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一岁宝宝身高体重不达标怎么办

    一岁宝宝身高体重不达标可参考标准判断,可能由营养、喂养方式、疾病、睡眠等因素导致,需合理添加辅食、按需喂养、及时就医查病、保证充足睡眠,家长要科学护理、定期体检,避免盲目补充营养制剂,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一、明确评估标准 1.参考标准:一岁男宝宝身高正常范围约73.4~78.8cm,体重约9.1~11.3kg;一岁女宝宝身高正常范围约71.5~77.1cm,体重约8.5~10.6kg。可通过定期测量宝宝身高体重,并与标准值对比来判断是否不达标。 二、分析可能原因及应对措施 1.营养因素 原因:一岁宝宝已添加辅食,但如果辅食添加不合理,如食物种类单一、营养不均衡,可能导致身高体重不达标。例如,辅食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重要营养素。 应对:合理添加辅食,保证食物多样化。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类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当摄入乳制品,保证钙的充足供应。例如,每天可以给宝宝吃一个鸡蛋羹、适量的鱼肉泥,搭配菠菜泥、苹果泥等。 2.喂养方式 原因:喂养频率不合适或喂养量不足,会使宝宝摄入营养不够,影响生长发育。比如,喂奶次数过少或辅食添加量不够。 应对:根据宝宝的需求合理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要按需喂养;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按照奶粉说明书准确调配奶量;添加辅食后,要逐渐增加辅食量,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3.疾病因素 原因:某些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消化不良等)会影响宝宝对营养的吸收,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也会消耗宝宝过多能量,从而导致身高体重不达标。 应对:如果怀疑宝宝有疾病影响生长发育,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脏超声等,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若宝宝因消化不良导致营养吸收不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理,如使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物(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同时调整饮食结构。 4.睡眠因素 原因:睡眠对宝宝生长发育很重要,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如果一岁宝宝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身高体重增长。 应对: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宝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岁宝宝一般需要12~14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创造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一岁宝宝身高体重不达标情况,家长要保持关注且不要过于焦虑。要科学喂养、细心护理,定期带宝宝进行健康体检,动态监测身高体重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避免盲目给宝宝补充各种营养制剂,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评估和干预,以保障宝宝健康成长,充分考虑宝宝年龄小、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等特点,一切措施以保障宝宝安全和健康为首要原则。

    2025-10-15 15:08:02
  • 婴儿额头正中有道白杠是怎么回事

    婴儿额头正中有白杠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色素减退痣(出生时或不久出现边界清楚淡白色斑,大小稳定)和无色素性痣(先天性非进行性色素减退斑,边界不规则,大小出生时基本固定);后天性因素有外伤(有明确外伤史,需观察伤口及避免再次损伤)和炎症后色素减退(曾患皮肤炎症如湿疹,炎症消退后出现,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加强皮肤护理)。 一、先天性因素 1.色素减退痣 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皮肤色素异常情况。它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白色斑。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局部皮肤黑素细胞功能异常有关。一般来说,色素减退痣大小相对比较稳定,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明显扩大或自行消退。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婴儿额头的白色杠可能就是色素减退痣,它在儿童时期可能就已经存在,且外观相对比较局限,边界多比较规则。 对于婴儿而言,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要注意避免局部过度摩擦等刺激,因为外界刺激可能会对皮肤的色素代谢等产生一定影响,但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密切观察其变化即可。 2.无色素性痣 属于先天性非进行性色素减退斑,是因胚胎发育时期的黑素细胞分化和发育异常所致。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等部位,也可出现在额头。无色素性痣的边界多不太规则,呈锯齿状。它的大小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往往就已基本固定,不会像一些色素沉着性疾病那样随时间有明显变化。研究发现,无色素性痣内的黑素细胞数目正常,但功能有缺陷。 婴儿时期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由于无色素性痣一般不会对婴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主要也是定期观察其形态、大小等有无变化。 二、后天性因素 1.外伤 婴儿在日常活动中可能会发生额头部位的外伤,比如不小心被指甲划伤、碰到尖锐物体等。如果损伤较表浅,累及表皮的色素细胞等,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白色杠。这种情况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可寻。例如,婴儿在玩耍时额头碰到了桌边,之后就发现正中有一道白杠。 对于有外伤史导致的额头白杠,要观察伤口的情况,看是否有感染迹象。如果伤口较小,一般可以用清洁的纱布等进行简单包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注意避免再次损伤该部位。 2.炎症后色素减退 婴儿额头部位如果发生过皮肤炎症性疾病,如湿疹等。在炎症消退后可能会出现色素减退的情况,表现为额头正中有白杠。这是因为在炎症过程中,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受到影响,炎症消退后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正常的色素合成。例如,婴儿患有额头湿疹,经过治疗湿疹好转后,可能会遗留色素减退斑。 对于炎症后色素减退的情况,要注意在婴儿湿疹发作时积极合理治疗,避免炎症过度加重。在炎症消退后,要加强皮肤护理,可适当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霜等,帮助皮肤恢复。一般这种色素减退情况有可能会随时间逐渐改善,但需要较长时间观察。

