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小指发麻警惕哪些疾病

    小指发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颈椎病因颈椎病变压迫支配小指神经导致,中老年人常见但有年轻化趋势;肘管综合征是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处卡压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特定职业者易患;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受压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特定职业人群需注意;脑供血不足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供血不足影响神经功能,中老年人多见,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致周围神经受损,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发病,性别无严格区分。 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较为常见,这与颈椎长期劳损、退变有关;但现在年轻人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男女均可发病。 肘管综合征 发病机制: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处受到卡压,可引起小指及环指尺侧半麻木、刺痛等症状。经常屈肘、肘部外伤等可增加肘管综合征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反复屈肘的工作(如手工劳动者),尺神经反复受到摩擦、卡压,易引发肘管综合征导致小指发麻。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群更易患病。 胸廓出口综合征 发病机制: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受到压迫,可出现小指发麻等症状。不良姿势、肩部过度外展等情况可能诱发该综合征。例如,长期肩部过度外展的运动(如游泳运动员的某些动作)或不良坐姿等,可能导致胸廓出口处结构受压,影响神经供血,引起小指发麻。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无明显性别倾向,但特定职业人群需特别注意。 脑供血不足 发病机制: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影响神经功能,可能出现小指发麻等症状。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可引起脑供血不足。比如,动脉硬化使血管狭窄,血流减少,脑部神经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包括小指发麻。 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多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性别上无严格差异,但相关基础疾病的发生可能与性别有一定关联,如女性更年期后某些代谢变化可能影响动脉硬化发生等情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周围神经受损,出现感觉异常,可表现为小指发麻。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影响神经传导功能。例如,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周围神经逐渐受损,出现包括小指发麻在内的多种神经症状。 年龄与性别因素: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患病后随着病程进展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区分,但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生活方式等有关,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发病相关因素影响。

    2025-10-29 13:12:02
  • 鼻子发抖是咋回事肌肉在跳动

    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可能是多种健康问题的表现,如寒冷、情绪激动、神经系统问题、药物副作用、代谢紊乱等。如果症状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孕妇、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需特别关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可能是多种健康问题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寒冷或情绪激动:当身体感受到寒冷或情绪紧张、激动时,鼻子周围的肌肉和面部肌肉可能会发生颤抖或跳动。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2.神经系统问题: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可能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和抖动,包括鼻子和面部肌肉。这些症状可能还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僵硬、运动障碍等。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肌肉抽搐或抖动,包括鼻子周围的肌肉。如果你正在服用某种药物,并出现了这些症状,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4.代谢紊乱: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可能导致肌肉震颤。这些疾病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 5.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的原因包括缺乏维生素B12、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压力等。 如果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持续时间较长、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等,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可能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是一些建议: 1.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激素水平的改变。某些孕妇可能会出现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的情况。如果这些症状不严重且不伴有其他不适,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然而,如果症状严重或伴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功能可能会逐渐下降,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肌肉抽搐、震颤等问题。如果老年人出现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 3.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更容易出现肌肉问题。这些人群应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总之,鼻子发抖和肌肉跳动可能是多种健康问题的表现,如果症状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2025-10-29 13:11:19
  • 脸部肌肉跳动怎么办

