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面肌痉挛和面瘫一样吗

    面肌痉挛是因面神经受血管压迫等致兴奋性增高引发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从眼轮匝肌开始向下发展,治疗有药物、肉毒素注射、手术等;面瘫是面神经受损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表现为表情肌瘫痪,治疗有药物、物理、康复等,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均有明显不同。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等原因,导致面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搐。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其发病机制与面神经的异常冲动传导有关,例如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血管迂曲压迫面神经根部,使得面神经脱髓鞘,出现异位冲动,从而引发面肌痉挛。 面瘫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如贝尔面瘫,可能与病毒感染引起面神经炎症有关)、外伤、肿瘤等。感染性面瘫中,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进而影响神经传导,使得面部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发生感染性面瘫。 临床表现 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部其他肌肉,抽搐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累及颈部肌肉,抽搐呈阵发性、不规则性,在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入睡后可停止。例如患者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眼皮跳动,逐渐发展为半侧面部频繁抽搐。 面瘫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患者患侧面部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等。不同类型面瘫表现略有差异,如贝尔面瘫多为单侧发病,急性起病,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 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可抑制神经异常放电,但可能有嗜睡、头晕等副作用)、肉毒素注射(通过暂时麻痹肌肉达到缓解抽搐的目的,但需定期注射,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肌肉无力等问题)、手术治疗(如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来达到治疗目的,是目前根治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治疗需评估患者身体状况,老年患者需更谨慎评估心肺功能等。 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面神经水肿,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物理治疗(如超短波、低中频电疗、激光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康复治疗(包括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如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训练,帮助恢复面部肌肉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适当调整,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疲劳。 面肌痉挛和面瘫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均有明显不同,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相关疾病。

    2025-10-29 13:32:44
  • 手指感觉麻是什么原因

    手指麻木可因神经受压(腕管综合征是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肘管综合征是肘部尺神经沟尺神经受压)、颈椎病(颈椎间盘退变等压迫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因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营养缺乏性周围神经病变因缺乏B族维生素)、脑部病变(脑梗死因血管闭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累及感觉传导区,脑出血因血管破裂压迫脑组织)、全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累及周围神经,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激素分泌不足影响神经代谢)等因素导致,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风险,若手指麻木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规范诊治。 一、神经受压因素 (一)腕管综合征 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是常见原因,多见于长期从事repetitivehandtasks(如键盘操作、手工编织等)的人群,因腕部反复活动致腕管内组织水肿,压迫正中神经,引发手指(尤其拇指、食指、中指)麻木、刺痛,夜间症状常加重。 (二)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受压,可导致小指及环指尺侧半麻木,常见于长期肘部过度屈曲(如打网球、使用拐杖)或肘部骨折、脱位后恢复不良者。 二、颈椎病因素 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等病变可压迫神经根,常见于长期低头工作、伏案学习人群。当颈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单侧或双侧手指麻木,常伴颈部疼痛、僵硬,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肢放射痛。 三、周围神经病变因素 (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周围神经,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手指(或脚趾)对称性麻木、刺痛,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病情进展可出现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等。 (二)营养缺乏性周围神经病变 如缺乏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可影响神经髓鞘合成,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手指麻木,常见于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人群。 四、脑部病变因素 (一)脑梗死 脑部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若累及感觉传导相关脑区,可出现单侧手指麻木,常伴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症状,多突发起病。 (二)脑出血 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也可引起手指麻木,常伴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表现,病情多较急重。 五、全身性疾病因素 (一)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周围神经时,可出现手指麻木、肿胀、疼痛,常伴关节晨僵、畸形等表现,病情活动期症状明显。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神经代谢,可导致手指麻木,常伴乏力、畏寒、水肿、反应迟钝等全身症状。 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风险:中老年人群应警惕颈椎病、脑梗死等;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预防周围神经病变;长期用手劳动者需注意避免过度劳损,定期评估神经受压风险;营养缺乏人群应均衡饮食或补充相应营养素。若手指麻木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需及时就医进行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规范诊治。

