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新生婴儿是否会打呼噜

    新生婴儿打呼噜有正常生理因素与异常病理因素,正常是因鼻腔相对狭窄、鼻道短、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充血肿胀及喉部结构未完全发育成熟致偶尔通气不畅或气道振动;异常病理有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因孕期钙吸收不足致吸气时喉软骨塌陷有喉鸣伴喂养困难等、上呼吸道感染致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多堵塞伴流涕咳嗽等、呼吸道异物致气道梗阻伴呼吸急促面色改变等。 一、正常生理因素导致的新生婴儿打呼噜 新生婴儿出现偶尔打呼噜的情况可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其一,新生婴儿鼻腔相对狭窄,鼻道较短,鼻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充血肿胀,例如吃奶后奶渍可能残留于鼻腔,就可能导致短暂的通气不畅,从而出现类似打呼噜的声响;其二,新生婴儿喉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喉部肌肉相对松弛,在呼吸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气道振动,进而表现出类似打呼噜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随着婴儿月龄增长,鼻腔和喉部结构逐渐发育完善,多数可自行缓解。 二、异常病理因素导致的新生婴儿打呼噜 1.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孕期胎儿钙吸收不足等原因可导致喉软骨软化,出生后婴儿吸气时喉软骨会向内塌陷,引起气道部分梗阻,出现吸气性喉鸣,表现为类似打呼噜的声响,同时可能伴有喂养困难、易呛奶等情况,一般在出生后数周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喉软骨逐渐发育成熟,症状多在1-2岁时缓解,但严重者可能影响呼吸功能,需及时就医评估。 2.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炎症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引起鼻腔堵塞,从而出现打呼噜的现象,常伴随流涕、咳嗽等症状,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加重呼吸道梗阻情况。 3.呼吸道异物:虽然新生婴儿发生呼吸道异物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有小的异物误入呼吸道,也可能导致气道梗阻,出现打呼噜且伴有呼吸急促、面色改变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处理。

    2025-10-16 11:34:53
  • 婴儿多久有听力

    妊娠约二十四周时胎儿听觉系统开始逐步发育,出生后一至三天内新生儿对较大声响有初步生理性反应,一月左右能区分妈妈与陌生声音,二至三月听到悦耳声音有积极情绪表现,四至五月能转向声源方向,新生儿出生后三天内需初筛,未通过者四十二天内复筛,六月内确诊听力问题,要避免婴儿长期处于过高强度噪声环境且个体有差异发现明显异于同龄婴儿需及时就医专业评估。 一、胎儿期听力发育雏形 妊娠约24周时,胎儿的听觉系统开始逐步发育,此时虽无法像出生后那样感知外界声音,但已能对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产生反应,不过这种反应尚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主要是听觉神经等结构开始具备基本功能。 二、新生儿期听力初步反应 出生后1-3天内,新生儿对突然出现的较大声响会表现出眨眼、惊跳等反射行为,这标志着其听力已能对外界声音产生初步的生理性反应,但此时听力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仍极为有限。 三、婴儿早期听力逐步发展 1个月左右:婴儿开始能区分妈妈的声音与其他陌生声音,对熟悉的人声有一定的情绪反应,比如听到妈妈声音可能会安静下来。 2-3个月时:当听到悦耳的声音时,婴儿会出现微笑等积极情绪表现,说明其听力已能感知声音的大致特征并产生相应情感反馈。 4-5个月时:婴儿能够将头部转向声源方向,这表明其听力的声源定位能力开始发展,能通过听力去探寻声音的来源。 四、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及时间节点 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需进行听力初筛,若初筛未通过,需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6个月内要确诊婴儿是否存在听力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婴儿正常的语言等发育。同时,要注意避免婴儿长期处于过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因为噪声可能损伤婴儿尚未发育完善的听力系统,影响其听力正常发展。个体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婴儿听力发育稍快或稍慢,但一般遵循上述大致阶段,若发现婴儿听力发育明显异于同龄婴儿,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

