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擅长: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男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士更,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促会泌尿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结石学组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浙江省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展开
个人擅长
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男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该怎样去除肾结石

    肾结石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有大量饮水、适度运动等措施)、药物治疗(有排石、溶石药物,使用需遵医嘱)、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0.6-2厘米肾结石,输尿管镜取石术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和小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较大肾结石)、饮食调整(根据结石成分调整,如草酸钙、尿酸、感染性结石分别注意不同饮食),且需定期复查。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直径小于0.6厘米、表面光滑、结石以下尿路无梗阻的肾结石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 2.具体措施 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3000毫升以上,增加尿量,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需根据体重合理调整饮水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维持尿液稀释状态。 适度运动:如跳绳、跳跃等运动,可促进结石移动,利于结石排出。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运动需适度,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病情加重。例如,老年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时,运动应选择较为缓和的方式,如慢走等。 二、药物治疗 1.排石药物: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利于结石排出。但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排石药物需谨慎评估。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对于儿童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更适合的药物剂型。 2.溶石药物: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结石,如尿酸结石等,可使用溶石药物。但溶石治疗的疗程较长,需要定期监测尿液和结石情况。 三、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直径0.6-2厘米的肾结石。 操作原理:利用冲击波聚焦后击碎结石,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时需考虑其骨骼、器官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能量参数,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度损伤。 2.输尿管镜取石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和一些较小的肾结石。 手术过程:通过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后取出或击碎结石。对于女性患者,需注意尿道解剖结构与男性的差异,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3.经皮肾镜取石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结石。 手术原理:通过腰部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取出结石。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其肾功能和身体状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四、饮食调整 1.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 草酸钙结石:应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巧克力等。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长期大量食用高草酸食物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 尿酸结石:需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碱化尿液,利于尿酸结石的溶解。 感染性结石: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尿路感染,同时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结构。 五、定期复查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都需要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或腹部X线等检查,以了解结石的排出情况和有无复发等。对于有结石病史的人群,定期复查尤为重要,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和预防方案。

    2025-10-13 12:42:36
  • 为什么尿会痛

    尿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侵袭致尿路黏膜炎症)、泌尿系统结石(结石移动损伤黏膜或引起梗阻继发感染)、性传播疾病(淋病奈瑟菌、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致尿道炎症)以及其他因素(化学物质刺激、过敏反应等)。 一、泌尿系统感染 1.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大肠杆菌等细菌侵袭泌尿系统,如尿道、膀胱等部位时,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刺激使得尿路黏膜敏感性增高,当尿液通过时就会产生疼痛感觉。例如,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细菌更容易侵入,相对男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痛。儿童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可能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引发尿痛情况,因为儿童的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防护能力相对较弱。 2.感染后的病理变化:感染发生后,尿路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等改变,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刺激这些受损的黏膜,从而产生尿痛症状,同时可能还伴有尿频、尿急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泌尿系统结石 1.结石刺激尿路黏膜: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等在尿路中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比如肾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会刮擦黏膜,引起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尿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结石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与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而老年人可能与尿路梗阻等因素相关。对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结石导致尿痛。 2.结石引起的梗阻与继发感染:结石还可能造成尿路梗阻,使尿液排出不畅,继发感染,进一步加重尿痛症状。梗阻会导致尿液在局部积聚,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从而引发炎症,使得尿痛更加明显。 三、性传播疾病 1.淋病奈瑟菌感染: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尿道后,淋病奈瑟菌会引起尿道的炎症反应,出现尿痛症状,通常表现为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还可能伴有尿道脓性分泌物。男性和女性感染后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女性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同样会有尿痛等表现。在性活跃的人群中,尤其是有不洁性行为史的人,需要警惕淋病等性传播疾病导致尿痛的可能。 2.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或支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也会导致尿痛,症状相对淋病可能稍轻,表现为尿道刺痒、尿痛及尿道分泌物等。这类感染在性传播疾病中也较为常见,同样多见于性活跃人群,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四、其他因素 1.化学物质刺激:长期使用某些刺激性的洗液清洗外阴,或者女性在月经期间使用不透气的卫生用品等,可能会刺激尿道等部位,引起尿痛。例如,一些含有较强化学成分的洗液,如果频繁使用,可能破坏尿道的正常菌群和黏膜环境,导致尿痛发生。对于女性而言,月经期间的卫生护理不当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要选择透气的卫生用品并及时更换。 2.过敏反应:对某些物质过敏,如对避孕套、女性卫生用品中的某些成分过敏,也可能引起尿道或外阴的过敏反应,出现尿痛症状。过敏反应导致局部出现炎症样改变,从而引起尿痛,这种情况在有过敏体质的人群中更易发生,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

