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劲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泌尿系统、肿瘤、结石、前列腺增生、包皮过长、尿道狭窄等常见的疑难复杂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原劲杨,留日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日语临床医学班,2005年获得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博士学位,现承担1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及发表国际学术论文40余篇,擅长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积水、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包皮过长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个人擅长
泌尿系统、肿瘤、结石、前列腺增生、包皮过长、尿道狭窄等常见的疑难复杂疾病的治疗。展开
  • 女性尿液浑浊有臭味

    女性尿液浑浊有臭味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原因引起,需及时就医检查,包括尿液相关及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注意个人卫生等一般护理措施缓解,妊娠期和绝经后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应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一、可能的原因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女性生理结构因素: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容易逆行进入尿道引发感染。性生活、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例如,性生活后若不及时清洁,细菌更易侵入尿道。 2.感染病原体及症状表现: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除了尿液浑浊有臭味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细菌等增多。 (二)膀胱炎 1.病因:除了上述泌尿系统感染的一般因素外,长期留置导尿管、膀胱结石等也可能诱发膀胱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膀胱炎。 2.症状特点:除尿液异常外,可有耻骨上膀胱区疼痛、压痛,尿液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等。 (三)肾盂肾炎 1.发病机制:多由下尿路感染上行蔓延至肾盂引起,也可通过血行感染等途径。女性妊娠期由于输尿管蠕动减弱等原因,肾盂肾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临床表现:除尿液浑浊有臭味外,常伴有发热、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腰部可有叩击痛,尿液检查除有白细胞、细菌外,可能还会有蛋白尿等。 二、应对建议 (一)及时就医检查 1.进行尿液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尿细菌培养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其他检查:必要时可能还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其他病变。 (二)一般护理措施 1.增加饮水量: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有助于减少细菌在尿道的停留时间,缓解尿液浑浊有臭味的情况。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左右,分多次饮用。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女性在月经期间要特别注意及时更换卫生巾。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尿液浑浊有臭味时,由于孕妇和胎儿的特殊性,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自行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差,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时,应积极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适当考虑补充雌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来提高局部抵抗力,同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总之,女性出现尿液浑浊有臭味的情况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注意根据自身情况,如年龄、是否妊娠等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和治疗。

    2025-09-30 11:51:54
  • 膀胱一直胀尿完还胀怎么回事

    膀胱一直胀尿完还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泌尿系统感染(女性因尿道短直更易患,儿童及老年人也可发病)、膀胱结石(男性相对多见,儿童与营养不良相关,老年人可因代谢问题形成)、前列腺增生(多见于男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神经源性膀胱(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膀胱过度活动症(各年龄段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及机制: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感染会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敏感性增高,即使尿液排空后,仍会有胀感。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膀胱一直胀尿完还胀的症状。 2.年龄性别影响: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患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育龄女性。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也可能因卫生等因素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出现该症状。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也较高,且症状可能不典型,但也可能出现膀胱胀感。 二、膀胱结石 1.原因及机制:膀胱内形成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频繁收缩,即便尿完后,结石对膀胱黏膜的刺激仍存在,从而引起胀感。膀胱结石的形成与尿液中某些成分异常、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 2.年龄性别影响:男性膀胱结石相对多见,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不畅有关。儿童膀胱结石多与营养不良等因素相关。老年人也可能因代谢等问题形成膀胱结石出现相应症状。 三、前列腺增生(多见于男性) 1.原因及机制: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梗阻,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从而使患者感觉膀胱一直胀,尿完后仍有胀感。随着病情进展,梗阻逐渐加重,这种症状会更明显。 2.年龄性别影响:主要发生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男性中较多见,年龄越大,发病概率越高。 四、神经源性膀胱 1.原因及机制:神经系统病变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导致膀胱功能紊乱。例如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能引起神经源性膀胱,使得膀胱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出现尿完后仍胀的情况。 2.年龄性别影响:各种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易出现,男性和女性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五、膀胱过度活动症 1.原因及机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不自主收缩,导致尿频、尿急,有时也会感觉尿完后仍有胀感。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 2.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激素等因素有关。 如果出现膀胱一直胀尿完还胀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11:50:38
  • 精神性尿频是什么症状

