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宝宝便秘严重怎么办

    宝宝便秘严重可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调整婴儿饮食结构,母乳喂养妈妈要均衡饮食,人工喂养可换含适量可溶性膳食纤维配方粉,较大婴儿及幼儿要增食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保证水分摄入;给孩子腹部顺时针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培养孩子每天固定时间排便习惯;鼓励孩子多活动,不同年龄段活动方式和量适当调整;若便秘久未改善或有异常要及时就医,特殊人群要谨慎操作并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较大婴儿及幼儿: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蔬菜方面,像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水果可以选择苹果、香蕉等,其中苹果含有果胶,有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香蕉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让孩子每天饮用适量的水,保持肠道湿润,利于粪便排出。 腹部按摩 以孩子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孩子的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给孩子造成不适。对于婴儿,动作要轻柔;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力度,但仍要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准。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每天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比如每天早餐后尝试让孩子坐马桶,即使没有便意,也让孩子在马桶上坐几分钟,逐渐形成排便反射。一般建议婴幼儿从3个月左右开始,就可以尝试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不要强迫孩子排便,但要坚持在固定时间引导。 增加活动量 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和适当的运动。对于婴儿,可以在家长的看护下多练习翻身、爬行等动作;较大的孩子可以多参加跑步、跳绳、踢球等运动,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要适当调整,比如婴儿的运动以温和的活动为主,而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可以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但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来进行。 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便秘情况持续时间较长,经过上述家庭护理措施后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孩子出现腹胀明显、呕吐、精神差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等,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肠道器质性疾病。如果是疾病原因导致的便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等治疗手段。 对于特殊人群婴儿来说,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采取上述措施时更要特别谨慎,操作要轻柔;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在调整饮食、按摩等护理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增加活动量时要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以防加重心脏负担。总之,针对宝宝便秘严重的情况,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帮助宝宝缓解便秘问题。

    2025-10-15 15:02:40
  • 宝宝咳嗽嗓子嘶哑怎么办

    宝宝咳嗽嗓子嘶哑需观察病情,包括咳嗽程度频率、嗓子嘶哑程度及伴随症状;一般家庭护理要保证充足水分、保持室内适宜环境、避免刺激因素;婴儿期要密切观察并注意喂水方式和拍背排痰,幼儿期要耐心询问并注意安全和保证营养;当宝宝出现高热、呼吸急促等严重情况或嗓子嘶哑经家庭护理无改善时需立即就医,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一般护理、依年龄采取措施并及时就医。 一、观察病情 1.咳嗽程度与频率:留意宝宝咳嗽是偶尔轻咳还是频繁剧烈咳嗽,若为频繁剧烈咳嗽且影响进食、睡眠等,需重视。比如频繁咳嗽导致宝宝无法安稳入睡,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 2.嗓子嘶哑程度:观察嘶哑是轻微发声稍哑还是几乎无法发声,严重嘶哑可能提示喉部炎症较明显。 3.伴随症状:查看是否伴有发热、呼吸急促、喘息、精神萎靡、拒食等症状。若伴有发热,体温高低情况如何;若呼吸急促,要数每分钟呼吸次数,正常幼儿呼吸频率在25-30次/分钟左右,若超过40次/分钟需警惕肺炎等严重情况;精神萎靡、拒食也提示病情可能较重。 二、一般家庭护理措施 1.保证充足水分:让宝宝多喝温水,充足的水分有助于湿润喉部,缓解嗓子嘶哑,还能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减轻咳嗽。比如每天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温水,少量多次饮用。 2.保持室内适宜环境: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湿度可防止宝宝呼吸道黏膜干燥,减轻咳嗽和嗓子不适。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避免滋生细菌。 3.避免刺激因素:让宝宝避免接触烟雾、刺激性气味等,比如家中有人吸烟要及时避开,新装修的房间味道大时暂不要带宝宝进入。同时,不要让宝宝大声哭闹,减少喉部的用声,让嗓子得到休息。 三、针对不同年龄的特殊考虑及护理 1.婴儿期(0-1岁):婴儿不会表达,更要密切观察上述病情相关表现。在保证水分时,要注意喂水方式,避免呛咳。可以用小勺少量喂水。若宝宝咳嗽有痰,可轻轻拍打宝宝背部,从下往上拍,帮助痰液排出,但力度要适中。 2.幼儿期(1-3岁):幼儿能简单表达不适,要耐心询问宝宝喉部是否疼痛等感受。在保持室内环境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宝宝碰撞加湿器等设备。如果宝宝因嗓子嘶哑不愿进食,可提供一些软烂、温热的食物,如粥、面条等,保证营养摄入。 四、何时需就医 1.当宝宝咳嗽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喘息明显、口唇发绀、精神极度萎靡、频繁呕吐等情况时,需立即就医。 2.若嗓子嘶哑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经过家庭护理2-3天无改善,也应带宝宝就医,排查是否有喉部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宝宝咳嗽嗓子嘶哑的处理需密切观察病情,通过一般护理缓解症状,同时根据宝宝年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2025-10-15 15:02:00
  • 宝宝拉稀便是腹泻吗

