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细菌性脑膜炎是怎样引起的

    细菌性脑膜炎的细菌侵入途径包括血行感染和直接感染,血行感染中新生儿和婴幼儿因免疫系统等因素易受影响,年长儿和成人也可因相关感染血行播散致病,直接感染与颅脑外伤、邻近组织感染蔓延有关;常见致病细菌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族链球菌等,细菌入脑后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一系列症状并损伤脑组织。 一、细菌侵入途径 (一)血行感染 1.年龄因素影响: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血行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侵入途径。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血-脑屏障功能也不完善,细菌容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颅内。例如,新生儿可能因脐部感染、皮肤感染等,细菌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发感染。而在年长儿和成人中,也可能因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细菌入血后播散至脑部。 2.生活方式相关: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增加血行感染的风险,比如营养不良的儿童,由于营养状况差,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通过血行播散至脑部引发脑膜炎。 (二)直接感染 1.颅脑外伤:当头部受到外伤时,如开放性颅脑损伤,外界的细菌可直接通过伤口侵入颅内引发脑膜炎。对于有颅脑外伤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开放性颅脑外伤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脑膜炎相关症状,因为细菌可直接经伤口进入颅内。 2.邻近组织感染蔓延:中耳、乳突等邻近组织的感染可蔓延至颅内引起脑膜炎。例如慢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的细菌可能通过骨质破坏等途径侵入颅内,引发细菌性脑膜炎。对于患有中耳、乳突等邻近组织感染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防止感染蔓延至颅内。 二、常见致病细菌种类及感染机制 (一)常见致病细菌 1.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和成人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容易到达脑部引发感染。在儿童中,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脑膜炎奈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细菌侵入人体后,经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脑部引起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即细菌性脑膜炎的一种类型。 3.B族链球菌: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中较为常见。母亲在妊娠期间可能携带B族链球菌,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道感染B族链球菌,进而引发脑膜炎。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性脑膜炎的后果较为严重,需要高度重视产前检查以及新生儿的护理。 (二)感染机制 细菌进入脑部后,会在脑组织中繁殖,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导致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加,同时白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并且细菌释放的毒素等物质会进一步损伤脑组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例如,肺炎链球菌产生的神经氨酸酶等酶类物质可破坏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加重病情。

    2025-10-22 12:19:05
  • 女人睡不着吃什么好

    女性改善睡眠可从食物类(奶类、坚果类、谷类)、茶饮类(薰衣草茶、百合花茶、酸枣仁茶)入手,不同年龄女性睡眠不好时饮食调整有差异,且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女性需戒烟限酒。奶类选温牛奶,坚果控制量,谷类选全麦面包;薰衣草茶、百合花茶、酸枣仁茶按需饮用,不同年龄女性注意相应情况,不良生活方式要改正。 一、食物类 1.奶类:牛奶是不错的选择,其中含有色氨酸等有助于睡眠的成分。色氨酸能在体内转化为5-羟色胺,5-羟色胺可以调节神经兴奋度,促进睡眠。一般来说,睡前1小时左右喝一杯温牛奶比较适宜。对于女性而言,每天饮用300-500毫升左右的牛奶较为合适,但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可以选择低乳糖或酸奶等替代。 2.坚果类:例如核桃,核桃中含有丰富的褪黑素前体物质等成分。褪黑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不过,坚果热量相对较高,女性每天食用核桃等坚果的量建议控制在10-15克左右,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引发体重增加等问题。 3.谷类:全麦面包等谷类食物富含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参与神经系统的代谢等过程。全麦面包在睡前适量食用,比如一片左右,能够缓慢释放能量,使人有饱腹感,同时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促进睡眠。 二、茶饮类 1.薰衣草茶:薰衣草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研究表明,薰衣草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等方式来改善睡眠。一般可以用3-5克薰衣草冲泡,睡前半小时左右饮用,每次饮用的量以150-200毫升为宜。不过,对薰衣草过敏的女性应避免饮用。 2.百合花茶:百合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的作用。百合花茶可以用10-15克百合冲泡,每天饮用1-2次,每次饮用200毫升左右。对于有咳嗽等肺部不适同时又睡眠不好的女性可能较为适宜,但如果是脾胃虚寒的女性,饮用时需要注意适量,因为百合性微寒,过多饮用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 3.酸枣仁茶:酸枣仁是传统的助眠中药,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10-15克酸枣仁煮水或冲泡成茶饮用,睡前饮用效果较好。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饮用,因为孕妇的体质较为特殊,酸枣仁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 三、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睡眠不好时的饮食调整也有差异。年轻女性如果是由于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导致失眠,在饮食调整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缓解压力,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中年女性可能需要考虑更年期等因素对睡眠的影响,除了饮食调整外,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的健康管理;老年女性睡眠不好时,在饮食调整的基础上,还需要关注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影响睡眠,如心血管疾病等,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等,遵循适合老年女性的健康饮食原则。同时,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女性,需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影响睡眠质量。

