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帕金森病是什么疾病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纹状体多巴胺减少引发,病因有遗传、环境、神经系统老化,临床表现分运动与非运动症状,诊断依典型表现结合查体及影像,治疗含药物、手术、康复,老年患者需关注药物副作用防跌倒,儿童罕见需谨慎鉴别及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定义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中脑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致使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病因 (一)遗传因素 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特定基因突变可增加患病风险,如α-突触核蛋白基因等发生突变时,会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与存活。 (二)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如杀虫剂、除草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增加帕金森病发病几率,这类环境因素通过损害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疾病发生。 (三)神经系统老化 随着年龄增长,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加,患病风险逐步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运动症状 1.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震颤,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2.肌强直:患者肢体呈现铅管样强直,若合并震颤则呈齿轮样强直,导致运动受限、肢体僵硬。 3.运动迟缓:表现为动作缓慢、笨拙,如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小写症)等。 4.姿势平衡障碍:晚期患者易出现姿势不稳,行走时步距变小、慌张步态,容易跌倒。 (二)非运动症状 包括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可能在运动症状出现前数年就已表现。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结合神经系统查体,同时借助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确诊帕金森病,主要依靠临床诊断。 五、治疗 (一)药物治疗 通过补充多巴胺或调节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等方式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替代剂(如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 (二)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异动症的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三)康复治疗 包括运动疗法(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作业疗法等,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多系统并发症,药物治疗时需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如低血压、异动症等,同时需注意防范跌倒风险,因姿势平衡障碍易导致跌倒受伤,可通过调整生活环境(如清除障碍物、安装扶手等)降低跌倒几率。 (二)儿童帕金森病 儿童帕金森病较为罕见,病因可能与遗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有关,诊断时需谨慎鉴别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康复训练等,药物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与收益,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30 18:30:07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是什么

    神经衰弱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心理、药物及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前者调整认知模式改善症状,后者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药物治疗中,抗焦虑药可改善核心症状但起效延迟,镇静催眠药依赖性低但需评估认知影响;生活方式干预涵盖运动和饮食调整,运动可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饮食应增加特定营养素摄入并减少咖啡因及酒精;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期/哺乳期、青少年患者需分别注意共病评估、非药物干预优先、心理治疗为主等事项;病程管理要点包括定期复诊和预防复发,前者动态评估症状与不良反应,后者建立压力应对机制,同时强调患者参与度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调整患者对压力事件的认知模式,纠正负面思维循环。临床研究表明,CBT可显著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降低躯体化障碍发生率。治疗需持续8~12周,每周1次,每次50~60分钟。 2.放松训练 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腹式呼吸训练及正念冥想。研究证实,每日15~20分钟的放松训练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睡眠质量。建议结合生物反馈仪监测生理指标变化。 二、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兼具抗焦虑作用,可改善神经衰弱核心症状。需注意药物起效延迟(通常2~4周),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2.镇静催眠药物 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佐匹克隆)较传统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更低,适用于短期(<4周)改善睡眠障碍。长期使用需评估认知功能影响,尤其老年患者需谨慎。 三、生活方式干预 1.运动疗法 每周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45分钟,可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改善神经可塑性。需注意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2.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维生素B族(全谷物、绿叶蔬菜)的食物摄入,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研究显示,补充镁剂(200~400mg/日)可缓解肌肉紧张性头痛。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评估共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选择应优先选择半衰期短、代谢途径明确的品种。定期监测跌倒风险,避免多重用药。 2.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非药物干预为首选,必要时可选择安全等级高的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需充分告知胎儿/新生儿潜在风险,权衡利弊后决策。 3.青少年患者 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线方案,药物治疗需家长知情同意。需关注学业压力源,建立家庭支持系统。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五、病程管理要点 1.定期复诊 建议每2~4周复诊一次,动态评估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采用神经衰弱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工具量化评估。 2.预防复发 建立压力应对机制,如正念减压训练(MBSR)、时间管理技巧等。对存在职业倦怠者,建议调整工作节奏或进行职业咨询。 神经衰弱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心理、药物及生活方式干预。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定期评估治疗获益与风险。病程管理强调患者参与度,通过健康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2025-10-30 18:28:37
  • 癫痫病会遗传给女性吗

    癫痫遗传给女性的风险需综合具体类型与遗传方式等多方面判断,特发性癫痫中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对女性子代有不同影响,症状性癫痫部分因后天因素但有潜在遗传倾向风险,女性有癫痫家族史孕前宜遗传咨询,已怀孕需密切监测孕期并遵循医嘱产检,生活中保持健康方式,生育时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生育计划以保障自身及子代健康。 一、癫痫遗传的基本类型与女性关联 癫痫分为特发性、症状性等类型,其中特发性癫痫与遗传因素关系紧密。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家族中,女性若携带致病基因,其生殖细胞会携带该致病基因,在遗传给子代时,女性后代有一定概率继承该致病基因从而增加患癫痫风险;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中,女性为携带者时,与正常男性结合,子代有一定几率成为患者,若女性为患者,其遗传给女性子代的概率符合相应遗传规律。多基因遗传性癫痫受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女性患有多基因遗传性癫痫时,其生殖细胞中携带的与癫痫易感性相关的基因组合会传递给子代,女性后代继承相关基因组合后,患癫痫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升高。而症状性癫痫多由脑部肿瘤、外伤、感染等后天因素引发,其遗传给女性子代的风险相对特发性癫痫较低,但部分症状性癫痫可能存在与遗传易感性相关的潜在基因变异,女性若因后天因素患症状性癫痫,其生殖细胞中仍可能携带相关基因,有一定概率遗传给女性子代。 二、不同癫痫类型遗传给女性的具体分析 (一)特发性癫痫遗传给女性的情况 特发性癫痫中的某些类型,如儿童失神癫痫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女性患者或携带者的基因会通过生殖细胞传递,女性子代继承致病基因后,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此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家系中,女性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一定比例的女性子代可能表现出癫痫症状。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女性为携带者时,与正常男性生育后代,女性子代成为携带者的概率为50%,若夫妻双方均为不同位点的携带者,女性子代患癫痫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二)症状性癫痫遗传给女性的情况 症状性癫痫多由后天因素导致,但部分脑部病变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例如,某些与脑部发育相关的先天性病变可能伴有一定遗传倾向,女性若因后天脑部病变患症状性癫痫,其生殖细胞中可能携带与脑部发育相关的潜在基因变异,在遗传给女性子代时,子代继承相关变异后,患癫痫的风险较无此家族史的人群有所升高,但总体风险低于特发性癫痫中纯遗传因素导致的情况。 三、综合考量与温馨提示 癫痫遗传给女性的风险需结合具体癫痫类型、遗传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女性若有癫痫家族史,尤其是特发性癫痫家族史,建议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评估子代遗传癫痫的风险。对于已怀孕的女性癫痫患者,需密切监测孕期情况,遵循医生建议进行产检,关注胎儿发育情况。在生活方式上,无论是否有癫痫遗传风险,女性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头部外伤、感染等可能诱发癫痫的因素,以降低癫痫发生及遗传给子代的潜在风险。同时,女性癫痫患者在生育过程中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生育计划,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及子代健康。