    精神性尿频主要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每次尿量少,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其症状表现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有关,儿童可能因新环境等精神因素出现,成年男性女性诱因情境有别,长期高压力、缺乏规律生活易诱发,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泌尿系统疾病史者更易出现。 与年龄因素的关联 儿童时期:儿童出现精神性尿频时,可能表现为在学校等环境中频繁要求去厕所,而身体检查可能无明显的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这可能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关,比如在新环境不适应、受到老师批评等精神因素影响下出现排尿次数增多。而且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有精神刺激较易出现这种情况。 成年时期:成年人出现精神性尿频可能与工作压力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导致的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比如工作中面临项目deadlines压力大时,可能会频繁出现排尿次数增多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表现。 与性别因素的关联 女性: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精神性尿频。因为女性的心理相对更细腻,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际关系等精神刺激时,更易出现情绪波动,进而引发精神性尿频。例如女性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等精神压力下,可能频繁出现排尿次数增多的症状。 男性:男性也可能出现精神性尿频,但相对女性可能诱因有所不同。男性可能在工作中的竞争压力、社会角色带来的压力等精神因素影响下出现该症状,不过整体上精神性尿频在男女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少这一核心症状,只是诱因可能因性别差异在具体情境上有所不同。 与生活方式因素的关联 长期高压力生活方式: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下,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精神持续高度紧张等,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导致精神性尿频的发生。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工作节奏快的人群,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更易出现频繁排尿但每次尿量少的症状。 缺乏规律生活:生活不规律,如睡眠不足、饮食无节制等,也可能影响精神状态,进而诱发精神性尿频。比如长期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身体和精神处于疲劳状态,更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出现排尿次数增多的情况。 与病史因素的关联 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如果既往有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病史,那么出现精神性尿频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这类患者本身存在精神方面的易感性,在受到一定精神刺激时,更易出现排尿功能的紊乱,表现为精神性尿频。例如既往有焦虑症病史的患者,在遇到新的精神应激事件时,可能再次出现精神性尿频的症状。 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史:虽然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史本身不一定直接导致精神性尿频,但如果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已经治愈,但患者仍存在对泌尿系统健康过度担忧等精神因素,也可能诱发精神性尿频。比如既往有过膀胱炎但已治愈的患者,可能因担心疾病复发等精神因素出现频繁排尿的症状。

    2025-09-30 11:50:02
  • 小便痒怎么办

    小便痒可能由局部卫生不良、感染、过敏等引起,非药物缓解可通过保持局部清洁(儿童和成人方式不同)、避免刺激(饮食和搔抓方面),持续不缓解伴其他症状要就医,不同特殊人群(女性、男性、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医生会据病因检查后处理,药物使用遵医嘱。 一、明确小便痒的可能原因 小便痒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局部卫生不良、感染因素等。局部卫生不良时,如不及时清洁会阴部,尿液、汗液等残留刺激皮肤可导致瘙痒;感染方面,尿道炎、外阴炎等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的感染是常见原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引发炎症反应,可出现小便痒的症状,此外,过敏因素也可能导致小便痒,比如对卫生巾、内裤材质等过敏。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保持局部清洁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部,从前向后清洗,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引起感染。女孩的话,阴唇等部位要清洗到位;男孩要注意清洗包皮周围。对于成年人,同样要每日用清水清洗,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生活方式: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这样可以减少局部的摩擦和不透气情况,有助于缓解小便痒。 避免刺激 饮食方面: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局部的不适症状。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菠菜等,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局部皮肤黏膜的健康。 避免搔抓:小便痒时尽量不要用手搔抓,防止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如果实在忍不住,可以轻轻拍打局部来缓解瘙痒感。 三、就医及药物相关情况(仅提及可能涉及的情况,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 如果小便痒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白带异常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分泌物涂片等,以明确病因。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且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用药差异等情况,比如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导致小便痒。在月经期间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卫生巾。怀孕的女性出现小便痒时要谨慎处理,因为一些药物在孕期的安全性需要考虑,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男性:男性如果有包皮过长的情况,容易藏污纳垢,增加感染风险导致小便痒。要注意定期清洗包皮内板,如果反复出现小便痒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是否进行包皮环切术等治疗。 儿童:儿童小便痒要更加重视,因为儿童表达可能不清楚,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会阴部情况。如果是婴幼儿,要注意尿布的更换频率,保持臀部干燥,避免尿布皮炎等情况引发小便痒。同时,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025-09-30 11:49:19
  • 多囊肾肾切除手术风险大吗

    多囊肾肾切除手术有出血、感染、脏器损伤、麻醉等风险,患者年龄、肾功能状况、囊肿情况等影响手术风险,可通过术前全面评估、选经验丰富医生用合适手术方式及精心术后护理降低风险。 出血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尤其是多囊肾患者肾脏体积增大,正常解剖结构受影响,血管分布异常增加了出血概率。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差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风险。 感染风险:手术是有创操作,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若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脏器损伤风险:周围脏器如肠道等可能在手术中受到误伤。对于有过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腔粘连情况复杂,增加了脏器损伤的可能性。 麻醉风险: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麻醉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和代谢特点,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麻醉风险也需特别关注。 影响手术风险的相关因素 患者年龄: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会进一步增加手术风险。 肾功能状况:多囊肾患者若肾功能已严重受损,身体内环境紊乱,手术耐受性会降低,手术风险相应增加。例如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的患者,手术中可能出现更多并发症。 囊肿情况:囊肿体积过大、数量过多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进而增加手术风险。巨大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使手术分离困难,容易导致周围组织损伤。 降低手术风险的措施 术前评估: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内科医生协助下控制基础疾病,如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调整至相对理想范围后再考虑手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进行相应的评估和预处理。 手术技术:选择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采用精细的手术操作,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多囊肾肾切除手术相对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可降低部分手术风险,但对医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切口情况、尿液情况等。加强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给予特殊的护理关注,老年患者加强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儿童患者注重术后的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情况的观察。 多囊肾肾切除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其风险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精心的术后护理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风险。

    2025-09-30 11:47: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