    2025-10-16 11:34:12
  • 宝宝几个月能坐安全座椅

    宝宝满1岁后可坐安全座椅,选合适类型,按说明书安装,正确调整,避免长时间使用且防晒,特殊健康状况宝宝用前咨询医生。0-1岁选反向提篮式,1-4岁用正向带ISOFIX接口的,4岁以上用增高垫,安装要牢固,调整靠背角度和安全带松紧,隔1-2小时让宝宝活动,特殊健康状况需遵医嘱。 选择合适安全座椅的要点 类型选择: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类型的安全座椅。对于0-1岁的婴儿,应选择反向安装的提篮式安全座椅,这种座椅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更好地保护婴儿脆弱的颈部和头部;1-4岁的宝宝可以使用正向安装且带有ISOFIX接口的儿童安全座椅;4岁以上的宝宝可以使用增高垫配合成人安全带使用。 安装要点:安全座椅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无论是反向安装还是正向安装,都要确保座椅安装牢固,通过晃动测试等检查是否稳固。例如,反向安装的提篮式安全座椅,要保证其与汽车座椅的连接紧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会晃动。 使用安全座椅的注意事项 正确调整:要根据宝宝的身高和体重正确调整安全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安全带的松紧度。对于婴儿,靠背角度应调整到较为倾斜的状态,以符合婴儿的身体曲线;随着宝宝长大,逐渐调整靠背角度至合适位置,同时安全带要保持snug状态,既不能太松导致宝宝在座椅内晃动,也不能太紧影响宝宝的呼吸和血液循环。 避免长时间使用:即使宝宝可以坐安全座椅了,也不能让宝宝长时间坐在里面,一般每隔1-2小时可以让宝宝适当活动一下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避免安全座椅直接暴晒,防止材质老化影响安全性能。 特殊人群情况:如果宝宝有特殊的健康状况,比如脊柱发育异常等,在使用安全座椅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宝宝特殊身体状况的安全座椅安装方式和调整方法,以确保宝宝在乘坐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例如,脊柱侧弯的宝宝可能需要特殊的座椅支撑来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2025-10-16 11:33:32
  •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

    先天性巨结肠有多种表现,新生儿期约80%-90%出现胎便排出延迟,婴儿及幼儿期有顽固性便秘、腹胀进行性加重,较小患儿可呕吐,还会出现发育迟缓、肠道感染风险增加等情况,这些表现影响患儿健康及生长发育,需关注并及时处理。 婴儿及幼儿期表现:随着患儿成长,会出现顽固性便秘,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数天甚至1周以上才排便一次,需借助开塞露、灌肠等方法才能排便。同时,由于粪便在肠道内积聚,还可能出现腹胀逐渐加重的情况。 腹胀 进行性加重:腹胀是先天性巨结肠常见症状之一,且呈进行性加重。新生儿期可能只是轻度腹胀,随着年龄增长,腹胀越来越明显,腹部膨隆如鼓,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导致呼吸急促。这是由于肠道内大量粪便积聚,肠管扩张所致。对于婴儿来说,腹胀可能会使家长发现孩子腹部外观与正常婴儿不同,影响孩子的舒适度和活动。 呕吐 不同年龄段表现:较小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奶汁或胆汁样物质。这是因为肠道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压力增高,导致内容物反流引起呕吐。幼儿期患儿呕吐相对较少见,但如果病情加重,也可能出现呕吐情况。呕吐会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对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其他表现 发育迟缓:由于长期的排便异常、腹胀、呕吐等情况,患儿营养吸收受到影响,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现象,表现为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可能显得瘦弱、矮小,这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不良影响,需要家长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指标,并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治疗。 肠道感染风险增加:肠道内长期积聚的粪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发生肠道感染的风险比正常儿童高。肠道感染可进一步加重患儿的病情,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影响患儿的身体状况和恢复进程。家长需要注意保持患儿肛周清洁,减少肠道感染的机会。

    2025-10-16 11:31:15
  • 新生儿吃奶后打嗝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针对新生儿打嗝可通过轻拍背部法利用其胃呈水平位吃奶易吸入空气的生理特点促胃内气体排出,调整喂奶姿势时母乳喂养要让新生儿含住大部分乳晕,配方奶喂养注意奶液温度及让奶充满奶嘴来减少空气摄入,采用少量多次喂奶避免一次吃奶过多致胃部扩张,还要密切观察打嗝频率及伴随症状,若打嗝频繁且伴呕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等病理情况并遵循非药物干预优先原则关注新生儿整体健康状态。 一、轻拍背部法:将新生儿竖直抱起,使其头部靠在家长肩部,用空心掌从新生儿背部下方(靠近腰部位置)开始,由下往上轻柔拍打背部,力度以新生儿能承受为宜,一般拍打3-5分钟左右,利用重力及震动促使胃内气体排出,此方法基于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吃奶易吸入空气的生理特点,通过拍背可促进气体排出缓解打嗝。二、调整喂奶姿势法:母乳喂养时,要确保新生儿含住大部分乳晕,避免吸入过多空气;配方奶喂养时,注意奶液温度保持在37℃-38℃左右,且让奶瓶中的奶液充满奶嘴,防止新生儿吸入过多空气,正确的喂奶姿势能从源头减少空气吸入,降低打嗝发生几率,不同喂养方式下合适姿势对减少空气摄入至关重要。三、少量多次喂奶法:母乳喂养时,避免新生儿连续长时间吃奶,可间隔20-30分钟少量多次喂养;配方奶喂养时,控制每次喂奶量,根据新生儿月龄调整,一般0-1个月新生儿每次喂奶量约30-60毫升,2-3个月约90-120毫升等,一次吃奶过多易致胃部扩张引发打嗝,少量多次可减轻胃部负担。四、观察与特殊情况处理:密切观察新生儿打嗝频率及伴随症状,若打嗝频繁且伴有呕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因为部分新生儿可能存在消化道畸形等病理情况,不同个体差异下异常表现需引起重视并及时排查健康隐患,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关注新生儿整体健康状态。

    2025-10-16 11:30: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