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小孩正常体温是多少度

    小孩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有差异,口腔36.2℃~37.3℃、直肠36.5℃~37.5℃、腋窝36℃~37℃,年龄、活动、环境、饮食等会影响体温,体温偏高时不同热度有不同处理方式,新生儿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体温偏低时要找原因并采取相应保暖等措施。 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一般在36.2℃~37.3℃之间,但小孩口腔测温时需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等情况,且较小的婴儿通常不采用口腔测温。 直肠温度:直肠温度较口腔温度略高,正常范围约为36.5℃~37.5℃,由于直肠测温相对准确,但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对于不合作的婴幼儿可能会选择直肠测温。 腋窝温度:这是最常用且相对安全的测温方式,正常范围是36℃~37℃,测量时要确保腋窝干燥,将体温计夹紧,测量5~10分钟。 影响小孩体温的因素 年龄因素:新生儿和小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例如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多,且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波动较成人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体温调节逐渐趋于稳定。 活动因素:小孩剧烈活动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可暂时升高,一般休息半小时左右可恢复至正常体温。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时,如夏季炎热环境下,小孩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而环境温度过低时,小孩可能因保暖不足导致体温偏低。 饮食因素:小孩进食后,尤其是进食热食后,也可能出现体温短暂升高,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恢复正常。 体温异常的处理及特殊人群提示 体温偏高:如果小孩腋窝体温在37.1℃~38℃之间,属于低热,首先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多喝温水,帮助散热。若体温在38.1℃~39℃之间为中度发热,除了物理降温外,还可采用退热贴等辅助降温,但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于直肠温度超过38℃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且小孩出现精神不佳、哭闹不止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对于新生儿,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更弱,一旦体温异常更应谨慎对待,及时就医检查,因为新生儿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引起体温异常,且不易被察觉。 体温偏低:如果小孩腋窝体温低于36℃,可能是环境温度过低、保暖不够或摄入热量不足等原因导致。此时要注意给小孩适当增加衣物、保暖,可通过添加被褥等方式提高环境温度,同时确保小孩摄入足够的热量。对于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群体,体温偏低更需重视,因为他们体温调节功能更差,要注意维持合适的环境温度,如将早产儿置于暖箱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出现低体温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2025-10-21 13:00:20
  • 宝宝发烧按摩哪里

    常用按摩部位及方法,包括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清热解表)、退六腑(前臂尺侧,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清热凉血解毒)、揉涌泉穴(足底,拇指端揉,引火下行),还提及注意事项,包括新生儿按摩要轻柔、高热超38.5℃及时就医、皮肤异常避免按摩、个体差异致按摩反应不同且无改善要就医。 一、常用按摩部位及方法 (一)清天河水 1.部位:天河水位于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条直线。 2.方法:家长用食指、中指指腹从患儿腕横纹处推向肘横纹处,操作约100-300次。天河水有清热解表的作用,对于宝宝发烧有一定的退热功效,这是因为通过推拿刺激该部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散发体内热量。 (二)退六腑 1.部位:六腑位于前臂尺侧,自elbow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2.方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从患儿elbow横纹推向腕横纹,操作约100-300次。退六腑适用于实热证的发热,能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通过推拿此部位可以将体内的实热向外透达。 (三)揉涌泉穴 1.部位: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2.方法:用拇指端揉患儿涌泉穴,操作约100-200次。揉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对于宝宝发热时出现的上热下寒等情况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易出现虚火上炎,而涌泉穴能引导虚火下行。 二、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对于新生儿,由于其皮肤娇嫩、骨骼肌肉等发育不完善,按摩时要特别轻柔,力度适中,避免造成损伤。而较大月龄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力度,但也需根据宝宝的耐受程度来调整。因为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过度用力按摩可能会对其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体温情况 如果宝宝体温过高,如超过38.5℃,单纯依靠按摩可能降温效果有限,此时除了继续按摩辅助降温外,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因为高热可能会引起宝宝惊厥等严重并发症,不能仅依赖按摩,要结合医疗手段综合处理。 (三)皮肤状态 按摩时要确保宝宝皮肤没有破损、皮疹等情况。如果宝宝皮肤有异常,应避免在异常部位进行按摩,以免加重皮肤损伤。因为破损的皮肤在按摩刺激下可能会引起感染等问题,不利于宝宝的健康。 (四)个体差异 每个宝宝对按摩的反应可能不同,有的宝宝按摩后发热情况能较快改善,有的宝宝可能效果不明显。这与宝宝自身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如果按摩一段时间后宝宝发热情况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停止按摩并就医。

