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龙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眩晕疾病,包括梅尼埃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博士后,耳鼻喉头颈外科一病房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并同年留校工作,2011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学位。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与教研13年,主要研究方向声源定位的基础与临床。展开
个人擅长
眩晕疾病,包括梅尼埃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怎么样才能不打呼噜

    保持健康体重、调整睡眠姿势、避免睡前饮酒和服用镇静类药物、治疗鼻部疾病、保持鼻腔通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可减少打呼噜风险,如合理饮食运动维持健康体重、侧卧位睡眠、避免睡前用相关影响药物、积极治鼻部疾病、生理盐水洗鼻、适当锻炼等对儿童和不同人群有相应要求。 调整睡眠姿势 仰卧位时舌根容易后坠,阻塞气道,从而导致打呼噜。尝试改为侧卧位睡眠,可有效减少舌根后坠对气道的阻塞。对于一些习惯仰卧的人,可以在背部放置一个小枕头等辅助工具来帮助保持侧卧位。儿童睡眠时,家长要留意其睡眠姿势,及时纠正仰卧的习惯,比如在孩子背部放置合适的小物件引导侧卧。 避免睡前饮酒和服用镇静类药物 酒精和镇静类药物会使咽喉部肌肉松弛,加重气道阻塞,引发打呼噜。睡前几小时应避免饮酒,也不要随意服用镇静类药物,若因病情需要服用药物,应咨询医生是否会影响睡眠呼吸状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多种健康问题需要用药,但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权衡药物对睡眠呼吸的影响。儿童应杜绝接触酒精等可能影响健康的物质,保证良好的睡眠药物环境。 治疗鼻部疾病 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鼻部疾病会引起鼻腔狭窄,导致通气不畅,进而引发打呼噜。如果患有鼻部疾病,应积极治疗,例如鼻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儿童若有鼻部疾病,要及时就医,因为鼻部问题可能影响儿童的呼吸和睡眠质量,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保持鼻腔通畅 可以通过使用生理盐水洗鼻等方式保持鼻腔通畅。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能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减轻鼻腔黏膜肿胀,改善通气。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洗鼻还能减少过敏因素对鼻腔的刺激。儿童使用生理盐水洗鼻时,要注意控制冲洗的压力和用量,避免造成不适。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适当锻炼可以增强咽喉部肌肉的力量,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比如进行一些增强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像深呼吸练习等。长期坚持锻炼,身体的整体机能会得到提升,包括呼吸系统的功能。老年人锻炼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儿童则可以参与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来增强体质。

    2025-10-16 12:16:47
  • 什么情况下可以被判断为鼻子干燥

    鼻子干燥主观表现为鼻腔有干涩紧绷感及搔抓冲动,客观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干燥、分泌物少、有皲裂结痂,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长期处干燥寒冷或污染环境、长期熬夜过度用嗓及频繁挖鼻、患干燥性或萎缩性鼻炎等鼻腔疾病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老年人因黏膜萎缩及儿童因黏膜娇嫩易出现。 一、主观症状表现 1.鼻腔干涩感:患者自觉鼻腔内有明显的干涩、紧绷感,常描述鼻腔内部像缺水般难受,可能会频繁产生想要湿润鼻腔的感觉,比如有通过擤鼻、揉鼻等动作试图缓解不适的情况。 2.搔抓冲动:因鼻腔干燥带来的不适感,部分患者会有想要用手指搔抓鼻腔的冲动,以期望减轻这种干燥带来的异样感。 二、客观检查表现 1.鼻腔黏膜状态:经医生用鼻内镜等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干燥,正常鼻腔黏膜应是湿润且有光泽的,而干燥状态下的黏膜色泽可能较淡,失去原有的湿润外观。 2.分泌物情况:鼻腔内的分泌物明显减少,正常情况下鼻腔会有少量起到湿润和清洁作用的分泌物,干燥状态时分泌物量显著降低。 3.黏膜破损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腔黏膜皲裂,表现为黏膜表面有细小的裂口,还可能伴有结痂,结痂是鼻腔黏膜在干燥环境下自我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干酪样或片状物质。 三、相关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干燥、寒冷的环境中,例如冬季暖气房内空气湿度低,或者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如工业污染区域等,会导致鼻腔黏膜水分流失加快,易出现鼻子干燥。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用嗓会使身体处于相对应激状态,影响鼻腔黏膜的正常分泌功能;频繁挖鼻的不良习惯会损伤鼻腔黏膜,破坏其正常的保护屏障,进而引发鼻子干燥。 3.疾病因素:患有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鼻腔疾病时,由于鼻腔黏膜的病理改变,如干燥性鼻炎患者黏膜腺体分泌减少,萎缩性鼻炎患者黏膜上皮退变、纤毛功能障碍等,常出现鼻子干燥症状;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因机体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影响鼻腔黏膜的水分平衡,导致鼻子干燥。 4.年龄因素:老年人鼻腔黏膜逐渐萎缩,分泌功能减退,相对年轻人更易出现鼻子干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鼻腔黏膜娇嫩,若环境适应不佳或有上述不良生活方式等情况,也较易发生鼻子干燥。

