需定期复查监测髋关节发育变化。 (二)X线检查的考量 X线检查虽能看到骨骼情况,但因有辐射,对于6个月以内婴儿应谨慎选择,而6个月以上婴儿当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怀疑有骨骼结构明显异常时才考虑。通过X线可观察股骨头与髋臼的对位关系等。 二、不同情况的处理措施 (一)生理性髋关节不对称 部分婴儿可能存在生理性的髋关节不对称,随着生长发育可自行纠正。对于这种情况,要注意婴儿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包裹导致髋关节处于不自然的姿势,如让婴儿保持下肢自然外展的姿势,可使用宽松的尿布等,同时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监测髋关节发育情况。 (二)病理性髋关节不对称 如果是病理性的髋关节不对称,如髋关节发育不良等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6个月以内婴儿:多采用Pavlikharness(帕夫利克吊带)治疗,通过吊带将髋关节保持在屈曲、外展的位置,促进髋关节正常发育。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超声,观察髋关节恢复情况,一般需要佩戴吊带数周甚至数月,同时要注意吊带的佩戴松紧度等,确保婴儿舒适且能起到治疗作用。 6个月-18个月婴儿:可能需要进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等治疗方法,通过手法复位后用石膏固定髋关节,使其处于正常的解剖位置,促进髋关节发育。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婴儿的肢体血运、皮肤情况等,防止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 18个月以上儿童:如果髋关节不对称情况较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骨盆截骨术等,通过手术来纠正髋关节的结构异常,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手术治疗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帮助髋关节功能恢复。 三、特殊人群(婴儿)的护理要点 婴儿在面对髋关节不对称的情况时,护理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婴儿的体位护理,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避免让婴儿总是仰卧且下肢过度伸直等,可适当让婴儿采取俯卧位等姿势,但要有人看护,防止窒息等意外发生。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婴儿进行复查,监测髋关节恢复进度。另外,在给婴儿更换尿布等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髋关节。 总之,宝宝髋关节不对称需要及时通过专业检查明确情况,然后根据不同的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注重婴儿的护理和随访观察,以保障婴儿髋关节正常发育,恢复正常功能。
2025-09-28 13:22:05 -
如何自我检查是不是得了颈椎病
颈椎病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进行身体检查及借助特殊检查辅助判断,症状表现有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无力,下肢行走异常等;身体检查包括压痛点检查和颈椎活动度检查;特殊检查有X线可看颈椎生理曲度等情况,MRI能清晰显示颈椎结构受压等情况。 一、观察症状表现 1.颈部症状 疼痛:颈椎病患者常出现颈部疼痛,疼痛可呈酸痛、胀痛或刺痛等不同性质,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如果出现颈部频繁疼痛且持续不缓解,需警惕颈椎病可能。对于儿童,如果因不良姿势导致颈部疼痛,也可能与颈椎发育等相关问题有关,需进一步关注。 僵硬:颈部感觉发紧、僵硬,活动不灵活,早晨起床时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颈部僵硬感往往较为明显。比如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后,颈部僵硬感加重,这可能是颈椎病早期表现之一。 2.上肢症状 麻木:上肢可能出现麻木感,多从手指开始,逐渐向手臂蔓延。如果是神经根型颈椎病,麻木症状可能较为典型。例如,患者会感觉手指或手臂像戴了手套一样麻木,这是因为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影响神经传导所致。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年轻人长期使用电子设备,老年人颈椎退变都可能引发。 无力:上肢力量减弱,拿东西时容易掉落,比如原本能轻松拿起的水杯,此时感觉拿不稳。这是由于神经受压迫后,肌肉所受神经支配受到影响,导致肌肉力量下降。 3.下肢症状 行走异常:行走时可能出现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好像脚底下没有踏实的地方。这是脊髓型颈椎病较典型的表现,因为脊髓受到压迫,影响了下肢的运动神经传导,导致行走功能出现障碍。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更要高度警惕颈椎病,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的可能性增加。 二、进行身体检查 1.压痛点检查 用手指按压颈部两侧及肩部等部位,寻找压痛点。颈椎病患者相应部位可能有明显压痛点,且按压时可能会引发上肢放射性疼痛。比如在颈椎椎体旁按压时,如果出现上肢放射痛,提示可能存在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不同人群压痛点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压痛点的存在往往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体征。 2.颈椎活动度检查 让患者主动活动颈部,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动作。正常情况下颈部活动灵活,范围较大。而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度往往受限,比如前屈时感觉颈部紧张,后伸时疼痛加重等。儿童进行颈椎活动度检查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因为儿童颈椎相对较脆弱;老年人检查时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损伤。 三、借助特殊检查辅助判断 1.影像学检查初步筛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或反弓,椎体有无骨质增生,椎间隙是否变窄等情况。例如,正常颈椎生理曲度是向前凸的,如果X线显示生理曲度变直,可能提示颈椎有退变等问题。不同年龄人群正常颈椎生理曲度略有差异,儿童颈椎生理曲度相对较浅,老年人可能因退变导致曲度改变更明显。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脊髓、神经根等结构是否受压。通过MRI可以看到椎间盘是否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脊髓有无变性等情况。对于怀疑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MRI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明确诊断提供准确依据。不同人群进行MRI检查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配合检查,比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2025-09-28 13: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