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小孩体温38度6算发烧吗

    小孩体温38.6℃属于中度发热,可能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可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孩需特殊关注,若有持续哭闹不安、呕吐腹泻频繁、精神差、呼吸增快、皮肤大量皮疹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的可能原因 感染性因素:是引起小孩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如病毒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等)、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原体肺炎等)。 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过敏反应、中暑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小孩发热。 发热时的应对措施 物理降温: 适用于各年龄段小孩:可以用温水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一般每次擦拭10~15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要注意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小孩着凉,擦拭时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等部位。 观察与监测: 各年龄段均需:密切监测小孩的体温变化,可以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面色、食欲等情况。如果小孩精神状态较好,一般情况尚可,可以先在家中进行护理观察;如果小孩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注意: 新生儿: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38.6℃时需格外谨慎处理。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左右,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面色、反应等,因为新生儿发热可能提示较为严重的感染等情况,如败血症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不宜自行在家过长时间观察处理。 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出现发热至38.6℃时,由于其心肺功能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发热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需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评估病情,看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何时需要就医 当小孩体温38.6℃,同时伴有持续哭闹不安,经安抚不能缓解;或出现呕吐、腹泻频繁,精神差;或呼吸增快,大于2月龄婴儿呼吸超过60次/分钟,1~12月龄婴儿呼吸超过50次/分钟,1~5岁儿童呼吸超过40次/分钟;或皮肤出现大量皮疹等情况时,应及时带小孩就医。

    2025-10-16 12:26:06
  • 小孩脑炎的症状

    小孩脑炎有前驱感染症状,如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伴发热等;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惊厥、颅内压增高;还有其他系统伴随症状,如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症状,需重视及时就医检查及护理观察。 一、前驱感染症状 小孩脑炎常先有前驱感染表现,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部分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一般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持续时间不等,这是因为病原体入侵机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二、神经系统症状 1.意识障碍 轻至中度脑炎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差,叫之无明显应答。这是由于炎症影响大脑的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导致意识调控异常。 2.惊厥 约有30%-60%的脑炎患儿会出现惊厥发作。可表现为肢体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等。其发生机制是炎症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放电,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神经元稳定性差,更容易因炎症等因素诱发惊厥。 3.颅内压增高 患儿可出现头痛、呕吐,婴儿还可表现为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痛多为胀痛,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头痛时可表现为哭闹不安。呕吐一般为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颅内炎症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循环受阻,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三、其他系统伴随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 部分脑炎患儿可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或深浅不匀等。这是因为脑炎累及呼吸中枢,影响呼吸节律的调控。 2.循环系统症状 可能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波动等情况。炎症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导致心脏节律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3.消化系统症状 有的患儿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腹泻。这是因为炎症波及胃肠道神经及相关调节机制,影响胃肠的消化和蠕动功能。 对于小孩脑炎,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前囟等颅内压相关体征的观察,因为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与年长儿有所不同,能为病情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2025-10-16 12:25:28
  • 宝宝多大可以吃米饭

    宝宝满6月龄后可开始尝试吃米饭,6月龄左右煮极软烂米粥观察适应情况;8-10月龄煮稍带颗粒感且软烂的米饭并搭配蔬菜泥、肉泥等过渡;12月龄以后基本可正常吃米饭但仍注意烹饪方式,添加米饭辅食时密切关注宝宝反应,保证饮食多样化,特殊体质宝宝遵医嘱添加。 6月龄左右的准备阶段:6月龄时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此时可以将米饭煮得非常软烂,比如煮成细腻的米粥。这是因为6月龄的宝宝消化系统还比较娇嫩,需要从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开始过渡。可以先给宝宝喂少量的米粥,观察宝宝是否能够适应,有无出现消化不良、过敏等情况。例如,将大米提前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米粥变得非常浓稠、细腻,适合宝宝稚嫩的胃肠道消化。 8-10月龄的过渡阶段: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到8-10月龄时,可以逐渐将米饭煮得稍微有一点颗粒感,但依然要保证软烂。可以将米饭与蔬菜泥、肉泥等搭配在一起,做成营养丰富的辅食。比如将煮熟的米饭与胡萝卜泥、猪肉泥混合,搅拌均匀后喂给宝宝。这样既可以让宝宝开始接触米饭的颗粒口感,锻炼咀嚼能力,又能通过搭配其他食材保证营养均衡。这是因为从8月龄开始,宝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逐渐有所发展,开始能够适应稍微有一点质地的食物,但仍需要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避免引起呛噎等危险。 12月龄以后的正常食用阶段:宝宝12月龄以后,基本可以像成人一样吃米饭,但依然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做得软一些,并且要保证米饭的粗细适中。可以将米饭煮得软硬适中,搭配各种菜肴,如青菜、鱼肉等,满足宝宝生长发育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此时宝宝的消化系统进一步发育完善,已经能够较好地消化米饭等相对较普通的主食,但仍要根据个体差异来调整米饭的质地,如果宝宝在进食过程中出现不适,还是需要适当调整。 在给宝宝添加米饭等辅食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出现腹泻、呕吐、皮疹等不适症状,应暂停添加米饭等辅食,待宝宝恢复后再尝试,但要从更稀、更软烂的状态开始。同时,要注意保证宝宝的饮食多样化,不能只依赖米饭,还要搭配充足的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食物,以确保宝宝获得全面的营养。另外,对于有特殊病史或过敏体质的宝宝,在添加米饭等辅食时需要更加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025-10-16 12:23:31
  • 儿童口水分泌特别多怎么办