    脸部肌肉跳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压力、焦虑、缺乏睡眠、饮食、营养、过度使用面部肌肉、神经问题、药物副作用及其他因素。治疗方法包括热敷、按摩、放松训练、避免诱因、就医治疗等。对于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脸部肌肉跳动,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预防。 1.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脸部肌肉紧张和跳动。建议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来减轻压力。 2.缺乏睡眠:睡眠不足或质量不好可能导致脸部肌肉跳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缓解脸部肌肉跳动很重要。 3.饮食和营养:某些食物和饮料,如咖啡、可乐、巧克力等,可能引起神经兴奋,导致脸部肌肉跳动。此外,维生素B12缺乏也可能导致肌肉抽搐。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12,可以帮助预防脸部肌肉跳动。 4.过度使用面部肌肉:长时间地使用面部肌肉,如频繁地笑、皱眉、咬牙等,可能导致脸部肌肉疲劳和跳动。尽量避免过度使用面部肌肉,适时休息和放松。 5.神经问题:脸部肌肉跳动也可能是神经问题的表现,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如果脸部肌肉跳动持续时间较长、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症状,如面部疼痛、麻木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6.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导致脸部肌肉跳动。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并出现脸部肌肉跳动的症状,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7.其他原因:脸部肌肉跳动还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对于脸部肌肉跳动的治疗,以下方法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1.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轻轻敷在脸部跳动的肌肉上,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跳动。 2.按摩:轻轻按摩脸部跳动的肌肉,帮助放松肌肉,缓解紧张。 3.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来减轻身体和心理的紧张。 4.避免诱因:尽量避免触发脸部肌肉跳动的因素,如压力、焦虑、过度使用面部肌肉等。 5.就医治疗:如果脸部肌肉跳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注射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脸部肌肉跳动的治疗应根据具体原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在某些情况下,如神经问题引起的脸部肌肉跳动,可能需要专业的神经科医生进行治疗。此外,如果脸部肌肉跳动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对于预防脸部肌肉跳动的发生也很重要。

    2025-10-29 13:09:45
  • 为什么会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形成腔隙的脑血管疾病,其常见成因有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损伤血管内皮等、小动脉硬化、血液成分异常、吸烟与酗酒损伤血管内皮等,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患病风险有差异。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管腔变窄,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或小动脉闭塞,就容易引发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都有影响,年轻人若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导致高血压,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更容易损伤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增加,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这也是老年人易患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青年如果有高脂血症(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导致小血管闭塞,引发腔隙性脑梗塞。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期就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成年后也可能因血管病变增加患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病情可能加重,血管病变风险升高。 小动脉硬化:脑内穿通动脉管径一般在100-200μm,长期的高血压等因素可引起小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梗死。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小动脉硬化的几率都会增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小动脉硬化进展更快。 血液成分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高凝状态等,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内小动脉闭塞。例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增加了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女性在月经、妊娠、产后等特殊时期,血液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若本身有血液成分异常的基础,更易诱发疾病。 吸烟与酗酒: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酗酒会导致血压波动、血脂代谢紊乱等,这些都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几率。男性吸烟、酗酒的比例相对较高,对血管的损害更大;女性如果有吸烟、酗酒习惯,同样会面临血管病变风险增加的问题,但可能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需要更加注意自我健康管理。

    2025-10-29 13:08:13
  • 什么是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病原体引发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疾病,最主要致病原为肠道病毒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致病,病毒经黏膜入血达脑膜引发炎症,儿童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成人症状较轻有脑膜刺激征等且可能伴上呼吸道前驱症状或皮疹,通过病史症状评估及脑脊液检查诊断,采取对症支持及特定病毒感染时的抗病毒治疗等,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留后遗症,需勤洗手等预防,儿童因免疫差需密切观察,老年人要尽早诊治,基础疾病患者需综合考量制定诊疗计划。 一、定义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发的软脑膜(包含蛛网膜与软脑膜)弥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病原体所致。 二、病因机制 1.常见病原体:肠道病毒为最主要致病原,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也可引起该病。2.感染途径:病毒经鼻腔、口腔等黏膜侵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不同人群差异:儿童起病多较急,常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成人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或出现皮疹等表现(如肠道病毒感染时可能出现皮疹)。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关注是否有病毒感染接触史等。2.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病毒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病毒抗原或核酸,有助于明确病毒类型。 五、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发热进行退热处理,颅内压增高时采取降颅压措施等。2.抗病毒治疗:特定病毒感染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使用阿昔洛韦,但具体用药需由专业医生依据病情判断。 六、预后情况 多数患者经及时合理治疗预后良好,少数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认知障碍等,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七、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2.环境管理: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就医。2.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感染后应尽早诊断治疗,重视病情变化,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制定诊疗方案。3.基础疾病患者:有基础疾病者感染病毒性脑膜炎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情况与脑膜炎病情,制定全面的诊疗计划。

    2025-10-29 13:05: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