    宝宝拉稀便一定程度提示可能是腹泻,但不完全等同。腹泻是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性状改变,宝宝拉稀便若符合排便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稀薄等情况常提示腹泻,其可能由非疾病因素(饮食、环境)或疾病因素(感染性、非感染性)导致,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情况,怀疑腹泻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 腹泻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通常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加,且粪便变稀、不成形,可能伴有水分增加等情况。宝宝拉稀便如果符合排便次数较平日增多,且大便性状稀薄,比如从原来的成形便变为水样便、稀糊状便等,那往往提示腹泻。但有时宝宝偶尔一次拉稀便,可能是饮食等因素引起的短暂变化,不一定就是腹泻。一般来说,宝宝正常排便频率因年龄而异,比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次数相对较多,人工喂养儿相对少些。如果宝宝拉稀便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呕吐、发热、精神萎靡等,那就更倾向于腹泻。 可能导致宝宝拉稀便的原因及与腹泻的关联 非疾病因素: 饮食因素:若宝宝更换奶粉品牌或冲调浓度不当,可能出现拉稀便。比如婴儿对新奶粉不适应,或者奶粉冲调过稀,摄入水分过多,都可能导致大便变稀。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饮食中摄入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导致宝宝拉稀便。这种情况如果只是偶尔发生,且宝宝精神状态好,无其他不适,可能还不能直接判定为腹泻,但如果持续存在且有加重趋势,就可能发展为腹泻。 环境因素:宝宝腹部着凉时,也可能出现拉稀便。比如气温较低时没有给宝宝腹部做好保暖,腹部受到寒冷刺激,胃肠蠕动加快,就可能导致大便变稀。这种情况如果能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后拉稀便情况改善,可能不是持续的腹泻,但如果着凉情况未改善,持续拉稀便,那就属于腹泻范畴了。 疾病因素: 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常引起宝宝腹泻,多表现为稀水样便,次数较多。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等也可导致宝宝腹泻,大便可能伴有黏液、脓血等,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这种由感染引起的拉稀便通常就是腹泻,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非感染性因素:乳糖不耐受的宝宝也会出现拉稀便,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有泡沫,次数较多。还有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也可能出现拉稀便,同时可能伴有湿疹、呕吐等其他过敏表现。这些由疾病因素导致的拉稀便大多属于腹泻情况,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对于宝宝拉稀便的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拉稀便的次数、性状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如果怀疑是腹泻,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合适措施,比如调整饮食、治疗感染等,同时要注意给宝宝适当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尤其是小婴儿,脱水风险相对较高,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进行护理。

