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躺着起来头晕眼前发黑什么引起的

    引起体位改变时头晕、眼前发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因人体体位突然改变致回心血量等变化引发,需缓慢起身等应对;贫血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致脑供氧不足,要针对类型治疗并多摄入相关食物;颈动脉狭窄因血管狭窄致脑血流量减少,需评估程度后控制危险因素或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因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致脑供血不足,要检查后相应治疗;内耳疾病如耳石症因体位改变刺激感受器引发,需耳石复位治疗。 一、体位性低血压 1.发生机制:人体从卧位突然转为站立位时,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因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眼前发黑。常见于长时间卧床后突然起身、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服用某些降压药或利尿药等情况。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对血压的调节能力更弱,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一些降压药如α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几率。 2.应对措施:起身时动作应缓慢,先由卧位改为坐位,停留片刻,再缓慢站起;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进行运动以增强血管调节能力;用药后要注意监测血压,必要时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 二、贫血 1.发生机制:贫血时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在体位改变时容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常见原因有缺铁性贫血(如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巨幼细胞贫血(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溶血性贫血等。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较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长期素食者可能因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2.应对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平时可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 三、颈动脉狭窄 1.发生机制: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当颈动脉发生狭窄时,脑血流量减少,在体位改变时容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中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等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更容易出现颈动脉狭窄。 2.应对措施: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轻度狭窄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等)来延缓病情进展;中重度狭窄可能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等治疗。 四、心血管疾病 1.发生机制: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体位改变时头晕、眼前发黑。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会使心脏跳动节律异常,影响心输出量;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脑供血不足情况。 2.应对措施: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安装起搏器等,心肌梗死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溶栓、介入或搭桥等治疗。 五、内耳疾病 1.发生机制:内耳是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内耳疾病如耳石症等,当体位改变时,耳石移位刺激内耳感受器,可引起头晕、眼前发黑,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耳石症,但老年人相对更常见。 2.应对措施:需要进行耳石复位等治疗来缓解症状。复位治疗一般由耳鼻喉科医生操作,通过特定的头部位置变换将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

    2025-10-29 14:17:04
  • 年轻人眩晕伴有恶心呕吐是怎么回事

    年轻人眩晕伴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耳石脱落后移位致眩晕,发作短、有特定头位诱发史、复位有效)、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致,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长、伴耳鸣听力下降)、前庭神经元炎(前庭神经元受病毒感染等致,起病急、持续数天至周、无耳鸣听力下降、病前多有上感史)、颈椎病(颈椎病变压迫致,与颈部姿势相关、伴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颈椎影像学可发现病变)、心血管疾病(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致,伴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心电图可发现异常)、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致,症状随情绪波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年轻人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预防,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1.发生机制:内耳耳石脱落后移位,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内耳感受器,引发眩晕,常伴恶心呕吐,多在卧位翻身、坐起等头位变动时发作,年轻人中因头部外伤、耳部疾病等可诱发。 2.特点:眩晕发作时间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有特定头位诱发史,通过变位试验可明确诊断,复位治疗有效。 二、梅尼埃病 1.发生机制:内耳膜迷路积水,导致膜迷路扩张,影响内耳的平衡功能和听觉功能,引起发作性眩晕、耳鸣、耳闷胀感及恶心呕吐,年轻人中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2.特点:眩晕多为旋转性,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至数天,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发作间期听力可部分恢复,随着发作次数增多,听力损失逐渐加重。 三、前庭神经元炎 1.发生机制:前庭神经元受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发生炎症,导致前庭功能障碍,引发眩晕,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起病较急,伴有恶心呕吐。 2.特点:眩晕较剧烈,可持续数天至数周,无耳鸣、听力下降,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 四、颈椎病 1.发生机制:颈椎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压迫椎动脉或颈神经根,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或神经传导,当颈部姿势改变时诱发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年轻人中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姿势可增加发病风险。 2.特点:眩晕与颈部活动姿势密切相关,可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颈椎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可发现颈椎病变。 五、心血管疾病 1.发生机制: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射血功能改变,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伴恶心呕吐,年轻人中可能因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等诱发。 2.特点:眩晕发作时可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 六、精神心理因素 1.发生机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眩晕伴恶心呕吐,年轻人中学习、工作压力大等是常见诱因。 2.特点:眩晕症状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相关表现,各项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对于年轻人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年轻人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低头、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若为特殊人群,如孕妇,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缓解症状;儿童则要关注是否有头部外伤史等,及时排查病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处理。