    2025-10-21 12:59:35
  • 治疗儿童夜惊的新方法

    儿童夜惊可通过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固定睡眠时间、缓解心理压力等非药物干预改善,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仅严重且无效时才谨慎药物干预,若由疾病引起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一、环境调整与睡眠习惯培养 1.营造舒适睡眠环境 儿童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维持在20-25℃较为合适。研究表明,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减少夜惊的发生频率。黑暗的环境可以让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避免因外界光线刺激引发神经兴奋导致夜惊。例如,使用遮光效果好的窗帘,减少夜间外界光线的干扰。 固定的睡眠时间也很重要,让儿童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这有助于调节儿童的生物钟。生物钟的规律运行可以使儿童的神经系统在夜间更好地进入放松状态,降低夜惊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设定晚上7-8点之间上床睡觉,早上6-7点起床的固定作息时间。 2.缓解心理压力 对于儿童夜惊,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如果儿童存在心理压力,如幼儿园生活中的社交问题、学习压力等,家长应及时与儿童沟通。可以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例如,当发现儿童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后出现夜惊现象,家长可以引导儿童讲述事情经过,并帮助其找到解决办法。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的儿童,夜惊的发生频率会降低。因为心理压力会导致儿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缓解压力后,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得以恢复,夜惊发作减少。 二、医学干预手段 1.药物干预的谨慎性 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来处理儿童夜惊问题。只有在夜惊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才考虑药物干预。目前用于儿童夜惊的药物相对较少,且药物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学规范。因为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代谢、副作用等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例如,一些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影响,所以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2.针对特定病因的治疗 如果儿童夜惊是由某些疾病引起,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儿童,可能需要通过调整睡眠姿势、治疗上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等方式来改善睡眠状况,从而减少夜惊的发生。例如,对于因扁桃体肥大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术后儿童的睡眠呼吸状况得到改善,夜惊现象也会相应减少。这是因为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儿童夜间缺氧等情况,进而引发神经兴奋出现夜惊,解决原发病后,夜惊的诱因被消除。