    儿童口水多原因多样,正常生理情况、出牙期属常见非疾病因素,口腔炎症、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疾病等为疾病因素,正常生理和出牙期无需特殊处理但要做好口周清洁,疾病因素致口水多需针对病症就医,且儿童口周皮肤娇嫩要注意护理及观察异常表现。 一、正常生理情况导致口水多的应对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唾液腺逐渐发育成熟,分泌功能增强,尤其是在4-13个月时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多,但吞咽功能尚不完善,会出现口水多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只需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或纸巾帮儿童擦拭口水,保持口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引起口水疹。可以给儿童佩戴合适的围嘴,方便随时擦拭。 二、出牙期口水多的应对 儿童出牙时,牙齿萌出会刺激牙龈上的神经,引起唾液腺反射性分泌增加,导致口水增多。此时家长除了做好口周清洁外,还可以给儿童准备一些安全的磨牙棒让其啃咬,转移注意力,缓解出牙不适,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牙齿萌出,减轻口水多的情况。 三、疾病因素导致口水多的应对 1.口腔炎症: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炎症刺激会使唾液分泌增多。如果儿童口水多且伴有口腔疼痛、哭闹、拒食等症状,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处理,比如口腔溃疡可局部使用促进愈合的药物等。 2.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能会引起鼻塞,儿童用口呼吸,同时炎症也可能刺激唾液分泌,导致口水增多。当儿童患有呼吸道感染时,除了针对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外,同样要注意口周清洁,防止口水刺激皮肤。 3.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唾液的正常吞咽反射,导致口水增多。如果儿童口水多同时伴有发育迟缓、肢体运动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特殊人群(儿童)的特别注意事项 儿童皮肤娇嫩,口周皮肤长期受口水刺激容易发红、破损。所以在擦拭口水时动作要轻柔,选用柔软的纸巾或毛巾。另外,要密切观察儿童口水多的情况是否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精神萎靡、拒食等,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在儿童能够配合的情况下,适当帮助其清洁口腔,但要注意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儿童口腔黏膜。

    2025-10-16 12:23:01
  • 我家宝宝一岁三个月了还不会走路

    一岁三个月宝宝还不会走路属常见情况,多数宝宝11-15个月始独立行走,存在个体差异。需关注肌肉骨骼、神经系统、营养等方面影响,提供安全环境、鼓励引导宝宝,超18个月未走或伴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评估。 一般来说,大部分宝宝在11-15个月左右开始尝试独立行走,但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可能稍晚一些才开始走路,这与遗传、宝宝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宝宝其他大运动发育指标基本正常,比如能独坐、爬行等,单纯不会走路也不一定是异常情况。 可能影响因素及观察点 肌肉骨骼方面:要观察宝宝的下肢肌肉力量、骨骼发育等情况。例如,宝宝的髋关节是否正常,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如宝宝换尿布时髋关节活动是否有异常弹响等。如果怀疑有骨骼发育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像髋关节超声等检查来明确情况。 神经系统方面: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会影响宝宝的行走能力。宝宝的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平衡感的发育等都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可以观察宝宝的整体运动协调能力,比如拿东西、翻身、坐立等方面是否有异常表现。如果宝宝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反应迟钝、肌张力异常等,需要进一步排查神经系统疾病。 营养因素:合理的营养摄入对宝宝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宝宝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钙、维生素D等,可能会影响骨骼的发育,进而影响走路的时间。要确保宝宝的饮食中包含足够的钙源,如奶制品等,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以促进钙的吸收。 建议与应对 提供安全的环境:在家中可以为宝宝创造一个安全的练习走路的环境,移除尖锐物品、障碍物等。可以让宝宝在室内扶着家具等慢慢练习站立、扶走等。 鼓励和引导:家长可以在安全距离内鼓励宝宝尝试自己走路,用玩具等吸引宝宝向前走,增强宝宝的自信心和尝试欲望。 及时就医评估:如果宝宝到18个月还不会走路,或者同时伴有其他明显异常表现,如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明显等,建议及时带宝宝到儿科就诊,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对于一岁三个月宝宝还不会走路的情况,家长不必过于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整体发育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025-10-16 12:21: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