    2025-10-29 14:16:14
  • 上午打瞌睡是什么原因

    上午打瞌睡可能由睡眠、生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睡眠因素包括夜间睡眠不足和节律紊乱;生理因素有血糖波动、甲状腺功能减退、脑部供血不足;环境因素涉及光线不足和温度不适;生活方式因素包含缺乏运动和饮食结构不合理。 睡眠节律紊乱:长期熬夜、倒时差等会打乱睡眠节律,使得身体的生物钟失调,即使到了上午本应清醒的时间,身体仍处于相对疲劳、困倦的状态,从而导致打瞌睡。比如经常上夜班的人,突然调整到正常作息,可能在上午出现打瞌睡情况;跨时区旅行的人,由于时差原因,睡眠节律改变,上午也易犯困。 生理因素 血糖波动:经过一夜的消耗,清晨时人体血糖水平相对较低,若没有及时进食,到上午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表现为乏力、打瞌睡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稳定,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导致上午打瞌睡。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和用药,保持血糖平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也可能因血糖低而上午打瞌睡。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会出现嗜睡、乏力等症状,包括上午打瞌睡。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以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来诊断,如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等。 脑部供血不足:一些中老年人可能存在脑血管狭窄、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情况,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上午时大脑相对缺血缺氧,就容易打瞌睡。例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人群,若血压、血脂控制不佳,更容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儿童脑部供血不足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发生。 环境因素 光线不足:如果上午所处的环境光线较暗,人体会分泌褪黑素等激素,这种激素会让人产生困倦感,从而导致打瞌睡。比如在一个光线很暗的房间里学习或工作,就容易出现上午打瞌睡情况。不同环境对光线的需求不同,一般室内明亮的光线有助于保持清醒,光线强度可保持在500-1000勒克斯。 温度不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人体的舒适度,从而导致打瞌睡。当环境温度在22-25℃时人体感觉较为舒适,若温度低于18℃或高于28℃,人体会感到不适,出现困倦打瞌睡现象。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更要注意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也需要注意环境温度,避免因温度不适而上午打瞌睡。 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上午时容易出现精神萎靡、打瞌睡情况。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不同年龄段适合的运动方式不同,儿童可以选择跳绳、跑步、游泳等运动;成年人可以选择慢跑、瑜伽、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饮食结构不合理:如果上午之前的饮食中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脑部供血,从而使人打瞌睡。而饮食中缺乏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导致上午打瞌睡。例如长期大量吃油炸食品、蛋糕等甜食的人,更容易在上午出现打瞌睡现象。儿童若饮食中缺乏蛋白质、铁等营养素,也会影响身体和大脑发育,导致上午打瞌睡,应保证儿童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2025-10-29 14:15:43
  • 面瘫多久彻底恢复正常