    2025-10-15 15:00:59
  • 小宝宝口腔内出现两颗小牙齿是怎么回事

    婴儿乳牙萌出有时间个体差异与遗传营养相关萌出时流口水增多爱咬东西牙龈肿胀,乳牙早萌因胚胎牙乳头过早增殖或母亲孕期代谢异常致牙根发育不全较松动需防咬损,多生牙是牙板过度增殖与遗传有关有额外异牙需口腔检查明确处理,牙齿发育异常受遗传环境影响有形态等异常,发现宝宝口腔两颗小牙应及时带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据情况采取合适措施如正常萌出保持口腔清洁早萌防咬拽多生牙等遵医生建议。 一、正常乳牙萌出情况 1.时间差异:婴儿乳牙通常在4-10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宝宝可能稍早出现两颗牙齿同时萌出的情况,这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会影响牙齿萌出的时间和顺序等,同时充足的营养供给,如钙、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入对牙齿正常萌出很重要,若宝宝营养状况良好,可能更早看到牙齿萌出; 2.萌出表现:乳牙萌出时,宝宝常出现流口水增多现象,还会有喜欢咬东西的表现,牙龈局部可能伴有肿胀,这是因为牙齿突破牙龈黏膜时对牙龈组织产生刺激所致。 二、乳牙早萌情况 1.成因:可能是胚胎时期牙乳头过早增殖引发,也与母亲孕期情况有关,比如母亲孕期维生素D或钙磷代谢异常等,会影响胎儿牙齿发育从而导致乳牙早萌; 2.特点:早萌的乳牙牙根发育不完全,相对松动,此时需注意避免宝宝咬到早萌牙齿,防止牙齿损伤或感染,因为早萌乳牙牙根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刺激出现问题。 三、多生牙情况 1.发生机制:多生牙是牙齿发育过程中牙板过度增殖形成的额外牙齿,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多生牙发生风险; 2.表现:口腔内会出现额外牙齿,形态可能异于正常乳牙,需通过口腔检查,如拍摄口腔X线片明确是否为多生牙,若是多生牙,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后续处理,如适时拔除等,但操作需谨慎,因涉及小宝宝口腔情况。 四、牙齿发育异常情况 1.影响因素:遗传因素会:影响牙齿的形态、结构等发育,如某些家族性牙齿发育异常综合征;环境因素方面,母亲孕期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牙齿发育,导致牙齿出现形态、萌出时间等异常; 2.具体表现:可能牙齿颜色、形态与正常乳牙有差异,萌出时间不符合正常范围等,需专业医生进行详细口腔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发育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处理方案。当发现小宝宝口腔内有两颗小牙齿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由专业医生检查明确牙齿情况是正常乳牙萌出、早萌乳牙、多生牙还是牙齿发育异常等,从而采取合适措施。若是正常乳牙萌出,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口腔清洁,可用干净纱布轻轻擦拭宝宝牙龈和牙齿,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若是早萌乳牙,要避免宝宝过度咬拽早萌牙齿,防止出现损伤;若是多生牙或牙齿发育异常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建议和处理办法。

    2025-10-15 15:00:25
  • 婴儿摔到头变傻症状

    婴儿摔到头后需关注多方面异常表现,包括意识、精神状态、呕吐、神经系统体征等,不同程度脑损伤表现有差异,出现异常要保持冷静并立即送医,就医后做相关检查治疗,日常生活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婴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就医以保障婴儿健康。 一、婴儿摔到头后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 婴儿摔到头后是否变傻(即是否存在严重脑损伤导致智力等发育受影响)需观察多方面表现。首先是意识方面,若婴儿摔到头后立即出现长时间昏迷不醒,这是较为严重的情况,可能提示颅脑内部有较严重的损伤,如颅内出血等。其次是精神状态,正常婴儿活泼好动,若摔到头后变得异常嗜睡,叫也叫不醒,或者过度烦躁不安、频繁哭闹且难以安抚,都可能是异常表现。另外,呕吐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如果婴儿出现喷射性呕吐,即呕吐物像水枪一样喷出,这往往提示颅内压升高,可能存在脑损伤。还有神经系统体征,比如婴儿摔到头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四肢不自主地抽动、双眼上翻等;或者肢体活动异常,一侧肢体活动减少、无力等,这些都可能与脑损伤相关。 二、不同程度脑损伤的表现差异 1.轻度脑损伤:可能仅有短暂的哭闹,之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饮食、活动等方面无明显异常,这种情况一般脑内损伤较轻,如只是头皮轻微血肿等,通常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导致变傻。 2.中度脑损伤:除了上述一些表现外,可能会有短时间的意识模糊,对外界刺激反应较迟钝,但经过短时间休息等可能有所恢复,但仍需密切观察后续发育情况。 3.重度脑损伤:除了长时间昏迷、喷射性呕吐、抽搐等严重表现外,还可能在后续发育中出现明显异常,比如3个月大的婴儿仍不能抬头,4-5个月还不会笑、不会追视等,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等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婴儿,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出现变傻的情况。 三、出现相关表现后的应对措施及就医建议 一旦婴儿摔到头出现上述异常表现,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晃动婴儿的头部,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附近医院急诊科。在就医途中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面色等情况。到医院后,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头部CT等检查来明确颅内是否有出血、骨折等情况。如果发现有颅内出血等严重问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颅内血肿清除等。 四、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婴儿是特殊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护理,防止摔头情况发生。当婴儿摔到头后,不管当时看起来多轻微,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观察7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因为有些脑损伤的表现可能在受伤后一段时间才逐渐显现出来。家长要熟悉婴儿正常的发育指标,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婴儿有任何与平时不同的表现,都要及时就医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大程度保障婴儿的健康,减少脑损伤对婴儿智力等发育的影响。

    2025-10-15 14:59: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