    2025-10-13 12:41:58
  • 包皮龟头炎的症状

    包皮龟头炎是包皮内板与阴茎头的炎症,症状因致病因素和类型而异,包括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分泌物增多、溃疡或糜烂,还有急性浅表性、念珠菌性、浆细胞性、环状溃烂性等特殊类型的不同表现。 局部红肿 男性:患病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尤其是包皮和龟头部位,炎症较轻时可能是轻度的弥漫性红肿,炎症较重时红肿会比较明显,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阴茎局部的外观。例如感染性包皮龟头炎,由于病原体的侵袭,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导致明显红肿。 儿童:儿童患包皮龟头炎时,同样会出现包皮和龟头部位的红肿,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红肿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儿童可能因不适而出现搔抓等行为。 疼痛 男性: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在排尿时,尿液刺激炎症部位,疼痛可能会加重。比如急性浅表性包皮龟头炎,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疼痛,尤其是在阴茎勃起、摩擦时疼痛更明显。 儿童: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会出现哭闹、不愿触碰阴茎部位等表现,家长需留意儿童的异常行为来判断是否存在疼痛情况。 瘙痒 男性:部分患者会有瘙痒感,尤其是在炎症刺激下,会感觉局部瘙痒不适,可能会不自觉地搔抓,但要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加重病情。例如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儿童:儿童可能会用手去抓挠阴茎部位,家长发现儿童有异常抓挠阴茎的行为时,要考虑到可能存在包皮龟头炎引起的瘙痒。 分泌物增多 男性:可出现异常分泌物,分泌物的性质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感染性的,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包皮龟头炎,会出现黄色或白色的脓性分泌物;如果是念珠菌感染,可能会有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 儿童:儿童患包皮龟头炎时,也可能有分泌物增多的情况,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分泌物可能更容易积聚在包皮内,家长若发现儿童包皮内有异常的分泌物,应引起重视。 溃疡或糜烂 男性:病情较重时,包皮和龟头部位可能出现溃疡或糜烂,溃疡面可能大小不一,表面可能有渗出等情况。比如环状溃烂性包皮龟头炎,可在龟头和包皮上出现环状的溃疡。 儿童:儿童患包皮龟头炎出现溃疡或糜烂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病情发展较快或感染较重,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特殊类型表现 急性浅表性包皮龟头炎:多因局部摩擦、创伤、清洁剂刺激等引起,表现为局部水肿性红斑、糜烂、渗液或出血,继发细菌感染后形成溃疡,并有脓性分泌物。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糖尿病、老年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之后。表现为包皮和龟头红斑,表面光滑,并有小疱疹,红斑边缘较清楚,急性发作时有糜烂、渗液。 浆细胞性包皮龟头炎:多见于中年男性,为单个或多个经久不退的慢性炎症,表现为龟头处出现局限性、浸润性、暗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许多小红点或糜烂,易出血,不形成溃疡。 环状溃烂性包皮龟头炎:龟头和包皮上可见红斑,逐渐扩大,呈环状,可形成浅表性溃疡面。

