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手足口病自愈的办法

    手足口病护理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隔离休息,保持室内适宜环境;做好口腔、皮肤护理;调整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并补充水分;密切观察症状,如发热、疱疹情况,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患儿需特殊关注,病情异常及时就医,以助患儿更好恢复。 一、一般护理与观察 1.隔离休息:手足口病患儿需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这是因为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通过隔离可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尤其是其他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隔离要求基本一致,但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更弱,更需严格隔离。 2.休息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左右,湿度50%~60%为宜。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儿休息,促进身体恢复。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营造安静、整洁的休息空间,减少外界干扰。 3.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口腔疱疹或溃疡会引起疼痛,良好的口腔护理可减轻不适。不同年龄患儿口腔清洁方式不同,婴幼儿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衣着宽松、柔软,避免摩擦皮疹。对于有皮疹的部位,要注意观察皮疹变化,如有无破溃、感染等情况。若皮疹破溃,要防止继发感染。不同年龄段患儿皮肤特点不同,婴幼儿皮肤更娇嫩,需特别注意护理力度和用品选择。 二、饮食调整 1.饮食选择: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软面条、果汁、牛奶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坚硬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或损伤皮肤。根据患儿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形态,婴幼儿可选择糊状食物等。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需要将食物适当细化,方便吞咽和消化。 2.补充水分: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排毒和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水分不足可能导致患儿身体机能下降,影响恢复。不同年龄患儿的饮水量需根据其体重、病情等调整,一般每天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 三、症状观察与应对 1.发热观察: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患儿,但要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等敏感部位。对于高热不退或有其他严重症状的患儿,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患儿对发热的耐受和处理方式有差异,婴幼儿发热更需谨慎处理,防止出现惊厥等情况。 2.疱疹观察:观察疱疹的变化,如有无增多、破溃、感染等情况。若疱疹破溃继发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处理。对于疱疹的观察要细致,不同部位的疱疹护理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进食情况等。一旦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抖动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需通过细致观察来及时发现问题。 2.免疫力低下患儿:本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患手足口病后自愈相对更困难,更需加强护理和观察,必要时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医疗干预。这类患儿要严格遵循隔离要求,避免接触其他感染源,同时密切关注病情进展。 手足口病自愈过程中,通过上述一般护理、饮食调整、症状观察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患儿更好地恢复,但如果病情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2025-09-29 13:33:36
  • 宝宝吓着了是什么症状