    2025-10-15 15:06:36
  • 儿童手脚发黄什么原因

    儿童手脚发黄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如短时间大量摄入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可致手脚发黄;肝胆疾病中的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也会引发;其他因素包括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遗传因素(如先天性胡萝卜素代谢酶缺乏症)等,发现儿童手脚发黄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处理,同时观察伴随症状。 一、饮食因素 1.胡萝卜素摄入过多:儿童如果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橘子、橙子等,可能会导致手脚发黄。这是因为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色素,过多的胡萝卜素不能及时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被代谢掉,就会沉积在皮肤较薄的部位,像手掌、足底等,从而出现手脚发黄的现象。一般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二、肝胆疾病 1.黄疸 溶血性黄疸:如果儿童存在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情况,比如患有某些先天性溶血性疾病,或者受到药物、感染等因素影响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的胆红素,超出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就可能引发溶血性黄疸,出现手脚发黄,同时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明确溶血的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肝细胞性黄疸:当儿童的肝脏受到损伤时,如感染肝炎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也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手脚发黄,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病因。 阻塞性黄疸:胆道系统发生阻塞,如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道肿瘤等,会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阻塞性黄疸,导致手脚发黄,常伴有皮肤瘙痒、腹痛、陶土样大便等表现。需要通过腹部超声、CT等检查来查找胆道阻塞的原因。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某些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手脚发黄,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可能会出现皮肤黄染的情况,除了手脚发黄外,还可能有怕冷、反应迟钝、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来确诊。 2.遗传因素:极少数情况下,儿童手脚发黄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先天性胡萝卜素代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导致机体对胡萝卜素的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引起手脚等部位的皮肤发黄。 当发现儿童手脚发黄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发热、呕吐、精神状态改变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对于儿童的健康问题,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家长不能忽视孩子身体出现的异常表现。

    2025-10-15 15:05:18
  • 婴儿咳嗽后大口吐奶怎么回事

    婴儿咳嗽后大口吐奶常见于生理结构因素(婴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胃呈水平位等)和咳嗽刺激因素(咳嗽致腹压变化推动奶液反流),应对措施有体位调整(竖抱拍背、侧卧位)、观察与后续护理(观察症状、清洁口腔),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婴儿需特殊关注,家长要了解原因、措施,确保婴儿健康安全。 一、常见原因 1.生理结构因素 婴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婴儿的食管下括约肌较松弛,不能很好地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在咳嗽时,腹压增加,容易导致胃内的奶液反流至食管,进而从口腔吐出。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这种情况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完善,这种现象会有所改善。 胃的解剖结构特点: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容量较小,且胃的入口(食管下括约肌)和出口(幽门)之间的压力差较小,咳嗽时腹压变化容易引起奶液反流。 2.咳嗽刺激因素 咳嗽引起腹压变化:咳嗽会使胸腔和腹腔内压力急剧变化,胸腔内压力升高,腹腔内压力也随之升高,这种压力差会推动胃内的奶液反流至食管,从而导致大口吐奶。例如,当婴儿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咳嗽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 二、应对措施 1.体位调整 竖抱拍背:婴儿咳嗽后大口吐奶时,应立即将婴儿竖抱,让其头部趴在家长肩上,然后轻轻拍打婴儿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的气体,缓解吐奶情况。竖抱的姿势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奶液反流的机会,拍背有助于促进气体排出,减轻胃部压力。 侧卧位:如果婴儿已经吐奶,应迅速将其转为侧卧位,防止吐出的奶液误吸入气管。侧卧位可以使奶液顺着口角流出,避免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等危险。 2.观察与后续护理 观察症状:密切观察婴儿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如果婴儿精神良好,呼吸平稳,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紫、精神萎靡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清洁口腔:及时清理婴儿口腔内的奶液,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奶液残留引起不适或导致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拭婴儿口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更不完善,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和胃的解剖结构等方面,发生咳嗽后大口吐奶的风险更高,且更容易出现吐奶后并发症。护理时要更加轻柔,体位调整要更加谨慎,一旦出现吐奶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因为早产儿的身体代偿能力较弱。 2.有基础疾病的婴儿:如果婴儿本身患有呼吸道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等)或消化系统疾病,咳嗽后大口吐奶可能会加重病情。这类婴儿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和专业的医疗护理,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在婴儿咳嗽时采取更适当的措施,并及时向医生反馈吐奶等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婴儿咳嗽后大口吐奶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家长要了解相关原因和应对措施,在日常护理中多加留意,确保婴儿的健康安全。

