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运动神经元病是否可能导致手抖现象

    运动神经元病因神经元变性丢失致神经冲动传递障碍引发手抖,原发性侧索硬化型累及上运动神经元致手部肌肉僵硬痉挛性手抖,进行性脊肌萎缩型损害脊髓前角细胞致手部小肌肉无力萎缩早期精细动作手抖,中老年高发男性略高,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中老年疑似需及时就医检查,有家族史者应定期检查,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延缓进展减轻手抖影响。 一、运动神经元病导致手抖的机制分析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类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涉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当病变累及支配手部肌肉的相关神经元时,会导致神经对肌肉的调控出现异常。例如,若脊髓前角细胞受损,会使手部小肌肉的神经支配受阻,引起肌肉无力、萎缩,进而可能出现手抖现象;而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可导致肌张力增高,影响手部肌肉的协调控制,也会引发手抖。其病理基础是运动神经元逐渐变性、丢失,使得神经冲动传递障碍,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运动功能异常,表现出手抖等症状。 二、不同类型运动神经元病与手抖的关联 1.原发性侧索硬化型运动神经元病:此型主要累及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可使肢体肌肉的肌张力增高,当影响到手部肌肉时,会出现手部肌肉僵硬、活动不灵活,进而引发手抖,这种手抖往往呈现出一种痉挛性的特点,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 2.进行性脊肌萎缩型运动神经元病:该型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手部小肌肉最先受累,出现肌肉无力、萎缩,早期可能表现为手部精细动作时出现手抖,如拿东西不稳等,随着病情发展,手抖情况会更加明显,同时可伴有手部肌肉萎缩的外观改变。 三、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对运动神经元病伴手抖的影响 年龄因素:运动神经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发生运动神经元变性的风险增加,所以中老年人群出现运动神经元病伴手抖的概率相对较高。 性别因素:一般而言,男性患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这一性别差异对伴有手抖症状的影响并无特异性,主要还是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具体病变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过度劳累、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可能加重手抖症状。例如,长期从事接触重金属工作的人群,其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风险可能升高,手抖等症状也可能更易出现。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中老年人群中出现手抖疑似运动神经元病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日常生活中,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因为手抖可能影响肢体的平衡控制。对于有运动神经元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同时,无论是哪类人群,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以降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手抖等症状对生活的影响。

    2025-10-27 12:57:23
  • 什么叫肌肉肌源性损害

    肌肉肌源性损害是肌肉自身病变致功能异常本质为细胞结构等异常,常见病因含遗传(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代谢(如糖原累积症)、自身免疫(如多发性肌炎)因素,肌电图有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缩短等表现,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等,成年要留意自身免疫等,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肌肉相关检查。 一、定义及本质 肌肉肌源性损害是指因肌肉组织自身的病变导致肌肉功能出现异常的病理状态,其本质是肌肉细胞内的结构、代谢或基因等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舒张等功能。例如,遗传因素导致的肌肉蛋白合成缺陷、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肌肉能量代谢障碍、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肌肉组织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肌肉肌源性损害。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直接导致肌肉肌源性损害,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编码肌肉相关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得肌肉蛋白合成异常,进而出现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等表现。此类疾病在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时期可能就会逐渐显现出肌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等症状。 (二)代谢性因素 代谢性疾病可引发肌肉肌源性损害,例如糖原累积症,患者体内参与糖原代谢的酶出现缺陷,导致肌肉内糖原代谢异常,影响肌肉能量供应,长期可造成肌肉萎缩、乏力等肌源性损害相关表现。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代谢性疾病出现此类问题,成年人若长期营养不均衡等也可能诱发相关代谢性肌病。 (三)自身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攻击肌肉组织,如多发性肌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肌肉组织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肌肉炎症、变性等改变,从而出现肌肉无力、疼痛等肌源性损害的临床症状,这类情况在成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女性发病可能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相关因素。 三、肌电图等检查特征 在肌电图检查中,肌肉肌源性损害具有典型表现,如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增多等。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辅助判断肌肉损害是源于肌肉本身(肌源性)还是神经源性等其他情况,为明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若出现肌肉肌源性损害,需重点关注生长发育情况。例如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天性肌病,可能影响儿童的运动发育,如坐、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应尽早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以便早期干预,同时要加强护理,避免因肌肉无力导致的跌倒等意外伤害。 (二)成年群体 成年人出现肌肉肌源性损害,需留意自身免疫状态、代谢情况等。比如自身免疫性肌炎患者,要注意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因为感染可能诱发病情加重。同时,代谢性肌病患者要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肌肉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肌肉相关检查筛查。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在出现肌肉相关症状时,需高度警惕肌肉肌源性损害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