    2025-10-22 12:18:22
  • 癫痫一般多久发一次

    癫痫发作频率个体差异大,受病因、年龄、生活方式、治疗情况等因素影响,病因方面不同病因致发作频率差异大,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发作频率有别,生活方式中睡眠不足、过度劳累、饮酒、情绪波动等会影响,治疗规范与否及是否有效手术等也起作用,需医生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监测。 影响发作频率的因素 病因方面: 对于由脑部肿瘤、脑出血等明确结构性病变引起的癫痫,若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发作频率可能降低。例如,经过手术切除脑部肿瘤后,部分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甚至不再发作。而对于遗传性癫痫综合征,如婴儿痉挛症,发作往往较为频繁,且难以控制。 不同病因导致的癫痫,其发作频率差异较大。如儿童良性中央颞区癫痫,多数患儿在青春期前发作频率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发作;而症状性癫痫中由脑外伤引起的,发作频率则因个体脑损伤程度和修复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年龄因素: 新生儿癫痫发作频率不固定,可能与大脑发育不完善有关,有的新生儿癫痫发作较为频繁,一天内多次发作。婴幼儿时期,一些癫痫综合征如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症)发作频繁,呈丛集性发作。随着年龄增长到儿童期,某些癫痫类型发作频率可能相对趋于稳定,但也有个体差异。青少年时期,癫痫发作频率因癫痫类型不同而不同,有的患者发作频率相对较低且较稳定,有的则可能因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影响发作频率。成年人癫痫发作频率差异也很大,有的患者多年仅发作一次,有的则频繁发作。老年人癫痫发作频率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癫痫,发作频率可能因脑功能进一步衰退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生活方式因素: 睡眠不足是常见的诱发癫痫发作频率增加的因素。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的癫痫患者,发作频率往往比睡眠充足的患者高。例如,有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可使约50%的癫痫患者发作频率增加。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也可能导致癫痫发作频率上升。另外,饮酒可诱发癫痫发作,对于有饮酒习惯的癫痫患者,若不能戒酒,发作频率通常会比不饮酒的患者高。还有情绪剧烈波动,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也会影响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部分患者在情绪激动后癫痫发作次数增多。 治疗情况方面: 规范治疗的患者,如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且药物血药浓度稳定在有效范围的患者,发作频率往往较低。例如,规律服用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其癫痫发作频率可能得到良好控制。而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如自行停药、减药的患者,发作频率很容易增加。另外,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手术干预等治疗方式也会影响发作频率,对于适合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如致痫灶明确且局限的患者,术后部分患者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甚至停止发作。 总之,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个体差异显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及监测。