    2025-10-16 12:15:07
  • 成人腺样体肥大怎么治疗

    成人腺样体肥大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注意营养、预防感冒等;药物治疗针对伴有过敏或感染情况分别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有相应手术指征和方式,同时特殊人群如女性、有基础疾病及老年患者需考虑个体差异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成人腺样体肥大患者,可先采取一般治疗。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可能会逐渐萎缩,病情可能得到缓解。需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比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这对病情的控制有一定帮助。 二、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伴有过敏因素,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这类药物可以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等症状。但使用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成人一般可以使用,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对于伴有感染的患者,如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选择,避免滥用。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腺样体肥大引起长期鼻塞、流涕,影响呼吸、睡眠(如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情况),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腺样体面容、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患者也需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腺样体切除术,可通过内镜下切除等方法进行。手术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鼻腔通气情况、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等,促进患者康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成人腺样体肥大患者,如果是女性,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状况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评估。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进行全面的心血管评估;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和监测。总之,在治疗成人腺样体肥大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2025-10-16 12:12:36
  • 感觉喉咙有痰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怎么办

    喉咙有痰咳不出又咽不下时可通过保持环境湿润、增加水分摄入、体位调整来处理,长期存在可能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相关,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咳嗽加重、发热、呼吸困难等异常需就医检查,儿童自身排痰差且无改善或有呼吸急促等异常要及时就医并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需注重保湿饮水、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且操作时小心。 一、一般处理措施 1.保持环境湿润:通过使用加湿器等方式维持室内空气湿度在40%-60%左右,湿润的空气可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状态,有助于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例如,在干燥季节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时,合理使用加湿器能改善呼吸道环境。 2.增加水分摄入:多饮用温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成人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可使痰液稀释,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从而更易咳出或咽下。 3.体位调整:对于成人可采取适当体位促进排痰,如身体前倾,头低脚高,家属轻拍背部,借助重力作用帮助痰液从气道排出;儿童则需由家长轻柔地拍打其背部,注意拍打力度适中。 二、可能涉及的疾病及就医情况 若喉咙有痰咳不出又咽不下的情况长期存在,可能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相关。慢性咽炎患者除有咽部异物感伴痰液不适外,还可能伴有咽部干燥、发痒等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长期咳嗽、咳痰病史,且痰液情况可能随病情变化而改变。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咳嗽加重、发热、呼吸困难等其他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如喉镜、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咳嗽反射较弱,自身排痰能力差,家长除按上述方法帮助其保持环境湿润、适当饮水、调整体位外,若痰液情况无改善或出现呼吸急促等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儿童用药禁忌,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式改善症状。 2.老年人:老年人呼吸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需更注重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适当增加饮水,若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痰液状况,同时在调整体位等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2025-10-16 12:11:44
  • 中耳炎的症状表现

    中耳炎可出现耳部症状如耳痛(急性中耳炎明显,慢性相对不典型,儿童耳痛表现及放射情况有特点)、听力下降(急慢性均可能,儿童长期可影响语言发育)、耳鸣(部分患者有,儿童较难准确描述);全身症状如发热(急性中耳炎尤其儿童常伴,体温情况有特点,成人相对缓和)、乏力(患者感全身乏力,儿童表现不同);其他伴随症状如耳道分泌物(慢性中耳炎有,性质多样,急性穿孔前后有别,儿童排出困难易堵塞)、眩晕(少数病变累及内耳时出现,儿童需谨慎)。 听力下降: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中耳炎,都可能出现听力下降。急性中耳炎时,患者可能在发病前有听力正常,随后出现听力逐渐下降,伴有耳鸣;慢性中耳炎患者则多为渐进性听力下降,长期患病可能导致听力明显减退,对日常交流等产生影响。儿童若长期存在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等,因为儿童在语言发育关键期需要正常的听力来接收语言信息。 耳鸣:部分中耳炎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可为低调间歇性,如“嗡嗡”声,也可为高调持续性。在儿童中,耳鸣可能较难被准确描述,家长需留意儿童是否出现异常的耳部声音相关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急性中耳炎患者尤其是儿童,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可能伴有畏寒、倦怠等全身不适症状。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中耳炎引起的发热可能波动较大,且小儿发热时可能出现惊厥等情况,需特别关注。而成人急性中耳炎发热相对儿童可能较缓和,但也有部分成人会出现较明显发热。 乏力:患者可能感觉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儿童来说,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嗜睡等情况。 其他伴随症状 耳道分泌物:慢性中耳炎患者常可出现耳道分泌物,分泌物性质可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可为黏液性、脓性,若合并感染可能有异味。儿童耳道相对狭窄,分泌物排出相对困难,可能更容易出现耳道堵塞等情况。急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前一般分泌物较少,穿孔后可见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眩晕:少数中耳炎患者尤其是病变累及内耳时,可能出现眩晕症状,表现为头晕、平衡失调等。儿童发生眩晕时更需谨慎,因为可能影响其行走等安全,需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16 12:09: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