    面瘫彻底恢复正常的时间受病情严重程度、病因、治疗干预情况及特殊人群等多种因素影响,轻度面瘫数周内可能恢复,重度面瘫恢复时间更长;特发性、感染性、外伤性面瘫恢复时间因病因不同有差异;及时规范治疗可缩短恢复时间,未及时治疗会延长时间且增遗留后遗症风险;儿童面瘫相对恢复快,老年面瘫恢复慢且易留后遗症。 一、病情严重程度 1.轻度面瘫:若为轻度面瘫,例如仅出现轻微的面部肌肉无力,没有明显的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等严重表现,一般在数周内可逐渐恢复正常,通常2-8周左右有可能恢复。研究表明,约70%的轻度特发性面瘫患者在1-2个月内可恢复良好,面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中度面瘫:中度面瘫时,面部肌肉瘫痪较为明显,但还未达到完全不能活动的程度,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一般来说,3-6个月内有恢复的可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一定程度的面部功能障碍。 3.重度面瘫:重度面瘫患者面部肌肉几乎完全瘫痪,恢复时间会更长,有的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部分患者可能无法完全恢复正常,遗留较为明显的面部畸形等问题。有研究显示,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能需要6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且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二、病因差异 1.特发性面瘫:特发性面瘫是最常见的面瘫类型,其恢复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年轻患者且病情较轻的特发性面瘫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时,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一般年轻且病情轻的特发性面瘫患者可能2-3个月恢复正常,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 2.感染性面瘫:由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面瘫,恢复时间除了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外,还与感染的控制情况相关。如果感染控制不佳,会影响恢复进程。通常经过积极抗病毒等治疗后,恢复时间可能在数周-数月不等,一般需要1-6个月左右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 3.外伤性面瘫:外伤性面瘫的恢复时间取决于外伤的严重程度。轻度外伤性面瘫可能数周恢复,而严重的外伤性面瘫,如合并有颅骨骨折等复杂情况,恢复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有的患者可能无法完全恢复正常。 三、治疗干预情况 1.及时规范治疗:如果能够在面瘫早期就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如特发性面瘫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可缩短恢复时间。早期规范治疗的患者相比延误治疗的患者,恢复时间会明显缩短。一般早期规范治疗的特发性面瘫患者可能1-2个月恢复正常,而延误治疗的可能需要2-6个月甚至更久。 2.未及时治疗:如果面瘫发生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恢复时间延长,而且遗留后遗症的风险增加。例如,特发性面瘫患者发病后1周内开始治疗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1周后开始治疗的患者。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面瘫:儿童面瘫相对恢复可能较快,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儿童特发性面瘫一般恢复时间相对较短,多数在数周-2个月左右可恢复正常,但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儿童面部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有个体差异。 2.老年面瘫:老年面瘫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更容易遗留后遗症。老年患者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时,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会进一步影响面瘫的恢复,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治疗和康复干预,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延长至3-6个月甚至更久。

    2025-10-29 14:14:51
  • 脑供血不足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脑部供血不足常见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还可致精神神经方面记忆力减退、情绪异常,消化系统少数出现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引起血压波动、心悸等反应。 一、脑部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 1.头晕 是脑供血不足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例如,中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速度减慢等原因更容易发生头晕。女性在生理期或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因脑供血相对不足出现头晕症状。头晕的表现多样,可为持续性的头重脚轻感,也可能是间歇性发作,在头部转动、体位改变时可能加重。 2.头痛 部分脑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其疼痛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年轻人如果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可能因脑血管痉挛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痛,疼痛可为胀痛、刺痛等。老年人则可能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血管狭窄影响脑供血进而出现头痛,疼痛程度一般可轻可重,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视物模糊 当脑供血不足影响到与视觉相关的脑部区域时,会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比如,一些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短暂的视物不清,看东西模糊、重影等。这种症状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眼部血管和脑部血管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更容易因脑供血不足影响视觉功能。 4.肢体麻木无力 脑供血不足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肢体的调控,导致肢体麻木无力。例如,中老年人有脑动脉硬化的基础,当脑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一侧肢体的麻木,如手部、脚部发麻,同时伴有无力感,拿东西不稳、走路时下肢无力等情况。年轻人如果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可能因颈部血管受压,脑供血一时性不足出现上肢或下肢的短暂麻木无力。 二、其他系统相关表现 1.精神神经方面 记忆力减退:脑供血不足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功能区域,导致记忆力减退。对于学生群体,可能表现为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效率;对于上班族,可能出现工作中忘事,如忘记重要的工作任务等。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记忆力可能有所下降,但脑供血不足会加重这一情况,表现为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经常忘记刚发生的事情。 情绪异常:部分脑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等。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加上可能存在的脑供血不足情况,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表现为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等。年轻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脑供血不足时也可能出现情绪方面的改变,如烦躁、易怒等。 2.消化系统相关 少数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脑供血不足影响了自主神经功能,进而波及消化系统。例如,一些有颈椎病的患者,由于颈椎病变压迫血管影响脑供血,同时可能伴随消化系统的不适症状,中老年人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综合考虑颈椎问题和脑供血不足的关系,年轻人如果是因生活不规律导致脑供血不足,也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的轻度不适,但相对较少见。 3.心血管系统相关 脑供血不足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一些反应,如血压波动。本身有高血压的患者,当脑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血压进一步波动,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对于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较差,这种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同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悸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这是因为脑供血不足影响了心脏的神经调节,导致心脏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表现。

    2025-10-29 14:14: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