    宝宝吓着后会出现多方面症状,睡眠方面入睡困难易惊醒、频繁哭闹;精神状态上精神萎靡、情绪异常烦躁;饮食上食欲减退;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多汗、面色异常,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等,家长要多安抚陪伴营造舒适环境,症状久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日常要细心呵护避免宝宝受强烈刺激。 一、睡眠方面的症状 1.入睡困难且易惊醒:宝宝原本能正常入睡,但突然“吓着”后,可能出现入睡比以往困难的情况,即便入睡后也容易从睡眠中惊醒,睡眠周期变得紊乱。这是因为宝宝受到惊吓后,神经系统受到一定影响,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暂时升高,轻微的声响或动静都可能引发惊醒反应。比如在安静的环境中,宝宝原本能安稳睡一段时间,惊吓后可能稍有一点动静就会猛然睁开眼睛,表现出惊恐的状态。 2.睡眠中频繁哭闹:宝宝在睡眠过程中会突然出现哭闹现象,且哭声与平时正常的饥饿、尿布湿等引起的哭闹不同,哭声较尖锐、突然,安抚后可能又能短暂入睡,但不久又会再次哭闹。这是由于惊吓导致宝宝的睡眠状态不稳定,大脑仍处于相对兴奋或受刺激的状态,影响了睡眠的连续性和质量。 二、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 1.精神萎靡:宝宝整体精神显得不振,不像平时那样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关注度降低,反应较迟钝。例如平时会积极去看周围的玩具、家人的表情等,惊吓后可能只是静静地躺着,眼神也比较呆滞。这是因为惊吓对宝宝的心理和神经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其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应激后的疲惫状态。 2.情绪异常烦躁:宝宝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常常表现出难以安抚的状态,可能会不停地扭动身体、发脾气等。这是因为惊吓打乱了宝宝原本稳定的情绪状态,神经系统的失衡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到影响。 三、饮食方面的症状 1.食欲减退:宝宝的进食量较以往明显减少,原本能正常喝完的奶量或吃完的辅食量,现在吃几口就不想吃了。这是因为惊吓可能影响了宝宝的消化功能和胃肠蠕动,同时也会影响宝宝的进食情绪,使其对食物的兴趣降低。比如平时一顿能吃120毫升奶的宝宝,惊吓后可能只能吃80毫升左右,而且进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分心、不专注的情况。 四、其他方面的症状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可能出现多汗的情况,尤其是在安静状态下,宝宝的头部、颈部等部位出汗比平时增多。这是因为惊吓导致宝宝的植物神经功能暂时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加。另外,还可能出现面色异常,如面色发白或发青等情况,这也是由于惊吓对神经调节心血管系统等功能产生了影响。 2.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宝宝对周围的声音、光线等刺激变得过度敏感,原本不太会引起反应的轻微声音或较暗的光线,现在都可能让宝宝出现惊跳反应,如听到较大的关门声会猛地一抖,看到较亮的光线突然照射时会闭眼并表现出惊恐的样子。这是因为惊吓后宝宝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阈值降低,更容易被激发起应激反应。 对于宝宝吓着了出现的这些症状,家长要给予宝宝更多的安抚和陪伴,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宝宝逐渐恢复。如果宝宝的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持续高热、频繁呕吐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同时,要特别注意宝宝的年龄特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受到惊吓后的反应可能相对更明显,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更加细心呵护,避免宝宝受到突然的强烈刺激。

    2025-09-29 13:31:36
  • 宝宝睡觉惊厥怎么回事

    宝宝睡觉惊厥可由生理、病理及其他因素导致。生理因素有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病理因素包括发热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颅内疾病;其他因素涉及环境和饮食。发现宝宝惊厥要保持冷静、侧卧并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护理以降低风险。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宝宝睡觉惊厥 (一)大脑发育不完善 宝宝的大脑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尤其是新生儿,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较差,当受到外界一些轻微刺激时,如突然的声音、光线变化等,容易引起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从而导致睡觉惊厥。这是因为婴儿的大脑神经细胞稳定性不足,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逐渐完善,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例如,新生儿在浅睡眠阶段可能会出现肢体的轻微抖动,这是常见的生理现象。 (二)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 婴儿的神经系统兴奋性相对较高,在睡眠过程中,一些内在或外在因素都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比如,宝宝在白天活动量较大,或者睡前受到了比较兴奋的刺激,那么在睡眠中就更容易出现惊厥表现。这是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还未完全成熟,对外界刺激的缓冲能力较弱。 二、病理因素导致的宝宝睡觉惊厥 (一)发热性疾病 当宝宝患有感染性疾病等引起发热时,体温升高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的代谢加快,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惊厥。常见的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例如,在冬季,宝宝容易患上流感,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睡觉惊厥的情况。发热性惊厥多发生在体温骤升阶段,一般体温超过38.5℃时更容易出现。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宝宝体内维生素D缺乏时,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血钙降低。血钙降低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手足抽搐等症状。这种情况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较为常见,多与宝宝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时间少等因素有关。比如,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母亲维生素D摄入不足,宝宝又没有及时补充维生素D,就容易发生该病。 (三)颅内疾病 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膜炎等颅内疾病,会直接损伤大脑组织,导致脑部的正常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睡觉惊厥。例如,早产儿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发生颅内出血等情况,进而出现惊厥表现。颅内疾病导致的惊厥往往病情较为严重,可能还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呕吐等。 三、其他因素导致的宝宝睡觉惊厥 (一)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不佳也可能引起宝宝睡觉惊厥。比如,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宝宝会因为不舒适而出现惊厥表现;或者睡眠环境中有过多的噪音、强光等刺激,干扰了宝宝的睡眠,导致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引发惊厥。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如果宝宝盖的被子过厚,导致体温过高,就可能出现睡觉惊厥。 (二)饮食因素 如果宝宝饮食中钙、镁等矿物质摄入不足,也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稳定性,增加睡觉惊厥的发生风险。例如,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果奶粉中钙磷比例不合适,或者宝宝辅食添加不合理,缺乏富含钙、镁的食物,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当发现宝宝睡觉惊厥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将宝宝侧卧,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然后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惊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宝宝的护理,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合理喂养,及时补充维生素D等,以降低宝宝睡觉惊厥的发生风险。