    2025-10-13 12:39:43
  • 儿童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儿童泌尿道感染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婴儿期症状不典型以发热等非特异症状为主,幼儿期可现发热、尿频尿急等,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有膀胱刺激征等,局部有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异常,全身有发热及其他表现,家长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注意护理。 一、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表现差异 婴儿期:婴儿患泌尿道感染时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发热可能是唯一的突出表现,此外还可能出现拒食、呕吐、腹泻、生长发育迟缓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婴儿会有尿布有异味、哭闹不安等情况。这是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全身症状相对明显且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幼儿期:幼儿期儿童可能出现发热、尿频、尿急的表现,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则表现为孩子迫不及待想要排尿,难以控制。同时可能会诉说下腹部疼痛,部分幼儿可能出现尿液混浊、血尿等情况,血尿可表现为尿液颜色发红,呈洗肉水样或鲜红色等。这是由于幼儿对泌尿系统相关症状的表达逐渐清晰,但仍需要家长仔细观察。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泌尿道感染的表现相对接近成人,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波动在38.5℃-39℃甚至更高,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寒战、腰痛,腰痛可表现为腰部酸痛不适,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此阶段儿童能够较清晰地表达自身不适,症状相对典型,但仍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二、局部症状相关细节 尿频尿急尿痛: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超过正常范围,幼儿可能表现为频繁地蹲起排尿;尿急是指孩子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常常还没跑到厕所就已经有尿液排出;尿痛则表现为孩子排尿时哭闹、烦躁,可能是因为尿液刺激发炎的尿道引起疼痛。 尿液异常:尿液混浊可能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大量细菌、白细胞等炎性物质,使尿液变得混浊不清;血尿的出现是由于感染导致泌尿系统黏膜受损,红细胞进入尿液中,从而使尿液颜色改变。 三、全身症状相关细节 发热:发热是儿童泌尿道感染常见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婴儿可能以低热或高热交替出现,幼儿及年长儿多表现为中等度热或高热,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孩子可能发热数天,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其他全身表现:除了发热,婴儿可能因为感染导致食欲下降,不愿进食;幼儿可能因为身体不适而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学龄期儿童可能因为发热、身体不适而影响学习,出现精神不振等情况。这是因为感染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影响了孩子的整体状态。 儿童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婴儿和幼儿,一旦发现有上述可疑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感染迁延不愈导致肾脏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在护理感染儿童时,要注意保持孩子会阴部清洁卫生,勤换尿布或内裤,鼓励孩子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来冲洗尿道,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病情恢复。

    2025-10-13 12:38:17
  • 男士尿不尽是怎么回事

    男士尿不尽可能由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结石、神经源性膀胱等引起,各有其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出现尿不尽应及时就医检查,平时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病以降低发病风险。 一、前列腺增生 发病机制:随着男性年龄增长,前列腺组织逐渐增生,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影响尿液排出,出现尿不尽症状。一般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逐渐升高,与体内雄激素代谢失衡等因素有关。 相关因素:年龄是重要因素,年龄越大发生前列腺增生的概率越高;有家族遗传史的男性相对更易患前列腺增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酗酒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尿路感染 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频繁产生尿意,但每次排尿量少,出现尿不尽感。任何年龄段男性都可能发生,女性相对更易患尿路感染,但男性免疫力低下时也易发病。 相关因素: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经常清洗外阴、更换内裤等,容易导致细菌滋生;性生活不注意卫生也可能引起尿路感染;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男性,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三、膀胱炎 发病机制:膀胱黏膜受到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等,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敏感性增高,出现尿不尽。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病,自身免疫力较低的男性更易受膀胱炎困扰。 相关因素: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中的细菌等容易滋生,增加膀胱炎发生风险;近期有过尿道器械检查等操作,可能损伤膀胱黏膜,从而引发膀胱炎;患有前列腺炎等邻近器官炎症,也可能蔓延至膀胱引起膀胱炎。 四、尿道结石 发病机制:尿道内存在结石,会阻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出现尿不尽,同时可能伴有排尿困难、尿痛等症状。任何年龄段男性都可能因尿道结石出现尿不尽,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男性复发风险较高。 相关因素:饮食不均衡,长期摄入高钙、高草酸等食物,容易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尿液中某些成分异常,如尿钙、尿酸等浓度过高,也易形成结石;尿道狭窄等先天或后天因素,会影响尿液正常排出,增加尿道结石形成概率。 五、神经源性膀胱 发病机制:神经系统病变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不协调,引起尿不尽。常见于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的男性,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 相关因素:患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控制;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传导功能障碍,会导致膀胱功能紊乱;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引起神经病变,累及膀胱神经,从而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症状。 男士出现尿不尽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前列腺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男性平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避免久坐、注意个人卫生等,以降低尿不尽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男性,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

    2025-10-13 12:37: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