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
    王晋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癫痫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电图读图诊断等。曾荣获201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等各类常见病、疑难疾病的诊治展开
  • 老年痴呆会不会遗传

    老年痴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与APP、PS1、PS2基因相关,晚发型与APOE的ε4等位基因有关,环境因素调节遗传易感性,有家族遗传史老年人需密切关注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年轻人有遗传基因突变携带者也应关注健康、早期监测,遗传非唯一决定因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病及进程。 遗传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 对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APP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淀粉样蛋白前体异常代谢,产生过多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是老年痴呆病理改变的重要特征之一;PS1和PS2基因的突变会影响γ-分泌酶的功能,进而干扰淀粉样蛋白的正常代谢过程,促使老年痴呆相关病理变化的发生。而对于晚发型老年痴呆,载脂蛋白E基因(APOE)的ε4等位基因是重要的遗传风险因素,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晚发型老年痴呆的概率显著增加,并且其发病年龄可能更早,病情进展相对更快。 环境因素对遗传易感性的影响 环境因素在老年痴呆的发病中也起到调节遗传易感性的作用。例如,长期吸烟、缺乏体育锻炼、不健康的饮食(如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头部外伤、社会心理因素(如长期孤独、抑郁等)等环境因素会增加有遗传易感性人群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社交活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性危险因素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遗传易感性带来的发病风险。 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有家族遗传史的老年人:这类人群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认知功能的变化,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等。在生活中要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饮食,多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坚持适度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如读书、下棋、散步等,同时要注意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年轻人中有遗传基因突变携带者:虽然目前尚未发病,但也需要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认知功能的早期监测,必要时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认知训练等干预措施,以延缓可能出现的认知功能下降。 总之,老年痴呆存在一定的遗传可能性,但遗传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老年痴呆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进程等。

    2025-10-27 11:28:07
  •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怎么样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致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颤动等表现,对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影响各异,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及既往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等病史可致其发生,需及时就医评估诊断以减轻影响。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若发生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功能发展。比如婴儿期可能表现为抬头、翻身、坐立、行走等大运动发育迟缓,学龄期可能影响精细运动,导致写字、拿东西等困难,而且肌肉萎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对其心理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因为运动能力的落后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等情绪。 成年人:对于成年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极大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在生活中,难以完成诸如穿衣、洗漱、做饭等日常活动;在工作中,可能无法从事需要体力或精细操作的工作,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不同性别在表现上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在一些需要精细操作的工作中受影响更明显,比如手工制作等工作。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就有衰退,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进一步加重其运动障碍。可能导致行走困难,增加跌倒的风险,而老年人一旦跌倒容易引发骨折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肌肉萎缩等问题会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大幅下降,生活需要更多的照顾,还可能影响其心理状态,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可能病因及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风险。例如,长期sedentary(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和锻炼,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会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增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可能性。 病史:一些既往病史也可能导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比如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等相关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累及下运动神经元,引发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例如,患有慢性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就可能逐渐影响下运动神经元,出现相应的运动功能异常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在运动功能等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不同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且与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发现有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尽可能减轻损伤带来的影响。

    2025-10-27 11:26:46
  • 脑CT检查什么

    脑CT可用于颅内出血评估精准定位等情况、脑梗死检测早期见模糊低密度后期显梗死灶、颅脑外伤诊断能检出颅骨骨折及颅内血肿等、脑部肿瘤筛查可发现占位性病变助判良恶、先天性颅脑畸形排查能查脑积水等畸形,孕妇非紧急一般不建议做脑CT需防护,儿童做时控辐射剂量并安抚配合,老年人做时考虑基础病监测生命体征。 一、颅内出血评估 脑CT可清晰显示颅内出血情况,如脑出血时能精准定位出血部位、范围及出血量,表现为高密度影,对判断出血严重程度及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快速区分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外伤致脑出血等不同病因引发的出血。 二、脑梗死检测 对于脑梗死,早期脑CT可能仅见模糊的低密度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能明确显示脑部缺血坏死区域的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及时发现脑梗死病灶,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区分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病变状态。 三、颅脑外伤诊断 在颅脑外伤中,脑CT能准确检出颅骨骨折,清晰呈现骨折线的位置、走向等;还可发现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表现为双凸镜形高密度影)、硬膜下血肿(表现为新月形高密度影)等,对评估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脑部肿瘤筛查 脑CT能够发现脑部的占位性病变,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帮助初步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虽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但能提供重要线索),为后续的诊疗计划提供基础信息。 五、先天性颅脑畸形排查 脑CT可用于检查先天性颅脑畸形,如脑积水时能显示脑室扩大情况;脑发育不良时能观察脑部结构的异常发育状态,清晰呈现脑部结构的畸形表现,助力早期发现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脑CT检查存在辐射风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非紧急医疗情况一般不建议进行脑CT检查,若必须检查,需采取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对胎儿的潜在危害。 儿童:儿童进行脑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应在专业人员引导下确保儿童保持静止状态以获得清晰影像,同时要关注儿童因年龄小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需安抚儿童配合检查,避免因不配合导致重复检查增加辐射暴露。 老年人:老年人进行脑CT检查时,需考虑其可能合并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疾病等,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确保检查环境安全,防止因检查过程中身体不适引发意外情况。