    2025-09-29 13:30:42
  • 给宝宝断夜奶的正确方法

    通过逐渐减少夜间喂奶次数、增加白天奶量摄入、改善夜间睡眠环境来帮助宝宝断夜奶,早产儿断夜奶更缓慢谨慎,有基础病史宝宝断夜奶前需咨询医生。 一、逐渐减少夜间喂奶次数 1.月龄分段调整:对于3-4个月大的宝宝,夜间可能需要喂2-3次奶,从第1个月开始,每次可以尝试减少10-15毫升的奶量,同时将喂奶间隔时间延长15-30分钟;6-8个月的宝宝,夜间通常1-2次奶,同样逐步拉长每次喂奶的间隔,比如从3小时延长到3.5小时等。这是因为随着宝宝月龄增加,胃容量逐渐增大,消化功能逐步完善,有能力耐受更长时间的空腹。 2.信号辨别调整:当宝宝夜间醒来时,先通过轻拍、安抚等方式判断是否是因为饥饿醒来还是其他原因,比如尿布湿了、环境不适等。如果确定是饥饿,再按照上述方法逐渐减少奶量和次数,这样能让宝宝慢慢适应夜间较长时间的睡眠,减少对夜奶的依赖。 二、增加白天奶量摄入 1.保证白天营养:在白天清醒时,保证宝宝每3-4小时能有一次充足的喂奶,确保宝宝在白天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例如,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添加适量的辅食,如米粉、蔬菜泥、水果泥等,辅食的添加量和种类要根据宝宝的月龄和消化情况合理安排,这样宝宝在白天吃饱了,夜间就不容易因为饥饿醒来要奶吃。 2.规律进食习惯:帮助宝宝养成规律的白天进食习惯,固定喂奶和辅食添加的时间,让宝宝的胃肠功能形成规律的生物钟,到了夜间就更有可能延长睡眠时长,减少对夜奶的需求。比如每天早上7点左右、上午10点左右、下午1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等固定时间喂奶和添加辅食。 三、改善夜间睡眠环境 1.营造舒适氛围:保持夜间睡眠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2-25℃,湿度在50%-60%。可以使用白色噪音机来模拟子宫内的环境声音,帮助宝宝更好地入睡并延长睡眠时长。同时,确保宝宝的床铺舒适,被子不要过厚或过薄,让宝宝在夜间能有一个稳定的睡眠环境,减少因为环境不适而醒来要奶的情况。 2.建立睡眠仪式:每天晚上固定一个睡眠仪式,比如先给宝宝洗个温水澡,然后换上舒适的睡衣,接着进行亲子阅读或者轻柔的抚触,之后把宝宝放在床上,用温柔的语气给宝宝说晚安。通过这种固定的仪式让宝宝知道接下来要进入睡眠状态,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夜间睡眠习惯,减少对夜奶的依赖。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情况: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相对不成熟,断夜奶的过程要更加缓慢和谨慎。可以先从调整白天的奶量摄入开始,因为早产儿消化功能更弱,白天每次喂奶量的增加要比足月儿更循序渐进,每次增加5-10毫升,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1-2天再进行下一步调整。夜间安抚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为过度刺激导致宝宝身体不适,在减少夜间喂奶次数时,每次延长间隔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密切关注宝宝的体重增长和精神状态,确保断夜奶过程不会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2.有基础病史宝宝:如果宝宝有先天性消化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断夜奶前要先咨询医生意见。比如宝宝有胃食管反流病史,断夜奶时减少夜间奶量要非常缓慢,每次减少量不超过5毫升,并且在减少奶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是否出现反流加重的情况,如吐奶频繁、哭闹不安等。夜间安抚要采用更温和的方式,避免因为断夜奶导致宝宝身体不适加重基础病情。