    2025-10-27 12:56:14
  • 周围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眩晕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聋伴眩晕等,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如梅尼埃病有发作性眩晕等,BPPV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等,可通过病史询问、听力学检查、变位试验、前庭功能检查等鉴别,鉴别时需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不同年龄、特殊生理时期患者疾病谱不同,还需警惕不同原因导致的周围性眩晕。 梅尼埃病: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30-50岁中青年人,女性略多。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眩晕常突发,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常伴恶心、呕吐、出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发作时可见眼球震颤。听力下降多为低频波动性,耳鸣初期多为低频吹风样,后期可为高调蝉鸣音。 鉴别要点: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结合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可见低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甘油试验阳性等有助于诊断。需与其他周围性眩晕疾病相鉴别,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临床表现: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稍多。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常于卧位翻身、从睡眠中惊醒或俯身等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眩晕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可伴恶心、呕吐、眼震等。 鉴别要点:主要依靠变位试验进行诊断,如Dix-Hallpike试验可用于诊断后半规管BPPV,Hine试验可用于诊断前半规管BPPV等。通过特定的头部位置变动诱发特征性的眼震和眩晕发作来明确诊断,与其他周围性眩晕疾病相区分。 前庭神经元炎: 临床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病,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然发作的眩晕,程度较重,持续数天至数周,眩晕与头部活动无关,常伴恶心、呕吐,但无耳鸣、听力下降。查体可见眼球震颤,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 鉴别要点:根据病前的感染史,结合眩晕的特点,无耳鸣、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等进行鉴别。需与梅尼埃病等有耳鸣、听力下降表现的周围性眩晕疾病区分。 突发性聋伴眩晕: 临床表现: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出现听力突然下降,可伴耳鸣、眩晕,眩晕程度可轻可重,常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鉴别要点:通过听力学检查显示突发性的感音神经性聋,结合眩晕的表现进行鉴别。需与梅尼埃病等有反复发作特点的眩晕疾病相区分,突发性聋伴眩晕多为单次发作的听力下降伴眩晕。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例如,对于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需警惕外伤性前庭病变导致的周围性眩晕;对于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的人群,要考虑噪声性内耳损伤引起的眩晕可能。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疾病谱有所不同,儿童发生周围性眩晕相对较少,若儿童出现眩晕,需考虑先天性内耳发育异常等情况;而老年人则需警惕退行性变等引起的眩晕。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内耳功能,需注意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眩晕相鉴别。

    2025-10-27 12:53:50
  • 神经性疾病有哪些症状

    周围神经性疾病有感觉异常(皮肤现麻木、疼痛、蚁走感等)及运动障碍(肌肉无力、萎缩);中枢神经性疾病有头痛头晕、认知障碍、癫痫发作、肢体运动异常(偏瘫、共济失调);不同因素影响神经性疾病,年龄因素可致儿童患者生长、智力发育受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酗酒会增发病风险或加重症状,家族史因素使有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高且症状可能有遗传倾向。 一、周围神经性疾病症状 1.感觉异常 皮肤感觉出现多种异常表现,常见麻木感,患者会自觉身体某部位皮肤像被覆盖一层薄纱,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阈值改变,例如对疼痛刺激的感知变得不敏感或过度敏感;还可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像针刺一样的尖锐疼痛)、灼痛(有烧灼样的疼痛感)等;部分患者会有蚁走感,即感觉有蚂蚁在皮肤表面爬行。 2.运动障碍 可出现肌肉无力,导致肢体活动受限,比如手持物品时感觉费力,难以完成精细动作;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肌肉萎缩,通过观察可见相应部位肌肉变细、体积减小,肌肉力量进一步下降。 二、中枢神经性疾病症状 1.头痛头晕 部分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疼痛性质不一,可为胀痛、跳痛等不同感觉;同时常伴有头晕,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感,影响日常的平衡和活动。 2.认知障碍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难以记住刚刚发生的事情,例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很快就遗忘;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等活动,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下降。 3.癫痫发作 可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患者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倒下,同时伴有四肢抽搐,表现为四肢不自主地强烈收缩和抖动,还可能出现口吐白沫的症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短,但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会造成一定影响。 4.肢体运动异常 偏瘫:一侧肢体出现无力、活动不灵活的情况,例如无法正常抬起上肢、行走时一侧下肢拖曳等。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如同喝醉酒一般,走路时左右摇晃,难以保持平衡,在进行精细动作时也会出现明显障碍,如拿东西时手会颤抖、难以准确握住物品。 三、不同因素对神经性疾病症状的影响 1.年龄因素 儿童患神经性疾病时,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例如某些儿童神经性疾病可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人,出现学习能力差、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神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且可能使已患神经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加重。比如长期熬夜会打乱神经系统的正常节律,影响神经的修复和调节功能;酗酒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使原本的神经性疾病症状更明显。 3.家族史因素 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神经性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比如某些遗传性神经性疾病会有较为相似的症状特点在家族成员中出现。

    2025-10-27 12:52:56
  • 什么是脑瘫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由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病变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智力等障碍病因有产前产时产后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及伴随症状诊断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含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药物辅助、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婴儿期要观察运动发育儿童期注重功能训练等。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 二、病因 1.产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母体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毒物)、母体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可影响胎儿脑部发育。 2.产时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脐带绕颈、难产等导致胎儿脑部缺氧、缺血,引发脑损伤。 3.产后因素:新生儿期胆红素脑病(高胆红素血症所致)、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严重颅脑外伤等,均可损伤脑部而致病。 三、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为核心表现,患儿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如抬头、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及手指精细运动发育迟缓;常伴姿势异常,如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致肢体僵硬,或肌张力降低致肢体松软)、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异常姿势反射(如角弓反张、剪刀步态等)。 2.伴随症状:约半数患儿合并智力低下,约1/3伴有癫痫发作,部分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如发音不清、失语等),还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如多动、孤僻等)。 四、诊断 主要依据详细病史(包括围生期情况)、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明确脑部结构异常)。通过评估运动功能、姿势、反射等情况,结合相关检查排除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后作出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运动疗法(如Bobath疗法、Vojta疗法等)、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康复手段,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药物辅助:根据患儿具体合并症使用药物,如合并癫痫时可选用抗癫痫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具体用法)。 3.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经评估后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手术改善肌张力,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期: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运动发育情况,若发现抬头、翻身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应尽早就诊评估。 儿童期:需注重功能训练的持续性与系统性,同时关注患儿心理健康,避免因运动障碍产生自卑等情绪,可结合特殊教育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合并其他障碍时:如合并智力障碍需进行针对性教育干预;合并视力听力障碍需进行相应的视听觉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2025-10-27 12:50: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