    2025-10-15 15:04:11
  • 婴儿结膜炎症状

    婴儿结膜炎有多种症状表现,眼部分泌物增多、眼部红肿、眼部瘙痒是常见表现,不同类型婴儿结膜炎有特殊症状,如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发病急、病情重,新生儿衣原体性结膜炎病程长,病毒性结膜炎可能伴全身症状,过敏性结膜炎常伴其他过敏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一)眼部分泌物增多 婴儿结膜炎时,眼部会出现明显增多的分泌物。分泌物的性质因结膜炎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性结膜炎常表现为脓性分泌物,分泌物量较多,可呈黄色、黄绿色,有时会粘住婴儿的眼睑,尤其在晨起时较为明显;病毒性结膜炎的分泌物多为水样或浆液性。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不会表达,可能会因为眼部不适而频繁用手揉眼,进一步加重眼部刺激和分泌物增多的情况。 (二)眼部红肿 结膜组织受到炎症刺激后会出现红肿现象。婴儿的眼部皮肤较为娇嫩,炎症导致的红肿可能较为明显,眼睑会肿胀,结膜充血,呈现出鲜红色或粉红色。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婴儿,眼部红肿可能会更严重,且恢复相对较慢。 (三)眼部瘙痒 部分婴儿结膜炎可能会伴有眼部瘙痒感,虽然婴儿不太能准确表达瘙痒,但可能会出现频繁眨眼、用脸蹭枕头等表现来缓解眼部不适。如果是过敏因素引起的结膜炎,瘙痒感通常会比较明显,且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症状。 二、不同类型婴儿结膜炎的特殊症状 (一)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多在出生后2-4天发病,病情发展迅速,眼部会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眼睑高度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在数天内导致角膜溃疡、穿孔,严重影响婴儿的视力。这种类型的结膜炎主要是由于分娩时婴儿通过产道感染了淋病奈瑟菌,对于有高危分娩史的婴儿,需要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因为其发病急且病情严重,对婴儿视力威胁大。 (二)新生儿衣原体性结膜炎 一般在出生后5-12天发病,眼部症状相对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稍轻,分泌物为黏液性或脓性,眼部红肿程度相对较轻,但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这种类型的结膜炎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与婴儿在分娩过程中接触到母亲产道中的衣原体有关,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也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防止交叉感染。 (三)病毒性结膜炎 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有眼部红肿、分泌物增多等一般症状外,可能还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婴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情况,因为眼部不适加上可能的全身不适,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需要特别关注其整体状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四)过敏性结膜炎 如果婴儿是过敏体质,接触到过敏原后容易发生过敏性结膜炎,除了眼部瘙痒、红肿、分泌物增多外,可能还会伴有其他过敏表现,如皮肤湿疹、鼻塞、流涕等。需要仔细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对于过敏体质的婴儿,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减少发病的机会。

    2025-10-15 15:03: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