    2025-09-29 13:27:09
  • 宝宝发烧口臭是为啥

    宝宝发烧口臭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口腔局部问题如清洁不到位、龋齿、口腔黏膜炎症可致口臭,消化系统问题中积食、胃肠道感染会引起发烧口臭,其他系统问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身性感染也关联发烧口臭,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注意宝宝口腔清洁与合理喂养。 一、口腔局部问题导致口臭 (一)口腔清洁不到位 1.婴儿期情况:宝宝年龄小,若未注意口腔清洁,奶渍等易残留口腔。比如在喂奶后未及时给宝宝清洁口腔,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宝宝,乳汁残留在口腔内,经过细菌分解就可能产生异味。随着宝宝长大添加辅食后,食物残渣若未及时清理,也会引发口臭。 2.乳牙萌发相关:宝宝乳牙萌发阶段,牙龈周围可能有食物残渣堆积,且宝宝口腔自洁能力差,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口臭。 (二)口腔疾病 1.龋齿:宝宝牙齿发生龋齿时,龋洞内会有食物残渣滞留,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异味。例如宝宝经常吃甜食,又未做好口腔清洁,就容易引发龋齿,出现口臭症状。 2.口腔黏膜炎症:如疱疹性口腔炎等,口腔内有炎症病变,会导致分泌物异常,产生口臭。宝宝可能还会伴有哭闹、拒食等表现。 二、消化系统问题引起发烧口臭 (一)积食 1.原因及机制:宝宝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喂养不当,如一次进食过多或添加辅食种类、量不合适,容易导致积食。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发酵产生异味,同时可能引起体温升高。比如宝宝进食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后,胃肠负担加重,食物积滞,一方面产生口臭,另一方面机体可能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发烧。 2.表现:宝宝可能有腹胀、腹痛、呕吐、大便酸臭等表现,同时伴有发烧,体温可能在37.5℃-38.5℃左右,口臭多为酸腐味。 (二)胃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胃肠道,除了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外,也可能导致发烧,同时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食物消化吸收异常,产生口臭。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后,宝宝肠道功能受影响,出现发热,口腔有异味。 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宝宝会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肠道内细菌繁殖发酵食物,产生口臭。 三、其他系统问题关联发烧口臭 (一)上呼吸道感染 1.感冒相关:宝宝上呼吸道感染时,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可引起发烧,同时鼻腔分泌物可能倒流至口腔,或者因鼻塞宝宝用口呼吸,口腔水分蒸发,细菌滋生,导致口臭。例如宝宝感冒后,鼻腔有流涕,部分分泌物流到口腔,加上发热,就会出现口臭情况。 2.扁桃体炎等:宝宝扁桃体发炎时,扁桃体肿大,有脓性分泌物等,会导致发烧,同时脓性分泌物的异味会引起口臭。 (二)全身性感染 1.败血症等:虽然相对少见,但宝宝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等,也会出现发烧,同时由于机体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口腔异味。这种情况宝宝一般病情较重,除了发烧、口臭外,可能还有精神萎靡、皮肤瘀斑等严重表现。 当宝宝出现发烧口臭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口腔情况等。如果宝宝精神差、发烧持续不退或口臭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口腔检查、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清洁,合理喂养,避免积食等情况发生。对于小婴儿,喂奶后可适当喂些温水清洁口腔;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适量喂养。

    2025-09-29 13:24: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