    2025-10-22 12:17:30
  • 脑缺血病灶是不是脑梗塞

    脑缺血病灶是脑梗塞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发病机制多与脑血管狭窄等有关,脑缺血病灶是脑梗塞前期较轻阶段表现,脑梗塞是其进一步发展结果,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且不同人群发病情况及孕期等特殊情况有差异,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 影像学表现特点 头颅CT:在脑梗塞早期,头颅CT可能在发病24-48小时后才逐渐显示低密度的缺血病灶;而对于脑缺血病灶,如果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的轻度缺血,可能在CT上早期无明显异常,或者仅能发现一些轻微的局部脑组织密度改变迹象。 头颅MRI:MRI对脑缺血病灶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脑梗塞的超早期(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异常信号。脑缺血病灶在MRI上可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等不同信号改变,而脑梗塞在MRI上随着病情发展,会有更典型的缺血、坏死等信号演变过程。 发病机制相关 无论是脑缺血病灶还是脑梗塞,其基本发病机制多与脑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流灌注不足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血管狭窄,进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如果缺血程度较轻、时间较短,可能表现为可逆的脑缺血病灶;若缺血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发展为脑梗塞,出现脑组织的不可逆坏死。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更容易出现脑缺血病灶进而发展为脑梗塞;中青年人群如果存在血管炎、血液高凝状态等情况,也可能引发脑缺血及后续的脑梗塞。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会有所变化,相对更容易出现脑缺血相关问题。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控制不佳时,会加重脑血管的损伤,增加脑缺血病灶进展为脑梗塞的风险;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使脑缺血病灶向脑梗塞转化的几率升高。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总结 联系:脑缺血病灶是脑梗塞的前期或较轻阶段的影像学表现,脑梗塞是脑缺血病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当脑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脑梗塞。 区别:脑缺血病灶相对较轻,部分可能通过改善脑血流等治疗恢复,而脑梗塞存在脑组织的坏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往往更明显,如出现永久性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但在疾病的早期鉴别有时较困难,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动态的影像学变化来综合判断。例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短暂的脑缺血病灶相关症状,如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可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若不及时干预,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脑梗塞。对于儿童群体,如果出现脑缺血相关情况,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少见病因有关,需要特别排查先天性因素;而对于孕期女性出现脑缺血病灶,要考虑到孕期生理变化对脑血管的影响,如血容量增加、血液高凝状态等,需谨慎评估是否会发展为脑梗塞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障母婴健康。

    2025-10-22 12:16:22
  • 晚上睡不着试试这些实用建议!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需调节温度、控制光线黑暗、隔离噪音,调整生活习惯要固定作息、控制日间午睡时长、避免睡前用电子设备,通过深呼吸练习和渐进性肌肉松弛放松身心,饮食上避免刺激性物质、适量选助眠饮品,老年人白天温和活动、避免傍晚剧烈运动及过度担忧睡眠,孕妇睡前左侧卧位、避免焦虑并放松身心、注意饮食均衡,儿童建立规律作息、营造安静舒适空间保证充足规律睡眠。 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1.温度调节:卧室温度建议维持在18~25℃,适宜的温度有助于身体放松,利于进入睡眠状态,过冷或过热均可能干扰睡眠。 2.光线控制:睡前应拉好窗帘等,保证卧室黑暗,因为光线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起重要调节作用,明亮环境会抑制其分泌从而影响入睡。 3.噪音隔离: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等降低环境噪音干扰,安静的环境能让大脑更快进入放松状态以利于睡眠。 二、调整生活习惯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也不例外,这样有助于调节生物钟,使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 2.控制日间睡眠:白天避免过长时间午睡,一般建议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3.避免睡前电子设备使用: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带有屏幕的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周期。 三、放松身心方法 1.深呼吸练习:躺在床上,慢慢地用鼻子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再用嘴缓慢呼气,重复几次,通过深呼吸放松身体和大脑,缓解紧张情绪。 2.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紧绷和放松腿部肌肉,然后是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脸部等部位,依次进行,通过逐步放松全身肌肉来减轻身体的紧张感,促进睡眠。 四、饮食调整 1.避免刺激性物质: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如咖啡、浓茶)、尼古丁(如吸烟)以及大量液体,咖啡因和尼古丁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影响入睡;大量液体可能导致夜间频繁起夜,干扰睡眠。 2.适量选择助眠饮品:可适量饮用温牛奶等,牛奶中含有色氨酸等成分,有助于放松神经,可能对睡眠有一定帮助,但需注意个体差异,部分人可能对其反应不同。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睡眠周期可能发生改变,白天可适当进行温和的活动,如散步等,但应避免傍晚后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于兴奋影响夜间睡眠;同时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因对睡眠的过度担忧而加重失眠情况。 2.孕妇:睡前可采取左侧卧位,利于胎儿和自身血液循环;要避免焦虑情绪,可通过轻柔的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饮食上需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因孕期身体变化带来的睡眠困扰。 3.儿童:应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避免观看刺激性的动画或进行剧烈玩耍等活动,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空间,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2025-10-22 12:14: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