    2025-10-27 11:25:55
  • 四肢麻木是什么原因和征兆

    四肢麻木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颈椎病、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及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的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其典型征兆包括伴随肢体无力、疼痛、大小便失禁等,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群有相应特殊表现需关注。 一、四肢麻木的常见原因 1.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颈椎病:长期伏案工作、姿势不良等因素可致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压迫神经根,常见于30~50岁长期从事伏案工作人群,病变多累及颈神经根,引发上肢及四肢麻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病变累及感觉传导通路时,可出现四肢麻木,中老年人群若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发生风险增高。 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可损伤周围神经纤维,引发四肢麻木;营养缺乏(如B族维生素缺乏)或代谢障碍也可影响神经髓鞘合成,常见于长期素食、酗酒者。 脊髓病变:脊髓肿瘤、外伤等可压迫脊髓,影响神经传导,导致四肢麻木,同时可能伴随肢体运动障碍、大小便功能异常等。 2.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减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出现四肢麻木;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功能引发麻木。 免疫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机体免疫反应攻击周围神经,可急性起病,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等表现。 二、四肢麻木的典型征兆 1.伴随症状 伴随肢体无力:若四肢麻木同时伴有持物不稳、行走易跌倒等肢体无力表现,提示神经功能受损较严重,可能是脊髓或神经根严重受压等情况。 伴随疼痛:如麻木部位伴有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多提示神经受刺激或炎症反应,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变。 伴随大小便失禁:若四肢麻木伴有会阴部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可能是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受损,常见于脊髓肿瘤、严重外伤等情况。 2.特定人群表现 儿童:需警惕先天性神经管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若出现四肢麻木应及时就医排查,因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因可能较为特殊。 妊娠期女性: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致神经受压等有关,若出现四肢麻木需评估是否影响母婴健康,避免延误诊治。 老年人群:除常见的颈椎病、脑血管病外,还要注意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变等,因老年人代谢、器官功能减退等因素影响,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加强监测。

    2025-10-27 11:24:23
  • 越睡越想睡是什么原因

    越睡越想睡可能与睡眠质量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嗜睡症、抑郁症、其他健康问题、生活方式、药物副作用等有关。可以尝试保持规律作息、创造舒适环境、避免睡前刺激、放松身心、适度运动、管理压力、调整饮食、定期体检等方法来改善睡眠。 1.睡眠质量差:如果睡眠过程中经常醒来或睡眠中断,导致睡眠不连续,就会让人感到越睡越想睡。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一种在睡眠中呼吸暂停或减弱的疾病,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使人在睡眠中频繁醒来,影响睡眠质量,也可能导致越睡越想睡的感觉。 3.嗜睡症:嗜睡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嗜睡现象,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也可能仍然感到困倦。 4.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问题,可能会出现越睡越想睡的情况。 5.其他健康问题:一些其他健康问题,如糖尿病、贫血、心脏病等,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越睡越想睡。 6.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长期熬夜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睡眠问题,引起越睡越想睡的感觉。 7.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镇静药等,可能会影响睡眠,导致越睡越想睡。 如果出现越睡越想睡的情况,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改善睡眠: 1.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2.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3.避免睡前刺激: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过度进食或饮水、进行剧烈运动等。 4.放松技巧: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帮助放松身心。 5.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6.管理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冥想、旅行、与朋友聊天等。 7.调整饮食:避免晚餐过饱或过晚进食,避免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8.定期体检:如果越睡越想睡的情况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睡眠需求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可能需要较少的睡眠时间,而孕妇可能会感到更加困倦。此外,某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等,在处理睡眠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有任何疑虑或担忧,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专家的建议。

    2025-10-27 11:22: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