    2025-10-30 18:25:54
  • 神经衰弱是因为缺少多巴胺吗

    神经衰弱不是因缺少多巴胺,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如多种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失调)、心理社会(如生活事件、人格特质)及其他(如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等多因素综合作用。 神经递质失衡:除多巴胺外,还有多种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衰弱的发病。比如5-羟色胺,研究发现神经衰弱患者脑内5-羟色胺系统功能可能存在异常,5-羟色胺与情绪、睡眠等功能密切相关,其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γ-氨基丁酸也是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衰弱患者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可能降低,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平衡,从而引发神经衰弱相关的不适表现。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在神经衰弱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长期的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导致该轴过度激活,使得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长期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结构,进而参与神经衰弱的病理过程。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长期处于较大的生活压力下,如工作负担过重、家庭关系不和谐、经济困难等生活事件,会使个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是引发神经衰弱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的人群,神经衰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人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面临的生活事件不同,儿童可能因学习压力、与同伴关系等问题受到影响;成年人可能因工作晋升、家庭责任等因素;老年人可能因退休适应、健康问题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引发神经衰弱的诱因。 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患神经衰弱,如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点的个体。这类人群往往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更易产生过度的心理反应,长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增加患神经衰弱的风险。不同性别方面,女性可能相对更容易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对相同生活事件时,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相关症状,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在心理反应模式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其他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作息不规律,如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者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调节,增加神经衰弱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调节,进而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群生活方式特点不同,儿童如果长期沉迷电子设备、作息无规律,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相关功能;老年人如果生活方式过于sedentary(缺乏活动),也可能增加神经衰弱的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有其他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受疾病的困扰,身体处于不适状态,同时心理上也可能承受较大压力,更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在饮食、运动等方面有诸多限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心理负担加重,容易引发神经衰弱相关表现。不同病史的患者在应对神经衰弱时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情况,在治疗神经衰弱相关症状时要兼顾原发病的治疗要求。 总之,神经衰弱的发病不是单纯因为缺少多巴胺,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5-10-30 18:25:12
  • 神经衰弱怎么治

    神经衰弱的治疗包含认知行为疗法以帮助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和不当行为来建立积极认知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上需作息规律化保证睡眠时长并适度运动以促进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体质,放松训练有深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减轻紧张和渐进性肌肉松弛降低身体紧张度,症状明显者遵医嘱用小剂量调节神经或改善睡眠药物,老年人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需监测,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影响神经发育药物,有基础疾病者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选择干预方式。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和不当行为,引导其建立积极健康的认知与行为习惯。例如,针对因工作压力导致神经衰弱的患者,协助其重新评估工作压力的认知,学习合理时间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缓解因过度担忧工作任务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神经衰弱症状。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化:保证每日睡眠时长7~8小时,建立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如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或白天过长时间午睡,以维持正常的神经内分泌节律,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散步(速度约4~6公里/小时)、慢跑(速度约8~10公里/小时)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可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增强体质,对神经衰弱的缓解有积极作用,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开展。 三、放松训练 1.深呼吸训练:患者取舒适体位,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进行,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通过深呼吸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紧张感,适用于各年龄段神经衰弱患者,尤其能帮助缓解因精神紧张引发的不适。 2.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收缩和放松全身肌肉群,如先紧绷脚部肌肉数秒后放松,再依次对腿部、腹部、上肢、肩部、颈部等肌肉群进行类似操作,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日1~2次。该训练能帮助患者感知肌肉紧张与放松状态,降低身体的紧张度,改善神经衰弱伴随的躯体紧张症状。 四、药物辅助(需遵医嘱) 对于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小剂量具有调节神经功能或改善睡眠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因睡眠障碍突出,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改善睡眠的药物,但需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及个体差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特别关注药物使用时的副作用风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若需用药应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同时更注重生活方式的温和调整,如缓慢散步、轻柔的冥想等。 2.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通过心理疏导(如游戏疗法等)和生活方式引导(如规律作息、适度简单运动等)来改善神经衰弱症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身体耐受性。 3.有基础疾病者:若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治疗神经衰弱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状况,选择不影响基础疾病控制的干预方式,如运动方式应根据心血管功能调整,心理治疗需结合基础疾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进行个性化设计。

    2025-10-30 18:21: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