    2025-10-21 12:58:58
  • 吃奶粉的宝宝一天要喝多少水

    不同年龄段奶粉喂养宝宝饮水量不同,受环境温度、活动量、奶粉浓度等因素影响,患病、早产儿等特殊情况需调整饮水量,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保证宝宝水分摄入适宜。 6-12个月奶粉喂养宝宝:随着宝宝生长发育,每天每千克体重约需120-150毫升水,其中从奶粉中获取一部分水分,还需额外补充约50-100毫升水。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适当喂水,比如每次喂10-20毫升左右,可通过观察宝宝尿液颜色来判断是否需要补水,若尿液颜色较黄,说明可能缺水,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若尿液接近无色或淡黄色,说明水分摄入基本合适。 1-3岁奶粉喂养宝宝:这个阶段宝宝每天每千克体重约需100-140毫升水,除了从奶粉中获取水分,还需从其他食物和直接饮水中补充。每天直接饮水量大概在150-300毫升左右,可分多次饮用,比如早上起床后、上午、下午、傍晚等时间分别给予适量饮水,每次20-50毫升不等。同时要注意根据宝宝的活动量和环境温度等因素调整饮水量,若宝宝活动量大或处于较炎热环境中,水分流失增多,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影响宝宝饮水量的因素 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宝宝通过皮肤和呼吸散失的水分增多,此时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来补充丢失的水分。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宝宝可能比平时需要多喝10%-20%的水;而在寒冷季节,宝宝活动量相对减少,饮水量可适当减少。 活动量:活动量较大的宝宝,身体代谢旺盛,水分消耗快,需要补充更多水分。比如活泼好动的宝宝比相对安静的宝宝每天可能多需要30-50毫升水。 奶粉浓度:如果奶粉冲调得过浓,宝宝摄入的水分相对减少,容易导致宝宝缺水,所以要按照奶粉包装上的正确冲调比例来冲泡奶粉,保证宝宝能从奶粉中获取合适的水分量。 特殊情况的饮水量调整 患病时:若宝宝患有发热、腹泻等疾病时,水分丢失增多,需要增加饮水量。例如宝宝发热时,每升高1℃,每千克体重需要多补充10-15毫升水;腹泻时,除了正常的饮水量外,还需要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来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盐的补充量需要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遵医嘱进行调整。 早产儿:早产儿的肾脏功能更不成熟,对水分的调节能力更差,需要根据其体重、日龄等因素精细调整饮水量,一般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水分摄入方案,通常会比足月儿更谨慎地控制和调整饮水量,以避免出现水中毒或脱水等情况。 总之,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环境、活动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宝宝的饮水量,保证宝宝水分摄入充足又不过量,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025-10-21 12:57:53
  • 新生儿湿肺要住院几天

    新生儿湿肺住院时间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因素影响,一般支持治疗、观察监测等可影响住院时间,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喂养等注意事项也与住院时间关联,多数患儿住院2-5天左右,病情轻、治疗恢复顺利等可缩短住院时间,护理不当、喂养不佳等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新生儿湿肺症状较轻,仅有轻微呼吸急促等表现,通常住院时间较短,可能2-3天即可出院;若病情相对较重,出现较明显的呼吸困难、青紫等情况,住院时间会相应延长,可能需要4-5天甚至更久。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症状较轻的新生儿湿肺患儿住院时间在3天内,而约30%病情稍重的患儿住院时间会超过4天。 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恢复顺利的患儿,住院时间往往较短。比如经过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后,患儿呼吸很快恢复平稳,血气分析等指标迅速改善,那么住院时间就会提前。反之,如果治疗效果不佳,住院时间则会延长。 新生儿湿肺的一般治疗及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一般支持治疗:新生儿湿肺主要是进行一般支持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新生儿侧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等。同时,给予吸氧等对症处理。如果通过这些支持治疗,新生儿的呼吸状况能较快改善,一般住院时间就会缩短。例如,及时有效的吸氧可以迅速纠正新生儿的低氧状态,促进病情恢复,从而使住院时间提前。 观察与监测:住院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各项指标稳定,没有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也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比如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呼吸频率逐渐恢复正常,那么可以尽早安排出院。 特殊人群(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及对住院时间的关联 护理方面:新生儿皮肤娇嫩,在住院期间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尿布疹等皮肤问题。同时,要注意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正常范围(36-37.3℃左右),因为体温异常可能会影响病情恢复,进而影响住院时间。例如,新生儿体温过低可能会导致呼吸、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需要额外的保暖措施来维持体温稳定,这可能会使住院时间延长。 喂养方面:要保证新生儿合理喂养,对于能进食的新生儿,要按需喂养,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如果喂养不当导致新生儿出现腹胀、呕吐等情况,可能会影响病情观察和治疗,从而延长住院时间。比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注意喂养姿势正确,避免呛奶,若出现呛奶导致呼吸暂时受影响,就需要暂停喂养并进行观察处理,可能会使住院时间稍有延长。

    2025-10-21 12:57: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