    2025-10-29 13:32:08
  • 眩晕症挂什么科怎么查

    眩晕症可据病因选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或骨科就诊。检查包括体格检查(一般、神经、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部CT、MRI,颈部CT或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前庭功能相关检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及有基础病史者检查需有相应考量。 一、眩晕症挂什么科 眩晕症可根据可能的病因选择不同科室就诊,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耳鼻喉科:如果眩晕伴随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多考虑耳部疾病引起的眩晕,如梅尼埃病等,建议挂耳鼻喉科。 神经内科:当眩晕是由脑血管疾病(如后循环缺血)、颅内肿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时,需挂神经内科。 骨科:若眩晕与颈部病变有关,比如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的眩晕,可挂骨科。 二、眩晕症怎么查 1.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测量血压,高血压可能引起眩晕;检查心肺功能,心肺疾病也可能导致眩晕相关表现。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反射等,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存在病变。例如,共济运动检查可通过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若患者共济运动失调,提示神经系统可能有问题。 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听力测试(如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检查等)以及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等),以明确耳部是否存在病变导致眩晕。 2.影像学检查 头部CT:可以快速发现颅内是否有出血、梗死、肿瘤等病变。对于急性起病的眩晕患者,头部CT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能帮助排除一些严重的颅内器质性疾病。 头部MRI:相比CT,MRI对脑部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后循环脑血管情况、颅内肿瘤、脱髓鞘病变等。例如,对于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MRI有助于发现脑部缺血灶等病变。 颈部CT或MRI:当怀疑眩晕与颈椎病有关时,颈部CT或MRI可以观察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情况,明确颈椎病变对椎动脉的影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检查血细胞计数等,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例如,贫血患者可能因血氧携带能力下降而出现眩晕症状。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血糖异常(如低血糖或高血糖)、血脂异常导致血液黏稠度改变、肝肾功能异常影响代谢等都可能与眩晕有关。比如,严重低血糖时可出现眩晕、出汗、心慌等症状。 前庭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检查,有助于评估前庭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前庭相关疾病引起的眩晕。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检查时也有相应考虑。例如,儿童眩晕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眩晕,在检查时需更加谨慎,头部影像学检查需权衡辐射风险;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出现眩晕,需考虑激素等因素对眩晕的影响,在检查时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高血压病史的眩晕患者,在测量血压等检查时要关注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和病情判断的影响。

