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如何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治疗首要强制戒酒阻断病情进展,需营养支持补充B族维生素,用神经营养类药物需专业医生评估,开展针对认知和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老年患者要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女性需个体化治疗兼顾生理特点。 一、强制戒酒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首要需严格强制戒酒,酒精的持续摄入会不断加重脑部神经损伤,因此必须坚决杜绝酒精摄入,这是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基础步骤。 二、营养支持 长期饮酒易导致机体营养失衡,尤其常伴随B族维生素缺乏。需补充硫胺素等B族维生素,以纠正营养缺乏状况,为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供必要营养物质,改善神经组织的营养状态,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与修复。 三、药物治疗 可使用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甲钴胺等,这类药物能够营养神经,助力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但具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判定。 四、康复治疗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开展康复训练。例如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帮助改善患者的记忆、思维等能力;开展肢体运动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治疗耐受性。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与老年患者本身服用的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因此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反应。 2.儿童等特殊人群: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较少累及儿童,若有相关情况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如通过营养调整等基础手段改善状况,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最大程度保障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中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对治疗的影响,如某些药物在女性体内的代谢可能与男性存在差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充分兼顾女性患者的生理特殊性。

    2025-10-29 11:46:29
  • 正常的面瘫表现是什么样的

    面瘫表现有患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伴贝尔征阳性、鼻唇沟变浅及鼓腮漏气等面部肌肉运动障碍,部分患者有患侧耳部疼痛、味觉减退等感觉异常,特发性面瘫多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其他病因面瘫有原发病表现,儿童面瘫需考虑不同病因且恢复情况与成人不同,老年人面瘫恢复慢需排查原发病,男女面瘫表现无明显差异但原发病发生概率因生活方式等有别。 一、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表现 1.额纹变化:患侧额纹消失,这是由于面神经支配的额肌运动功能受限,正常情况下额肌能收缩形成额纹,面瘫时该肌肉无法正常运动。 2.眼裂状态: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患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即贝尔征阳性,此为面神经受损导致眼轮匝肌功能障碍所致。 3.鼻唇沟与鼓腮等表现:鼻唇沟变浅,鼓腮、吹口哨时患侧漏气,这是因为面神经支配的口轮匝肌等肌肉功能异常,影响面部表情动作的正常完成。 二、感觉异常相关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患侧耳部疼痛、味觉减退等感觉异常情况,这与面神经受累波及相关感觉神经纤维有关。 三、不同病因相关起病特点 1.特发性面瘫:多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症状高峰,主要表现为上述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及可能伴随的轻度耳部疼痛等。 2.其他病因导致的面瘫:若由肿瘤、感染等其他疾病引起,可能有原发病相关表现,如感染性疾病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面部主要仍以肌肉运动障碍为突出表现。 四、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面瘫需考虑病毒感染等不同病因,表现与成人相似,但恢复情况可能因儿童自身修复能力等因素有所不同,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面瘫恢复相对较慢,且需更关注原发病的排查,因为老年人基础疾病相对较多,面瘫可能是某些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之一。 女性与男性:在面瘫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原发病的发生概率,如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等,但面部具体表现特征一致。

    2025-10-29 11:43:23
  • 老是困睡不够怎么回事

    老是困睡不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缺乏运动、饮食问题、压力和焦虑、健康问题以及药物副作用等。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减轻压力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和能量水平。如长期困倦,建议咨询医生进行检查,以确定原因并获得适当的治疗建议。 1.睡眠不足:如果您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可能会感到困倦。成年人每晚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建议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并避免在晚上使用电子设备。 2.睡眠质量差:即使您获得了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果睡眠质量差,也可能会感到困倦。建议避免在晚上喝咖啡因或饮料,避免在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并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3.缺乏运动:缺乏身体活动可能会导致疲劳和困倦。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4.饮食问题:饮食不规律或不健康可能会影响您的能量水平。建议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并避免在晚上吃过多的食物。 5.压力和焦虑:高水平的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导致疲劳和困倦。建议采取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6.健康问题:某些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疲劳和困倦,如甲状腺问题、贫血、糖尿病、抑郁症等。如果您长期感到困倦,建议咨询医生进行检查。 7.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疲劳和困倦,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如果您正在服用药物,并出现困倦的症状,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总之,老是困睡不够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果您长期感到困倦,建议咨询医生进行检查,以确定原因并获得适当的治疗建议。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的睡眠时间、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减轻压力,也有助于改善您的睡眠质量和能量水平。

    2025-10-29 11:40:39
  • 小儿癫痫多久发一次

    小儿癫痫发作频率个体差异大,受癫痫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情况和个体差异影响,特殊人群小儿需家长密切观察发作情况,创造稳定生活环境,规范治疗并定期复诊,选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癫痫类型的影响 部分性发作:简单部分性发作一般发作频率相对较低,可能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频率也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有些患儿发作频率可能不是很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发作相对较频繁。 全面性发作:典型失神发作的患儿可能每天会发作数次到数十次不等;婴儿痉挛症的发作频率通常较高,可表现为频繁的痉挛发作,一天内可能有数十次甚至更多。 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 病情较重、脑部病变较明显的患儿,癫痫发作频率往往更高。例如,脑部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癫痫,发作频率通常比病变较轻的患儿要高。 对于一些初次发病且病情较轻的小儿癫痫患者,发作频率可能相对较低。 治疗情况的影响 如果患儿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并且药物治疗效果较好,那么癫痫发作频率会明显降低,甚至可能长期不发作。相反,如果治疗不规范,如随意增减药量、漏服药物等,会导致癫痫发作频率增加。 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患儿对癫痫相关因素的耐受等情况不同,即使是相同类型和病情程度的癫痫患儿,发作频率也可能不一样。比如,有的患儿自身身体状况较好,对癫痫的耐受能力较强,发作频率相对较低;而有的患儿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发作频率就可能较高。 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对于小儿癫痫患者,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发作情况,记录发作的时间、频率、表现等。在生活中要为患儿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睡眠不足等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规范治疗,定期带患儿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025-10-29 11:39:51
  • 人没有精神是什么原因

    人没有精神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睡眠不足、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压力过大和疾病等。可通过调整睡眠时间和质量、增加运动量、保持均衡饮食、缓解压力和及时就医等方式改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也对维持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1.睡眠不足:长期缺乏睡眠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人体疲劳、精神不振。 强相关信息: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睡眠不足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2.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或运动量过少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使人感到疲倦和无精打采。 强相关信息: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加氧气供应,改善心血管健康,提升精神状态。运动还可以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缓解压力和焦虑。 3.营养不良:饮食不均衡或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导致精神不振。 强相关信息:例如,缺铁会导致贫血,使人容易疲劳;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骨骼健康问题和情绪低落。均衡的饮食应包括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环境中,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紧张和疲劳,使人失去精神。 强相关信息:应对压力的方法包括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调节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如果压力过大且无法自行缓解,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5.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人没有精神,如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症等。 强相关信息:如果精神不振持续较长时间或伴随其他症状(如疲劳、乏力、呼吸困难、体重变化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同,如果长期感到精神不振,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健康专家,以获取个性化的建议和诊断。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对于维护精神健康也非常重要。

    2025-10-29 11:38: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