    2025-10-29 13:31:31
  • 突然感觉脑侧一根血管爆了是怎么回事

    脑侧血管异样感可能由血管性头痛相关(偏头痛因神经血管调节紊乱、紧张性头痛因肌肉紧张牵扯血管)、高血压急症(血压急剧升高致脑血管压力增大)、颅内动脉瘤破裂前兆(动脉瘤壁薄弱血压波动易诱发)、脑血管畸形(畸形血管团周围血流异常)等医学原因导致,中青年群体可调整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控压,高危人群定期查脑血管并避诱因,儿童出现需重视排查先天脑血管病变。 一、可能的医学原因 (一)血管性头痛相关 偏头痛发作时可能出现一侧头部血管跳动明显的感觉,这与神经血管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时局部脑血管会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脑血流量波动等,导致患者感觉脑侧血管异常。此外,紧张性头痛也可能因头部肌肉紧张牵扯血管,引发类似血管异样感,多与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因素相关。 (二)高血压急症 当血压急剧升高时,脑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可能出现头部血管异常感觉。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弹性,长期高血压未控制者,血压波动时更易出现此类情况。例如,收缩压突然升至180mmHg及以上时,脑血管压力负荷显著增加,可引发头部血管异样感。 (三)颅内动脉瘤破裂前兆 颅内动脉瘤是局部血管壁薄弱膨出形成的,血压波动易诱发破裂。部分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可能先有局部血管异常感觉,但动脉瘤破裂通常伴随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更危急表现。相关研究显示,动脉瘤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使其对血压变化更为敏感。 (四)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畸形血管团周围血流异常可能导致局部血管异样感。研究发现,脑血管畸形区域血流动力学与正常区域不同,异常血流冲击可能让患者感觉脑侧血管异常。 二、不同人群的情况及应对 (一)中青年群体 中青年可能因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等诱发血管性头痛出现脑侧血管异样感。建议此类人群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通过适当运动、冥想等缓解压力,若症状频繁出现需及时就医排查。 (二)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血压,避免血压骤升骤降。日常应监测血压,保持低盐饮食,规律作息。一旦出现脑侧血管异样感且伴有血压明显波动,需立即就医调整降压方案,因为血压失控可能导致更严重脑血管事件。 (三)高危人群 有家族动脉瘤史、脑血管畸形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头颅CTA(CT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以便早期发现血管异常。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情绪剧烈波动等可能诱发血管事件的因素。 (四)儿童群体 儿童出现脑侧血管异样感极罕见,多与先天血管异常相关。若儿童出现此类情况,需高度重视,及时带至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通过详细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脑血管病变,因为儿童脑血管病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未来健康。

    2025-10-29 13:30:51
  • 脑梗前兆的6个表现

    脑梗前兆会有多种表现,包括头晕头痛突然加重、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视力突然模糊、精神状态改变、吞咽困难等,不同人群出现这些前兆表现的风险因素不同,如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饮酒、有家族史等人群需格外留意。 一、头晕头痛突然加重 表现及原理:原本偶尔出现的头晕头痛症状变得更为频繁且程度加重。脑梗前兆时,脑部血管供血出现异常变化,可能导致颅内压力改变等,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的明显变化。一般人群中,若本身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出现这种头晕头痛加重情况更需警惕,因为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等本就可能存在问题,脑梗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对于有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也可能因血管调节功能受影响而出现此类表现。 二、肢体麻木无力 表现及原理:单侧肢体出现麻木感,且伴有无力症状,比如拿东西容易掉落,走路时一侧肢体感觉使不上劲等。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神经传导,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肢体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渐老化,发生脑梗风险较高,若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更应重视;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其血管神经可能已受到一定损伤,出现这种表现时脑梗前兆的可能性也较大,因为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的正常功能。 三、言语不清 表现及原理:说话时出现口齿不清,表达困难的情况。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语言功能的区域受到血管病变影响,导致语言中枢功能障碍。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血管受到的损害相对较大,更容易出现言语不清等脑梗前兆表现;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自身发生脑梗的遗传易感性较高,出现言语不清时要格外留意。 四、视力突然模糊 表现及原理:短时间内视力突然下降、模糊,看东西不清楚。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眼部血液供应或视觉传导相关的脑部区域。中老年人若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问题,发生视力突然模糊作为脑梗前兆的可能性增加;患有高血脂的人群,血液黏稠度较高,血管容易堵塞,也较易出现这种视力方面的异常表现。 五、精神状态改变 表现及原理:出现嗜睡、精神萎靡或者原本性格等有较大改变,变得容易烦躁、情绪不稳定等。这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影响了神经功能,从而导致精神状态的改变。对于有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等情况的人群,本身神经调节就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发生脑梗时更易出现精神状态的变化;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夜间缺氧情况可能导致脑部慢性缺血,也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方面的异常作为脑梗前兆。 六、吞咽困难 表现及原理:吃饭、喝水时出现吞咽费力、困难的情况。这是由于脑部相关神经和肌肉的协调功能受到血管病变影响。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且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生吞咽困难作为脑梗前兆的概率相对更高;患有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本身就存在神经肌肉协调方面的问题,出现吞咽困难时需警惕脑梗同时发生的可能。

    2025-10-29 13:29: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